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了运输,建设AI随之接手,开始控制着这些智能车辆在木卫三的荒凉大地之上开始工作。
数十万名克隆体也加入到了其中。其中一部分执行AI完成不了的复杂工作,另一部分AI则承担起了系统维护、远程控制、决策等职责。
300平方公里的初期平整与加固仅仅耗时两个多月便完成。
这时候,来自其余各座工厂的众多建筑材料,用于隔离地表与厂房的特制混凝土,用于搭建厂房的钢铁,用于输送液体的管道,用于传输电力的电线,乃至于各种加工机械的维修备件、克隆体们吃的食物、穿的宇航服、喝的水,等等等等,全都直接由交通AI控制着的庞大车队和铁路线运输而来。
如山如海一般的物资向这里汇聚。伴随着物资一同汇聚到这里的,还有澎湃的电力,以及超算基地提供的无穷算力。
在高效到难以想象的建设之中,原本荒凉死寂的大地上,各种各样的建筑物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
一座座厂房,一条条公路,一座座实验室、加工室……
最终,耗时两年半,李青松完成了这种被命名为零号纤维的材料的生产基地建设。
总计2500条生产线,以及其配套的各种设施,电厂、超算基地、维护保障基地等等,便全部建成。
在核裂变电站那澎湃的电力供应之下,2500条生产线同时开始了运转。
每一条生产线之中都有六百万个拉丝器,每一条拉丝器,每秒钟能拉出20米这种直径仅为50微米的,勉强肉眼可见的细细丝线。
一个拉丝器,一天便能拉出约172万米的这丝线。
六百万个拉丝器同时工作,生产出的六百万根每根长度在172万米的丝线缠绕起来,便缠绕成了一根直径约为7厘米的粗壮缆索。
2500条生产线,一天便能生产这种直径约为7厘米的缆索430万公里!
此刻,九条标准规格,每条长度在5000公里的这种缆索便采取特殊的焊接手段焊接在了一起。
它的总长度达到了4.5万公里,但它的总质量却才仅仅170余吨而已。
伴随着零号纤维的大规模生产,太空电梯建设也同步开启。
在木卫三公转线速度最快的赤道——在这里建设太空电梯,需要的缆索长度最小,李青松综合地质、和矿产基地以及工业集群的距离等,挑选了一处适宜建造太空电梯地面端基地的地方。
庞大的建设再度开始。
在这里,李青松挖了一个直径达到了20米,深度达到了一万米的大坑。
在这大坑的底部,李青松又展开了横向挖掘,最终在木卫三那厚重的岩层和冰层之下,挖掘出面积达到了30万平方米的地下固定层。
太空电梯缆索的一端,便延伸到了这里。
在这里,李青松再度展开建设,使用一个庞大的固定装置,将缆索的一端固定在了这里,同时开始浇筑大量的钢筋混凝土,再度将这个固定装置固定在这里。
这样一来,这条太空电梯便可以依靠木卫三那厚度达到了一万米的岩层与冰层来固定自身,不必担心被拽飞了。
第105章 从数亿到数百
完成了太空电梯第一条缆索地面端的固定工作,一艘飞船轰鸣着起飞,拉着缆索的另一端开始升空,一直攀升到了距离木卫三地表4.5万公里的高空。
这条长达4.5万公里的缆索的另一端便延伸到了这个高度,几乎完全伸展。
缆索的直径约为7厘米,长度4.5万公里,似乎具备极高的重量,并不是一艘中型飞船能拉动的。
但事实却是,如此之长、之粗大的缆索,其总质量仅仅只有170多吨而已,完全可以被此刻的飞船拉伸到太空中去。
完成了拉伸工作,一艘重型飞船内部满载着沉重的压舱物,以超过木卫三逃逸速度的速度飞了过来。
按照这个速度飞行,它原本应该挣脱木卫三引力进入到太空中去的。但因为发动机工作的额外推力,它并未飞走,而是被死死“压”在了这里。
但很快,它就不必再消耗额外的燃料维持轨道了。
原因很简单,一些穿着宇航服的克隆体飘了过来,将那条连接了木卫三地下的缆索的这一端,固定到了这艘满载着压舱物,总质量达到了1.5万吨的重型货船之上。
货船之上也早就设置好了受力结构,可以将缆索的拉力均匀的散布到船身每个地方,不至于被拉坏。
完成了连接工作,下一刻,这艘重型货船的发动机关闭了,失去了继续维持它如此之高,却仍旧停留在木卫三旁边的推力。
在惯性作用之下,它开始了向远离木卫三的方向飞行。
那条略有弯曲的缆索渐渐变直。
当它彻底变成一条直线之时,来自木卫三万米地层的巨大拉力通过这条缆索,直接跨越了4.5万公里的漫长距离,延伸到了这艘重型货船之上。
它的移动骤然停止。
1.5万吨的质量,便被这一条仅有7厘米直径的缆索死死拉住。
缆索被绷得笔直。
看着各处传感器传来的数据,李青松满意的点了点头。
一切符合预期。
搭建好了第一条缆索,后续的工作便变得容易了许多。
2500条生产线之中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更多缆索,这些缆索同样一端固定在万米岩层之下,途中与之前的缆索相互缠绕,最终连接到了那艘重型货船之上。
这条太空电梯的缆索开始飞速变得更粗。同样的,太空端末端那里,以那艘重型货船为基点,更大规模的压舱物附着了过来。
只要在缆索的受力极限以内,位于太空端的压舱物越重,离心力便越大,缆索所能运输的货物便越多。
末端之外,还需要再建设一座位于同步轨道的太空端基地。
在同步轨道上,人造物体的轨道角速度与木卫三的自转角速度相同。因此,它可以在绕木卫三旋转的同时,相对于木卫三表面的某一个地点保持相对静止状态。
从地面看,就像是物体始终悬浮在空中某处不动一样。
太空端基地,便相当于一座位于太空中的“码头”。未来所有进入木卫三地表,或者从木卫三地表离开的货物都将在这里转运。
地面端这里也同步开启了大规模的建设。
码头、吊装、转运、电力供应、铁路线等等,在两年半的时间里一一出现。
当最后一条缆索缠绕上去,缆索直径达到预定的10米之时,李青松使用一种特殊的轻质钢板直接将长达4.5万公里的缆索全部包裹,以阻隔外部影响。
地面端基地已经建造完成,同时,用于承担太空电梯上行与下行任务的“缆车”也已经研发完毕。
这种缆车是半环状的形状,内部直径10米,与太空电梯缆索贴合,外部直径20米。由此,它便具备了约110平米的载货面积。
一台缆车高度五米,内部总体积550立方米,最多可以装载约300吨货物。载人的话,不追求舒适度的情况下可以乘坐约300名克隆体。
之前建造主缆索的时候,李青松便已经提前预埋了供电线路以及电磁线圈,这些缆车便可以借助电磁力贴合在缆索之上,并进行上升或者下降的操作。
它的最高运行速度能达到三倍音速,也即约一公里每秒。以这个速度运行,它只需要约12个小时,便能从地表上升到约4.3万公里处的木卫三同步轨道。
在太空端基地那里,它会卸下自己承载的货物,再经由飞船运向别的星球或者基地。然后它会转而下行,再将从其余星球或者基地运来的货物,从同步轨道运到木卫三地表。
如此便完成了一次货物交换。
这种缆车,在李青松的调控之下可以做到两分钟一趟,一天就能向太空发送或者接收700趟,以一趟平均载货200吨计算,这条太空电梯一天就能向太空发送货物约14万吨,同时接收约14万吨,总计28万吨!
一年下来就是一亿吨出头了!
以往时候,发送接收一亿吨货物,李青松需要专门准备数千艘空天两用型飞船专门往返太空与地表,终日繁忙,一刻不停。
单单是燃料,每年就需要消耗数亿吨。
不仅消耗巨大,而且极为麻烦。
但现在,伴随着这条太空电梯的建成,一切都不一样了。
缆车使用的能源是电力。全功率航行一次,它大约要消耗电力400万度。
一天时间内上行和下行班次总计1400趟,大约便是60亿度电。
而要发电60亿度,以此刻李青松所掌握的核裂变电站发电效率,仅仅只需要不到一吨的铀235,便可以产出足够的电力。
虽说铀矿开采较为复杂,但无论如何,从之前每年消耗数亿吨燃料,到现在的每年消耗仅仅三百多吨,都是从地下到天上的变化。
此刻,这条太空电梯已经投入到了使用之中。且一开始便是全功率运转。
太空电梯的这一侧,上行缆车一辆又一辆的如同出膛炮弹一般沿着缆索飞驰,瞬间便驶入太空消失不见。
同一时间,从那看不到尽头的高空,又有一辆一辆的缆车飞驰着降落到地面端基地里。
条条铁路线从地面端基地延伸出去,无数辆重载列车满载着货物轰鸣而来,卸货之后又装货,再度满载着离去。
太空端那里,一艘又一艘重载货船同样满载而来,满载而去。
这一条太空电梯,真正打通了太空和地表之间的运输通道。
第106章纳米
在完成了位于木卫三的第一条太空电梯的建设之后,那庞大的零号纤维的生产并未停下,反而愈发加大了生产力度。
在这漫长的生产时间里,李青松也一直在对生产工艺流程、效率等进行优化提升。
原本略显粗放简陋的生产设施渐渐被更加先进且稳定的设备代替,整条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和可靠性也慢慢提升。
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迭代之中,现如今,每条生产线的零号纤维日产量,已经从之前的两吨,提升到了此刻的2.6吨。
不仅如此,它们生产出的零号纤维的性能也在慢慢提升之中。相比起最初生产的那些,也再度提升了约10%左右。
别看仅仅只是0.6吨的产量提升和10%的性能而已,但整体来看,却已经可以视作为代差了。
于是,整座零号纤维生产基地的年产量便从之前的146万吨,提升到了此刻的190万吨左右。
大量的零号纤维搭载一号太空电梯,从木卫三运输到了木卫一、二、四之上,其余三条太空电梯开始同步建设。
总计耗时6年,木星系统的四颗大卫星总算全都有了太空电梯作为地表与太空的物资中转站。
彻底解决了整个木星系统的物资运转障碍,李青松对于木星系统的开发便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到现在为止,李青松来到木星系统已经有了十几年的时间。
在这十几年时间里,李青松不仅完成了四条太空电梯的建设,还完成了相当于当初洛神星和敌神星加起来,三倍还大的工业设施与科研设施建设。
四颗大卫星上,十几颗小卫星上,以及木星环、星际空间之中,李青松总计拥有了二十多万座庞大的工厂、实验室或者基地。
来自木星系统的充沛资源源源不断的被开采出来,经过工业系统的加工,如同洪水一般涌入到各个科研设施之中,化作了推动科技研发工作的养料。
甚至便连木星环之中,李青松都建设了庞大的资源开采体系。
在木星环的不同节点,李青松建设了10座超算和100座矿产初级冶炼设施,投放了超过100万台自动探矿与加速设备。
它们的外形像是一个扁扁的长方体铁盒子,自备动力的同时,上面还装备有精密的探矿设备。
它们就整天混迹在充斥着尘埃、碎石的木星环之中,通过自动扫描探矿设备,精准分析每一块碎石的元素构成。
一旦发现具备价值的石块,便依据目标的不同大小,采取不同的捕捞方式。
太小的石块直接放弃。较小,但具备了足够价值的石块,这种探矿设备便会自动规划路线,灵巧的绕过其余石块来到它身边,探出一张金属网将其束缚住,然后自动加速,带着它脱离木星环,将它直接“扔”到最近的太空冶炼基地里去,让它在那里接受处理。
如果石块较大,譬如有几十米,一百米以上的尺寸,它便会召唤临近的采矿设施一同前来,自动绘图,分析重心,选择受力点后,多台采矿设备便会自动附着在这块石头的不同部位,同时开启加速,将它拖出来,再扔到冶炼工厂那里去。
位于不同节点的10座太空超算为空间采矿AI提供着充足的算力,10个AI相互协作,共同指挥着100万台以上的采矿设备终日不停地对木星环展开勘察。
位于那些太空冶炼工厂之中的总计约万名克隆体,则在李青松的统一连接之下,负担起了这一整套流程的优化、维护和维修以及决策工作。
木星环之中的矿产,产自其余小卫星的矿产,产自大卫星的矿产,搭乘或大或小的货运飞船繁忙的穿梭着,最终汇聚到四条太空电梯之中的一条,卸货,让货物搭乘太空电梯来到地表。
地表这里,无数条铁路线上重载列车轰鸣着。铁路线之间,庞大的重卡车队在荒凉死寂的大地之上飞驰,某些不方便去的地方,还会有空天两用型飞船解决最后一段路途的运输任务。
整个木星系统,在李青松以及这1500万名克隆体的控制之下,在一艘艘飞船、一列列火车、一个个车队,以及最重要的四条太空电梯的链接之下,结合成了一个整体。
基础工业系统全部完成,且达到了此刻的真正巅峰状态。于是自然而然的,李青松的科技再度开始出现突破。
在过去的这十几年时间里,伴随着工业系统的建设,各种工艺的优化、生产线的调整、各种材料与设备的性能提升等较为微小的科技进步就已经在频繁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