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第61节

  在如此强大的加速度之下,这颗弹丸仅仅只用了约6.7毫秒的时间,便完成了整个加速过程,然后以15公里每秒的速度猛烈向前飞去。

  这个速度,让它拥有了56.25万焦耳的能量。而李青松之前研发过的威力最大的火药枪,其一枚子弹的动能也不过才3万焦耳而已,这颗电磁炮弹丸的动能足足相当于它的大约19倍!

  仅仅15分之一秒的时间而已,这颗弹丸便跨越了电磁炮与冰山之间的那一千米距离,猛烈撞击到了冰山之上。

  下一刻,这坚如钢铁,浑身呈现出漆黑色泽的冰山便在这一颗仅仅五克的弹丸的撞击之下,直接被打出了一个巨大的冰洞,如同遭遇了陨石撞击一样。

  但这并不是结束,而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仅仅只间隔了0.02秒时间而已,第二颗同等质量,同等速度的电磁炮弹丸便再度呼啸而来,打在了之前那处冰洞的旁边。

  再之后,是第三颗,第四颗……

  猛烈的轰击持续了五个多小时的时间,一直到那一百万颗弹丸全部打光为止。

  如果是普通的火药枪,以每分钟高达3000发的速度发射弹丸,只需要几分钟时间就会因为枪管过热而不得不停下。但对于此刻这台电磁炮来说,如此射速仅仅只是普通而已。

  因为它内部采取超导技术传输电力,整体发热量极小。就算再打一整天时间,也不会出现某些部件过热的事情。

  弥漫的灰尘与碎屑伴随着电磁炮的停下渐渐散去。于是李青松便看到,原本还巍峨耸立,坚不可摧一般的冰山,此刻已经被拦腰截断。

  它只剩下了下方大约100米的高度。再上面的200多米山峰已经全部塌陷。

  感受着这台电磁炮的强大威力,李青松心中满是喜悦。

  他知道,自己终于拥有适合展开太空作战的武器了。

  “电磁炮武器好是好,不过也太费电了啊。”

  李青松心中感慨着:“五个多小时的发射,总计五吨的质量而已,耗电量竟然就达到了恐怖的50万度,快比得上一座超算了。

  不过也没关系,可以接受。反正核裂变反应堆已经完成了小型化,可以随船携带了。”

  完成了这一台最大型号电磁炮的射击试验,李青松又拉出了众多长短各自不同、炮口直径各不相同,连弹丸质量也不相同的许多台电磁炮,面对着另一座冰山再度展开了轰击。

  此刻电磁炮技术已经大致成熟。另一处实验基地,再度有一个李青松期盼已久的好消息传来。

  高速雷达技术也终于迎来了突破!

  感谢书友Ylarod打赏的盟主!感激涕零,感激不尽!

  另外,又是五更+加更一章总计六更完毕,求月票,求订阅!!!

第115章 飞船的眼睛

  雷达技术同样是这些年以来,李青松极为重视,并展开了重点研究的一项技术。

  因为雷达是飞船的“眼睛”。

  光学探测手段固然重要,但在太空战场之中,光学望远镜的使用受到极大的限制,必须要有雷达配合,才能达成感知战场态势的要求。

  并且除了大型目标,譬如光学可见的大型飞船、大型天体之类,其余的小目标,譬如导弹、炮弹、采取了光学隐身技术的小型卫星、飞船之类,必须要使用雷达技术才能将其感知到。

  在战场之中,为了提升战舰的生存率,就必须对雷达提出更高的要求。除了要能发现导弹、炮弹等相对较大一些的目标,对于电磁炮弹丸这种尺寸不过厘米、毫米,质量不过零点几克到几克的微小目标,也必须要有探测能力。

  因为通过模拟和推算,以及对蓝图克文明武器的逆向工程,李青松基本上已经确认,在星际战场之中,电磁炮弹丸才是用量最大、杀伤力最强的武器!

  拦截不了电磁炮弹丸,一艘飞船的防御系统就可以说崩塌了90%以上。

  单靠装甲来抗电磁炮弹丸?

  就算只面对自己这种技术水平的电磁炮弹丸,譬如之前那种出膛速度15公里每秒,质量为5克的弹丸,其威力便相当于最强大火药枪子弹的19倍以上,什么样的装甲才能扛得住?

  就算是地球时代最重型的坦克,面对区区火药枪穿甲弹都扛不住,更不要说扛住至少19倍于此威力的电磁炮弹丸了。

  而为了飞船的机动性,李青松很显然不可能让飞船装甲那么厚。

  那样的话,飞船就变成乌龟,变成靶子了。

  如此一来,应对方案便只剩下了一种。

  拦截!

  必须要想办法把那些杀伤力巨大的弹丸拦住,不让它们击中飞船。

  飞船的装甲是用来扛流弹,扛小型低杀伤电磁炮弹丸的,不是用来扛大型高威力弹丸的。

  既然要拦截,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发现它们。

  连发现都发现不了,谈什么拦截?

  但就算是最大型的弹丸,质量也普遍不超过十克,体积更是微小,速度还普遍在十公里每秒以上。

  这样微小、高速的目标,在浩瀚无垠的太空之中,怎么才能发现它们?

  这就需要用到高速雷达了。

  与普通雷达不同,高速雷达的功率更高,能发射能量更高的电磁波,以此来增强目标的信号反射强度。

  同时,高速雷达还要采取更加先进强大的算法,匹配滤波、相干积累,增强微弱信号的检测能力。

  它的扫描速度也必须要快。

  因为星际战场太过浩瀚,弹丸速度极高,一片区域可能前一秒还没有威胁,下一秒就会有弹丸到来,必须要以极高的频率反复对整个天球展开扫描才行。

  如此之高的性能要求,此刻便全部集中到了一台设备之上,需要使用它将其全部实现。

  在几十年前,在上一代雷达的基础之上开始研究的时候,李青松也有过一种感觉,那便是,这么先进的雷达,真的是我能研究出来的吗?

  要把一台雷达造到这种性能,想想都不靠谱啊。

  但李青松没有放弃,而是真正沉下心来,投入了上百万名克隆体,且同样敞开了物资供应,将数十万个技术细节分拆开来,结合整体的科技进展,一点一点的推进,一点一点的迭代。

  某种材料能实现0.5%的敏感度提升?

  用上。

  某种材料能增强0.1%的回波分辨?

  用上。

  某种构型能令总质量降低1%,但这种构型加工难度极大,产能极低?

  那就造更大型、更精密的铸造厂,用数量来堆积产能。

  便在这种几乎不计投入,一点一滴的推进之中,历经几十年时间,李青松终于将这样一台性能方面初步达到要求的雷达造了出来。

  当然,此刻的它还无法装备到飞船上。因为它太大了。

  它依托一整栋楼房建设,各种零部件和设备几乎将这栋楼房全部装满,总质量更是达到了恐怖的100吨以上。

  此刻,它便开始了第一次实际测试。

  在距离这栋楼房数百米处,十几台小型高速电磁炮乘坐着飞船来到了空中,然后向这栋楼房周边展开了猛烈的轰炸。

  一秒钟便有几百上千枚细小的电磁炮弹丸轰击下来,将这栋楼房周边轰炸的尘埃飞扬。

  这台雷达便处于全功率运转的状态,竭尽全力的搜集着来自周边环境的每一个细小、高速运动物体的数据。

  持续一个小时的轰炸结束。在这一个小时之中,十几台电磁炮总计轰击出了200多万颗电磁炮弹丸。而这200多万颗电磁炮弹丸之中,有足足160万颗弹丸被这台雷达捕捉到了精确的运动轨道和速度信息!

  最远的一颗,甚至在上百公里之外!

  看着这个数据,李青松心中满是感慨,只感觉为此而付出的几十年心血得到了充足的回报。

  它虽然还无法达成99%以上的检测率,且自身体积、质量也太大,能耗也太高,但总归走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接下来所需要做的无非是继续优化而已。

  高速雷达方面的开发进展已经达到了至少80%,且目前暂时看不到不可逾越的障碍。

  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己便掌握了拦截技术。

  原因很简单,雷达仅仅只是探测而已,要实现真正的拦截,还得有对应的发射系统。

  李青松必须要通过某种介质,来达成对那些已经被探测到速度和轨道的弹丸的影响,才能改变它们的轨道,让它们不会撞击到战舰上来。

  而能达成这种影响的手段无非两种而已。

  第一,同样的电磁炮弹丸。第二,激光炮。

  第一种采取动能撞击方式,直接将其撞离轨道。第二种则采取烧灼方式,增加弹丸内能,引发弹丸爆炸,进而偏离轨道。

  除了这两种干扰手段之外,还必须要有足够强大的计算能力。

  高速雷达、数据处理、转向架、发射弹丸或者激光,四者合一,才能真正将攻击拦截下来。

  昨天看到书友们说分成五个时间点更新的话太分散了,彩虹想了想,书友们说的有道理啊。

  那还是改一下更新时间吧,分成两个时间点,12点3更,18点两更,还是每天五更一万字!

第116章 激光炮

  李青松此刻已经掌握了电磁炮技术。但用于拦截的电磁炮,和用于进攻的电磁炮又是两种东西。

  进攻电磁炮追求杀伤力,弹丸要尽可能的大,速度要尽可能的快。至于射速,当然也是越高越好,但要求却没有那么高。

  而防御电磁炮的要求则是,弹丸要尽可能的小——只需要将来袭的电磁炮弹丸轨道撞击的哪怕仅仅只偏离一厘米,经过漫长的路途之后,它也会和原有轨道偏离极大,导致无法撞击到飞船上,而这并不需要太大的动能,所以弹丸造那么大做什么?

  反而是小了,才能携带更多。

  出膛速度的要求其实也不高,无需达到动辄每秒钟十几公里以上的速度。

  每秒钟几公里,甚至于每秒钟一公里以下,也不是不能接受。

  己方毕竟是拦截,只需要提前计算好弹丸轨道,较低的速度也能刚好撞击到高速弹丸身上。

  防御电磁炮对弹丸质量、出膛速度要求不高,反而是对射速要求极高。

  极端情况下,防御电磁炮甚至要能做到在一秒钟之内便击发出成百上千颗弹丸。因为太空战场之中,谁能确定下一刻有多少枚弹丸朝着自己飞过来?

  遵循这种设计思路,在原有的电磁炮之上,李青松采取了大量的改进措施,最终造出了一种炮管仅有两米,直径仅有10厘米,最高出膛速度仅有两公里每秒——连一些出膛速度高的火药枪子弹都比不上的小型电磁炮。

  这种电磁炮发射的弹丸更是小到了极致。最轻的一种弹丸,质量仅有2毫克左右,大约相当于一支圆珠笔笔芯小钢珠的重量。

  就算它的出膛速度高达2000米每秒,它具备的动能也仅有区区几焦而已,但没关系,只要能给目标弹丸造成哪怕仅仅一厘米的轨道偏移就已经足够。

  极轻的质量,让一艘战舰便可以携带极大量的这种弹丸。毕竟就算足足50万颗这种弹丸,总质量也才一公斤而已。

  完成了多种型号的防御电磁炮的开发,李青松转而将注意力放到了激光炮上。

  激光相比起实体弹丸具备无可比拟的优势,那便是速度更快。

  最快的电磁炮弹丸,速度也不过十几公里每秒。而激光的传输速度可是光速,两者相差两万多倍。

  防御激光炮更适宜应对那些已经进入较近距离,如果不拦截,很快就要击中己方的弹丸。

  同时,激光炮这种类型的武器,李青松也打算开发出进攻和防御两种型号来。

  这么好的进攻手段,不用在攻击敌人飞船上,那就太浪费了。

  具备极高能量的激光束不仅可以依靠传统的热量烧灼方式破坏目标装甲和外壳,在快速加热目标后,还能引发一定的冲击波效应,造成更大的破坏。

  除此之外,极快的升温效果还能破坏材料的结构,令其在急速的高温膨胀与低温收缩之间,直接导致材料的剥离,进而破坏整体结构。

  激光的应用历史极长,在人类世界早期就已经有较大规模的应用,但用在武器领域则较为少见。

  最主要的是,其技术难度太高了。

  武器级的激光炮,不仅需要极高功率的激光发生器,瞬时功率也极高,对于供能系统考验极大,甚至比电磁炮还要大。

首节 上一节 61/1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