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起其余几颗气态行星的卫星,火星也足够大,完全承载的起足够规模的工业开发。
为了尽快推进火星大开发的进程,李青松甚至直接将自己的本体意识都传递到了火星这里,在这里亲自指挥着克隆体们完成了前期难度最高、最为复杂,神工AI无法解决的建设难题,在这里呆了足足两年的时间,才返回到木星系统,继续自己规模庞大的生产。
金星、水星也各自迎来了空天母舰的到达。
虽然这两颗星球各有缺点,但也有展开一番开发的必要,只不过规模没有那么大罢了。
木星向外,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这三颗气态巨行星也迎来了空天母舰舰队造访。
同样在神工AI的控制之下,在克隆体们的决策与维护之下,展开了规模庞大的建设。
三十年时间匆匆流逝。
此刻,整个太阳系八颗大行星,除了地球之外,其余几颗俱都变了模样。
原本荒凉死寂的星球被一座又一座厂房所覆盖。
巨大的烟囱,高大的高炉,无数台轰鸣着、咆哮着的机械在星球地表上肆意奔跑。
水星、火星、小行星带之中的几颗矮行星、土星的几颗卫星,天王星的几颗卫星上俱都出现了高度达到数千、数万公里不等的巨型太空电梯。
之前用于往返这些星球的空天母舰也全部退役,变成了更大型、速度更快的大型母舰。
于是,整个太阳系都被李青松连接了起来。
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飞船在太阳系内穿梭,每时每刻都有海量的物资向木星系统汇聚。
此刻,那接连不断的实战演习已经持续了几十年的时间,且仍旧在进行着。唯一不同的是,此刻的参战战舰数量已经高达十万,且演习场地也不再局限于木星系统,而是分散了开来,足迹遍布太阳系每一颗星球。
此刻的太阳系便呈现出了一边是繁忙的货物运输,一边是激烈残酷的太空战斗的局面。
两者同时进行,各不干扰,似乎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
第127章 太阳系防线
现阶段李青松所进行的实弹实战演习,已经将所有构想之中的武器全部纳入了进来。
除了常规的战舰之外,各种各样的无人武器也开始发挥作用,被悟空AI操纵着做出各种不同的进攻战术,试验着每一种战术的打法和效果。
有时候,一支A方舰队悄然前行,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试图突袭一处B方基地。
这一处空域,A方舰队的探测力量已经进行过许多次搜索,确认这里并没有B方力量布置。
但就在这浩瀚虚无的太空之中,忽然间便有一群采取了分离式核爆推进器的核导弹被激活,从极为遥远的地方猛烈袭击过来,速度最高甚至达到了一百公里每秒以上,让舰队的拦截系统都措手不及。
最终,一部分核导弹冲到了A方舰队之中,轰然爆炸,炽热的光芒和可以烧毁一些的热量,将一部分A方战舰直接汽化,直接重创了这一支试图偷袭的A方舰队;
也有时候,一支B方舰队正在亡命逃窜,发动机功率开到了最大,试图脱离战场。但就在即将突围之时,一群星际地雷被自动激发。
这种星际地雷质量较小,整体仅有不足1KG的质量。它们采取的也不是二次加压推进或者什么别的推进技术,使用的仅仅是最为简单原始的化学推进。
每一颗星际地雷内部装载有约500克的燃料。此刻,这些燃料便不要命一般拼命的喷射出来,全力为它们加着速。
化学燃料虽然比冲较低,但是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瞬时推力很大,可以在一瞬间之内为其提供极大的加速度。
于是下一刻这些星际地雷便有了几百米每秒的速度,如同一群食人鱼般向着逃亡的B方舰队冲来。
因为距离太近,同时数量又太多,之前较为隐蔽未被发现的缘故,措手不及之下,B方舰队的拦截系统同样未能发挥较好的效果。
一颗颗装药量为200克全氮阴离子盐的,威力等同于大威力电磁炮弹丸的星际地雷在近距离爆炸,或者直接炸伤了战舰装甲,或者释放出了同样具备极高动能的破片、弹珠,一时间让整支舰队都陷入了混乱;
布设在星际太空之中的星际炮台轰鸣作响,间隔几十万公里,便将自己的杀伤投放到了这里;
无数间谍卫星来回穿梭,竭尽全力的打探着对手的动向和布置。如果条件适宜,这些间谍卫星甚至也会客串一下武装卫星的工作,搞掉对手几个通讯点,破坏一下对手的设施;
成群结队的无人飞船如同鲨鱼群一般,在太空之中四处穿梭,遇到合适的目标便一拥而上;
大量的超算船潜伏在星空任何一处角落,每一艘超算船里都有着一个战略版悟空,遥控指挥着方圆数百万,乃至千万公里范围内的一切无人力量,并协助有人战舰作战……
在实弹实战演习之中,李青松严格遵循一个原则,那便是情报分离政策。
虽然实质上A舰队和B舰队都是自己在指挥,关于两支舰队的任何情报自己都知道,但在实际指挥之中,A舰队的情报丝毫不会影响对于B舰队的决策。
明明李青松清楚知道A舰队派出了埋伏舰队,但在对B舰队做决策之时,李青松仍旧会按照B舰队并不知晓埋伏那样来决策。
除非自己之前便已经令B舰队做出了大规模的搜索,已经发现了埋伏舰队。
这样的话,B舰队便会专门做出反埋伏布置,将计就计。在指挥A舰队作战之时,自己同样不会因为B舰队的情报而改变A舰队的作战计划。
因为按照正常情况,A舰队是不可能知道B舰队的计划的。
战略版悟空也同样如此。两套悟空体系各自严格隔离,不会有任何情报混淆。
便在这种情况之下,各种武器轮番上阵,各种打法层出不穷。几乎无穷无尽的来自真实战场的数据,让战略版悟空飞速成长。
时至今日,李青松越来越意识到,战争AI在未来的星际战争之中一定是不可或缺的,一定具备极为重要的位置。
但同时李青松也更加清楚的意识到,AI始终只是AI。
在真正的强人工智能——也即真正可以如同生物体那般具备创造力和智慧,具备真正生命的人工智能诞生之前,AI再强,也仍旧只是个辅助。
无论什么情况下,人都是最重要的。
就像此刻,纵然悟空AI已经如此强大,但仍旧脱离不了克隆体的临场决策和维修养护。
同样的,战场之中,有人舰队才是最为重要的,同时也是最为精锐、战斗力最强的。
许多艰苦的作战任务,仍旧只有有人舰队可以胜任。悟空AI可以提供许多辅助,但终究代替不了真人。
“不过也没关系。我的AI代替不了真人,别的文明的AI照样代替不了真人。并且我的AI比起他们的AI还更强大。”
李青松这样想着,再度集整个太阳系的资源供应,投入到了似乎永无止境的实战对战之中。
无数座工厂日夜轰鸣,上亿名克隆体坚守岗位,无数艘飞船繁忙穿梭,这无穷无尽的物资最终全部化作了工厂生产出的一个个零部件,一台台发动机,一块块装甲,一粒粒弹丸,最终,全部在太空战场之中或者悄无声息,或者轰然爆炸,以各种不同的途径变成了太空垃圾或者星际尘埃。
时间飞速流逝,转眼间便是几十年时间过去。这一刻,李青松终于将实弹实战演习停了下来。
炮火隆隆的太阳系,前一刻还在拼死厮杀,不死不休的双方舰队同时停下了进攻,就像之前的惨烈战争只是一幕幻象。
所有幸存着的舰队全部编队,向各大基地靠拢。
此刻,结合自己进行大规模深空探测获取到的情报,李青松预计,蓝图克文明的主舰队到来还有大约40-60年的时间。
漫长的演习对战已经让李青松积累了足够多的战争知识。
悟空AI也进化到了极高的程度。
那么,该趁着这最后的一段时间,去做另一件最为重要的事情了。
建造太阳系防线!
第128章 造!
现阶段,伴随着女娲AI的不断进化,以及李青松持之以恒的在生物科技上投入大量脑力和精力,从一百多年前开启的缓慢提升进程始终没有停下。
这些年来,自己的最大意识连接数仍旧在以平均每年百分之零点几的速度提升着。到了现在,已经提升到了1.7亿。
预计再过五六十年,便可以提升到两亿了。
“等蓝图克文明主舰队到来的时候,我便可以同时操纵两亿名克隆体了。这样的话,我能支撑的最大规模的有人舰队,大约会有14万艘水星级战舰,6000艘金星级战舰,以及120艘地球级战舰,加上各种有人辅助飞船,有人舰队的总规模将会在大约16万艘飞船左右。”
16万艘各种型号飞船、战舰的建设,毫无疑问是一项极为庞大的工程。
单单从质量来算,这支舰队的总质量便将高达一亿吨以上。
要生产这一亿吨的战争相关飞船,需要投入的物资总量恐怕得以百亿吨来计算。
更何况,李青松并不打算只建设这么点飞船。
原因很简单,更多的飞船自己虽然一时间没有足够的克隆体去操纵,但可以先造出来储备着啊,这样一来,前线一旦出现飞船战毁,后方立刻就能有新飞船顶上去。
李青松最终打算建造的战争相关飞船数量不是16万艘,而是128万艘!
这样的话,恐怕物资需求就真得上千亿吨了。
这物资需求已经足够庞大,甚至让巅峰时代的人类文明胆寒。但对于李青松来说,这却仅仅只是自己要建设的太阳系防线的一部分而已。
除此之外,李青松还有更大规模的建设需求。
其一是克隆体的生产。
如同储备战舰那样,李青松也将展开克隆体的大量储备。
这样一来,一旦有克隆体战死,立刻就可以有备用克隆体顶上去。
放在以前,李青松是无法储备太多克隆体的。
因为克隆体也是需要生存的,需要食物氧气饮水,需要有地方休息,每天还得分出精力操纵着他们运动一下,否则便会生病。
最大意识连接数为1.7亿的话,克隆体总数达到5亿便差不多是极限了。再多,就会占用李青松太多的连接数,对其余生产建设造成影响。
但这一次,李青松打算生产的克隆体数量是30亿!
原因很简单,在女娲AI和自己的通力协作之下,有一项极为关键的技术得到了突破。
冬眠技术!
如今,李青松已经做到通过技术手段,让克隆体如同地球上的变温动物在冬天冬眠那样,同样也进入到冬眠状态。
冬眠状态之下的克隆体,心跳几乎可以达到一小时跳动一下的频率,新陈代谢极慢,基本上不会衰老,也不会生病。
而支撑克隆体冬眠所需要的,除了固定的冬眠基地建设之外,便仅仅只是一些电力和营养液以及少数克隆体做维护保养而已,维生成本极大降低,且根本不占用意识连接数,无需每天再分出精力操纵他们运动一下,操纵他们吃饭喝水之类。
综合测算,李青松将备用克隆体的数量定在了30亿这个数字。
这同样意味着极为庞大的建设需求。
以一台冬眠仓质量为2吨计算,单单是冬眠仓,总质量就要达到60亿吨。生产的话,怕不是得准备千亿吨的原料。
但仅有冬眠仓很显然是不行的。自己还得建设庞大的冬眠基地,还要有各种配套工厂的辅助。
以一座冬眠基地占地1平方公里,建筑高有100层,一层可以放置100万台冬眠仓计算,一座冬眠基地可供一亿名克隆体冬眠。
30亿名克隆体,自己就得造30座这样超巨型的冬眠基地!
涉及到的物资更是如山如海。
但相比起第三项建设,这前两项又不算什么了。
第三项建设便是太阳系防线至关重要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无人作战力量。
既然自己的悟空AI据推测拥有比对手更强大的性能,那么自己没理由不把这一项优势用到极致。
既然要用到极致,那必然脱离不了足够数量的无人作战装置。
于是李青松便规划了极为庞大的无人作战力量建设。
无人作战离不开超算的控制。既然如此,那就大批量的制造超算,不仅要造可以自由机动的超算船,还要造大量的地面超算基地!
造它一万座超算出来!
地面超算的话,每一颗大点的,对自己有意义的星球上都要造。
八大行星,卫星,矮行星,都要有足够的超算!
超算船至少要有5000艘,一部分躲在深空备用,一部分可以自由游弋在每一处战场,为每一个无人作战装置提供算力支持。
自己要让悟空真正能做到化身千万,遍及太阳系的每一处角落!
算力解决了,接下来就是真正的作战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