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再度有大量的零部件从这些工厂之中产出。
这些零部件全部被运到了洛神星环绕轨道,并在那里开始了组装。
这其中的重中之重,是总质量达到了5000余吨的二次加压推进器。
一台完整的二次加压推进器由三个模块组成,核裂变反应堆模块,内燃机模块,以及电磁控制模块。
这三个模块组装在一起,便构成了一台完整的,当前最先进的推进器。
它是无法拆卸的,因为它的加工要求太高,只能在地面生产。
此刻的货运飞船却需要在太空之中组装。
没办法,李青松只得专门研制了一套大重型货物调运方法,使用了足足40艘专用的空天两用型飞船,才将它吊了起来。
这台推进器的总体积达到了一万余立方米,长度有足足50米,宽度25米,高度有10米。
它上面特意焊接了超过1000个连接孔,并延伸出了1000条高强度缆索。
每25条缆索汇聚成一根,最终延伸到一艘空天两用型飞船上,总计40艘飞船,便通过这1000根缆索,将这台庞然大物吊了起来。
四十艘空天两用型飞船里的化学燃料爆裂的燃烧着,汹涌的喷吐着,将推进功率开到了极致,在精密的配合之下共同为这一台重达5000余吨的发动机增加着速度。
一时间,吊装场上尘土飞扬,无数气体瞬间汽化,如同凭空出现了一大团浓雾。
但就算这40艘空天两用飞船的推进功率已经提升到了极致,这台巨大的发动机仍旧只是缓慢增加着速度,慢慢悠悠的样子。
没办法,它实在太重了。就算有40艘飞船,每一艘飞船需要加速的质量也高达130多吨。
这和洛神星的引力场无关,只和物体的自身质量有关。而质量是不变的,不管在哪个引力场之中都保持恒定。
大量的燃料喷吐之下,这台发动机向着斜上方缓缓升空,增加着高度的同时,也增加着运行速度。
最终,在环绕洛神星飞了三圈之后,这台发动机的速度终于被增加到了950米每秒。
这时候,它终于可以自己围绕着洛神星飞行,不再需要额外施加拉力了。
一台发动机运完了,接下来是第二台,第三台。到了最后,一共有50台发动机被运到了太空之中。
伴随而来的是大量的飞船零部件。
在这浩瀚太空之中,飞船外壳的钢板开始焊接,框架开始搭建,发动机开始固定,内部线路开始连接,管道开始接通……
最终,耗时几个月时间,李青松自己造出来的第一艘采取二次加压推进器的飞船建成了!
这是一艘毫无疑问的庞然大物。
它的长度达到了330米,最宽处有50米,最高处则达到了20米。
它的总体积达到了7.3万立方米,空载总质量就高达1.6万吨!
满载的话,最高总质量更是可以达到8万吨!
来自洛神星地表和太空之中,准备运往敌神星的货物如同江河入海一般汇聚到了这艘庞大的货船之内,将它的每一个货仓全部装满。
接下来,李青松期待已久的首航终于开始。
裂变反应堆功率开始提升,除了为飞船自身供电之外,还产出了更多的能量;
内燃机开始启动,它内部的2000余吨液氧和甲烷开始燃烧,开始生成高温高压的气体,并送入到二次加压室。
来自裂变反应堆的能量迅速将这些气体加热,让它们因为过高的温度而变成了等离子体。
在这些等离子体对实体腔室造成危害之前,电磁束缚装置就开始工作,将这些高温高压的气体死死限制在了一个较小的体积之内,让它们无法接触到任何实物。
当压力提升到一定地步,电磁束缚装置开启了一个通道。
于是,如同大坝崩塌一般,这具备了极高压力的等离子体以势不可挡的姿态,以高达每秒钟30公里的速度,汹涌的顺着这一条通道喷射了出去。
在这庞大的反推力之下,货运飞船那总质量达到了8万吨的庞大船身开始了缓缓加速,最终挣脱了洛神星的引力场,向着4000余万公里之外的敌神星飞了过去。
在这过程之中,加速始终没有停止,甚至速度到达了12公里每秒都还未停下。
以往时候,速度到达12公里每秒后,货船就进入惯性航行状态,不再加速了。
不是它们无法达到更高的速度。
在这无重力的太空之中,只要持续不断地加速,速度就能越来越快。
最关键的问题在于,燃料不够。
你一直加速的话确实可以速度更高,但到达目的地后,没有足够的燃料了,怎么减速?
12公里每秒,便是一个综合了燃料携带量与运输速度、时效后的无奈妥协的产物。
但此刻这艘货船的速度一直在增加着。
20公里每秒,30公里每秒……
一直到60公里每秒才停下!
它的加速效率并不比其余货船高,但加速的持续时长却超出了数倍。
之前的货船,将自身燃料全部耗光,都无法加速到如此速度。
而现在,就算加速到了60公里每秒钟的高速,这艘货船内部携带的化学燃料也才仅仅只消耗了800吨而已!
连一半都不到。
其燃料综合利用率达到了普通化学推进货船的六倍之多!
在这前所未有的高速之下,它仅仅只用了8天时间,便来到了敌神星附近。
在耗费一天时间减速,再度消耗了800吨燃料后,它最终停泊到了敌神星港口之中。
总计耗时九天时间,便完成了普通飞船需要一个多月时间才能完成的航程。
且燃料消耗更少!
第94章 严重故障
入港之后,飞船之中运输的六万余吨货物便在两用型飞船的运输之下,慢慢转运到了敌神星的大地之上。
这些货物除了少数敌神星无法本土自产的补给物资之外,全都是大型采矿设备。
专门采集铀矿石的设备!
伴随着二次加压推进器的逐渐成熟,未来,自己对于裂变燃料的需求必定大增。
洛神星那里要搜刮,敌神星这里也不能放过,也要搜刮!
这重达数万吨的货物卸下,已经提前运输到港口之中的,产自敌神星的各种各样的产品随之搬运到了货船之内。
加注燃料之后,这艘大型货船再度开启航程,以比其余货船快出数倍的速度向着洛神星飞去。
这艘货船离开不久,第二艘使用了二次加压推进器的货船也到了,再度卸下货物,补充燃料,装载物资,再度踏上了返程。
一艘艘飞船来了又去,去了又来。那最新装备上的二次加压推进器便在这个过程之中,接受着一次又一次的考验。
每一次货船返航,李青松都会在太空港口之中,对它们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以确认是否存在故障,工作状况如何之类。
便在这种模式之下,李青松再度收集到了大量信息,并总结出了许多细节上的改进方案。
如此持续了一段时间,这些新式推进器虽然小故障频发,但大的故障一次也没有。
这种情况却并未让李青松心中欢喜,反而隐隐有些忧虑起来。
他并不认为这第一代的二次加压推进器就已经臻至成熟。
李青松没有那么自大。
自己为什么要匆匆忙忙的将它投入使用?
还不是为了尽可能暴露出它的隐患和缺陷,好让自己提前排除掉,不至于在自己展开大规模搬迁的时候爆发?
结果现在就只有一些不痛不痒的小故障,小缺陷,小隐患暴露出来?
就拿这点东西来考验我?
会不会……这隐患或者故障隐藏的较深,所以短时间内暴露不出来?
李青松想了想,干脆又造了20艘相同型号的货船出来,也投入到了洛神星到敌神星的往返航线之中。
某个故障出现概率固定的话,想要令其爆发,要么拉长运行时间,要么增加运行次数。
便在总计几十艘八万吨级货船的不断往返——哪怕暂时没有那么多货物也要往返,总归是不让它们闲着,就算拉着没一点时效性要求的基础矿产,也要达到满载状态然后不断航行。
在这种情况之下,一个李青松期盼已久的情况终于出现。
一艘货船在加速阶段突发爆炸,整艘飞船被炸成了两截!
炸了!
飞船终于炸了!
这一刻,李青松由内而外的振奋了起来。
早就准备已久的深空打捞舰队立刻出发,满载着各式各样的搜索和打捞设备飞奔飞船爆炸地点。
同时,始终保存着的飞船实时运行数据也立刻被李青松调取了出来,开始逐一检查,搜索着其中可能导致故障的原因所在。
忙碌了一个多月时间,李青松终于确定了一个隐藏极深的设计缺陷所在。
与之前那些小故障、小隐患不同。这一次的设计缺陷甚至于牵涉到发动机的整体构造!
为了解决这个隐患,李青松甚至不得不在二代发动机的研发之中,推翻70%以上的一代发动机的构造。
隐患如此严重,故障如此之大,为了将其解决,需要付出的精力如此之多,李青松却丝毫没有沉重和忧虑,反而满是欢喜。
“要的就是这个啊……看来,加强运行频次,增加飞船数量,果然是暴露缺陷的不二之选。
嗯……接下来还得继续跑!拉石头也得跑!”
一边忙于二代发动机的设计和研发,李青松一边操控着太空之中的几十艘重型货船继续繁忙穿梭。
时间在李青松的期盼之中慢慢流逝着。又过了一个多月时间,终于,第二个较为严重的故障出现了。
一艘货船在惯性航行阶段结束,将要开启减速推进的时候,推进器故障了,无法启动。
按照当前航线计算,这重达八万余吨的重型货船将会以几十公里每秒的高速直接撞到洛神星上!
“好!果然暴露出来了么?”
李青松一边操纵着位于飞船之上的克隆体着手检查,另一边也做了第二手准备。
几艘拖船迅速起飞,用缆索固定了这艘货船,稍稍将它的航线偏离了一点。
如此,它便可以从洛神星旁边擦肩而过,不至于撞到上面。
解除了迫在眉睫的危机,便有更多的克隆体携带着更多设备来到了太空之中,直接在太空之中便对这艘货船展开了检查。
一番忙碌之下,李青松最终发现,造成这一重大故障的源头,竟然是一片小小的垫片。
这垫片长期遭受高能辐射的轰击,自身分子发生改变,性状也随之发生了一些预料不到的改变。原本不具备导电性的它竟然也能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导电,由此便造成了发动机内部紊乱,导致故障,最终无法点火。
这还预示着一种更糟糕的可能性。
如果这片垫片会在恶劣工况下发生这种改变,那么其余的部件呢?
“又是一个隐藏极深,极为严重的隐患啊,幸好提前发现了。要不然,等到我进行正式迁徙的时候再爆发,那就……”
李青松满是庆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