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第96节

  这第一台中微子望远镜极为庞大。

  它的主要设施是一个巨大的纯水罐,内部容积达到了600万立方米,足足可以容纳600万吨超纯水。

  用于观测中微子碰撞的,则是数千万个光电倍增管以及探测器,确保任何细微的碰撞闪光都能被看到。

  完成了这第一台中微子望远镜的建设,李青松便开始回填,将巨量的土方覆盖在了中微子望远镜上方。

  中微子穿透力极强,其余粒子穿透力弱。有了岩石遮挡,便能确保只有中微子可以进入纯水罐,不会受到其余粒子干扰。

  这样的中微子望远镜,李青松也一口气建造了50座。

  除此之外,还有光学望远镜阵列、射电望远镜阵列等。

  李青松建造了巨量的望远镜,铺设在了牛郎星系的各个位置,让它们组成阵列,对各个方向的各种天体展开观测与研究,以确认它们的演化过程、现有状态等等信息。

  除了光学、射电、中微子,李青松还在另一个方面展开研究。

  引力波。

  按照现有体系,李青松知道,统一强核力,成为强核文明之后的下一步,大概率就要对引力展开研究,统一引力了。

  此刻便开始对引力展开研究,看似有些太早,但李青松知道科学研究总是一步一步来的,要从最初开始慢慢积累,未来才能有真正掌握的那一天。

  就像早在统一电磁力与弱核力之前,人们便已经开始了对强核力的研究一样。

  现在开始研究引力,对于李青松来说不仅不算早,甚至有些太晚了。

  引力波探测器的探测原理也很简单,无非是通过一纵一横两条激光束精准测量距离变化而已。

  原理简单,实现起来却极为困难。因为引力波太过微弱,能造成的距离变化太过微小,设备便也需要极端精密才行。

  为了达到所需的精度,李青松不得不将纵臂和横臂造的很长,甚至高达100公里,再辅以极为大型、精密的设备才算是达到了设计需求。

  这种引力波探测器,单台的质量便达到了1000万吨!

第181章 航速提升50!

  在之前那众多的大科学装置之外,李青松还在同步进行着高能激光实验室——这用来制造极高的温度,用以研究物质在极高温情况下的变化;

  高压实验室——这用来制造极高的压力,模拟气态巨行星核心、恒星核心等具备极高压力的地方的物质形态变化;

  量子模拟与精密测量实验室——这用来研究量子多体系统行为、量子纠缠、基本常数测量方面的研究;

  以及李青松最为看重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这用来从分子层面全面解析人类等生物的基因组,寻找更优化的基因编辑方案与技术,等等众多大科学装置的建造。

  这种大科学装置与之前实验室之中,那些金属材料实验室、应力试验室、化学实验室等等用于研究应用层面技术的实验室不同。

  这种大科学装置放到人类时代,不管哪一种都需要极为庞大的资金和人员调拨,单单是前期可行性验证就需要数年时间,后续的建设、调试等等又需要大量的时间。

  就算对于蓝图克文明来说也是如此。

  哪一项大科学装置不是全民瞩目,全民关注?哪一项大科学装置不是耗资巨大,耗时长久?

  唯有最为强盛的国家,才有能力展开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国力稍微弱一点,便连想都不敢想。

  可是对于此刻的李青松来说,这种堪称国之重器的大科学装置却像是不值钱的白菜一样。

  各种各样的大科学装置,粒子对撞机、中微子望远镜、引力波望远镜、光学与射电阵列望远镜、高能实验室等等等等,李青松一口气便规划了1500多座,且同时上马,同时开造!

  1500多座大科学装置可以产出多少基础层面的科学数据?

  区区一座粒子对撞机对撞一次,生成的数据便要以TB为单位计算;

  一套光学阵列望远镜一次观测,便能生成以PB为单位的深空数据。

  这些数据经过初步分析与处理之后,又会产生由基础物理向应用物理层面的转化。

  这时候,那些应用物理层面的实验室便派上了用场,它们会在此基础上展开后续研究,研发各种各样的新式机械、新式材料、更先进的结构、更先进的推进器、装甲、反应堆等等等等科技造物,真正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战斗力。

  它们的规模比起大科学装置来说普遍较小,但数量却是大科学装置的十倍百倍不止。

  于是,以大科学装置为源头,以应用物理实验室为中段,以最终应用为末端,整个科研体系便在李青松所控制着的十亿多名克隆体,加上一千余万名蓝图科研学者的共同支撑之下,快速的运转了起来。

  同时,在全面验证过去阶段的科学猜想、建造大科学装置向基础物理学理论突破展开冲锋、应用物理实验室全功率运转以实现科技转化这三项同步进行的任务之外,李青松还在进行另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之前数百年时间的恒星际远航,让李青松积累了众多有关恒星际航行的经验与知识。基于这些东西,李青松心中多了一种猜想。

  制约电弱级别文明恒星际航行速度的关键因素有两个。

  一是无法携带太多物资,同时能量转化效率较低,物资消耗太大,便只能以较低航速航行。

  因为航速太快的话,就没有足够的燃料减速了。

  第二则是,无法解决粒子撞击问题,航速太快,飞船外壳会受到严重削弱,甚至导致飞船解体。

  但这两种因素都是对于普通电弱级别文明来说的。

  自己身为某种程度上类似“天灾”的存在形式,所拥有的巨大工业能力,或许能让自己规避开这两种限制。

  第一个问题,自己可以通过造更多飞船,携带更多物资来缓解。而第二个问题,既然粒子撞击会对飞船材质造成严重影响,那么……自己或许可以在飞船外壳上盖一层防护膜?

  这样的话,粒子撞击便只能影响到防护膜,而无法影响到飞船装甲。

  很显然,防护膜也是会不断破损的,需要不断更换。而这归根结底便又成了一个物资携带问题。

  而自己恰好能携带比普通文明更多的物资。

  再加上之前数百年时间的科技积累,为飞船各方面带来的众多微小提升,总的加起来,自己或许可以在下一次恒星际远航之时,尝试一下以电弱级别文明的科技实力,进行达到6%光速,甚至8%光速的航行速度?

  之前蓝图克舰队的航速为3%光速。之前自己的航速是4%光速。

  哪怕提升不到8%光速的航速,只能提升到6%,那也等同于提升了50%!

  50%的提升,自己的航程将会节约多少时间?

  逃出智械天灾追捕的概率又将提升多大?

  这项技术背后所预示着的东西,让李青松心中忍不住火热。

  尤其是,经过前期可行性评估,李青松认为,自己极有希望做到这一点!

  且不管现阶段的科学研究能否收获成果,能收获到多少成果,至少,在航速方面的技术突破堪称希望极大。

  于是,李青松不顾其余方面的脑力需求已经高度紧张,再度分出一部分克隆体与脑力投入到了航速相关技术的研发之中。

  此时此刻,李青松已经真真正正做到了全力以赴。

  十亿多名没有内耗,没有娱乐,没有沟通成本,除了科研之外便再无其余需求的克隆体,与一千多万名虽然相比起自己来能力有限,但能起到很好的清除思维盲区、提供灵感的蓝图科研学者联合起来,能爆发出多少科技推动力?

  李青松没有详细计算过,但李青松知道,这必定是之前人类文明和蓝图克文明几乎无法想象的庞大。

  此刻,这如此庞大的科技推动力,便全部投入到了这同样令普通文明几乎无法想象的科研攻关任务之中。

  智械天灾威胁在前,李青松不敢有丝毫怠慢。

  此时此刻,李青松只求留给自己的时间能再多一点,再多一点,只要能让自己安安稳稳的在这里发展科技,那就心满意足。

  但就在众多大科学装置刚刚建成不久,一个来自遥远深空的克隆体意识连接打破了这里的平静。

第182章 绝境

  在这一刻,李青松心中之前的振奋全部消失不见,变成了无与伦比的凝重。

  来自太阳系的克隆体恢复了与自己的意识链接,这很显然意味着那名克隆体被唤醒了。

  而自己所设置的自动程序,唯有在探查到外部舰队到来等意外情况之后,才会将克隆体唤醒。

  这似乎意味着太阳系之中发生了某些事情。

  果然,恢复连接之后,一些由位于太阳系的克隆体所看到的画面,所接收到的信息,便通过这种李青松暂时无法理解的信息传输方式来到了李青松的脑海之中。

  李青松看到,望远镜观测界面上出现了一颗黯淡的星辰。

  那颗星辰毫不起眼,像是万千普通的星辰一样。但李青松知道,在那个位置之前并没有星辰存在!

  它是什么便很显然了。

  那是如同当初自己看到蓝图克舰队一般的舰队尾焰!且,这尾焰是朝着太阳系方向喷射的,否则自己便不可能看到它。而这便意味着,它在面对太阳系减速,它的最终目标,是太阳系!

  通过望远镜的观测,李青松很快便确定了这个黯淡光点的现有轨道速度以及加速度。

  最终数据让李青松都为之震撼。

  观测显示,该光点面对太阳系的航速达到了约22万公里每秒,高达光速的73.3%!

  并且,该光点正在以约0.8米每平方秒的速度减速。按照这个减速速率计算,当它来到太阳系的时候,它的速度恰好会降低到约1000公里每秒。

  这个速度已经可以等同于停留在太阳系之内了。

  现阶段,它和太阳的距离大约还有3.2光年,再过约8.8年时间,它便会到达太阳系。

  间隔3.2光年距离,自己布设在太阳系之中的望远镜便已经能看到这支舰队释放出的尾焰,这……

  这支舰队减速尾焰的亮度高到了哪种地步?!它们尾焰的指向性又高到了哪种地步?

  单单一个尾焰,其背后所蕴含、所意味着的科技程度,便先进到了李青松几乎无法想象的地步。

  以及……0.8米每平方秒的减速速率?

  当初自己舰队离开太阳系,加速速率仅仅才0.04米每平方秒而已!此刻这支舰队的速率高达自己的20倍!

  0.8米每平方秒这个数字看似不大。哪怕是李青松最落后的战舰都能轻而易举的超出十倍。

  但不要忘了,这个数字,是一整支庞大舰队,数千万上亿艘大大小小的飞船协同行动之下的加减速速率。

  这和单艘飞船的加减速速率是不同的。

  就像自己,水星级战舰最高加减速速率能达到几十米每秒。但上亿艘飞船组成迁徙舰队,最高加减速速率就只能做到0.04米每平方秒了。

  不是不想更高,而是无法做到更高。

  上亿艘飞船所组成的舰队,协同难度有多高?如此巨大的协同难度,加速速率再高的话,飞船就无法协同了。

  而此刻这支舰队竟然能以0.8米每二次方秒的速率减速……

  这背后意味着的科技含量实在太过惊人,甚至比间隔3.2光年距离便让自己看到尾焰还更加惊人。

  现在,这样一支具备自己几乎无法想象的超高科技的舰队,便向着太阳系来了。

  它几乎必然就是蓝图人所说的那个智械天灾!

  此刻,李青松虽然已经身在牛郎星系,而那个智械天灾去往的是太阳系,但李青松仍旧丝毫不敢怠慢。

  原因很简单。

  这个智械天灾既然已经来到了太阳系,那便意味着当初蓝图克文明在逃离蓝图克星系之时,使用空壳飞船所做的伪装,无法彻底摆脱智械天灾的追捕。

  这些伪装应该是有些用的,否则智械天灾不至于来的这么晚。但它最终还是来了,便意味着虽然有用,但是用处有限!

  最多只能拖延一点时间而已。

  那么……

  既然蓝图克文明当初的伪装仅仅只是拖延了一点时间,未能摆脱智械天灾的追捕。

  自己在太阳系之中,采取同样手段做出的伪装,便能摆脱追捕了吗?

  不可能的!

  李青松几乎可以确定,当这个智械天灾到达太阳系,进行一番检测后,运气好可能需要耗费一段时间,排除掉其余几支舰队的伪装后才会到牛郎星系来,运气不好,它们连浪费时间都不用,直接就会来牛郎星系抓捕自己!

首节 上一节 96/1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