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暗暗的想着:“只是这一套系统对牛郎a,牛郎b,以及它们的卫星的后续发育不利啊……但现在顾不得了。”
小星体撞击原本就是大天体增加自身质量,发育成长的必要过程。现在这一过程被李青松硬生生打断。
大规模的建设随之开始。
仍旧遵循着当初开发太阳系之时的流程,李青松开始以最快的速度建设太空电梯,并通过太空电梯,将牛郎a的几十颗大卫星与牛郎b完全联系了起来,同时开始在各颗星球之上大规模的建造各种工厂。
矿场、电厂、化工厂、机器人工厂、飞船工厂……
等等等等。
算上备用的,总计二十多亿名克隆体在各颗星球之上忙碌,几十万艘飞船在不同的星球之间穿梭,无穷无尽的物资在不同的星球之间流动。
蓝图人在这一过程中也发挥了一些力量,但全部都限制在较为“高级”的层面,譬如制定策略,规划图纸,指挥神工AI进行工厂建造之类。
较为基础的生产,李青松不允许蓝图人插手。
这当然是李青松为了剥夺蓝图人的自我独立能力,但这却反而意外的赢得了蓝图人的感激。
看到众多人类工作在艰苦的环境之中,工作在一线,执行大量极为繁重、劳累的任务,己方蓝图人却能坐在温度适宜、空气清新的办公室中进行脑力劳动,有什么基础性的任务全都有人类和AI代劳,完全远离危险和劳累,蓝图人们感激涕零。
有了对比,才有感触。
这种日子,以往我们在母文明之中都没有享受过啊!
现在被对手击败,成了俘虏,倒是过上了这种天堂般的日子。
出行有各种豪华交通工具,居住有大大的房子,商店里各种货物像是会从货架上长出来一般,完全不用担心物资不足的问题,生了病有完善的医疗体系,孩子们有最好的教育。
完全不必担心生活的压力,只需要贡献出自己的脑力即可——话说贡献脑力也是一份十分有成就感的工作。
己方只需要站在高处指手画脚,无需付出任何劳力,自己的构思便能得到真正实现。
还有比这更好的工作吗?
不忠诚于这样的主人,去忠诚谁?
人类真正目的是压榨我们的脑力,本质上是拿我们当奴隶?
那又怎么了?做奴隶其实也挺好的啊。
一时间,李青松在蓝图社会之中的声望真正如日中天,不知道多少蓝图人甚至于真正将李青松当做了神灵来效忠。
便在李青松的众多克隆体与整个蓝图社会共同全力以赴的建设之下,真正完善且具备足够规模的工业体系仅仅只用了十几年时间,便真正搭建了起来。
现阶段,李青松所拥有的工业实力已经完全不亚于当初在太阳系之中的巅峰时刻,甚至还略有超出。
因为在进行星际航行的那数百年时间里,虽然限于物资供应不足而科技发展缓慢,但总归也是有一些技术进步的。
那些技术进步此刻便得到了完全的应用。
那么,该开启下一步计划了。
第179章 随时撤离
在过去的数百年时间远航之中,李青松积累了众多实验需求。
只要自己此刻分配出对应的工业力量,将这种类繁多的实验设施全部建造出来,对那些实验需求进行一一验证,收集对应数据后再进行进一步分析与思考,李青松可以肯定,自己的技术水平必然会在当前水平之上出现一次巨大的提升。
这虽然不涉及到阶段性的成果,譬如由核裂变到核聚变,二次加压推进到完善的等离子体推进之类重大的提升,但众多具体的技术细节的提升,仍旧能有力的推动整体前进。
但此刻,李青松却并不打算把自己的工业力量和脑力放到科技提升上。
原因很简单,李青松必须要首先完成另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才能再去做这件事情。
那便是,修复自己的恒星际舰队,并且,完成物资积累,要达到随时随地,情况一旦有变化立刻就能发动舰队起航的程度,李青松才会有精力去做别的事情。
那个智械天灾的威胁,李青松可始终都没有忘记。
为了这件事情,哪怕是至关重要的发展科技,都可以暂时放下。
此刻有了足够完善的工业基础,于是大规模的生产、修复、资源采集工作立刻展开。
众多工厂日夜轰鸣,生产出了如山如海一般的零部件,大量的克隆体乘坐着工业飞船来到了一艘又一艘的飞船旁边,在太空行走任务之中,拆卸并更换着任何一处存在故障的部件。
可以停泊空天母舰的巨型船坞一座又一座的出现,那连续运转了数百年时间的空天母舰终于可以停泊在这里,撤离内部所有无关人员,关停所有设施,进行一次全面的检修了。
李青松的舰队之中,大大小小的飞船总数加起来有上亿艘。此刻,这上亿艘飞船每一艘都在接受最为严苛的检测与修复。
牛郎a这颗庞大的气态行星之上,李青松专门挑选了数个气流稳定区划为了氘气田,生产出了大量的木星飞机放到里面,终日不停地采集着氘气燃料;
无穷无尽的零部件、原材料、水冰、甲烷、乙烷、硫酸、硝酸、火碱等等基础物资被生产出来,暂时堆放在仓库之中;
飞船工厂之中,无数零部件被机器人和克隆体们组装在一起,大量的飞船开始在太空之中汇聚。
李青松并不打算本土生产新飞船来代替此刻舰队之中的那些老飞船。此刻生产的所有飞船,全部都是那种用于伪装的空壳飞船而已。
如此,又是二十多年时间全力以赴的工作,所有工作终于全部完成。
那经历了数百年时间远航,早已经千疮百孔,残破不堪的飞船焕然一新,再度恢复到了巅峰性能;
原本空空如也的仓库之中再度堆满了采集自牛郎星系的资源与各种材料;
大量的空壳飞船已经就位,便连压舱物也已经全部准备好。一旦有需要,立刻就可以向着别的方向起航,起到掩护主舰队的作用;
便连过去那些年之中损耗的克隆体,都已经经由克隆体工厂生产出来,再度补足到了总数30亿的数量。
此时此刻,可以说,李青松已经完全完成了进行下一次恒星际远航的准备工作。
如果有需要,下一秒李青松就可以下达撤退指令,在最多不超过五天的收拢克隆体、收拢珍稀物资任务之后,整支舰队便可以扬帆起航,离开牛郎星系。
直到此刻,李青松一颗始终悬着的心才微微放下了一点。
确保可以随时抽身离开,李青松才有心思去做别的事情。
他抬起头来,遥望着星空之中那颗黯淡的星辰。
此刻的太阳,在李青松眼中只是一颗极为普通的星辰而已,完全看不出与其余星辰的区别。
哪怕借助最先进的望远镜,李青松都察觉不到发生在太阳系之中的任何变化。
广袤的宇宙将所有细节全都隐去,隐藏在厚重的黑暗之后。
那是连最大功率的电磁波天线都无法穿透的黑暗。
换做别的电弱文明,恐怕无法知晓任何有关太阳系内部的情报。
但李青松不同。
那种基于未知原理的,自己本体和克隆体之间的联系,可以刺破这些阻碍,完成两颗恒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而现在,李青松没能与那些沉睡在太阳系之中的克隆体发生任何联系。
这意味着太阳系之中似乎并没有发生什么意外,并没有外部舰队进入。
又或者……其实已经有外部舰队进入了,那些克隆体也已经被唤醒,只是限于通讯延时,所以那些克隆体看到的东西,还未传递到自己脑袋里?
但这种情况是无法预测的。此刻未有信息传来,李青松便只能当做太阳系之中暂时无事发生。
“如果那个智械天灾还未到达太阳系,那么位于牛郎星系的我就暂时是安全的。
同时,要推进科技发展,离开不了充足物资的支撑。就算是超出普通文明水平,能携带更多物资的我,星际航行过程中也仅能极为缓慢的推进科技发展。
此刻便展开远航,我仍旧基本上无法发展科技。而无法发展科技,便无法彻底摆脱智械天灾威胁。
那么……先不要离开,先在牛郎星系之中停留,全力以赴的发展科技吧。如果那个智械天灾真的来到了太阳系,我再展开远航逃离不迟。”
下定决心,做出决定后,李青松立刻将现有的所有工业力量全部投入到了科研设施的建设之中。
一座座实验室,一处处实验基地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大量的克隆体随之投入到了科研之中,开始验证过去数百年航行之中所积累出的一个个猜想。
一个个试验数据生成,一个个猜想得到了验证或者排除,一项项新技术开始涌现。
这些新技术虽然普遍较为微小,且大多都是应用层面,就像是某种螺栓的紧固程度提升了5%,某种支撑杆的韧性提升了3%之类,看似微不足道,李青松却仍旧振奋了起来。
“积少成多啊,一项新技术不算什么,几万几十万种新技术汇聚起来,就能对整体造成显著影响了。”
第180章 大科学装置
在大规模建设实验设施,全面验证过去一段时间的猜想的同时,李青松开进行了另一项以前从未有过的建设。
大科学装置的建设!
所谓大科学装置,便是专门针对某些重大科学问题进行研究的装置。
这种装置通常规模极为庞大,科技含量极高,所研究的重大科学问题通常也是最为前沿,最为重要的那些。
譬如大型粒子对撞机,可以用来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可以模拟极端环境下的物质形态等等。
就比如此刻李青松心心念念,用于区分一个文明是电弱文明还是强核文明的关键科学问题,大统一公式,便必须要用到大科学装置来进行研究。
在以往时候,李青松并没有建造过真正前沿的大科学装置。原因很简单,之前阶段,李青松在基础物理学理论层面始终处于一个消化吸收的状态。
先是消化吸收人类文明的基础理论,再是消化吸收蓝图克文明的基础理论。
过去那些年之中的科技发展,基本上全都是应用层面的发展,并不涉及到物理学的基础理论。
而现在,蓝图克文明的科技已经消化吸收完毕,未来想要再发展,就只能依靠自己去研究了。
正因如此,李青松才决定要开展这一建造计划。
属于李青松的十多亿颗大脑仅仅思考了片刻,便做出了具体的规划。
“要寻找新粒子,寻找暗物质、验证超对称等等一系列最前沿的基础物理理论,粒子对撞机必不可少。嗯……那就先造它100座出来!”
粒子对撞机简单来说便是为两束粒子进行加速,令其猛烈对撞,以将其内部结构释放出来。
通过对这一过程的观测,便能寻找到更多新粒子,完善物理学模型,寻找新的作用机制等等。
“这100座粒子对撞机,唔,质子对撞机造它10条,正负电子对撞机也需要造一些,除此之外还有重离子对撞机、电子-质子对撞机……”
依据不同的能级和具体研究课题的细分,这些对撞机又可以分成许多类型,具备多种不同的建设模式和环境需求。
此刻基础工业体系已经搭建完毕,李青松立刻抽调出大量的克隆体,开始在太空之中进行相关建设。
没错,这些大型科研设施,李青松并不打算造在星球表面,而是造在太空之中。
太空之中重力极为微弱,且具备极高的真空度,正是适合建造粒子对撞机的好地方。
并且,与当初国家时代人们建造的那些对撞机,以及蓝图克文明建造的那些对撞机不同,李青松所建造的对撞机,更大,能级也更高。
很显然,能级越高,粒子碰撞便越猛烈,越能引发新的物理现象,科研价值便越高。
基于这种思路,李青松干脆专门在太空之中造了一座巨型核聚变电站,然后围绕着这座核聚变电站开始进行对撞机管道的铺设。
这一条重离子对撞机,李青松直接将它造出了20公里的长度。
它的管道直径约为10米,总体积便达到了约160万立方米。算上周边的辅助设施等,总体积高达300万立方米,总质量达到了500万吨!
这样一个需要专门建设一座核电站供电的庞然大物,却仅仅只是李青松需要建设的众多对撞机之中的区区一条而已。
而粒子对撞机,又仅仅只是李青松所需要建设的众多大科学装置之中的一种。
在粒子对撞机之外,李青松通过克隆体指挥着神工AI,调集来了无数重型机械,直接在牛郎a1上开始了挖掘,足足向下挖了一公里才停下。
之后,李青松在这里建造了另一种大科学装置。
中微子望远镜!
以超纯水等液体为介质,一旦有中微子与水分子发生碰撞,其后续影响便可以被观测设备捕捉到,进而让李青松可以对中微子发射源、中微子本身性质等展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