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第87节

  其次,5的Q值还是太低太低了。

  以Q值概念来衡量核裂变反应堆的话,它的Q值通常会维持在100以上。

  蓝图克人那成熟的核聚变反应堆技术,Q值通常会维持在300以上。

  也即输入1MJ能量用于维持核聚变反应堆,它可以产出300MJ以上的能量。

  这其中的差别,天差地远。

  在蓝图克人来到太阳系之前,李青松也进行过一段时间的可控核聚变研究,并有了一些成果。但随着后续的大规模战备,这一方面的研究也停了下来。

  如今,在大约200名蓝图可控核聚变相关专家的教导之下,李青松再度将这一门技术捡了起来。

  很快,一座庞大的核聚变反应堆便建设了起来。

  它整体看来如同一座巨大的石头,高有二十多米,长度和宽度也有四五十米,极为庞大。

  但这其中的绝大部分设施都是辅助性的。用于进行核聚变的区域仅仅只有一小部分而已。

  这一小部分区域是圆环形状,如同一条管道。

  在这管道之外,各种密密麻麻的设施发挥着作用。

  此刻,一部分氘气和用于启动的氚气便输入到了里面。

  氘氚混合气体首先被电离,然后在磁场作用下,进入到了反应区域。

  之后,李青松采取中性束注入、射频加热、激光加热等手段,将这一团混合气体的温度提升到了一亿摄氏度以上。

  如此之高的温度下,任何已知的物体都不可能直接接触。

  那么如何将它们束缚住?毕竟它们一旦散开,压力降低,核聚变便无法维持了。

  这时候,李青松之前研究二次加压推进技术,以及电磁炮所使用到的一项技术便派上了用场。

  磁约束技术。

  以电流形成磁场,使用无形的磁场,在不与这一团高温气体发生任何实质性接触的情况之下,束缚住它们,不让它们乱跑,也不让它们散开。

  强大的磁场之下,环形反应室之中,这一团氘氚混合气体虽然具备了极为庞大的能量和压力,却仍旧无法分散开来。

  于是核聚变反应终于开始发生。

  在极高的温度和压力下,氘核和氚核终于克服了库仑势垒,开始相互接近,并最终结合为不稳定的中间核,又迅速分裂为氦核和中子。

  在这个过程之中,有约0.375%的质量被转化为了能量,并通过氦核和高能中子的方式向外界辐射。

  李青松仅在一开始为这台核聚变反应堆补充了一些氚气而已,后续便没有再补充,而只是不断的补充氘气。

  但核聚变反应发生在氘和氚之间,不补充氚气,如何维持聚变?

  在这里,李青松使用了一种特别的技术。

  氚自持技术。

  简单来说便是,环形反应室的腔壁材料之中含有锂元素。而氘氚聚变的过程会释放高能中子,高能中子轰击锂元素,锂核与中子发生反应,生成氚和氦。

  于是锂源源不断的被转化为了氚气,氚气又补充到反应室之中,与外界输入的氘气不断发生反应,反应消耗掉了氚气之后,又从腔壁的锂被转化为氚,如此循环。

  这便是氚自持技术。

  通过这种技术,核聚变反应堆便避免了需要大量补充氚气的难题。

  因为氚的半衰期太短了,仅有十几年。自然界之中几乎不存在天然氚,根本没办法开采。

  此刻,核聚变已经开启。而核聚变产生的能量,便通过环形反应室的散热装置被收集起来,用于烧开水发电。

  这些热量主要来自高能中子。而另一部分携带能量的氦核,则用于加热氘氚等离子体以维持聚变环境。

  如此,一整套完整的核聚变装置便完成了整个运行流程。

  此刻,这一台巨大的核聚变反应堆便在不断的运行之中。远方的控制室里,几百名蓝图科学家与众多克隆体一起,密切关注着它的运行状态。

  蓝图科学家当然清楚整套核聚变装置的原理和构成,但这毕竟是一整套的科学装置,其中涉及到的技术细节众多,没有个几百万人,连记忆相关知识都记不住。

  此刻这几百名蓝图科学家也仅仅只是知道技术框架而已,大量的技术细节还得李青松自己去研究。

  但就算如此,也已经为李青松节省了不知道多少年时间,节省了不知道多少精力。

  这一台核聚变反应堆运行了足足一个小时时间,才受控停下。

  李青松满是喜悦的看到,在这台核聚变反应堆运行的整个周期之中,从外界输入的总能量记为1的话,它产出的能量便达到了12,也即Q值达到了12!

  直接超过了人类时代的最先进技术!

  勉强要说的话,这一台核聚变装置也算是具备了实用性,就是比较低而已。

  李青松并未现在就急着将它大规模应用,而是在蓝图科学家的教导,以及众多从蓝图克文明之中搜集到的资料之下,继续展开了研究与实验。

  一代又一代的迭代、优化,在同时进行着其余众多至关重要的科学研究的同时,始终都有一千万名左右的克隆体全神贯注的投入到可控核聚变的研究之上。

  种种条件加成,李青松的可控核聚变技术以一种让蓝图科学家瞠目结舌的速度飞快发展。

  仅仅不到50年而已,李青松最新制造出来的新一代可控核聚变反应堆,其Q值便已经达到了260,即将追平蓝图人的最先进技术!

第163章 木星飞机

  不仅Q值极大提升,便连体积也极度缩小。

  像是最初开始研究那样,高有几十米,长宽几十米如同一座小山一般的反应堆,此刻再也见不到了。

  最新型的核聚变反应堆,高度仅有数米,宽度长度不过十米而已。

  从外表看倒像是一个货物箱子。

  但就这样一个货物箱子,其全功率运转的话,装机容量高达5000兆瓦,也即每小时能发电500万度!

  发电如此之多,其消耗,却仅仅只有区区不到100克氘气而已。

  要发出同样的电量,使用铀235的话,就需要差不多500克了。

  此刻的核聚变反应堆仍旧略显大了些,且装机容量太高了,目前仅能装备在地球级战舰或者大型货船上,金星和水星级战舰就装不下了。

  不过金星和水星级战舰也用不到这么强大的能量,对应的,装机容量和体积、质量都可以对应缩小。

  李青松便在继续提升核聚变反应堆Q值研究的同时,也开启了有关小型化的研究。

  虽然可控核聚变技术还未最终成型,但有一件事情现在已经可以开始做了。

  那便是,全面更新换代现在的能源供应体系!

  现阶段李青松的能量来源几乎全部是核裂变。

  为了开采铀矿,进行铀浓缩提炼,李青松不得不分派了大量的克隆体和工业力量,满太阳系的寻找铀矿并就地建造工厂。

  现在,这一切全都可以撤销掉了!

  因为就算此刻还未最终成型的核聚变反应堆,其综合效率也已经超出了核裂变反应堆太多太多。

  李青松迅速开始了第一座核聚变电站的建设。

  建造地面核聚变电站的话,对于小型化就完全没了要求,李青松可以将它造的很大,造的很完善,于是效率、总装机容量便也再度提升。

  这一座核电站的总装机容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10万兆瓦!

  全功率运转,一小时就能发电一亿度!一年高达8760亿度!

  尚且处于国家时代的时候,人类文明的全年用电量约为30万亿度。按照这个数字计算的话,此刻只需要35座李青松所建设的这种电站,便能供应起全人类的所有用电量!

  无数电车飞驰,无数重型机械轰鸣运转,无数灯光闪耀,等等等等,所有的一切用电需求,只需要35座电站而已。

  而这35座电站全功率运行一整年时间,所需要消耗的仅仅不到五百吨氘氚气体而已。

  换算成煤的话,发这么多电至少也需要100亿吨以上。

  其中的差距足足有两千万倍!

  当然,35座核聚变电站仅仅只是对于国家时代的人类文明来说。对于此刻的李青松来说就远远不够用了。

  李青松如今阶段已经全面开发了两颗岩质行星、总计30多颗矮行星、大卫星,麾下星球总量达到了40颗。

  35座核聚变电站的发电量,不要说支撑整个工业体系,连区区一颗星球都不够!

  就比如李青松视之为大本营的木卫三,上面便建设了足足5000多座装机容量为10万兆瓦的核聚变电站,水星、火星这两颗大行星上,核聚变电站数量就更多了,达到了两万多座。

  为了执行地球生态环境修复工程,便连地球上李青松也造了几座这种电站。

  反正核聚变能源清洁无污染,也不用担心对环境造成影响。

  于是整个太阳系,这种级别或者更大的核聚变电站,李青松一共造了十万余座,且全部都处在较高的运行功率上,如此才将整个工业体系与科研体系的用电量全部覆盖。

  十万余座核聚变电站,每年的发电量达到了8.76亿亿度,相当于足足2900多个国家时代的人类文明。

  没有办法,科技越是先进,消耗的能量便越多。

  核聚变电站多了,对应的燃料的消耗就多。十万余座聚变电站,每年需要消耗的氘气数量约为1700万吨。

  氘氚聚变反应之中,一克氘需要一点五克氚,氚气的用量更大。

  但氚是通过中子轰击锂6来生成的,实际上在反应过程中消耗的是锂6而不是氚气。

  而锂6在太阳系之中储量极大,开采也较为容易,这一部分便可以忽略不计,只计算氘气消耗即可。

  为了开采这每年约1700万吨的氘气,李青松特意研发了一种飞行器。

  这种飞行器模样有点类似人类文明的飞机,拥有较为庞大的体型和优秀的气动布局。

  但它并不是在地球上飞行的,而是要在木星之中飞行。

  木星是一颗气态星球,除了核心之外,其余都是由气体构成,其大气层体量超过地球的千倍万倍不止。

  规模如此庞大的大气层之中,各种各样的气象变化层出不穷。

  雷暴、飓风、乱流、湍流、暴雨、冰雹等等等等,数不胜数。

  此刻,李青松建造的第一批木星飞机便经由货船运送,被释放到了木星的云层之中。

  木星飞机的释放地点是李青松特意挑选的一处天气较为良好的地方。

  此刻这里的风速仅有每秒钟约200米而已,算是木星上难得的好天气了。

  地球上的飓风,风速最高也就不到100米每秒。

  但木星上的飓风,超过音速简直不要太常见,此刻仅仅200米每秒,也就是地球最大飓风的两倍,确实是极为难得。

  每秒200米的狂风吹拂之下,木星飞机进入到了木星云层之中。下一刻,庞大的发动机便开始了运转,乘着风在木星大气层之中遨游。

  氘气在木星大气之中以氘化氢的形式存在,含量约为0.002%,如此,一吨木星气体便可以分离出大约20克氘化氢。

  20克氘化氢又可以分离出约13克氘。

  一架木星飞机每分钟可以处理的木星大气约为30吨,如此,每分钟便可以收集390克氘,每天便是约540千克,一年是200吨左右。

  以李青松此刻每年需要消耗约1700万吨氘气计算,李青松足足需要8.5万架木星飞机不间断的运转,才能保证氘气的充足供应。

  算上备用的和意外损耗,李青松至少需要维持一支由10万架木星飞机组成的庞大飞行队伍才足够使用。

第164章 代价

  虽然一架木星飞机需要4名克隆体操纵,再加上中转平台、木星向卫星的转运舰队等等,总计需要的克隆体数量达到了约60万,看似是一支庞大的队伍,但相比起之前核裂变燃料的开采、提炼等等一系列流程所需要动用的人力仍旧极大减少。

首节 上一节 87/1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