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第40节

  李青松满心欢喜,立刻遵循这里的模式,开始了对其余冶金工厂的智能化改造。

  在此之外,其余行业的AI也在加紧训练之中。

  种植AI、畜牧AI、化工AI、交通AI……

  以及最为重要的,也是李青松设想之中,统管、协调其余所有分行业AI的总AI,也在新一座更大型的超算之中运转着,时刻接受着数据的投喂和训练。

  这个总AI,李青松为它起了一个极为响亮的名字。

  人类的神话传说之中,玉皇大帝是天庭的掌管者。而天庭主管世间一切。

  既然如此,这个总AI的名字,就叫做,玉皇!

  当然,此刻的玉皇还很弱小,很不完善,功能也不多。但没关系,只要持续不断地投喂数据和训练,它总能成长起来。

  完成了芯片技术和AI技术的布局,李青松将注意力投入到了另一项开发敌神星必不可少的技术之上。

  更高效的星际推进技术!

  规模同样巨大的推进技术研究基地之中,数万名克隆体日夜不休的忙碌着,从最基本的化学燃料配比、材料学性能,到发动机的整体结构、船身构造与布局等方面同时展开着研究。

第74章 战力提升

  当前阶段的太空航行,李青松始终受制于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

  化学燃料的效率太低了。

  正因如此,当初远征敌神星的时候,李青松才不得不从洛神星这里“扔”过去大量补给和燃料,以支撑战舰战斗。

  在发射探测器到地球去的时候,更是不得不制造出了总质量达到七万余吨的超巨型火箭。

  虽说造奇观这种事情确实很有成就感,但成就感背后,更多的却是无奈。

  要是有别的办法,谁稀罕去造这么大的火箭?

  此刻,面对着敌神星大开发这一项巨大工程,未来两颗星球之间的飞船往来会极为频繁。

  虽说大宗的基础物资运输可以通过“电磁弹射技术”来解决,但其余的,追求时效的货物与人员的运输也必然极多。

  再用这么低效的推进技术就有些无法接受了。

  真要再这么下去,说不定自己生产的资源之中,至少20%都要浪费在航程之中,实在接受不了。

  那些可都是我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就这么浪费掉?不行!

  但更先进的推进技术暂时无法突破,掌握不了二次加压推进技术,更别说高速离子推进技术,便只能想办法继续优化现有技术了。

  幸好,就算是现有的化学燃料推进技术,其中也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优化一下暂时够用了。

  在数万名推进技术研究克隆体的工作之下,李青松渐渐确定了一件事情。

  那便是,要提升推进性能,提升燃料利用率,还是要从材料性能、整体结构、冷却系统这三个方面来着手。

  自己制造推进器的材料,必须要能承受更高的温度和更大的压力,才能获取到更高的热效率和推力。

  材料科学,是从基本材料性能上来提升推进器性能。

  整体结构,是从结构上来提升。

  冷却系统,则是从持久性、可靠性上来提升其性能。

  三个方面,俱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

  被分成了三个大团队的科研克隆体们日夜不休。于是推进研究基地里,数百个试验场里日夜轰鸣。

  众多造型不同、结构不同,甚至于稀奇古怪的发动机在那里终日喷射着各种不同颜色的化学燃料,甲烷,乙烷,甲醛,液氢,偏二甲肼……

  等等等等,各种不同的燃料轮番上阵。

  单单只是进行实验而已,这座科研基地的燃料消耗量便达到了每天数万吨的程度。

  为此,李青松不得不专门开辟了一条铁路线,专门从各种化工厂里运燃料过来,然后在试验场之中化作火焰喷射出去。

  也幸好此刻各座工厂都进行了智能化改造,生产效率极大提升,否则凭空多出了这个科研基地的损耗,还真有些承受不住。

  数百个日夜之后,耗费了总计数千万吨燃料,性能达到了李青松要求的新型发动机终于造了出来。

  它仍旧是使用甲烷和液氧作为燃料的。

  这一是因为甲烷的热值较高,二则是甲烷在洛神星上储量够多。

  那些随处可见的托林处理一下,就能分离出甲烷来。

  使用新型发动机推进的新式飞船也制造了出来。

  这是一艘水星级战舰。

  只不过相比起之前的水星级战舰,它毫无疑问战斗力更加强大。

  它上面的机枪数量增加到了六挺,机炮数量也增加到了四门。除此之外,它还可以搭载12枚星际导弹。

  武器数量多了,弹药储备肯定也要增加。

  原本的水星级战舰,满弹药的时候带有子弹40万颗,质量为4吨。而此刻,这艘新型水星级战舰,满弹药可以带120万颗,子弹质量达到了12吨!

  炮弹数量也翻了一倍,总质量达到了6吨。

  星际导弹同样如此,总质量从原来的4.8吨,提升到了此刻的7.2吨。

  单单是弹药方面,就一共提升了13.4吨!

  很显然,弹药多了,就要求飞船内要有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燃料储备,飞船总体积也要更大才行。

  但事实却是,它仍旧是之前的尺寸,一点都没有变大。

  尺寸没有变大,燃料携带量从之前的50吨降低到了此刻的30吨,它的作战时长很显然就要降低。

  但事实却是,这艘水星级战舰的作战时长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提升了!

  因为它上面装备的是新型发动机!

  此刻,伴随着李青松一声令下,负责操控这艘新型水星级战舰的克隆体瞬间下达了前进指令。

  于是,炽热的火焰之中,这艘水星级战舰的加速度达到了20米每平方秒,短短几秒钟时间而已,便飞到了上千米的高空,直接从克隆体们的肉眼视野中消失。

  不仅总航程增加了,连机动性也增加了!

  以前的水星级战舰,极限加速能力不过12米每平方秒而已,此刻直接提升了67%!

  到达太空,这艘水星级战舰尽情挥洒着自己的能量,各种急加速、急减速,像是害怕燃料太多一样,发动机几乎一刻没有停止。

  但就算如此,它也折腾了几个小时的时间才将燃料耗光。

  慢慢返回洛神星基地后,一众克隆体立刻上前,开始全面检查它的状况。

  最终,李青松得到了结论。

  新型发动机运转良好!

  “好啊,不错。”

  李青松心中满是喜悦。

  一项科技的提升,总是会带来一系列的改变,而不仅仅只是一种。

  就像现在,推进技术的提升带来了新型发动机的诞生。

  新型发动机的诞生,不仅为后续的敌神星大开发奠定了基础,还极大提升了水星级战舰的战斗力。

  弹药储备更多,机动性更强,战斗时间也更长。

  不仅如此,后续自己制造的所有飞船,不管客船还是货船,战舰还是科考船,性能全部都会因为发动机技术的提升而受益。

  以及,这次技术提升还有一个意外之喜。

  李青松心心念念了好久的,对内太阳系每一颗质量较高的星球,展开大规模探索的计划,终于可以推行了。

  因为推进器技术的提升,受益的不仅仅只有飞船,还有火箭。

第75章万!

  对于洛神星的特殊环境来说,火箭和飞船某种程度上可以算作一回事。

  无非一个是一次性使用的,另一个可以重复利用,功能更多而已。但推进器方面,不都是燃烧甲烷和氧气,生成高温高压气体喷射出去来获取动力?

  飞船机动性能提高了,火箭的性能自然也就提升了。

  像是之前那样,送一颗探测器去地球,所需要的火箭竟然有七万吨的质量,这种事情再也不会出现了。

  既然如此,向每一颗较大星球发射探测器,全面考察其资源储备情况,为未来做准备,便成了必然。

  当初的人类世界虽然已经对每一颗大星体都做出了完善的考察,但那些数据李青松这里又没有。

  还是要自力更生才行。

  于是,李青松迅速制造了上千枚火箭和探测器,将它们运到洛神星环绕轨道,像是放炮仗那样,一个一个的将它们点火发射了出去。

  这些火箭依据任务目标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最大的,其总质量也不超过2000吨。相比起那枚超巨型火箭可谓是小不点。

  当然,就算推进器技术提升了,也不可能做到差距如此之大。最主要的是,此刻李青松对于时效并没有那么急切,这些探测器不用那么心急火燎的到达目标,完全可以慢悠悠的飞过去。

  如此,质量不超过2000吨的火箭就够用了。

  于是,一千多颗探测器便循着不同的轨道奔赴向了遥远的深空。

  这些探测器之中,有的是中继通信探测器。

  它们会在不同的轨道上环绕太阳运转,为其余卫星提供通信中继服务。

  另一部分卫星就是探测器了。

  它们有的会到达八大行星处,围绕八大行星运转,有的则瞄准了大行星的卫星,和一些矮行星。

  譬如木卫二、土卫六、谷神星、灶神星、冥王星、海卫一、月球之类。

  它们将在浩瀚太空之中飞行超过20年的时间,才能到达最终目的地。

  做完了这件事情,李青松便没有再怎么理会后续,无非是等待而已。

  他的注意力再度放到了眼下最重要的这件事情上。

  敌神星大开发。

  伴随着这段时间科技的突飞猛进,除了一些储量较高的资源,比如铁矿、铝矿仍旧充裕之外,剩下的许多资源储量已经越来越少,开采越来越难了。

  譬如稀土元素,譬如铜矿、干冰矿之类。

  必须要立刻着手从敌神星上获取资源了。

  “那么……玉皇!该你上场了!”

  此刻,在李青松最为看重的一号超算之中,玉皇AI已经持续喂养、训练了数年时间,并经过了尝试性的测试,获得了让李青松较为满意的效果。

  既然如此,洛神星基地集群,就暂时交给你了!

  李青松再度筹备了一支庞大的舰队。

  这支舰队的总规模达到了一千五百艘飞船以上。

  除了400艘水星级战舰外,剩下的1100艘飞船全部都是货船。

首节 上一节 40/1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