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尔,有事吗?”
克雷格很是不喜欢洛瑞这样的二五仔,但面上还是保持了相当的友善。
“我想和伊莱聊一聊。”洛瑞直说道。
克雷格看向徐凌,徐凌只是点点头,他对洛瑞的看法和其他人不同,因为他知道洛瑞是未来的全明星球员,也知道对方的性格还不错,只是世道艰难,如今他只是个首轮末还不被球队看重的球员,可不得见风使舵吗?
于是洛瑞上了车,他发现车上不只有徐凌,还有他的保镖。
“不用在意,凯尔,想说什么就说吧。”徐凌的态度让洛瑞稍稍安心。
“伊莱,”洛瑞谨慎地说,“我只是想让你知道,我今天一直给鲁迪传球只是因为我想让你们之间分出胜负,这对我们球队有好处。”
“我知道。”
“我不是鲁迪的人,我和他甚至算不上朋友。他有自己的圈子,而我我在队里还没有真正的朋友。”
徐凌一愣:“这我倒是不知道。”
原来像洛瑞这样可以和“我有抑郁症”时期的德罗赞交心的人,如今在灰熊竟会孤独到连一个朋友都交不到吗?
这就是徐凌这样刚刚踏出校园的年轻人最容易陷入的误区。看多了热血电影和体育动漫的男孩们,总以为成年人的职业体育也是那般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的理想世界。
可现实呢?赢得三连冠的OK视彼此如仇寇,赢得两次三连冠的乔大和皮二在对方遭遇丧父之痛的日子里连一个慰问电话都没打过,号称兄弟篮球的热火三巨头的解体同样直接说明了那些关于兄弟情的叙事只是个屁。韦德主动降薪,詹姆斯却不告而别,仅以一封矫揉造作的信表示情义永存,可真是太有永存了,以至于他老人家为了打高尔夫喝葡萄酒连韦德的名人堂入选典礼都不参加,这样的好兄弟到底要上哪找啊?
这才是职业体育赤裸的现实。许多运动员更习惯于生活在一种分层明确的结构里,如同置身于一个可随时移动的泡泡之中。与和同行建立深厚友谊相比,这种泡泡显然更受青睐。大多数球员都有自己的随行团队——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念旧,更因为这些人会围着你转:每天去你想去的地方,吃你想吃的东西;当你走进俱乐部,你会享受国王般的礼遇。这一切都被视为理所当然。
你当然偶尔也会和队友一同外出,但纯粹的平等主义?那从来就没什么吸引力。更何况,这些自视为“国王”的球员往往各有各的算计。而这个“可移动的泡泡”却永远触手可及,它不断告诉你:你比队友更出色。可你的队友从不承认这一点,他们反而总想夺走你手中拥有的一切。
真是一群可恨的家伙。
“我只是想告诉你,我不会站在你的对立面。”这便是洛瑞的用意,“我会尽全力帮助你。”
就算洛瑞今晚没来赴宴,赴宴之后没有找自己话疗,徐凌也不会对他有额外看法。
除了像盖伊这种根本无法沟通的人,他不会主动去敌视任何人,但洛瑞主动过来对他说这些,也表明一个球队轮换次序末尾的人想要生存下去须得付出多少努力。
“我明白了。”徐凌无悲无喜地说,“在这个联盟里,‘帮助’本身往往就是一种最稀缺的诚意。我接受你的心意,凯尔。”
他没有说“我相信你”,也没有表现出热烈的接纳。他的回应更像是一种基于现实的、留有分寸的认可。
“今晚就到这吧,训练场上见。”
第64章 孟菲斯三棍客
自训练营首日那场碾压性的对决后,徐凌彻底取代鲁迪·盖伊,成为了灰熊队实际上的新核。
盖伊不仅被大多数队友孤立,他自己也选择了自我封闭,主动切断了与团队的交流。整个更衣室里,除了老将埃迪·琼斯和迈克·米勒还偶尔与他说几句话,其他人几乎已与他形同陌路。
而此前与他称兄道弟的凯尔·洛瑞,更是迅速而公开地与他划清界限,在训练中频频向徐凌示好,其殷勤程度几乎到了谄媚的地步。
就在球队权力格局剧变之际,主教练马克·雅法罗尼正式向全队推出了他那套源自太阳、过去几年在常规赛中大杀四方的“七秒或者更短”(有时会缩写为SSOL)进攻体系。
于是,第一个致命问题随之浮出水面:灰熊队的史蒂夫·纳什在哪里?
没有纳什这样一位历史级的进攻大脑,却想打华丽的跑轰,就如同勇士没有库里却硬打传切,禅师的助手们没有乔丹、科比、奥尼尔却妄想玩转三角进攻——注定是东施效颦,徒劳无功。
而现实也迅速给予了沉重一击。贾里乌斯·杰克逊和凯尔·洛瑞在这套极度依赖一号位洞察力和支配能力的体系中,表现得极度水土不服。
贾里乌斯·杰克逊,本质上是一个被困在一号位身体里的二号位得分手。他骨子里渴望终结而非组织,习惯于攻击篮筐而非梳理进攻。在SSOL体系要求快速决策、精准出球的巨大压力下,他显得犹豫且迷茫,屡屡错过最佳传球时机,仿佛一位被强行推上指挥席的冲锋队长,完全找不到节奏。
凯尔·洛瑞的问题则更为根本。现阶段的他,无论技术还是球商,都远未达到支配这套复杂体系的高度。SSOL体系要求控卫在电光石火间阅读防守、指挥跑位、并用手术刀般的传球精准喂球,但洛瑞的传控能力尚显粗糙,决策也常慢半拍。他的优势在于拼搏和防守,而非在高速运转中完成艺术般的进攻创作。让他扮演“纳什”的角色,结果只能是状态尽失,一片混乱。
训练场上,进攻屡屡陷入停滞。快速的传导变成了频繁的失误,流畅的奔袭变成了混乱的单打。没有那个真正的发动机,SSOL这套华丽的体系,在孟菲斯变成了一台零件锈蚀、不断卡壳的机器。
五天过去了,马克·雅法罗尼彻底放弃了贾里乌斯·杰克逊和凯尔·洛瑞能够驾驭SSOL体系的幻想。
他直接找到杰里·韦斯特,语气急切地提出要求:“杰里,我们必须做一笔交易,引进一个真正能驱动这套体系的控卫。否则,所谓的跑轰根本无从谈起!”
问题在于,放眼整个联盟,能真正带动跑轰体系的控卫凤毛麟角。
史蒂夫·纳什?自然是非卖品,想都别想。贾森·基德?理论上可以,但新泽西篮网目前完全没有拆队的打算。克里斯·保罗和德隆·威廉姆斯?当然也是理想人选,但同样遥不可及。
在所有正值当打之年的明星控卫中,唯一一个似乎有可能通过交易得到的,就只剩下费城76人的安德烈·米勒。
然而,理智告诉韦斯特,现在绝非进行交易的合适时机。他们必须先用现有阵容打出一些样本,更重要的是,他们需要借此机会测试出徐凌的真正器量。
“马克,”韦斯特的声音沉稳,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意味,“交易窗口永远不会关闭,但看清一个人的机会却稍纵即逝。”
LOGO男的目光深远地望向训练场,继续说道:“我们为何不换个思路?既然没有现成的史蒂夫·纳什,为什么不尝试让伊莱更多地客串控卫,看看他能带来什么?我需要知道,在真正的压力下,他究竟能承担多少。”
“伊莱?”雅法罗尼的语气中充满惊讶,“让他来打控卫?”
韦斯特的回答却显得有些模糊不清:“他在大学时打过这个位置。”
事实上,并没有人怀疑徐凌的控球和运球技术是否达到控卫的标准。真正的疑问在于:一个选秀模板被定为科比、以强大攻击力著称的球员,如果真的转型打控卫,他究竟会像《灌篮高手》中的仙道彰那样,从中找到组织与传球的乐趣,还是像单核带队时期的乔丹一样,沉迷于疯狂刷取三双数据?
无论是哪种结果,似乎都值得一试。
灰熊队现在最不需要担心的就是犯错。
一支各方面都处于低谷的球队,无论怎么做都是向上,又何错之有呢?顶多只是向上的路径不对,但终究是向上的。
这个大胆的建议让雅法罗尼心中忐忑,但他最终还是接受了——毕竟常规赛尚未开始,谁又能断定,他们这位六千万先生不会像当年的LOGO男韦斯特一样,成为万里挑一、能攻善传的双能卫奇才呢?
就在各队紧锣密鼓备战新赛季之际,看似已完成重建的波特兰开拓者却突然传出噩耗:状元秀格雷格·奥登在训练中受伤,需接受微创手术,整个新秀赛季宣告报销。
选秀,有时就像一场豪赌。极少数球队能够美梦成真,而绝大多数,都只是乐观的绝症患者——有些从一开始就清楚结局,只是平静等待希望破灭;但最绝望的,莫过于那些坚信自己选中了能够改写球队命运的天选之子,最终却才发现,这一切不过是上帝一个充满恶意的玩笑:逗逗你的,别太认真。
“那么,现在只剩下一个问题了:KD和伊莱,谁将当选年度最佳新秀?”
ESPN随即发起的民意调查中,两人的支持率完全呈五五开之势——徐凌与杜兰特的人气不相上下。
当雅法罗尼在队内训练中宣布,徐凌将成为球队的控卫时,现场的反应可谓各异。
杰克逊和洛瑞两人心中暗喜,他们终于能从那套令人窒息的SSOL体系中暂时解脱,不必再承担根本无法胜任的组织重任;保罗·加索尔报以一声冷笑,在他看来,这进一步印证了球队决心推行跑轰,而自己这种传统内线显然不在长期计划之内;反应最为激烈的自然是鲁迪·盖伊,听到这一安排,他的第一反应是:我以后还能摸到球吗?我在这支球队还有未来吗?
随后的几天训练中,每当徐凌掌控球权,盖伊都会主动伸手要球。徐凌并非刻意不传给他——他只是在阅读防守、执行战术,而非看见谁要球就传给谁。于是,早已先入为主认定自己遭受排挤的盖伊,彻底确信了一件事:这位六千万先生就是在针对他,而这一切都得到了教练组的默许。
于是,盖伊将这一问题捅给了他的经纪人阿恩·特莱姆。特莱姆随即致电杰里·韦斯特,语气强硬地要求管理层“妥善处理”,并警告称他的客户“情绪极不稳定”,若得不到重视,盖伊阵营将不得不采取“断然措施”。
挂掉电话之后,韦斯特的面孔在办公室内阴晴不定。
球队的整体计划绝不会因这类事端而改变,他也已做好必要时采取激进交易以维持更衣室稳定的准备,但不是现在。
作为耐克旗下一位并不受高度重视的球员,盖伊的这次异动同样引起了品牌的注意。
自从徐凌拒绝耐克、并在谈判中以挑衅姿态报出天价合同那一刻起,他就已被耐克视为敌人,更何况他最终还投向了阿迪达斯的阵营。
对耐克而言,他们完全可以动用庞大的媒体资源,顺势助推一把,让灰熊的内部更热闹些。
风声一传出,耐克便迅速行动,向ESPN资深NBA记者克里斯·谢里丹爆料,称灰熊训练营期间爆发内讧,徐凌与盖伊甚至可能发生了肢体冲突。
一时间,原本即便引入了阿迪达斯六千万先生也并未吸引太多目光的孟菲斯灰熊,骤然成为了舆论的焦点。
徐凌在推特上转发了这条新闻,并写道:“既然大家对我们更衣室这么感兴趣,那我就来告诉你们真实情况到底是怎么样的吧。”
“你知道的,鲁迪是一个无法忍受别人犯蠢的人,在队内训练赛的休息时间,鲁迪打得郁闷,回更衣室就摔水瓶喷凯尔。结果你猜怎么着?至少三个队友当场就围上去了!达科还在边上鼓掌喊:‘打他!往死里打!’”
“自打那以后,鲁迪柜子里就多了根铁棍——美其名曰防身。结果下次训练完,凯尔讽刺他说‘没脑子的东西就会单打’,鲁迪反手就抄起铁棍哐哐一顿揍,打得凯尔满地打滚求饶。”
“这时候我们的老大保罗(加索尔)也来劲了,掏出电棍说‘打人这种事怎能少了我’,结果一棍下去凯尔直接休克。鲁迪气得大吼:‘你他妈别找事!’保罗还顶回去:‘你再说一遍试试?’”
“要不是保罗手里握着电棍,估计他俩能当场打起来。我记得我们的主教练马克雅法罗尼先生当时惊呆了,嘴里不停地念叨‘疯了,疯了,全都已经疯了。’”
“这就是我的版本,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徐凌或许只是随手玩了个梗,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巧妙化解了耐克发起的歹毒舆论攻势。这条推特不仅迅速爆火,更引发了媒体、球迷乃至电视节目的热烈讨论:伊莱到底是认真的,还是在开玩笑?鲁迪·盖伊对此有何回应?保罗·加索尔又怎么说?
他们全都选择了沉默。
反倒是故事中的“受害者”凯尔·洛瑞特意注册了推特账号,向那些“关心”——真的关心吗?——他安危的网友们报平安:“谢谢大家的祝福,我还活着。”
PS:明天上架,我估计上午八点就能更新
第65章 不要体面的人
媒体日当天,现场人声鼎沸,镁光灯闪烁不停,各路记者手持设备,将采访区挤得水泄不通。然而,孟菲斯灰熊队的区域却呈现出一种微妙的氛围。球员们并非融洽地坐在一起,而是隐约分成了几个区域,界限分明,仿佛有一道无形的墙将更衣室内的派系悄然映射至此。
主教练马克·雅法罗尼站在稍远处,目光扫过全场,最终落在了那个风暴的中心——徐凌。
这位年轻的探花秀被大批记者里三层外三层地围在中间,其中不乏众多来自中国的媒体团队,话筒、录音笔和摄像机几乎要怼到他的脸上。
徐凌操着流利的英语和普通话从容应对,姿态沉稳,仿佛早已习惯了这种级别的关注。
雅法罗尼望着那一片黑压压的人群和不断闪烁的闪光灯,神情有一瞬间的恍惚。这场面让他不禁回想起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作为球员在费城76人效力时的情景。
那时的“J博士”朱利叶斯欧文,也是如此这般被潮水般的媒体与狂热紧紧包围,他是整个联盟的门面,是聚光灯永恒的焦点,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是舞台中心。
此时的灰熊队,正深陷于建队以来的最低谷。老板急于出手球队,却始终找不到买家——要知道,在华尔街眼中,NBA特许经营权向来是值得持有的蓝筹股。尽管联盟近年来负面新闻不断,整体经济状况也陷入停滞,但职业体育的商业价值从来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这个十年发展不顺,下个十年呢?只要持有时间足够长,球队升值几乎是必然。
可即便如此,灰熊依旧难以脱手,这支球队的处境之艰难,由此可见一斑。
但倘若真的有一位如朱利叶斯·欧文般光芒万丈的人物加入球队呢?
雅法罗尼收起翻涌的思绪,走向那群正等待他接受采访的记者。
如前所述,球员们往往生活在各自的“泡泡”里。看似团结一致的NBA球队,实则大多是个松散的集体,而媒体日,恰恰最能反映出这一点。
除了超级明星,大多数球员只与自己相熟的记者交谈。他们通过透露自己的想法,甚至一些不便公开的球队内幕,来换取媒体圈的支持。也正因如此,舆论场上才会涌现大量“不愿透露姓名的球队内部人士”放出的消息。
徐凌被中外记者层层包围,水泄不通;另一侧,保罗·加索尔正对着来自西班牙的媒体倾诉沮丧,随后又向他熟悉的美国记者重申:“我在孟菲斯看不到未来。”
不远处,老将迈克·米勒也被记者拉住询问队内氛围。他露出职业化的笑容,坚决否认了徐凌与盖伊不和的传闻:“他们都是极具竞争力的年轻人,那种说法太夸张了。”
而在角落,新援达科·米利西奇则一脸无奈地面对几个八卦记者的追问。“我不是比尔街任何夜店的VIP,”
塞尔维亚人摇头否认,态度甚至很端正,“我现在只关心怎么抢好篮板、做好防守。”
另一边,贾里乌斯·杰克逊和凯尔·洛瑞则显得积极许多。面对镜头,杰克逊毫不掩饰对新赛季的期待:“我们充满天赋,更充满饥饿感。我已经等不及和这些家伙一起飞奔了!”
而当被问及徐凌可能出任控卫的传闻时,洛瑞脸上浮现出狡黠而期待的笑容:“如果伊莱真的打一号位,那我可得提前准备好跑快攻了,相信我,那会让比赛变得非常简单。”
一切看似正常,一切仿佛都很平静。这就像是一场标准的媒体日:欢声、笑语、球员们说着自己都不一定相信的场面话,只等最后在一片和谐中拍完全队合照,便可宣告圆满结束。
但事与愿违。
鲁迪·盖伊并非没有媒体关注。只要他愿意,同样会有大批记者簇拥到他身边。但今天,他拒绝了所有不熟悉的媒体,只接受几位信得过的记者的提问。
与其说这是采访,不如说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发声。
还记得吉米·巴特勒是如何在那位漂亮的MILF记者的采访中朗诵传世经典《谁是最有天赋的人?》的吗?他先是带领第三阵容打爆主力,再完成那戏剧性的一幕。多年以后,人们才得知,那位记者因私下嘲讽自己的同事“凭肤色获奖”而迅速被切割离职,她与巴特勒共同策划那场大戏的细节也随之曝光。
与巴特勒相比,盖伊的做法显得粗糙而急切。他并未用球场表现给自己鼓劲,再用言语补刀,事实上,他在与徐凌的队内对抗中彻底败北。
但是,这不妨碍他向马克·雅法罗尼推崇的SSOL体系开火:“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它,那就是混乱。说实话,我们没人在这个体系里感到舒服。”
他当然不能不提及徐凌,尽管并未直呼其名,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本应是我们信念,但现在一切都变了。有些人天生拥有特权,而有些人却没有。我无法认同这样的区别对待。”
最后,他更是摆出一副忧心球队未来的姿态,总结道:“我们本该是一个团队,而不是各自为战的孤狼。我很遗憾,我们似乎正走向失败,而我却无力改变任何事。”
就在盖伊这番言论通过相熟记者迅速扩散的同时,阿迪达斯安排在媒体日的公关人员丽莎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的负面倾向。她立刻不动声色地移至徐凌所在的采访区域外围,通过一个隐蔽的手势与徐凌的私人团队取得联系,并迅速传递了信息:“鲁迪正在向记者抱怨所有的事情。”
徐凌闻言,眼神倏然一冷,但表面依旧波澜不惊,对着身前的采访记者从容一笑,语气温和地说:“下一个问题。”
尽管盖伊只对少数几位信任的记者透露了想法,但他深知这个行业的传播逻辑——消息源既是封闭的,又在无形中共享。除非是交易截止日那般需要绝对保密的行动,否则记者们往往并不追求独家新闻,而是更倾向于推动信息扩散,因为只有让消息发酵,才能酿成真正的大新闻。
果不其然,盖伊的采访内容如病毒般迅速蔓延。当马克·雅法罗尼与徐凌、迈克·米勒一同出席集体群访时,ESPN的记者里克·汉弗莱迫不及待地将那个尖锐的问题抛了出来:“伊莱,鲁迪·盖伊表示他对球队的新体系感到非常困惑,并且暗示队内存在特权球员,破坏了球队的竞争平衡。你对此有何回应?”
话音落下,现场气氛骤然冷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