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第94节

  在李青松的指挥与操纵下,在神工AI的实际执行下,庞大的建设瞬间开始。

  于是,这颗星球表面便呈现出了一幕奇特的景象。

  在李青松挑选的一些地质稳定区上,无数机械来回往复,没一会便将地表平整夯实,山峰破碎,峡谷填平。

  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一条条重载铁路线四处延伸,到处都是飞驰的列车,到处都是起降的飞船,到处都是忙碌的智能设备与克隆体。

  在李青松挑选的地质稳定区之外,剧烈的火山活动喷发出了汹涌的熔岩,猛烈的地震瞬间将平整的大地撕裂,这变化原本已经如同天崩地裂一般剧烈,众多的小行星还要过来凑热闹。

  每天都会有大量的小行星撞击到这颗大卫星上。

  较小的小行星无非是撞出一个撞击坑而已,较大的,甚至能引发强烈地震,并将物质撞击到太空中去。

  一方是繁忙的建设,一派文明气息,一片稳定。另一方则是如同炼狱一般,堪称灭世级别的灾难层出不穷。

  这颗被李青松命名为牛郎a的气态巨行星质量实在太大,引力也太过庞大,而年轻的牛郎星系内部天体数量也实在太多。

  于是,这颗气态巨行星便如同一台强效吸尘器一般,将无穷无尽的各式小天体吸引到了自己这里,然后撞击到自己身上。

  据李青松估计,平均每天,撞击到牛郎a的或大或小的天体数量就高达1亿颗以上,总质量约有一万亿吨以上。

  正是因为这频繁的撞击,才导致牛郎a的颜色变成了灰色,而不是如同木星那样的淡黄色。

  因为撞击实在太过频繁,便导致这被李青松命名为牛郎a1的卫星也遭受了池鱼之殃。

  哪怕仅有万分之一的质量撞到它上面,也高达一亿吨了,等同于数万颗半径为10米的小行星。

  因为牛郎a的引力加速太过庞大,导致就算是这样一颗小行星撞击,其释放出的能量也高达3.2*10^15焦耳,等同于大约80万吨TNT炸药爆炸所释放出的能量!

  而如此猛烈的爆炸,在这颗星球上平均每天都要发生数万次。

  可想而知,这颗星球之上的环境有多么恶劣。

  当然,小行星的撞击可不会挑地方,不会特意避开李青松进行建设的这些地质稳定区。

  之所以这里不受撞击,无非是李青松派遣了大量飞船,将所有原本要撞击到这个区域的小行星全都摧毁或者推离了而已。

  在进行庞大地面建设的同时,对于牛郎a这颗气态巨行星的开发也未停下。

  李青松特意挑选了一处气流较为稳定的区域,将大量经过改装的木星飞机释放了进去。

  不特意改装一下可不行。因为这颗星球表层的重力高达地球的十倍,不改装,可能刚一放进去就被自身重量压散了架。

  这种环境之中,工作在木星飞机里的克隆体也承受着巨大的折磨,导致折损率极高。

  但这也没有办法。想要开采足够数量的氘气,就必须要在牛郎a的大气层之中活动。

  在李青松不计成本、不计克隆体损失的全面投入之下,巨量的氘气源源不断的被开采出来,然后如同洪水一般涌入到了聚变电站之中,支撑起了李青松所主导的所有工业建设需求。

  仅仅不到一年时间而已,李青松麾下便拥有了超过一万座大型工厂,整个工业体系已经初步完善。

  众多核聚变电厂、矿场、钢铁厂等基础工厂之外,李青松此刻甚至已经可以做到在牛郎星系之中本土化生产战舰、飞船等高集成度的科技造物了!

  但此刻的工业规模还是太小。下一步所需要做的,便是在现有工业基础的支撑之下,开发更多的星球,建造更多的工厂,一直到整个工业体系彻底完善,工业产能攀爬到最高为止。

  无论是在牛郎星系停留下来发展科技,还是采集物资准备下一次星际远航,都要到那个时候才能进行。

  但想要扩大工业规模,攀爬最高产能,此刻的李青松却面临着一道难题。

  仍旧是之前便一定程度上困扰李青松的那个问题。

  牛郎星系太过混乱,小天体撞击事件实在太多太多,必须要想办法解决掉这个问题,才能谈扩大工业规模的事情。

第177章 天网计划

  相比起太阳系,牛郎星系实在太过年轻。

  太阳系刚刚形成的时候,也经历过这样一段混乱阶段。甚至于,这种混乱撞击的过程本身就是天体逐渐发育形成的一个过程。

  如果不是频繁的天体融合与撞击,类似地球这样的大行星根本就不可能成长到现在的质量。

  这一阶段,太阳系经历了整整数亿年时间,甚至有了一个专门的名字,大轰炸时期,可见当初太阳系的混乱。

  之后经过了漫长的演化,如同地球一般的大行星逐渐清空了轨道上的小天体。

  未撞击到大天体上的小天体,则在大行星的引力作用之下,一部分汇聚到了小行星带,一部分汇聚到了柯伊伯带,更多的小天体则被驱逐到了更远的轨道,形成了广袤的黄道离散盘以及奥尔特云。

  如此,整个太阳系才渐渐稳定了下来,有了后续孕育出生命的可能性。

  牛郎星系想要如同太阳系那样稳定下来,也需要至少数亿年的时间。

  李青松当然等不起。

  那就只能采取人工干预的手段了。

  略微的思考之后,一个庞大的计划快速在李青松脑海之中生成。

  天网计划!

  借助此刻在牛郎a1之上所拥有的,初步完善了的工业基地,李青松操纵着数亿名克隆体立刻开始了规模庞大的生产。

  无数座矿场轰鸣着,将如山如海一般的矿物运送到工厂之中。生物资源基地之中,无数白糖、油料、橡胶等同样开始向工厂之中汇聚。

  在神工AI的执行之下,一种奇特的科技造物迅速生产了出来。

  那是一种四四方方,如同一个金属箱子一般的东西。

  它仅有约0.5米左右的尺寸,整体质量不超过300公斤。在它的一端有数个可以自由伸缩、自由变换形状的爪形金属造物,另一端则有一个推进喷口。

  它以同位素电池作为能量来源,推进模块则使用了小型离子推进器。

  它的整体科技程度算不上高,对于李青松来说只能算是较为初级的工业造物。

  较为初级,便意味着可以大规模生产,短时间内便能生产出巨大的数量。

  事实也是如此。

  虽然此刻李青松的整体工业规模还较小,各种工厂的数量都不算多,李青松也仅仅只能抽调出两座工厂专门用于这种造物的总装而已,但此刻的日产量仍旧达到了一万台。

  众多零部件搭乘重载列车汇聚到总装厂之中,又在智能机械的控制之下来到组装线上,由克隆体决策维护,由神工AI负责实际组装,这种设备便如同流水一般,从组装线上源源不断的流淌出来。

  生产完第一批的一万台之后,李青松立刻指挥克隆体驾驶着空天两用型飞船,将其带到了牛郎a1环绕轨道。

  在这里,一座大型的太空基地已经建成。

  这些金属箱子模样的科技造物便被放置到了太空基地之中。

  这些金属箱子便被克隆体与机器人们放置到了自动充能流水线上,完成了工质与同位素电池的补充。

  之后,这些金属箱子的指挥权限被统一交给了悟空AI。

  在遍布整个牛郎a系统的众多探测卫星的观测之下,已经闯入,或者即将闯入牛郎a系统的无数或大或小的小行星的数据全部被收集了起来。

  经过悟空AI的运算,具备威胁的小天体立刻被分辨了出来,然后指令立刻下达到了这些金属箱子之中。

  刹那间,如同蜂群离巢一般,数千台金属箱子在自身动力的推动之下,迅猛的离开了太空基地,各自分散向着预定的目标冲去。

  来到目标身边后,这些金属箱子便会自动附着到那些小行星之上。

  它们身上的金属爪子能让它们牢固的附着在各种形状、各种材质的小行星之上。完成固定之后,离子推进器即刻启动,推动着这些小行星改变了当前轨道。

  于是,这些原本要撞击到牛郎a1上的,便被推离,无法再撞上去;

  原本要撞到牛郎a,那被李青松规划为氘气田区域的,也被推离,撞击到了牛郎a的其余位置。

  较小的天体,这种金属推进器只出动一个即可完成推离。如果是较大的也没关系,这些推进器还能在悟空AI的指挥之下,自动完成编组,自动探测小行星的形状与质量,自动计算固定点和各自的出力高低,一同协作完成推离任务。

  在十亿多名克隆体的协作,在众多工厂的轰鸣之下,平均每天都有一万余台推进器被散步到太空之中,纳入到悟空AI的统一指挥之下。

  太空之中,专门供这些推进器停放、充能的太空基地也迅速建成。

  于是,平常时候这些推进器就自行在太空之中游荡,一旦接到来自悟空AI的命令,周边的推进器就会自行向目标汇聚。等到能源或者工质不足的时候,便会自行向太空基地汇聚,完成一系列充能补给之后,又会自行离开进入到太空之中,等待下一次指令的到来……

  这一套系统的功能已经相当强大,但这并不是整个天网计划的全部内容。

  这种采取同位素电池为能源,小型离子推进器为动力的推进器,其功率毕竟太低,仅能解决尺寸在10米以下的小行星的推离任务。

  再大的,就有心无力了。而这种较大的小行星在牛郎星系之中并不少见。

  于是李青松还开发了第二种型号的推进器,其尺寸达到了两米以上,总质量有5吨左右。其能源也不再是同位素电池,而是真真正正的核裂变反应堆。

  在这之上还有更大的第三种型号,其尺寸最高能达到十米,总质量最高能达到100吨,能源采取的则是核聚变反应堆!

  此刻,三种型号的推进器便自由活动在牛郎a系统之中,统一在悟空AI的指挥之下执行着各种型号小行星的推离工作。

  但,这些数量众多的推进器仍旧不是天网计划的全部。

  天网计划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178章 巅峰工业实力

  小行星的质量可是相差极大的。

  除了数公里、数百米到数米的较大小行星,还有众多尺寸仅有几十厘米,甚至几厘米的微小小行星。

  这部分小行星就没办法用推进器推离了。

  而仅从数量来看,这部分小行星才是数量最多的。

  毕竟对于10吨的质量来说,较大小行星只需要一颗,换做这种微小星体的话,可能就是数万数十万颗。

  为了对付这部分小行星,李青松便开始了天网计划另一个组成部分的建设。

  天基和陆基防空基地!

  采取与战舰防御系统相同的思路,在地表或者太空建造巨型雷达站,全面扫描所有敢于闯入的一切微小星体,并建造众多电磁炮阵地与激光炮阵地,借助来自雷达站的数据,以动能撞击或者激光烧灼的方式,撞碎它们,或者融化它们!

  牛郎a1是有稀薄大气层的。这大气层的作用虽然不高,但烧毁那些被撞碎后的微小星体还是能做到的。

  对于其余没有大气层的卫星来说,被撞碎或者融化之后,这些微小星体的杀伤力也会极大降低,可以通过加厚建筑物钢板来抵挡下来。

  各种型号的自动游弋推进器、大量的自动太空基地、大量的天基和陆基防空基地,便构成了李青松天网计划的全部。

  整个天网计划的自动化程度极高。

  现阶段李青松已经向太空之中散布了1000多万台各式推进器,建造了1000多座太空基地,在牛郎a的总计76颗规模以上卫星上,建造了2000多处陆基和天基防空基地,整个系统的规模已经极为庞大。

  但用于维护这一整套系统运转的克隆体,却仅仅只需要不到十万名而已。就算加上后方用于生产各种设施的克隆体,总用量也不超过50万名。

  神工AI和悟空AI的作用在这一刻再度发挥的淋漓尽致。

  此刻,太空之中仍旧每时每刻都有巨量的小天体闯入进来,但每一颗具备威胁的小天体,都会迎来轨道的改变或者电磁炮、激光炮的打击。

  整个牛郎a系统如同撑起了一把大伞,又像是撑起了一张巨网,将所有来自外部的侵害全部挡了出去。

  李青松的视线转而投射向了位于牛郎a内侧,距离牛郎星更近一些的那颗岩质行星之上。

  这颗岩质行星被李青松命名为牛郎b。

  与牛郎a一样,牛郎b同样在承受着似乎永不停歇的巨量小天体的撞击。同时,牛郎b在李青松的规划之中同样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那么,把牛郎b也纳入到天网的防护之中!”

  一支舰队立刻出发,携带着众多游弋推进器、太空基地、防空基地以及其余各式工厂的建筑材料和建设机械,离开牛郎a,向着牛郎b飞行而去。

  于是短短几个月时间之后,就再也没有一颗小天体能撞到牛郎b之上了。

  完成了天网计划的全部建设,彻底解决了来自环境的威胁,李青松心中终于松了口气。

  “终于能毫无顾忌的进行后续建设了。”

首节 上一节 94/1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