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第41节

  它们上面满载着各种机械、设备,以及初期所需要的能源,还有最为重要的,克隆体。

  平均一艘货船就能运输3000名克隆体。1100艘飞船,便是330万名克隆体!

  挤是挤了点,不过没关系,克隆体们不会投诉,更不会表达不满。

  李青松的意识,此刻便在这330万名克隆体的其中一个克隆体的脑袋里。

  是的,这一次,李青松要御驾亲征!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敌神星的大规模工业化建造,然后,在那里留下一定数量的克隆体,再将整座基地交给玉皇来管理。

  自己离开的这段时间,洛神星这里同样由玉皇来管理,也算是对于它的一次全面检测。

  无数台发动机轰鸣之中,庞大的舰队缓缓挣脱了洛神星的引力场,向着浩瀚无垠的太空飞去。

  一开始时候,李青松和克隆体之间的通讯延迟还很低,可以达到近似于实时控制的效果。

  但伴随着距离的扩大,通讯延迟便高了起来。

  于是,李青松设想之中的那种生产模式便进入到了真正验证的阶段。

  整个洛神星基地集群的基本运转全部交给玉皇来管理。

  留在那里的数百万名克隆体,全部成为了监督者、维护者与决策者的角色。

  他们坐在巨大的控制室里,观察着每一个数据的变化,判断着整体上的运行状况,并在李青松的控制之下,思考着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是否出现了故障。

  他们与李青松之间的连接不再是实时的,往往一个新出现的情况,需要几十秒甚至几分钟才能传递到李青松脑袋里,再得到新的反馈。

  但没有关系,这些决策并不需要立刻就做出处理,延迟几分钟时间也是可以接受的。

  哪怕是对于某些设备的维修工作,其实也对于实时性要求不算太高。

  大不了一个动作停顿几秒几十秒,就当是远程控制着机器人在干活就是了。

  整体情况来看,整个洛神星基地集群的运转仍旧平稳。

  在玉皇AI的控制之下,列车仍旧在飞驰之中,工厂仍旧在轰鸣,种植与畜牧基地仍旧在产出大量的粮食。

  甚至于连科研克隆体们的工作都未停下。

  只是互相之间的通讯出现了一些延迟,一个想法从某个克隆体脑海之中诞生,需要过几分钟时间才能同步到其余克隆体脑袋里。

  因为这些延迟,基地的整体效率毫无疑问出现了较高程度的降低,且某些复杂度较高的事情暂时没办法去做了——毕竟玉皇AI又不是真正的人工智能,它的能力还比较有限。

  但没关系,现阶段李青松对于玉皇AI的要求也没有那么高。

  只要它能胜任未来的一些基础生产任务就够了。别的事情,我自己来。

  时间悄然流逝着,在新型推进器的推动之下,这支庞大的舰队仅仅耗时四个来月,便再度来到了敌神星环绕轨道之上。

  看着附近空间里仍旧存在着的众多残骸与碎片,看着千疮百孔的敌神星的大地,李青松心中豪情万丈。

  “你们蓝图克文明的所谓开发也能叫开发?

  现在,我让你们看看真正的星球大开发是什么模样!”

第76章 真正的星球大开发

  要开发一颗星球,各种建造任务应该有先有后,先建造最为重要的那些设施与工厂,譬如电厂、钢铁厂之类,从本土上获取到初步的能源与物资补给后,再慢慢去建造那些不太重要的工厂。

  只是……

  回想起当初自己仅有寥寥几名克隆体,在洛神星地表那里艰难求生,辗转腾挪,一点一点的积攒工业基础的艰辛,此刻李青松大手一挥,豪情万丈。

  “要什么先后?要什么一点一点的积攒?所有能用到的工厂,一起建就是!”

  只有一艘飞船的时候,我只能一点一点建设。

  现在有了一千多艘飞船,我还要一点一点的建设?那这么多飞船我不是白造了!

  刹那间,数千艘小型登陆飞船离开了舰队,各自分散开来,降落到了敌神星大地各处。

  在前期时候,李青松早就把敌神星的资源储备情况探测了个清楚。便连工业基地集群的选址和设计也都早就做好了,此刻完全不必考虑其余任何方面,只需要造就行了。

  初期的物资运下去之后,大量的克隆体开始分批降落,于是,高达500座工厂同时投入到了建设之中。

  不仅工厂同时建设,李青松还操控着大量的克隆体,驾驶着各种机械,直接在敌神星大地上开始铺设铁轨,建造飞船起降场等等。

  330万名克隆体全部投入到了建设之中。

  最先建好的是一座庞大的电厂。

  这座电厂内有50台装机容量达到了50万千瓦的大型发电机,全功率运转的话,一个小时就能发电2500万度。

  要是在以往时候,这座电厂就算建好了,也没办法运行,得干等着。

  毕竟一小时2500万度的发电量,对于燃料的需求可不是个小数字。而燃料的供应也是需要对应的基础设施建造的。

  但现在情况却又不同。

  在电厂建成的那一刻,位于一处甲烷富集点的甲烷矿,和一座位于氧气富集点的氧矿同时建成。

  连接这三者的铁轨也刚好铺设完毕。

  于是列车轰鸣着,将巨量的甲烷和氧气输送了过来,放到了临界发电机组的燃烧室之中,将热能转换为了电能。

  澎湃的电力通过四通八达的电网,输送到了任何一处有克隆体存在的地方。于是,先期使用的那些临时发电设施终于可以去除了。

  有了充沛的电力供应,其余建设的速度也随之提升。

  再一座新造好的设施,是一座巨型的钢铁厂。

  基于李青松的有意调控,同样是在钢铁厂刚刚建好的同时,配套的铁矿、线路、化学品供应工厂、燃料和电力供应工厂等也同步完成。

  于是,敌神星这里的建设终于不再需要从洛神星那里带来的钢铁,而是可以本土自产了。

  有了充足的钢铁供应,其余设施的建设再度加快。

  铜矿、铝矿、铅矿等等一系列矿产基地和冶炼工厂,以及后续的大型铸造厂、精密部件生产工厂等等,也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出现。

  有了充足的金属生产与锻造能力,一座占地达到了5平方公里,高有500米,划分为230层的巨型种植基地快速建成。

  这座种植基地,采取了双层种植架之后,一层的可用面积就达到了约1.4万亩,230层,就是322万亩!

  巨大的种植基地里面,无数种植架如同钢铁丛林一般蔓延开来,无数日光灯同时释放着光芒,无数条管道层层铺开,最终在专门的农业AI的控制之下,只需要区区万余名克隆体就能运转起来。

  拿来种小麦的话,这座种植基地一个季度就能生产约250万吨,一年就是一千万吨小麦!

  只要一座,就能解决整颗敌神星所有克隆体的面粉需求。

  在这之后,畜牧基地也随之建成,无数的猪牛羊鸡鸭鹅开始在里面生长。

  时间飞速流逝着,转眼间便是三年时间过去。

  在这三年时间里,整颗敌神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本的荒凉死寂早已消失不见。此刻的敌神星,条条铁轨延伸到了星球的每一个角落,一座又一座的工厂和基地星罗棋布。

  仅仅三年时间而已,在李青松的全力以赴之下,所有的基础工业基地便全部建成。

  但这还不是结束。

  李青松还要建设更高级别的高级工业工厂!

  一座庞大的克隆体培育工厂以及附属设施迅速出现在了敌神星的大地上。

  从此刻开始,李青松便可以在敌神星本土培育克隆体了。

  再之后,一座巨大的芯片工厂建造完毕。

  从此之后,敌神星这里不仅可以自产芯片,甚至还可以向洛神星“出口”。

  造好了芯片工厂,李青松立刻开始了下一个极为重要的设施的建设。

  超算基地!而且不是一座,是100多座!

  使用最先进的45纳米制程芯片,一座又一座超算基地拔地而起。其中最小的一座超算,都使用了6万余枚最先进芯片。

  最大的那座超算基地更是使用了超过12万枚芯片!

  一座又一座超算基地分布在各个不同的工业区之中,在附属的一座又一座电厂的供应之下开始了运转。

  而李青松则将早已经在洛神星上完成了训练,具备了相当程度功能的AI放置到了这些超算之中,由它们来执行每一座工厂的实时管理任务。

  农业AI、钢铁AI、克隆工厂AI、电网AI、电厂AI、铝矿AI……

  等等等等。

  以及最为重要的一个。

  玉皇AI!

  那座最大的超算基地,便是玉皇AI的驻所。它将在这里,协调并控制其余所有分行业AI的运转。

  耗费了整整五年时间,李青松完成了所有初级与高级工业设施的建造任务。

  此刻的敌神星上,各种工厂与基地的数量已经暴增到了数万座,每分每秒都在产出大量的资源。

  虽然都是较为初级类型的,但品类仍旧有甲烷、氧气、稀土矿、铸造件、芯片、油漆、润滑油……等等等等,几乎几十万种之多,每一种都是李青松科技发展过程之中不可或缺,而洛神星上却逐渐枯竭的类型。

  此刻建设已经完成,但李青松暂时还不能走。

  还有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项建设任务没有完成。

  大型电磁弹射装置!

第77章 解决方案

  敌神星这里的出产以较为基础的产物为主,毕竟现阶段AI能力有限,自己又无法实时操控位于敌神星的克隆体,无法进行太过精密的生产。

  但较为基础便意味着一个问题,货物数量必定极为大宗。

  按照当前产量,平均每年,从敌神星这里都要将数亿吨货物运到洛神星那里。

  其中一些较为稀少、高端、时效性要求较高的货物可以通过专门的货运飞船去运——这一部分的绝对数量其实也很多,粗粗算下来能达到平均每年数千万吨的样子,要不是李青松之前特意升级了推进器技术,单靠之前那些飞船还真完不成这些运输。

  但依靠货运飞船,就算是升级了推进技术之后的货运飞船,每年运输者数千万吨货物也已经是极限。

  数量数倍于此的更大宗的货物怎么运输?

  就算李青松全力以赴的造飞船,飞船多到将整条航线都占满,也完不成这么多物资的运输啊。

  那该怎么办?

  如果解决不好这个问题,那么,耗费李青松数年时间,在敌神星上建造的数万座工厂就会失去相当一部分意义,变得鸡肋起来。

  但没关系。

  早在敌神星大开发之前,李青松便已经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并找到了解决方案。

  这便是,大型电磁弹射装置!

  李青松提前在敌神星上找到了一些缓坡,此刻,以这些缓坡为工地,大规模的建设随之开始。

  李青松首先操控着克隆体,驾驶着各种机械完成了对于这些缓坡的加固和平整工作,将其修建成了一条斜斜指向天空的直线。

  之后,来自钢铁厂的大量特种钢轨搭乘火车轰鸣着到来,无数克隆体操纵着机械设备一拥而上,在更多特种机械的辅助之下,将这些特种铁轨一一铺设到了之前平整好的地基上。

  数座发电厂随之拔地而起,粗大的线缆延伸过来,连接到了一台又一台的电磁弹射设备上。

  同时,每一处缓坡这里,李青松都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铁路线,延伸到敌神星的每一座工厂之中。

首节 上一节 41/1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