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松略微统计了一下,便得出了一个极为惊人的数字。
所有工业领域与科学领域的微小进步加起来,总数量甚至已经突破了一千万!
虽然没有一个是关键性的技术突破,但不要忘了,关键性的技术突破,也是要在基础的不断夯实和进步之下才能出现。
现阶段,伴随着各工业体系的全部建成,所有科研基地的资源和脑力供应全部到达巅峰,这种微小的,有时候小到仅仅只涉及某一种牲畜患病率下降0.5%的进步,其总数量再度出现暴涨。
短短三年之内,其总数再度突破一千万,与过去进行大规模建设之时,长达十几年时间的总数量持平。
在这一个接一个的微小突破之下,第一个巨大的突破终于来了。
芯片技术终于再一次突破了!
在引入了多重曝光技术、鳍式场效应晶体管技术,以及一系列新材料和新工艺,还有整体结构和生产流程上的优化之后,最新一代制程达到了10纳米的芯片,终于在实验室之中,被李青松小批量的造了出来。
相比起之前所使用的20纳米芯片,10纳米芯片的晶体管数量再度提升了2.5倍,从之前的约40亿个,直接暴涨到了100亿个!
晶体管数量的提升,同样意味着性能的巨大提升。简单评测之后,李青松得到了结论。
芯片性能比起上一代至少翻了一倍!
第107章万?
单单只看单枚芯片性能提升的话,只是一倍的提升而已,似乎算不得什么。
但不要忘了,单枚芯片的性能提升,同时意味着李青松可以开发更为先进和智能的并行算法,在一台超算之中使用更多枚芯片。
由此,单枚芯片一倍的性能提升,造成超算,就是至少十倍的性能提升了!
这意味着,玉皇AI、神农AI、矿产AI、冶金AI、交通AI等等等等,李青松所使用的所有AI,性能和智能化程度都会再一次出现巨大的提升。
反应到生产效率上,便是李青松的工业实力在没有实现任何规模扩大,克隆体人数也未提升的情况下,再度凭空暴涨了至少一倍!
同时,伴随着大量专门用于科学计算、建模模拟的超算的投入,在科研方面,自己的进步速度也将再次提升。
李青松没有迟疑,立刻在调整了一番生产工艺后,以最快的速度将10纳米芯片量产。
10纳米芯片开始量产了,另一批芯片工厂也该寿终正寝了。
约10座专门生产100微米芯片的工厂终于关停。设备销毁,厂房推倒,土地则准备用于建设其余的工厂。
100微米制程的芯片实在太过落后,便连最简单的工业场景,譬如一台遥控器,一台洗衣机,李青松都有了更智能化,且成本更低的芯片替代,实在没有再生产它的必要了。
智能化进一步提升,工业产能进一步扩大,科研力量进一步增强,李青松终于将注意力放到了一个极为关键,且极为重要的领域上面。
核裂变二次加压推进模块的小型化。
一个核裂变二次加压推进模块包含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是核裂变反应堆,第二是内燃机系统,第三是二次加压模块。
李青松将这三个部分视之为一个模块,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后续研发。
现如今,李青松能制造的最小型的核裂变二次加压推进模块,其总质量都在3000吨左右的量级。
这个质量意味着它仅仅只能应用在大型飞船上。战舰方面,便连最大型的金星级飞船都无法使用。
一艘金星级飞船满载总质量都不超过一千吨,一台推进模块就3000吨?开什么玩笑。
但相比起传统的化学推进器,二次加压推进又实在具备无可比拟的优势。
一旦自己能做到将核裂变推进器装备在金星级和水星级飞船上,这两种飞船的机动性将能提升到多高的地步?
这,又会为飞船的整体战斗力提升多少?
这几乎是翻天覆地一般的提升。
于是,一边维持着工业体系的平稳生产,一边维持着其余所有学科的稳步推进,李青松抽调了所有的空闲力量,全部投入到了对这一模块的研究之中。
在更大力度的研究之下,再度有众多微小的科技进步出现。但在研究进行了三年之后,李青松意识到了一个问题。
自己的人手似乎不足了。
这人手不足并不是说现有生产规模和科研体系无法维持。事实上,如果只维持现有水平,此刻的约3000万名克隆体——在来到木星系统之后,李青松又断断续续的本土产出了约1500万名克隆体——已经完全够用。
但如果李青松想更进一步,想进一步扩大科研体系,为每一个科研分支再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脑力,同时,进一步扩大工业体系,为科研端提供更多资源的话,现有的人手就不太充足了。
又因为核裂变推进器涉及到几乎每一个学科的缘故,这整体上的人手不足,便成为了限制核裂变推进器小型化的最大障碍。
“哎,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必然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分支越来越多。
细细深究的话,一个数学,怕不是能分出几百上千个分支来。
代数、几何、拓扑、分析、逻辑、集合、概率、统计、数值分析……
这么多分支,每一个分支之下又会有更小的分支,更小的分支之下还会有众多不同的课题……
整个科学体系已经变得如此复杂,任何一个微小的分支都可能穷尽一名优秀科学家毕生精力都无法推进一步,任何两个微小分支之间又存在巨大的障碍,隔行如隔山一般,真难以想象当初的人类世界是怎么把科技推进到比现在的我还先进的地步的……”
现在,李青松也因为科学体系的复杂而暂时遇到了障碍。
必须要进一步扩充人手,才能有足够的脑力投入到愈发细分的每一个科学领域之中,并维持足够规模的生产,为这些研究提供资源。
粗粗计算,李青松认为,要达到足以支持核裂变推进模块进一步小型化,甚至于小型化到足以装进水星级战舰里,并令其具备实战意义的话,自己的最大意识连接数至少也要提升到1500万才行。
此刻自己拥有约3000万名克隆体,最大意识连接数提升到1500万之后,也完全足够使用。
事实上,李青松在生产克隆体的时候,就是大约按照这个数字来准备的。
“提升50%么?”
李青松默默的思考着。
此刻虽然遇到了障碍,但他并没有怎么忧虑。
原因很简单,伴随着前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以及最为重要的10纳米超算建成,具备了更庞大的算力,生物科技方面的突破已经近在眼前。
超算无法真正模拟现实。但在提供了足够多的参数之后,超算在模拟之中,却能为现实提供意义巨大的参考。
此刻,李青松专门训练出来的生物科技超算,女娲AI,便在克隆体们提供了足够多的参数之后,模拟计算出了一种几乎全新的基因编辑方案。
如果这种方案真的成立的话,那么,新一批的克隆体的脑部营养供给将更为充足,神经元数量更多,信号传输速度更快,身体素质也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显而易见的,这种克隆体将会具备更大的意识连接数。
理论显示,他的意识连接数甚至会翻一倍,从1000万暴涨到2000万!
第108章 一亿!
现在唯一的问题便是,模拟与现实究竟有多少贴合度。模拟世界之中的优秀,能否真正化作现实世界之中的优秀。
“我不奢求能完全实现模拟结果,真的让最大意识连接数翻番到达2000万。能到1500万就足够了。”
李青松默默的想着:“1500万我就满足了。”
此刻,使用这种基因编辑方案生产的人体胚胎已经放置到了培养罐之中,答案在半年之后就将揭晓。
短短半年时间匆匆而过。
此刻距离李青松来到木星系统已经过去了30余年的时间。这个时候,新一批1000名克隆体迅速诞生。
李青松轻轻松了口气:“能顺利诞生而不是发育成怪胎,至少意味着这一套方案整体方向上是没错的。”
李青松的意识立刻转移到了其中一名克隆体上。
下一刻,李青松便满是震惊的瞪大了眼睛。
什么情况?!
他感觉到,自己的意识连接数并不是提升到了1500万,也不是模拟结果显示的2000万。
而是……一亿!
妈的,这女娲AI错的也太离谱了吧?
AI模拟的结果确实错了,出现了高达400%的误差。但这误差,让李青松无论如何都想不到的是,它不是坏的误差,而是好的误差!
这,这……
刹那间,那很长时间都没有过的,一瞬间将所有克隆体的意识全都连接了起来,却仍旧富裕大量连接数,导致的那种“空荡荡”的感觉,席卷了李青松整个思绪,让他怔了片刻才反应过来。
这就一亿了?这就破亿了?
我原本准备了3000万名克隆体,原本想着怎么也足够了,但现在却差了这么多?
这一下子,瞬间将李青松之前的所有安排与计划打乱。
原本李青松已经修建了规模极为庞大的克隆体培育工厂,每一批次就能培育克隆体50万名,一年就是100万的产量,原本想着怎么也足够了,但现在来看还差得远。
要建造更大的克隆体培育工厂,规模至少要在当前水平下扩大十倍!
不,十倍也不够!
最大连接数一亿,自己麾下便要拥有约两亿名克隆体,才能保证单个克隆体的休息时间,以及出现意外后的替补之用。
现有产能扩大十倍,也不过年产1000万名克隆体而已,要满负荷生产20年才能生产出来。
李青松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等。
如此,现有的克隆体产能至少要提升30倍,达到年产克隆体3000万名,才算是勉强够用。
年产3000万名克隆体,这得要多么巨大的克隆体培育工厂,要多大的培养液配置工厂和附属发电厂、设备维修厂等等辅助工厂啊……
以及,克隆体数量短时间内暴涨到两亿,其余设施也得跟上。
最直接的,粮食问题,自己的种植、养殖、水产基地规模也得在现有水平上扩大至少六倍;
再比如被服厂,宇航服产量得跟上吧?生活用品方面,内衣内裤外套帽子毛巾被子杯子餐具肥皂洗发液牙刷牙膏等等等等,也得跟上吧?
宿舍区的建设得跟上吧?让克隆体住家庭楼房是不用想了,但至少得确保每一名克隆体得有个床位吧?
克隆体数量多了,交通需求增加,公交车数量得增多吧?铁路线得扩展吧?客运飞船数量得增加吧?
再说这么多克隆体,也需要足够多的工作岗位,他们才能生产出足够的物资,供应科研发展,于是各种各样的工厂得建设吧?
科研基地规模要扩大吧?科研设施的数量要提升吧?
仅仅一瞬间而已,李青松脑海之中便出现了庞大到让他都感觉有些畏惧的建设需求。
“这,这还真他娘的是幸福的烦恼啊。先从最紧急的建设需求来吧,先造克隆体培育工厂和附属工厂,以及粮食基地再说。”
现有的年产100万名克隆体的培育工厂,加上附属工厂,面积就已经高达100平方公里。
现在,就算工艺进一步改进,产能更高,要达到年产3000万名克隆体的水平,面积仍旧要扩大到至少2000平方公里的水平。
现有的农业综合基地占地面积约300平方公里。
之前李青松还想着,这么大的基地,至少也能顶个几十上百年。但没想到,刚过去十几年时间而已就已经顶不住了。
自己还要建造相同规模的农业综合基地足足六个。
但规模如此庞大的建设,也是需要足够的物资支撑的。
幸好现在自己手里就有3000万名克隆体,把他们全部加急投入到各座矿场,各座工厂之中,倒是勉强能支撑起这些建设的资源需求。
于是,在李青松的操纵之下,3000万名克隆体一同陷入到了前所未有的繁忙工作之中。
太空之中,来自几十颗卫星以及木星环的众多货运飞船来往穿梭,无数物资通过四条太空电梯进入或者离开四颗大卫星;
燃料生产工厂在核裂变发电站的电力支撑之下,竭尽全力的生产着液氢液氧甲烷等燃料,或者供给了大大小小的飞船,最终让它们化作炽热的气体,喷发到无垠的星际空间之中消失不见,或者供给给了各种各样的车辆,让它们化作尾气喷发到了大气层之中;
几十万上百万台重型智能机械,在“神工”AI的控制,在大量克隆体的维护之下,日夜不停的在荒凉大地之上奔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