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第66节

  也幸好现在李青松的飞船已经全部装备了裂变反应堆为能量来源,才能支撑得起如此巨量的电力消耗。

  “之前的发射弹丸的电磁炮,从生态位来看,其实更类似于火器时代的枪械,它的名字其实不应该叫电磁炮,而应该叫电磁枪。

  不过人类时代人们已经约定俗成了它的叫法,我也受其影响将其命名为了电磁炮,现在,这真正的电磁炮便只能换一个名字了,就叫它电磁火炮好了。”

  此刻,电磁火炮研发成功,李青松立刻开始更改战舰的设计图纸,将电磁火炮融入进去。

  因为电磁火炮体积太大,水星级战舰是没法安装了,最低也要金星级战舰才能装得下。

  不过水星级战舰的定位本就是小质量目标,倒也用不到威力这么大的武器。

  至于该如何将电磁火炮尽可能完美的融入到金星级战舰上,让它具备更大的杀伤力和可靠性,李青松虽然有几十种方案,但哪一种方案最好,他暂时还不知道。

  不过没关系,那就每一种方案都造一些金星级战舰出来,让它们真正到战场之中去厮杀,究竟哪一种方案最优秀自然就知道了!

  完成了电磁火炮的研发,李青松的注意力再度放到了另一种极为重要的武器之上。

  新型的星际导弹!

  又是五更爆发完毕,求月票,求订阅!!!!!!!!

第125章 分离式核爆发动机

  要让星际导弹具备足够高的机动性和加速度,依靠化学燃料很显然是做不到的。

  唯一可行的方案是,把二次加压推进器安装到导弹里面去,让它来推动导弹前进。

  可是一枚星际导弹,最大的不过五六吨的样子,最小的不过几百KG。将二次加压推进器安装到如此之小的箭体里面,几乎不可能做到。

  在之前做到了将二次加压推进器小型化到足以安装到水星级飞船后,李青松仍旧在孜孜不倦的进行着关于它的小型化研究。

  这段时间之中,李青松确实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再度优化了它的性能,缩小了它的质量和体积,但是距离装到一枚导弹里面还是差得远。

  或许伴随着自己的技术进步,在未来可能做到这一点,但很显然,短期内绝无可能做到。

  “那就不做了!换一种方式!”

  李青松咬了咬牙,决定冒一冒险。

  他打算采取一种全新的推进器构造。

  分离式核爆推进器!

  核裂变电站和发动机,采取的都是可控的核裂变方式,让它在受控的方式下,以一种较为缓和的方式释放能量。

  不可控的核裂变便是核爆了,也即原子弹那种方式。

  现在,李青松打算在两者之间做一个折中。

  控制铀235或者钚239裂变速率的一个关键要点,是中子慢化剂。

  控制了中子,便能控制核裂变的速率。

  既然如此……那就直接把达到了临界质量的武器级的铀或者钚放置到导弹发动机之中,用大量中子慢化剂来减缓它们的裂变速度。

  但这样做,最多只能减缓,而无法令裂变反应彻底停下。也即,一旦开始裂变,它就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快,一直到最终的,以原子弹的形式轰然爆炸。

  不过就算只是减缓也已经足够。

  正好,李青松也不打算做什么二次加压过程,直接就以对应的工质作为冷却剂,在将核裂变反应堆能量带走,为其散热的同时,将自身直接加压到普通化学燃烧远远达不到的压力和温度,再直接从喷射口喷射出去。

  李青松构思之中的这种导弹甚至连战斗部都不需要。

  因为它的发动机本身就是一枚核弹,只不过是被削弱了裂变速度的核弹,一部分的裂变能量被拿走,用于加速自身了而已。

  等到它到达了加速末期,工质耗完,中子减速剂也耗完,它便只能像是一颗核弹那样爆炸。

  既然是这种构造,那么平常时候,这种导弹发动机内很显然是不能存放裂变燃料的,要在发射的时候再临时补充燃料。

  这便是所谓的分离式构造。

  再加上其最终必然以一次猛烈的核爆作为结尾,加起来,便是李青松构想之中的,分离式核爆发动机!

  这种星际导弹以前从来没有人构想过。李青松认为,就算是具备比自己更先进技术的外星文明,应该同样不会有这种导弹。

  原因很简单,它是自己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因为过于急切的战略需求而开发出来的一种临时应急产物。

  更先进的文明应该会有更先进的技术,不必像是自己这样使用这种缺陷多多的构造。

  此刻,遵循李青松的构思,第一枚采取了分离式核爆发动机为动力的星际导弹便出现在了李青松面前,然后被带到了太空里。

  这玩意儿一个弄不好就会变成原子弹,可不敢在地面进行实验。

  这枚星际导弹的外形整体上看起来像是一颗半球,和传统的导弹模样丝毫不沾边。

  不过太空中又没有空气,无需做空气动力学优化,造什么模样都无所谓,只要便于推动即可。

  达到了临界质量,但被分成三份的铀235被机器人取出,小心翼翼的安装到了发动机里。

  之后,实验设备立刻撤离。

  从远方看着它,李青松开始了倒计时。

  他知道,虽然有中子减速剂充斥,但中子数量仍旧在发动机之中慢慢提升。很快,它就将开始加速了。

  倒计时五十秒之后,果然,这颗半球的底部喷射口之中喷射出了蓝色的火焰。

  一开始时候火焰还比较微弱,仅能推动着它慢慢前进。但伴随着裂变反应速度的进一步提升,释放的能量越来越庞大,那火焰便由蓝色转为了赤白色,且喷射的愈发猛烈。

  半球形导弹的速度越来越快,猛烈提升,不到一分钟时间而已,其加速度便暴增到了10米每平方秒,且还在迅速提升之中!

  这时候,就算是李青松希望它慢一点,或者停止加速,都做不到了。

  因为链式反应已经开启,李青松也没有办法让它停下。

  李青松最多只能做到改变一下喷射方向,略微改变一下它的轨道而已。

  这枚半球形导弹就这样在太空中飞行了约半个小时的时间,足足飞行了10多万公里的距离,然后,在速度达到最高峰的时候,链式反应的速率终于彻底失去了控制,几乎所有的裂变燃料都在大量中子的撞击之下参与到了裂变反应之中,庞大的能量在一瞬间之中释放出来,轰然炸裂,化作了一团巨大的火球。

  这时候,它的速度甚至高达每秒钟80公里!

  已经远远超过了李青松当初制定的每秒钟40公里的底线!

  “这玩意儿好是好,就是有几个缺点。”

  李青松叹了口气:“一,一旦开启加速没法停止。

  二,一枚导弹就得消耗宝贵的20KG以上的裂变燃料。

  三,初始速度较慢,需要一段时间的加速才能到达足够的速度,而这段时间是最危险的,容易被摧毁。

  四,这玩意有点太危险了,要是在还没发射出去的时候就炸了,那乐子就大了啊……”

  一枚原子弹近距离爆炸,连地球级战舰都顶不住,立刻就会被汽化。

  不过……

  想了想自己的战争体系,在“远距离、大威力”武器的生态位上,李青松实在找不到可替代的武器,便也只能硬着头皮接受了这种武器。

  “大不了我好好迭代优化一下,尽可能的提升安全性和可靠性罢了……”

第126章 太阳系大开发

  与之前电磁火炮一致,因为体型和质量太大,这种核导弹仍旧只能安装到金星级和地球级战舰上,水星级战舰无法安装。

  研发成功之后,李青松立刻开始思考该如何将其融入到现有的飞船布局之中,最大程度的让它发挥战斗力。

  几十个方案很快便被李青松制定了出来。

  李青松采取和之前电磁火炮同样的方式,同样按照各种不同的方案,造出了多种不同的金星级战舰,让它们在战场之中通过优胜劣汰的方式,直接将最好的方案呈现出来。

  伴随着电磁火炮、核导弹的加入,再加上之前的电磁炮、激光炮,李青松知道,自己的武器体系终于完善。

  于是,又经过了几年时间的实弹实战演习,等最优方案终于确定后,李青松终于开启了全力以赴的造舰任务。

  这一次的大规模建造,所造的不仅仅只有战舰,李青松还开辟了另一条武器系统。

  无人武器!

  无人战舰,无人炮台,无人卫星,导弹集群、小型无人舰集群,等等等等。

  依据不同的规格和型号,无人战舰也分为多个类型。

  最大的无人战舰仅比水星级战舰小20%,总质量达到了200多吨,上面满载着各种各样的武器弹药,战斗力极强。

  最小的无人战舰甚至仅有一吨左右,长度不过两米,宽度不过半米。

  它上面仅装备有威力最小的电磁炮和激光炮,攻击力低,防御力低,机动性也低。真到了战场上纯粹就是炮灰一般的存在。

  但没关系,这玩意儿造出来本来就是当炮灰用的。

  无人炮台相比起无人战舰来说,威力便高得多了。

  它的体型可以造的极大,内部可以安装威力强大的电磁炮和激光炮,还能安装电磁火炮、核导弹等。

  攻击力极强,防御力同样极强。

  它可以在自身的战术版悟空的控制下,自行攻击周边的目标,并在战略版悟空的指挥下方便的移动位置。

  无人导弹集群便是提前将一些弹体和燃料分离存放的导弹布置在星空各处。未击发之时,它们便像是隐藏在暗中的毒蛇一般,一旦击发,便如同刺客,有去无回。

  伴随着众多新式武器、新式装备的大量投入,木星系统周边,那已经持续了十几年的实弹实战演习愈发残酷,战术愈发诡谲多变起来。

  十几年的时间里,已经有超过5000艘战舰,超过十万名克隆体葬身星海!

  为了支撑这一场演习,李青松前前后后向这里供应的物资总量更是已经高达上百亿吨!

  如此之大的消耗,收获也极为惊人。

  在无数真实战场数据的喂养之下,悟空AI已经越来越智能化,战斗力越来越强。

  在这个时候,李青松做出了一个新的决定。

  是时候开启太阳系大开发任务了!

  这第一是自己的技术已经足够发达,已经足以胜任整个太阳系范围的建设和运输任务。

  第二便是,实弹实战演习的效果虽然好,但物资消耗也太过惊人,甚至连一整个木星系统都有些支撑不起了。

  既然如此,从其余行星那里开采能源和资源,就成为了必然要做的事情。

  于是,当初那些承载着李青松从洛神星回到内太阳系的空天母舰再度被他拿了出来。

  改装了推进系统之后,足足50艘空天母舰各自携带着数百万吨的质量,向着太阳系不同的星球出发。

  最先到达的,是距离最近的小行星带。

  其中几十颗较大、资源较为丰富的小行星和矮行星成为了李青松开发的重点。

  在超算飞船的算力支撑之下,在众多克隆体的决策、维护之下,同样已经极为完善的神工AI承接起了绝大部分建设任务。

  在一颗颗或者球形,或者长条形,或者不规则形状的星球之上,众多机械终日轰鸣。

  再向内,火星之上也迎来了极为庞大的建设。

  火星,是李青松最为看重的一颗星球。

  原因很简单,它最适宜展开大规模开发,同时,资源储备量最多。

  它不像地球那样,对自己有特殊的意义所以无法大规模工业开发,也不像是金星那样地表环境太过恶劣,就算以自己的技术都难以做到大规模开发,也不像是水星那样太小,距离太阳又太近。

首节 上一节 66/1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