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及……不要忘了,此刻自己与太阳系之间有16.8光年的距离,通讯延时便也高达16.8年。
自己此刻所接到的来自克隆体的信息,是16.8年之前发送过来的!
按照此刻智械天灾舰队的减速速率计算,此刻它们应该早就到了太阳系,说不定此刻已经完成了相关检测,已经向着牛郎星系冲过来了!
以他们0.8米每二次方秒的加速度,以最高74%光速的航速计算,最多只需要35年时间,它们就能跨越这漫长的,耗费了自己数百年时间才跨越过的距离!
李青松心中满是冰寒。
自己的众多大科学装置才刚刚建成不久,这种心无旁骛,全力以赴发展科技的状态才刚刚持续了短短两年时间,甚至还没有来得及产出哪怕一个较为重大的科技突破,便不得不停下了么?
不停下还能怎么办?此时此刻,除了立刻起航逃走,自己还能怎么做?
也幸好自己来到牛郎星系后,首先便全力以赴的修复了舰队,补充了远航所需的物资,自己此刻才能做到立刻逃走。否则,就算是想走自己都走不了。
只是……
自己真的要就这样仓皇逃走吗?
李青松急速思考着。
智械天灾已经追到了太阳系,未来极大概率也会来牛郎星系。就算自己再逃往下一个星系,智械天灾也仍旧有极大概率会追过来。
并且,智械天灾的航速十几倍于自己。自己就算全力以赴的逃走,每到达一个星系什么都不做,补充物资之后立刻逃往下一个补给点,也极大概率会被它越追越近,最终抓捕。
自己未来的所有生命,都将浪费在逃亡途中。
毕竟逃亡途中是没办法发展科技的。
就此仓皇逃走,仅仅只是减缓了一点自己被绞死的速度,最终仍旧逃不过一个死字。
那么……
不能就这么仓皇逃走。
第183章 一线生机
李青松的十多亿颗大脑在这一刻同时陷入到了疯狂的运转之中。
此刻的局势已经恶劣到无以复加。换做其余文明,譬如蓝图克文明,在这种情况下将不可能有任何生还的希望。
就算当初在太阳系之中,蓝图克文明击败了自己,有了自己作为助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物资采集工作然后前往下一个恒星系,蓝图克文明都绝对无法避免被智械天灾抓捕的情况出现。
当智械天灾出现在太阳系之中的那一刻,蓝图克文明覆灭的命运就已经被注定。
就算没有被自己灭掉,也会被智械天灾灭掉。
但……自己不是普通的文明!
这种对于普通文明来说的绝境,对于自己来说,却未必不能找到一线生机!
这一线生机,此刻李青松已经想明白了。
那便是普通电弱文明绝对不敢去想,也绝对无法做到的事情。
在逃亡途中发展科技!
在漫长的恒星际迁徙过程之中,在空无一物的浩瀚太空之中,一边逃亡,一边发展科技!
只要自己不停靠恒星系,始终漂流在浩瀚虚空之中,智械天灾舰队就不太可能找到自己。
因为宇宙星空太过浩瀚,智械天灾舰队再强大,也仅能对恒星系展开搜索而已,不可能对整个星际空间展开搜索。
自己布设在太阳系,偷偷对智械天灾舰队展开侦查的探测器,他们找不到。
自己舰队进入太空漂流,他们同样找不到!
自己要将这些自己辛辛苦苦才造出来的总计1500多套,总质量高达30多亿吨的大科学装置全都带走,在太空之中展开包括但不限于粒子对撞实验、引力波观测实验、中微子观测实验、超高温、超高压实验等等等等所有与基础物理理论发展密切相关的大型实验!
唯有如此,自己才有一线可能,在智械天灾追上自己之前突破为第三级别的强核文明。
唯有突破到第三级别的强核文明,在那个智械天灾面前,自己才能有一线生机!
可是……
这些大科学装置不仅自身质量极高,带着它们远航迁徙的话需要消耗更多物资,驱动它们运转,同样要消耗无以计数的能源和物资。
单单一台高能粒子对撞机而已,便需要专门建造一座核聚变电站供电,其耗电量堪比一艘大型飞船全功率推进。而这样的大科学装置可是有着足足1500多套。
并且,为了实现科技突破,自己必定要全力以赴,动用所有脑力才行。这样的话,长期维持清醒的克隆体数量也不再是之前迁徙的10亿名,而是要至少20亿名。
这又会多出多少物资消耗?
更为关键的一点是,需要携带的物资多了,对应的飞船数量的提升却并不是一比一的。
假设之前那支舰队的自身质量为1,去除固定的推进燃料外,极限物资携带量也为1,那么,此刻自己想要将物资携带量提升到2的话,舰队的自身质量却必须要提升到4,或者5.
物资携带量提升到3,舰队自身质量恐怕就要提升到10了。
因为燃料也是质量的一部分。
物资多了,需要的燃料就多。燃料多了,需要的燃料便更多。
就像当初李青松为了向内太阳系发射探测器,造出来的火箭重达数万吨那样。
而简单计算之后,李青松便发现,想要达成自己的目的,自己去除燃料之外的物资携带量至少也要达到当初离开太阳系之时所携带物资的五倍。
对应的,自己的舰队总规模便要扩大到之前的30倍!
之前离开太阳系之时,舰队规模便已经让蓝图人惊叹,便已经超出了普通电弱文明的极限。
而现在,30倍于之前规模的舰队,这种规模,以及这种规模对应的工业实力需求,便连李青松想起来都感到有些畏惧。
这舰队实在太庞大了,就算是类似“天灾”存在形式的自己,都需要至少300年时间,心无旁骛,别的什么都不做,全力以赴一心一意的投入到建设之中才能做到。
300年时间……太久了,李青松等不了。
“那么……抛弃不必要辎重。”
李青松暗暗咬牙:“那数量庞大的无人战舰,抛弃90%!只携带少部分无人战舰!”
迁徙过程中,如果遭遇到的是类似智械天灾的强核文明,那无人战舰数量再多也没有用处。
如果遭遇到的是如同蓝图克文明一般的电弱文明,那现有的无人和有人战舰应该已经够用。
“除了无人战舰,其余所有可以精简的全部精简掉。食物和水等日常消耗方面,加强物资循环利用率,降低飞船重量……”
整体评估一番,自己需要建设的这支舰队的规模降低到了原来的20倍,所需要的时间也出现了巨大的降低,从300年降到了200年左右。
但……还是太久!
李青松最长可以接受的时间是30年。
原因很简单,智械天灾随时可能到来,超过了30年时间,风险就太大太大了。
可是,30年时间,完成20倍于当前规模的舰队建设,建造一万艘巨型空天母舰,5万艘重型运输船,5000艘大型滚筒飞船,3000艘大型科考船,5万艘其余各式飞船,以及这所有飞船与人员所需要消耗的物资,氘气,矿产,化学品……
这怎么可能做到?!
就算李青松把所有克隆体都累死,把运行神工AI的超算基地超频到冒烟,都不可能完成如此庞大的建设任务。
那么,怎么办?
片刻的思考后,李青松下定了决心。
“目前唯一可行的办法,便是通过两个方面的提升来完成这一任务了。
其一,以之前数百年时间恒星际远航所积累的恒星际航行经验、所积累的科学猜想和技术思路,全面提升、优化舰队的性能与效率,尽可能的降低物资消耗。
其二,用五年的时间,攻克量子计算机技术,大幅度提升神工AI的性能与智能,进而大幅度提升我的工业实力,完成在25年时间内,建造20倍于之前规模的舰队的任务!”
量子计算在某些领域相比起传统的电子计算机有着巨大的优势。
因为量子门与同时只能处于两种状态的电子电路不同,它可以同时处于三种状态,开,关,又开又关。
这便意味着它具备极高的并行能力。
假设令电子计算机去看一本很厚的书,它便只能一页一页的按照顺序去看。
更先进、算力更高的电子计算机也无非是翻页的速度更快一些而已。
但量子计算机不同。量子计算机能做到如同一群人同时在翻这本书,每个人只翻一部分一般,以更高的并行计算能力完成阅读这本书的任务。
第184章 量子实验室!
又比如面对一个迷宫。
传统的电子计算机仅能一条路一条路的尝试,通过暴力穷举算法来最终找到正确的那条路径。
而量子计算机则可以做到同时尝试所有路径,如此,寻找正确道路的速度自然就快了许多。
最重要的是,量子计算机在智能AI方面可以表现出更为优秀的性能。因为它可以加速矩阵运算,通过极高的并行能力优化计算过程,辅助智能AI在众多可能性之中找到正确的那个。
而智能AI在李青松此刻的工业力量之中占据了极高的权重。
神工,神农,悟空,鲁班,女娲,玉皇……
一旦量子计算机研发成功投入实用,其余智能AI的提升可以暂时放下,至少神工AI的能力可以实现巨大提升,这样一来,自己便能做到在最大意识连接数不变的前提下实现整体工业实力的大幅攀升,在25年时间内完成20倍于当前规模的舰队建设就有了可能性!
在面临着智械天灾不断追杀的现在,攻克量子计算机技术,研发出属于自己的技术路线的高性能量子计算机,几乎是李青松唯一的生机所在!
早在许久之前,李青松便参考着蓝图克文明的技术,始终在进行着有关量子计算机的研究。
虽然也有了许多进展,但距离真正的实用化还有一定差距。
而蓝图克文明的那些量子计算机,因为技术路线存在差异的缘故,又没办法与李青松现有的科技体系兼容,仅能做为辅助,难以真正承担起重任。
那么,现在唯一的问题便是,仅仅只有五年时间而已,自己能否完成关于量子计算机的技术突破?
能否做到令量子计算机从目前的“实验室中的玩具”,到真正可以大规模使用的提升?
但……我此刻似乎也没有别的选择。
那便不去想能不能做到了,只管尽力去做便是!
李青松真正下定了决心。
这一刻,属于李青松的工业实力全功率运转,众多工厂立刻转产,开始生产相关设备与物资,大量的飞船来回穿梭星球地表与太空,仅仅只用了几个月时间而已,便将一座前所未有的巨大太空实验室造了出来。
这是一座直径达到了3公里,长度达到了6公里,整体仍旧呈现出滚筒状的巨大实验室。
量子实验室!
量子实验室的外侧是三层滚筒,每一层滚筒的厚度约有200米,其围绕主轴旋转的速度精确可调,如此便能依据不同的需求营造出不同的重力来。
三层滚筒的内部则是一个维持静止的圆柱形主轴,内部维持着低重力或无重力状态。
这座巨大的实验室内部总计划分为了1000多个区域,涵盖了量子超算技术的各个分支,用于研究退相干问题的、环境干扰的、高性能散热、制冷、新型超导材料、纠错技术、激光精密操纵、算法、系统、程序,等等等等,每一个技术分支都占据了一片巨大的空间。
工作在这处实验室的克隆体数量总计达到了500万名。
但这并不是李青松用于攻关量子超算技术的全部。
在其余各颗星球、各个太空基地之中,李青松还建造了总数超过1000座辅助实验室,在那其中也分布有200余万名克隆体。
工作在一线的克隆体数量超过了700万,但在这700万名克隆体之外,李青松还抽调了一亿名克隆体的脑力,让这些克隆体什么也不做,连吃饭都有其余克隆体专门照顾,专门整天躺在床上思考科技攻关之中的各种问题。
这一亿名克隆体的思考成果会实时同步到一线克隆体的脑袋里,让这些一线克隆体依据思考结果调整下一步试验方向。
下一步试验产出了数据,又会实时同步到这些脑力克隆体的脑袋里,支撑他们展开下一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