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第92节

  一颗真真正正的奥尔特云天体。

  李青松压抑住心中的激动,果断派遣了一艘大型科考船离开舰队,然后全力以赴的减速,等减速到相对于这颗星体速度为零之时,再开启反向加速,向着它追了过去。

  最终耗费了数年时间,等主舰队又航行出约2.5万亿公里之时,才终于降落到了它上面。

  因为距离实在太远,通讯延时实在太久的缘故,李青松基本上没有办法对这里施加多少控制力。

  不过没关系,智能AI可以代替李青松完成那一系列科考流程。

  于是,在这里留下了众多探测设备之后,那艘科考船携带着专门开采的约200吨标本,再度开启加速,向着主舰队追赶而去。

  等这艘科考船回归到主舰队之中时,主舰队已经再度航行了数万亿公里的距离,真正来到了太阳系的引力边界。

  这数万亿公里的航程之中,李青松虽然始终在保持着庞大面积的搜索与扫描,却并未能再发现任何宏观星体。

  一直到此刻真正接近了太阳系的引力边界,李青松才好不容易又找到了一颗。

  相比起之前那一颗,这颗星体的体积就小得多了,最长处也仅有200米而已。

  毫不迟疑的,李青松再度派遣出了科考船前去。

  不过要等科考船完成减速-加速-减速登陆-加速追赶主舰队-减速汇入主舰队等一系列流程之后,又得需要好几年时间。

  通过远程望远镜观察,李青松看到这颗更小的星体与之前发现的那颗大星体模样差不多,结构也类似。

  这便意味着,来自那颗较大小行星的标本同样对于这颗小行星有重要参考意义。

  主舰队之中的克隆体珍而重之的将这来之不易的200吨标本收集起来,放入到各个不同的实验室之中,结合当初实地勘察收获到的数据,立刻展开了观察与研究。

  李青松察觉到,构成这颗星体的物质较为蓬松。它不像是普通岩石星球那样由厚实的岩石构成,反而有点像是海绵,内部稀疏多孔。

  它的密度仅有0.5克每立方厘米而已,仅有水的一半。

  它主要由一些水冰、尘埃、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之类的物质构成,但相互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

  看着这些标本,看着远方那颗仅有200米尺寸,孤零零悬浮在浩瀚太空之中,方圆数十亿公里内都没有任何宏观物体的小行星,李青松心中满是感慨。

  很有可能,从太阳系形成初期,这颗小行星就迁移到了这里,然后一直在这里静静的呆了几十亿年时间。

  这里和太阳的距离约有1光年远,也即约9.4万亿公里。

  这里是真正的太阳系的疆域边界,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是如此。因为越过了这里,再往外就不太可能有仍旧受到太阳引力掌控,围绕太阳旋转的星体了。

  是的,就算距离如此遥远,这颗小行星仍旧是围绕太阳旋转的。

  从这里看到的太阳,其亮度降低到了约-2.74等。

  这虽然比之前暗的多,却仍旧与从地球上看到的最亮的木星相差无几。

  纵观全天域,太阳仍旧是最亮的那颗恒星。

  不过……它与其余星辰已经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了。

  它虽然亮,却没有太亮。它就这样融入到了万千星辰之中,再也没有了特殊之处。

  可是纵然如此,来自它的引力仍旧掌控着这里的一切的天体。这里的一切都必须要围绕它运转。

  就像现在这颗小行星。

  它相对于太阳的公转速度仅有约300米每秒。以这个速度运转,它需要足足3.5亿年左右,才能围绕太阳旋转一周。

  自诞生以来,它也仅仅只围绕着那颗星辰旋转过十几圈而已。

  太阳系的浩瀚与壮丽,宇宙星空的辽阔与无垠,便以这样一种方式扑面而来,将李青松整个心神包裹。

  看着这颗小行星,李青松心中无声感慨:“这就是太阳系,这就是宇宙啊……”

  在这些年之中,无数星辰爆炸,化作璀璨的烟火从宇宙之中消失,又有无数颗星辰从星际尘埃之中诞生,点燃核心聚变,以强劲的辐射吹散身边的尘埃盘,向宇宙太空之中挥洒光明。

  这外界的一切变化对于这颗小行星来说似乎都没有影响。它就这样安安静静的呆着,安安静静的保存着那些来自于太阳系形成初期的标本,不受外界影响也不影响外界,如同一台性能超群的“冰箱”一般,跨越了几十亿年的漫长光阴,将太阳系形成早期的标本带到了现在。

  现在,这些诞生自太阳系初期的标本来到了李青松手中,开始接受最为先进的设备最为严格的检查。

  太阳系早期形成过程的奥秘便这样真切展现在了李青松面前,包括太阳系早期星云坍塌过程、引力扰动、太阳第一次“点火”之时星系内的变化,木星引力的影响、地球的形成机制,等等等等,诸多问题都在李青松面前浮现出了答案。

第173章 岛屿

  庞大的舰队仍旧在以1.2万公里每秒钟的速度前进着。

  看着渐渐远去的那颗小行星,看着仍旧明亮,但已经不再显眼突出的太阳,李青松意识所在的克隆体脸上露出了微笑。

  “再见,我的家乡。”

  此刻,距离李青松起航已经过去了30年的时间。未来还将剩下约400年时间的漫长航程等着他去跨越。

  时间便这样悄然流逝着,在这过程之中,李青松也并未闲着。

  因为起航之时携带了足够补给物资的缘故,一些消耗物资较少的科学研究同样可以在此刻进行。

  于是,众多滚筒型居住飞船、大型科考船、空天母舰之间,便出现了众多摆渡飞船不断往返。

  大量的克隆体与蓝图人往返于不同的飞船,相互之间交流着,物资在不同的飞船之间流通着,科研活动进行的如火如荼。

  李青松要趁着这约400年的时间,将自己的科技短板全部补上。

  虽然在关键性的科技上,譬如飞船结构、工程学、材料学、可控核聚变、推进器等方面,李青松已经赶上甚至略微超出蓝图克文明,但在一些细节的地方,还是有很多地方存在差距。

  一个正常文明的科技发展模式总是齐头并进的,各方面的科技都会以相同的速度进步。

  没可能手机已经进入高度智能机时代,结果电脑还是老式的落后电脑,鼠标还是滚轮鼠标。

  但李青松的特殊模式,却让他出现了这种军事科技高度发达,其余较为次要的科技却仍旧连当初人类文明都不如的诡异情况。

  现在正好趁着这些年有时间,把所有落后的科技全都赶上来。

  浩瀚虚无的太空之中,便出现了这样一座由众多飞船组成的“岛屿”,静静悬浮。

  虽然此刻舰队的航行速度高达每秒钟1.2万公里,但因为失去了参照物的缘故,它整体上来看仍旧像是在静静悬浮,丝毫没动一样。

  甚至于一艘小飞船离开大飞船进入太空,或者克隆体、蓝图人们穿着宇航服进入太空,都不必担心会被舰队甩开。

  因为这支舰队之中的每一艘飞船,每一个人,都在之前的加速过程之中具备了相同的轨道和航速,相互之间是静止不动的。

  除了周边没有其余星体之外,舰队内部的生活丝毫不受影响。

  于是各种各样的实验在众多实验室之中纷纷展开,来自于数亿名克隆体的试验数据与思考结论不断在李青松脑海之中汇总,又分发同步到每一名克隆体脑海之中。

  蓝图科学家的数量虽然少,但在这个过程之中毫无疑问也起到了较为重要的提供参考、清除思维盲区的作用。

  这甚至让李青松开始暗暗思考:“如果未来再有这种情况,说不得还得再俘虏一些外星人加入进来。毕竟文化属性和生理属性俱都不同的智慧生命越多,参考就越多,思维盲区就越少啊。”

  不过这种行事方式,似乎和智械天灾、寄生天灾等非正统的智慧生命有些相似了。

  李青松想了想,还是决定,就算未来有了能力,也绝不主动出手去恶意侵略其余文明。除非其余文明首先对自己有恶意,自己才会俘虏他们的人口,加入到自己麾下。

  这并不是李青松有什么道德洁癖,或者非要和天灾们划清界限。而是,李青松希望自己能将源于人类文明的那些美好品质贯彻下来,不要丢失。

  唯有如此,李青松才能感觉自己仍旧是一名人类,而不是变成了什么奇奇怪怪的东西。

  这些文化属性,算是现在自己和人类文明的唯一联系了吧……

  在众多克隆体与众多蓝图人俱都齐心协力——不肯齐心协力的蓝图人在这些年之中早已经被边缘化了,基因根本传承不下来——之下,李青松之前来不及分配精力、脑力与资源去发展的那些不太重要的科技也纷纷出现突破。

  这些次级科技的突破,甚至开始出现了反哺主科技的迹象。在这过程之中,李青松诞生了许多有关更先进的战舰结构、威力更大的电磁炮与激光炮或者飞船推进方式方面的猜想。

  不过此刻物资不足,暂时无法展开大规模研究,还是要等到到达牛郎星系后再进行。

  每一天,俱都有大量飞船穿梭,仓库之中,每一天都有大量的物资调拨出去,加起来总数上百万个核聚变反应堆之中,每天都有大量的氘气消耗,食物工厂之中,每天都会有大量的淀粉、肉食、鱼类、水果等产出。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迁徙,李青松并未再采取之前从洛神星航行到木星那种提前储存大量粮食的做法,而是采取合成淀粉的方式,建造了大型的工业飞船,直接用二氧化碳合成淀粉。

  这项技术其实并不怎么难,李青松许久之前便已经掌握。

  之前之所以不用,无非是合成淀粉技术仅能生产淀粉而已,太过低端。

  在星系之中又不缺资源不缺能源,智能化的种植基地同样消耗不高,克隆体占用不多,还能产出更多具备不同风味的碳水化合物,客观上对于保持克隆体的身体健康和大脑活跃度更为有利。

  更何况,一些经济作物,譬如棉麻油料糖类等,还是需要种植的,无法直接合成。

  那就干脆采取种植基地的方式好了,没必要上合成淀粉技术。

  但此刻处在恒星际航行状态,资源和物资有限,也顾不得克隆体身体健康状况是否会受到影响了,便有了上合成淀粉技术的必要。

  于是,在核聚变反应堆那充沛能源的支撑之下,克隆体们和蓝图人产出的二氧化碳被收集起来,经过一系列流程被转化为淀粉,淀粉一部分作为克隆体和蓝图人的主食,一部分做工业用途,一部分做动物饲料产出肉类,最终又有相当一部分淀粉被生物体们吃掉,支撑着生物体们的生命活动,生命活动再产出二氧化碳,再度合成,如此循环。

第174章 尘埃

  这样一来,在这一次恒星际远航之中,李青松只要带足够的氘气即可,便无需带那么多粮食,也无需建造庞大的种植基地了。

  时间仍旧一点一滴的流逝着,转眼间又是两百余年过去。

  此刻,李青松和太阳的距离已经达到了9光年左右。

  从这个距离看太阳,便丝毫找不到太阳的特殊之处了。

  它已经真正融入到了万千星海之中,化作了一颗普通的,略有些黯淡的星辰,毫不起眼。

  前方还有数光年的航程在等待着李青松。

  在这个距离上,李青松的舰队闯入到了一片星际尘埃云之中。

  这种星际尘埃云在星际空间之中其实相当常见,有大有小。只不过平常时候根本不可见而已。

  星际尘埃云的密度比普通星际空间更高,便也意味着更高频次的尘埃撞击事件。

  单个星际尘埃撞击还无所谓,但次数多了,便连质量达到数亿吨的空天母舰,航向都会被影响到,导致和目标轻微偏离。

  而星际航行,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换做蓝图克人的话,就必须要在星云内部展开机动,调整并保持航向,以防偏离太大,后期没有足够的燃料调整。

  当初也正是因为如此,蓝图克舰队才会将那一片星云“点亮”,进而被李青松察觉到。

  不过这一片星云对于李青松来说就无所谓了。

  偏离就偏离,反正我燃料足够,后续再调整就是。此刻保持静默,避免点亮星云,也能更有效的避免被那个智械天灾察觉到。

  于是李青松丝毫没有动作,任凭无数星际尘埃云的粒子撞击到飞船上,缓慢、微小的改变着舰队的航向。

  一直在星际尘埃云之中穿行了一年时间,航行了约3500亿公里,才算是将这一片尘埃云穿过。

  前方,牛郎星已经愈发明亮了。

  回过头来,李青松静静的看着自己刚刚闯过的那一片星云,却只看到了浩瀚清澈的宇宙苍穹,看到了万千星辰,别的什么都没有看到,就像那一片星云根本不存在一样。

  它太稀疏了,密度太低了,便近似于全透明一般,根本无法用肉眼看到。

  它的物质密度,甚至比地球国家时代人们在实验室之中专门制取的真空都更低。

  但为什么这样一片物质密度极低的地方仍旧能被称之为星云?

  原因当然很简单,因为其余的地方物质密度更低。

  星际空间的物质就是如此稀疏。

  但就算它如此稀疏,它却是一切星辰的母体。

  说不定未来某一天,在某些剧烈物理过程的影响之下,譬如超新星爆发,这一片星云便会开始向内部的坍缩,密度越来越高,最终凝聚出一颗恒星来。

  当初的太阳系,便诞生自这样一片星云。

首节 上一节 92/1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