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第86节

  李青松最需要的仅仅只是科学框架而已。

  只需要搭建这个框架的一些较为基础、较为重要的基本原理在,就像是一座房子的主体结构已经搭建了起来。

  后续的技术细节等,就像是这座“毛坯房”的装修。

  最终,框架加上细节,便构成了完整的一套科技体系。

  不能说这些细节不重要,而是相比起更为基础的整体框架,这些细节通常都是技术性的问题,不需要诞生某位天才科学家提出开创性的理论才能突破,而只需要投入资源和人力,进行大规模的研究就大概率能突破。

  此刻不仅生物科技,整个蓝图克文明的所有领域的科技大部分都是这种情况。

  这便意味着,李青松提升到等同于蓝图克文明的科技程度已经没有了任何基础性的障碍,仅剩下了技术性的障碍而已。

  而恰好,对于科研效率极高、生产效率极高的李青松来说,攻克技术性障碍,正是他最拿手的事情。

  正因如此,李青松才对于数百亿蓝图人葬身金星,虽然有些惋惜,但也并没有太在乎。

  有你们最好,没有你们,关系也不大。

  便在这仅有的350名生物科技相关蓝图人科学家的全面教导,加上李青松自行搜集到的材料自学,李青松的生物科技很快便出现了突破。

  连带着,女娲AI的各项性能也出现了极大的突破。

  又进行了一番工程学、机械学方面的研究——毕竟进行基因编辑、优化工作等,也是需要更先进的设备来进行的,而这涉及到工程与机械学,适用于更先进、更精细基因优化与编辑的设备终于诞生。

  各种条件齐备,李青松立刻开始了新一批克隆体的制造,并在半年时间后,迎来了最新一批克隆体诞生的时候。

  “生物科技出现了这么大的突破,这一批克隆体的最大意识连接数会提升到多少呢?

  不知道能不能翻倍。如果翻倍的话,我的最大意识连接数就能到达2.2亿,差不多就有足够的人力和脑力去消化吸收蓝图克人的科技了。”

  李青松带着些许期待的心情,小心翼翼的将这最新一批克隆体完成了前期处置,然后迫不及待的将自己的意识转移到了其中一名克隆体脑袋里。

  下一刻,李青松便控制不住的,满是震惊的瞪大了眼睛。

  什么情况?

  怎么会这么多?

  李青松原本以为这一次最多也就实现一倍的提升而已,能提升到2.2亿就已经很不错了,但现实再度给了李青松一个惊喜。

  此刻,未在冬眠的,常用克隆体和备用克隆体加起来的数量一共是3.3亿左右。

  但此刻,李青松已经将这3.3亿名克隆体的意识全部连接起来,脑袋里却仍旧感觉“空空荡荡”的,就像是一辆大卡车只拉了一块小石子那样。

  “这一次提升竟然这么大?”

  李青松心中快速闪过一个念头,然后果断操纵着工作在各大冬眠基地的克隆体快速执行唤醒程序。

  和蓝图克人的战争开始之前,李青松总计储备了约30亿名克隆体。

  一场战争下来,克隆体消耗了大约18亿。此刻,除去这3.3亿名未冬眠的,还剩下约8.7亿名克隆体,分散在16个巨型冬眠基地之中冬眠。

  是时候唤醒他们了!

  于是,一处处冬眠基地中,一台台冬眠仓舱盖打开,营养液抽走,连接着克隆体血管,用于输送冬眠维持药物的管道也不再输送之前的药物,而是改成了身体恢复药物。

  一名名克隆体的体温开始升高,心跳开始加快,血压开始提升。最终,在几个小时的恢复后缓缓睁开了眼睛。

  每有一名克隆体恢复清醒,李青松的意识便瞬间连接过去。

  一名名克隆体从冬眠仓之中走出,进入到恢复大厅开始接受苏醒训练,并尝试进食。原本空荡荡的冬眠基地里,快速出现了熙熙人流,一片繁忙景象。

  李青松快速统计着此刻自己已经连接了多少名克隆体。

  截止到现在为止,已经有约7000万名克隆体从冬眠之中唤醒,然后被李青松连接到。

  意识同时连接到的克隆体数量已经攀升到了4亿。

  但这仍旧不是结束。那种空荡荡的感觉仍未消失。

  大量的克隆体仍旧在唤醒之中。甚至于此刻,冬眠基地之中用于克隆体冬眠后苏醒恢复与训练的医院已经全部爆满,都还未停止。

  在建造冬眠基地的时候,李青松可没有考虑过短时间内唤醒如此之多克隆体的需求。

  就算是战争,也用不到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唤醒这么多克隆体。

  没办法,李青松只得控制着先期苏醒的一批克隆体来到基地之外随便找个地方呆着,先不去管他们,尽可能快的为后续苏醒的克隆体腾出地方。

  时间飞速流逝。最终,第一座冬眠基地的所有克隆体全部唤醒,然后是第二座,第三座……

  此刻,李青松的意识连接数已经暴涨到了7亿,但仍旧未达到极限!

  一座又一座冬眠基地被“搬空”,大量的克隆体聚集在各个空旷的地方无所事事。

  现阶段,李青松哪儿还顾得上为他们分配工作任务,先等等再说吧。

  一直到第12座冬眠基地也被彻底搬空,同时连接数提升到9.5亿左右,李青松才感觉到自己差不多到了极限。

  再度更换了一具身体,从这一批最新克隆体之中挑选出最优秀的那个之后,这最大意识链接数终于稳定在了9.8亿左右。

  等自己开始大规模生产这采取了最新基因优化技术的克隆体,估计还会有连接数更高的克隆体出现。

  估计自己的最大意识连接数将达到10亿左右!

第161章 可控核聚变!

  十亿!

  李青松无论如何想不到,融合了蓝图人生物科技之后,自己的生物科技竟然会提升到这种地步。

  自己原本以为提升到两亿就很不错了,没想到它竟然直接翻了十倍!

  每时每刻都会有十亿名克隆体处在自己的意识链接之下,每一名克隆体都等同于一名掌握了全学科知识的顶尖科学家,十亿名克隆体之间不会有任何内耗,不会有任何沟通成本,可以全心全意的投入到科技发展上来……

  自己将会拥有多么庞大的科研实力?

  纵然当初人类世界的总人口也达到了400亿左右,四十倍于自己。但比起科研实力,恐怕能有自己的百分之一就不错了!

  不仅科研实力,工业实力自己也能做到将人类文明远远甩在身后。

  甚至不仅人类文明,便连拥有千亿人口的全盛时期的蓝图克文明,在科研与工业方面也远远不能和自己相比。

  “好啊,好。”

  此刻,智械天灾的威胁始终如同一柄利剑般悬挂在李青松头顶,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斩下来。

  而此刻,最大意识连接数提升到了10亿,自己就有足够的科研与工业实力快速消化吸收蓝图克文明的科技,快速建造恒星际远航舰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逃离太阳系了。

  至于留在太阳系突破到强核文明,与那个智械天灾实打实的打一场并战胜它,李青松没有奢望。

  科技发展越往后越难。

  尤其是可以作为划分两个大级别的关键性、基础性物理理论,统一强核力,这件事情的难度必然超出自己想象。

  无法突破级别,面对智械天灾,自己就只有被动挨打的份儿。

  面对蓝图克人的战舰自己尚且如此吃力,要在对方有后勤不足、劳师远征、人心惶惶等诸多不利因素下,尚且要靠数百年时间的准备、后勤充足、超高效率、超高工业实力、无人作战力量充足等因素加成的情况下,才能堪堪与之打成平手。

  后续更是被对手抓住漏洞,占领了金星。要不是自己以最快的速度向金星补充水源,说不定最后输的就是自己。

  这种情况下,自己怎么可能打的赢智械天灾?

  唯有逃走,才能有一线生机,才能保持未来的希望。

  此刻,最大意识连接数骤然暴涨到10亿,当务之急当然是兴建更多基地,粮食基地、生活基地、工业基地等,才能将这些克隆体养活。

  还要建造更多的克隆体生产工厂,才能尽快生产出够自己使用的克隆体。

  最大意识连接数十亿,常用克隆体数量就要达到15亿,加上备用克隆体就是20亿。

  再加上另外还需要一部分处在冬眠状态的克隆体做最后备用,总克隆体数量就要达到30亿。

  现阶段自己一共才有12亿克隆体而已,还需要再生产18亿。

  这也是一个极为庞大的工程。

  不过这些事情对于李青松来说都已经驾轻就熟了,按部就班去做即可。

  分配出一部分克隆体去做之后,李青松便没有往这方面再倾注过多注意力,而是将主要精力放到了另一件事情上。

  研究可控核聚变技术!

  无论是之前李青松自己的推演,还是现阶段从蓝图克文明飞船之中得到的现实验证,都向李青松证明了一件事情,那便是,可控核聚变才是进行恒星系航行的基础。

  原因很简单,核裂变的质量转化为能量的最高效率也仅有约0.089%,依据质能方程,一块质量为1KG的铀235,最多最多也就只能产出约8*10^13焦耳能量。

  而核聚变拥有更高的质量转换效率。

  核聚变也有几种不同的类型,分别为氘氚聚变、氘氘聚变、氘氦3聚变、质子-质子链聚变、碳氮氧循环聚变等。

  这些类型是较为常见的。除了这些之外,在某些大质量恒星,以及中子星碰撞、超新星爆发等激烈物理过程里,还有更重元素参与的聚变,但那些都是非常规的,可以暂时不考虑。

  这几种常见类型的聚变之中,以最为容易实现、环境要求最低的氘氚聚变为例,它的能量转换效率约为0.375%,足足是核裂变的4.2倍!

  1KG的氘氚,可以产出能量3.36*10^14焦耳能量!

  环境要求和技术含量更高,更难以实现的质子-质子链聚变和碳氮氧循环聚变,能量转换效率更是可以达到0.7%左右,高达核裂变的大约7.9倍!

  李青松还构思了一种聚变效率更高的聚变模式,那便是将质子-质子链聚变的前两步与氘氦3聚变结合起来,理想情况下,能量转换效率更是有希望达到1%以上,那就高达核裂变的11.8倍了。

  当然,那就是以后得事情了,便连蓝图克文明都未能实现,估计得要统一了强核力,成为强核文明后才能做到,现在就暂时不去多想,只专注于最为简单、容易实现的氘氚聚变,先打开核聚变大门再说。

  相比起核裂变,核聚变的能量产出不仅更高,而且燃料也更容易获取。

  宇宙之中,通常原子序数越高的元素,平均含量便越低。

  像是用于核裂变的铀235、铀233、钍232、镎237、镅231等,自然界含量都极为稀少。

  钚239更是少到了极致,仅仅依靠宇宙高能射线轰击才能勉强形成一点。

  开采核裂变燃料极为麻烦,极为困难,产量还严重受限。

  但核聚变就不一样了。

  就以氘氚聚变为例,氘的含量虽然低,在木星大气之中约为十万分之一点几,但这也意味着每分离处理一吨木星大气,就能收集到约十几克氘气,其绝对值算是相当高了。

  而木星这么大的星球,氘资源几乎可以视为无穷无尽。

  至于氚,那不重要。因为在氘氚聚变之中,氚是能做到自我补充的,不需要外界额外补充。

  一旦掌握可控核聚变,掌握了比核裂变更为先进的能源供应系统,那么,众多的铀矿、钍矿等都无需再运转了,大量的铀浓缩工厂也将可以停止,缺少能源了只需要从木星大气之中取即可。

  能源方面,自己几乎可以认为彻底失去了限制。

  畅想着美好的未来,最大意识连接数暴涨之后的李青松,将至少一亿名以上的克隆体投入到了可控核聚变研究之中。

第162章 Q值

  在可控核聚变设施之中,有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那便是Q值。

  它是一个核聚变反应堆输出能量和输入能量的比值。

  假设输入了1MJ的能量用于开启聚变用维持其运转,结果这个核聚变反应堆却只能产出0.8MJ的能量,那Q值便是0.8,小于一,入不敷出,这一套反应堆技术很显然不具备实用性。

  而早在人类时代,人们其实便已经掌握了可控核聚变技术,甚至已经将Q值做到了5左右。

  但这一项技术仍旧面对着极大的挑战。

  首先是点火时间不足。这样的一套装置通常仅能维持几分钟时间便即熄火,无法长时间持续。

首节 上一节 86/1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