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第60节

  解决了这成百上千个问题,接下来又有上万个问题出现。

  有时候可能一个极为微小的问题,便能拖住李青松麾下数百万名芯片研究克隆体十几天的时间。但就算李青松调动巨大的脑力和物力将这个问题最终解决,却发现仍旧只是推进了小小的一步而已。

  时间便在这不断涌现的众多问题,以及数百万名克隆体们的,日夜不休的尝试、思考与研究之中慢慢度过。

  终于,某一天,李青松再度解决了一个问题,下意识的去看问题列表之时,他赫然发现,问题列表……空了。

  空了?!

  李青松心中瞬间涌来一股振奋。

  这么长时间的奋斗,我终于掌握了2纳米芯片制造技术了么?

  虽然此刻自己掌握的仅仅只是实验室之中的制造技术,距离大规模量产还有一段距离。

  在进入量产阶段之后,必然还会有更多的问题涌现出来,需要自己一一解决。

  但至少,从基本原理和工艺上来讲,我已经真真正正的掌握了这一项技术!后续的所有问题,都只会是技术上的问题,不再是原理上的问题!

  振奋之下,李青松立刻开始对其中一座原本生产3纳米芯片的工厂进行升级改造,生产更为精密的设备,替换原有设备,尝试着试生产。

  试生产刚开始,果然,众多问题再度一一浮现。但没有关系,李青松准备了一百万名克隆体时刻准备着。

  问题出现了,解决就是。

  于是这座芯片工厂便开始了飞速的优化和迭代。最终,在半年时间过去后,生产线终于稳定。

  第一批2纳米制程的芯片终于生产了出来。

  虽然此刻良率仅有不足10%,也即这座芯片工厂1000万枚的年产能之中,仅有不足100万枚芯片符合生产预期,但无所谓。

  至少超算可以先造出来了!良率后续可以再慢慢提升。

  于是,这座芯片工厂第一年全年的良品,约100万枚芯片被李青松全部拿走,全部用在了仅仅一台超算的建设之中。

  与此同时,足足100座新建的2纳米工艺芯片工厂已经投入了生产。

第113章 电磁炮!

  这第一座超算,李青松交给了玉皇AI,全面增加了它的能力。

  于是,李青松看到,在玉皇AI的统一管理协调之下,整个木星系统的所有基地,所有的不同行业的AI系统,在这一刻运行的更加协调,合作的更加完善。

  不同物资的原材料的运输,工厂之中的生产,库存,后续的运输,以及入港、出港,下一座工厂的加工,以及最后的应用,整个链条如同道路终于彻底贯通了一般,配合的天衣无缝。

  伴随着100座2纳米工艺芯片工厂的投产,很快便有更多的良品2纳米芯片生产了出来。

  这时候,李青松建造了第二座超算,并将其交给了自己第二重视的AI,悟空。

  现阶段暂时还没有合用的战舰供它操纵,进行演练以获取数据开展进化,它便只能在这座超算之中暂时先展开虚拟空间的自我对战,并继续展开进化。

  虚拟空间无法完全真正反应现实,虚拟空间之中的对战也无法真正代替现实之中的对战。

  因为现实之中情况太过复杂,而超算就算算力再高,也不可能将现实世界之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全部模拟到。

  不过这总归也算是个参考,大不了未来再一一和现实对照就好。

  于是,这第二座算力提升巨大的超算也开始了全天候全功率运转。

  看着悟空AI终于不再受到算力不足的困扰,李青松心中终于松了口气。

  “算算时间,我来到木星系统已经80多年了啊……

  80多年的殚精竭虑,日夜发展,终于发展到了这个阶段。

  不过这仍旧只是个开始。想要对抗蓝图克文明,依靠我现在的科技实力和工业实力,可完全不够啊,还要继续努力才是。”

  放下心中那一点喜悦,李青松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另一处实验基地之中。

  电磁武器研究基地。

  在之前进行二次加压推进器小型化、芯片技术研究之时,李青松也始终在分出相当一部分物力和脑力,进行战舰相关的技术研发。

  电磁武器就是战舰相关技术之中的一个重点。

  这些年之中,李青松所掌握的电磁武器技术不断进步迭代。

  电磁推进技术,李青松在离子推进器、电磁弹射器方面俱都有所涉猎。

  但作为武器来应用,制造电磁炮的话,其技术细节和这些设备又有所不同。

  相比起离子推进器所需要推进的亚原子粒子来说,电磁炮需要推动的弹丸太大。

  从亚原子粒子到哪怕仅仅零点几克的电磁炮弹丸,质量增加何止千万倍?

  相比起电磁弹射器来说,电磁炮弹丸又太小。

  从上千吨重的标准货物箱,到仅仅零点几克的电磁炮弹丸,质量缩小何止千万倍?

  于是它便正好处于一个微观宏观的模糊地带,再加上还需要考虑射速、瞬时加速度、稳定性、能耗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导致电磁炮武器的开发出现了巨大的困难。

  但困难也要上。未来的星际战争,火药武器没有参与的资格。

  一段时间的艰难研究之后,李青松终于开发出了第一代电磁炮。

  这种电磁炮使用的是超巨型线圈推进技术。

  为了达成电力到磁力,最终再转化为动能的过程,李青松建造了极为庞大的电磁线圈。

  这种线圈直径足足有20米,长度高达50米,名副其实的庞然大物,如同一尊可以摧山倒海的大炮一般。

  但这大炮的威力,却着实有些说不出口。

  它每发射一颗弹丸就要耗电一万度,结果却只能将一颗质量仅为0.1克的弹丸,以每秒钟300米的速度发射出去而已,连火药枪的威力都不如。

  不仅如此,每发射一颗弹丸,它还必须要休整一分钟左右的时间,才能进行第二颗弹丸的发射。

  如此之低的射速,连手枪都不如。

  但没关系,只要能遵循电磁炮的技术原理,真正将它造出来就行。接下来所需要做的无非就是水磨工夫,一点一滴的迭代优化提升而已。

  恰好,李青松已经实现了最大意识连接数的极大提升,直接从1000万暴涨到了一亿,脑力极大充裕,物资供应极大充裕。

  于是众多克隆体便在李青松的操纵之下来到了这处实验基地。

  在进行着大规模的生产,无数个科研项目的研究,以及芯片技术快速迭代的同时,开启了全力以赴的电磁炮的技术升级工作。

  第一代电磁炮容易损坏,一台产生不了多少数据?

  那就造它个1000台,同时展开试验!

  第一代电磁炮耗电量极大,现有电厂无法满足电力需求?

  那就每一台电磁炮都造一座核裂变发电厂,专门为它供电!

  第一代电磁炮生产难度极大,现有产能无法满足要求?

  那就造更多工厂出来,专门用于电磁炮零部件的生产!

  在这种情况之下,仅仅只用了几年时间,在第一代电磁炮坏了又造,造了又坏的情况之下,李青松需要的所有数据便全部产出。

  于是在这基础之上,李青松迅速研发出了第二代的电磁炮。

  第二代的电磁炮相比起第一代有了极大的性能提升。

  它的直径缩短到了4米,长度缩短到了30米。耗电量也降低到了之前的十分之一。

  对应的,其性能却有极大提升。

  它发射的电磁炮弹丸,出膛速度首次突破了1公里,射速也达到了每分钟10发。

  虽然还是比不上火药枪,但已经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仍旧采取第一代电磁炮那种研究模式,李青松直接又造了一千台出来,然后继续收集数据,继续试验各种各样的构型和猜想,继续孜孜不倦的研究。

  很快第三代电磁炮诞生,然后是第四代,第五代……

  每一代电磁炮的性能相比起之前,都会有巨大的提升。

  便在这种情况之下,十几年时间慢慢过去。一直到此刻,2纳米芯片量产投入使用,超算已经建成的现在,最新一代,也是李青松认为具备真正战争实力的第八代电磁炮终于定型,研发成功。

  现在,便是这第八代电磁炮展开实验的时候。

  今天的五更完毕!不过还有一章哈,为盟主Ylarod加更一章!估计八点多能写完发出来。

第114章 巨大耗电

  电磁武器靶场。

  偌大的荒原之上,一座冰山巍然耸立。

  木卫三上面,这种冰山很常见。因为木卫三上的水太多了,温度又太低。

  与普通的岩石山峰相比,这种冰山的寿命其实很短。伴随着木卫三内部的地质运动,以及厚重冰层之下的洋流运动,再加上频繁的小行星撞击、来自木星的潮汐引力,这种冰山可能在短短几千年时间内便即诞生,又可能再过去仅仅几百年时间便消失不见。

  但至少在它们还存在着的时候,它们同样与岩石山峰一样,巍然耸立,坚不可摧。

  面前这座冰山的高度便超过了百米。由比岩石还要坚硬的坚冰组成。因为混杂了许多杂质的缘故,通体呈现出了漆黑色泽,看起来像是钢铁铸就一般。

  面对着如此庞大的一座山峰,李青松研究的第八代电磁炮之中,威力最大的一个型号便在重卡的拖动之下,来到了距离它约一千米的地方。

  是的,就算是最大型号的电磁炮,也是可以移动的。因为李青松在最初设计电磁炮的时候,便采取了模块化的设计方案,令它们自成一体,只要接通外部能源即可使用。

  这有助于飞船整体可靠性的提升——就算电磁炮坏了,也只会影响自身,而不会影响到整体。

  此刻,这一台直径一米,长有50米的巨型电磁炮便完成了安装与固定工作。

  相比起第一代电磁炮,它的整体质量大大降低,直径也大大缩小,但唯有炮管长度并未减小。

  甚至比第二代电磁炮还更长了一些。

  这固然是因为它是最大的一个型号,同时也因为,要将弹丸加速到足够高的速度,必须要有足够的加速时间,而这就导致炮管必须要尽可能长才行。

  粗大的线缆从电网蔓延过来,被克隆体们忙碌着连接到了电磁炮之上。

  弹药仓舱门打开,一些采取特殊工艺制造,具备了更强大穿透力和杀伤力的椭球形弹丸被倾倒了进去。

  这种椭球形的弹丸长度约有一厘米,整体质量约5克,比得上一些火药枪的子弹了。

  它们的数量很多,足足有100万颗,总质量达到了五吨。

  一切检查完毕,按下充能按钮,脚下的大地便传来了一阵轻微的震动。

  李青松知道,如果木卫三上的空气密度再高一些的话,自己应该还能听到低沉的嗡嗡声。

  那是内部设备开始工作,强大的电力被转化为其余类型能源的声音。

  仅仅三秒钟而已,发射准备完毕,进入发射进程。

  下一刻,一颗弹丸便从弹药仓自动进入到了发射仓内。

  在内径达到了90厘米的发射仓,或者称之为炮管之内,它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托起,悬浮在了炮管中心位置,又在这无形力量的推动之下开始了迅猛的加速。

  仅仅五十米而已,它便从初始速度的零,加速到了此刻的足足15公里每秒!

  加速度达到了2250公里每平方秒!因为加速度与重力场等价的缘故,在加速过程之中,这颗弹丸受到的重力高达地球重力的大约23万倍!

  如果是一艘飞船按照这种加速度加速的话,不考虑相对论效应和其余物理效应,它只需要约两分多钟的时间便能加速到光速!

  这个加速度毫无疑问是极为惊人的。不过李青松知道,它也就仅仅只能在电磁炮这种武器装置之中实现罢了,且现有技术最多也只能加速质量为5克的物质。

首节 上一节 60/1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