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第91节

  但在这太阳系内部,李青松仍旧留下了一些东西。

  那是一些隐藏在远离黄道面的,极为偏僻角落的科技造物,以及一些处于冬眠状态的克隆体。

  它们或者是一台台望远镜,一颗颗间谍卫星,以及一座座基地等。

  在智能程序的控制,和低功率长时效聚变反应堆的能量供应下,它们如同尘埃一般不引人注目,就在那无人关注的角落之中静静运转着。

  一旦察觉到异常变化,譬如某个方向观测到了明亮尾焰,或者观测到有外部力量进入太阳系,那些克隆体便会被唤醒。

  以此刻李青松所掌握的通讯技术,要进行光年级的通讯还暂且无法做到。

  电磁波通讯的衰减太大,在星际太空之中传播,受到的干扰也太多。它们上面承载的信息根本传输不了多远。

  连一光年都传递不了,更不要说从太阳系直接传递到另一颗恒星那里。

  这便导致了一个结果,一旦李青松距离太阳系太远,他将彻底失去和太阳系的联系。

  就算李青松在太阳系之中留下了再多科技造物都没有用处。

  但这只是通常情况下。而很显然,李青松的存在形式并不普通。

  自己本体和克隆体之间的联系,似乎并不会因为距离扩大而衰减——当然,这只是基于现阶段一些实验数据的推测,但李青松认为这种可能性极大。

  这样一来,哪怕自己距离太阳系再远,都仍旧能通过充当“观察员”的克隆体,来获取到一些太阳系内部的信息。

  如果未来那个智械天灾真的来到了太阳系,自己便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消息,不至于对敌人的动向一无所知。

  此刻,便有约500名观察员沉睡在太阳系各个角落,有约一万个李青松留下的各种设备与基地在隐蔽之中默默的运转着。

  良久,他将视线从太阳系收回,看向了另一个方向。

  那里同样有一颗明亮的星辰。

  那里便是这一次远航的目标。

  迁徙开始之后的第二个月,庞大的迁徙舰队便越过了土星轨道。

  在第五个月的时候越过了天王星轨道,之后是海王星,再是冥王星。

  在迁徙之后的第10个月,迁徙舰队越过了洛神星轨道。

  此刻,迁徙舰队距离太阳约151亿公里。

  在初始的15公里每秒的速度之下,迁徙舰队已经以0.04米每平方秒的加速度持续加速了11个月的时间,此刻的速度已经达到了1140公里每秒。

  通过漫长的加速时间,李青松获取到了以往任何时候都未到达过的超高速度。

  此刻,舰队便以这样的超高速度越过洛神星轨道,向着以往不仅李青松,便连整个人类文明都未到达过,最多只发射过无人探测器的浩瀚深空飞去。

  这距离太阳更远的地方似乎和内太阳系并没有什么差异,都是一样的空旷,一样的浩瀚幽深。

  似乎无论航行多长时间,从外界看到的景象都没有什么改变。

  时间便在这样的情况下悄然流逝着,渐渐的,舰队来到了距离太阳约950亿公里的地方。

  李青松意识所在的克隆体再度将视线投向了天空中最为明亮的那颗星辰之上。

  就算距离如此之远,太阳仍旧具备极高的亮度。

  它此刻的亮度,和地球上能看到的最亮的满月的亮度相同。但月亮是圆盘状结构,而此刻的太阳仅仅只是一个点状结构。

  一个小点,却具备等同于圆盘状月亮的亮度,这让它看起来极为明亮,甚至于隐隐有些刺眼。

  太阳的强大,在这一刻毫无保留的展现在了李青松面前。

  哪怕间隔接近千亿公里的距离,太阳仍旧能将光明投送过来,仍旧能将人或者物体照出影子来。

  以不同的计算方式,太阳系的边界有不同的距离。

  以大行星轨道计算的话,海王星轨道是太阳系的边界,距离太阳约几十亿公里。

  以辐射边界计算,也即来自太阳的等离子体能在星际空间中传输的距离计算,太阳系的边界距离太阳约100多亿公里。

  超出了这个距离,来自太阳的等离子体便无法继续前进了。之外便是星际高能辐射的天下。

  但以引力边界计算的话,太阳系的边界便直接延长到了奥尔特云。

  据之前人类文明的理论和李青松的研究,李青松认为,太阳系形成于约46亿年前,奥尔特云便是太阳系形成早期的原行星盘的残余物质。

  它们最初距离太阳较为接近,其形成过程与小行星类似。但在土星和木星这两颗巨无霸行星形成之后,经由一系列引力交战,这些小天体便被引力甩到了太阳系边缘,在漫长的时间之后,最终形成了奥尔特云。

  奥尔特云与太阳的距离约有1光年以上,也即9.4万亿公里以上。

  此刻,李青松的舰队已经越过了太阳系的辐射边界,但距离引力边界还远。

第171章 高温冻死

  对于奥尔特云,李青松心中一直有一些好奇的地方。

  那便是,奥尔特云……真的存在吗?

  虽然各种太阳系演化理论都支持奥尔特云的存在,且太阳系内部也发现过一些疑似来自奥尔特云的天体。譬如彗星、小行星之类,但真正的奥尔特云,不仅人类,李青松也从未观测到过。

  据估计,奥尔特云之中的天体,单单是尺寸在1公里以上的,便可能有上万亿颗,就算是尺寸在20公里以上的,也大概有几十亿颗。

  奥尔特云天体的总质量加起来,更是高达地球质量的五倍以上。

  比五颗地球更多的质量便这样散布在太阳系的边缘,从未被任何人看到过。

  如此之多的天体和质量结果却竟然从未被看到过,这似乎很难理解。但其实原因很简单。

  奥尔特云的范围太过广袤了。

  从距离太阳0.03光年到1.5光年之间的区域,都可能属于奥尔特云。

  这一片区域的总体积约为1.17亿亿亿亿亿立方公里,五倍地球质量约为3*10^25千克,将这些质量散布到如此广袤的区域之中,平均每一立方公里能分到的质量不过才万亿分之2.6克而已,大约等同于一颗PM2.5颗粒的几百分之一。

  五倍地球的质量看似庞大,但相比起如此广袤的区域仍旧太少太少,这里的物质稀薄程度仍旧太高太高。

  要在如此浩瀚的空间之中寻找一颗尺寸可能仅仅几十公里,甚至几十米的天体,可不容易找到。

  但验证奥尔特云是否真的存在,对于李青松来说具备极为重要的意义。

  这能让他完善自己的太阳系演化理论,更进一步增加对于宇宙太空的了解。

  这从短期内看不到好处,无法转化为战力或者具体的技术,但长远来看极为重要。

  人类文明,不,李青松认为,所有的智慧生命所掌握的一切知识,一切物理学理论,从本质上来说其实都是对这个宇宙的了解。

  对宇宙了解的多少,决定了这个文明能掌握到多少知识,进而拥有多高的科技和战力以及生存能力。

  而研究太阳系的起源,便是一种增进对宇宙了解的过程。

  如果未来自己能到达更高级别的科技层次的话,自己还会对更多的星系,更大尺寸的宇宙结构展开研究。

  在这个距离上,李青松操纵着众多无人探测飞船离开舰队,分散在了广袤的太空之中,如同一面筛子一般,开始在这一片广袤的太空之中细细筛选。

  最远的无人探测飞船与主舰队的距离达到了约1亿公里。

  以主舰队为圆心,以1亿公里为半径,如此,李青松的探测截面便达到了约3.14亿亿平方公里。

  以此处为起点,假设奥尔特云边缘为距离太阳1光年,那么,从此处航行到奥尔特云边缘,便等于李青松扫描探测搜索了一个底面积为3.14亿亿平方公里,高约为1光年的圆柱体。

  这个圆柱体的体积达到了大约2.95*10^29立方公里,约占奥尔特云总体积的千亿分之二点五。

  以现有理论之中,奥尔特云物体总质量为地球五倍,也即3*10^25千克计算,假设这些物质是均匀分布的,那么扫描千亿分之二点五的体积,从概率方面计算,大约能发现7.5*10^14千克,也即约7.5百万亿吨的物质。

  7.5百万亿吨的物质,以理论之中奥尔特云内彗星或者小行星的平均密度,也即约0.6克每立方厘米计算,这些物质,大约等同于一颗半径为67公里的小行星,或者300颗半径为10公里的小行星。

  总的来看,如果现有的太阳系演化理论是正确的话,那么这一趟旅程之中,发现奥尔特云宏观物质的概率还是很高的。

  一片浩瀚虚空之中,李青松便操纵着这支庞大的舰队不断的加速,不断扫描身边的所有虚空。

  时间便这样悄然流逝着。

  李青松发现自己所处空间的物质密度一直在不断的降低之中,从太阳系周边的每立方厘米约3到10个粒子,降低到了现在的每立方公分约0.05到0.1个粒子。

  密度降低了十倍不止。

  但很特殊的一件事情是,这里的“温度”却很高,甚至高达上万摄氏度。

  在地球上,上万摄氏度的高温可以融化一切。但在这里,上万摄氏度的高温却什么都融化不了。

  把克隆体丢到这高温里,反而有可能被慢慢冻死。

  原因很简单,温度是有关粒子平均动能的指标。这里的粒子运动速度极快,便意味着温度极高。

  但它们的物质密度却又极低极低,就算单个粒子的动能再高,从宏观来看整体能量依旧极低,如此便出现了高温与冻死同时共存的景象。

  这似乎与之前的预计有些不太一样。李青松果断派出了更多的科研力量,开始就这一现象进行研究,试图找到导致这种事情的背后原因所在。

  就算在这空无一物的浩瀚虚空,也仍旧会有太多太多李青松前所未见的物理现象发生。

  这一次迁徙不仅仅只是迁徙,还是一次科研之旅。

  时间便在不断的观测,不断的研究,不断的加速之中流逝着。

  数年时间悄然而过,舰队终于加速到了预定的最高速度。

  李青松的迁徙舰队要比当初蓝图克人的迁徙舰队速度更快一些,达到了4%光速,也即约1.2万公里每秒。

  此刻到达最高速度,舰队加速停止,那始终笼罩整支舰队的,因为加速而带来的大约等同于地球250分之1的重力终于消失。

  生活在滚筒飞船之中的蓝图人和克隆体们,终于不用再受那总是若有若无的,似乎总是将自己向一边拉扯的微小重力困扰了。

  此刻,舰队与太阳的距离达到了1.8万亿公里,约0.19光年。

  在这个距离上,李青松再度回头看向太阳。

  苍穹之中,太阳仍旧异常明亮,极为显眼。

  在这里看到的太阳,其视星等仍旧有约-6.34等。

  如果站在地球上的话,金星是全天除了太阳月亮外最亮的天体。但它的亮度也仅有-4.89而已。

第172章 这就是宇宙

  此刻李青松所看到的太阳的亮度,仍旧相当于从地球上看到的金星最亮亮度的大约4倍。

  它仍旧如此明亮,如此耀眼。

  看过太阳,李青松回过头来,再度看向前方的征程。

  以太阳系的引力边界,奥尔特云距离太阳约1光年计算,此刻李青松虽然已经航行了这么久,但却仅仅只走过了太阳系疆域的五分之一而已。

  宇宙的浩瀚与广袤,让人会忍不住心生绝望。

  但看着自己麾下的众多飞船,感受着与自己保持着意识链接的数亿名克隆体,李青松心中却没有丝毫绝望,有的只是坚定。

  他知道,只要自己坚持走下去,就一定能走到目标所在。

  又航行了一段时间,李青松终于有了一点不一样的发现。

  散布在舰队周边的众多无人探测飞船与探测卫星,终于找到了第一颗宏观天体。

  那是一颗相当大的天体。它的最长处达到了78公里,最宽处有22公里。

  它整体呈现出灰黑颜色,就那样静静地悬浮在太空之中。

  毫无疑问,这是一颗之前从未被发现过的星体。同时,它极有可能就是自己想要寻找的目标。

首节 上一节 91/1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