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之后五百年,我才拜入截教 第173节

要知道,在许临渊原本的预估之中。

请动玉帝押注,准备好九曲黄河阵,再加上太清圣人老子。

这其实就是他最初时的最终计划了。

在当时的他看来,这也已经足够了。

毕竟他从未想过,元始天尊能请动佛门二圣出手。

但是如今看来。

阐教的底蕴,可以说是远超他最开始的认知。

如果没有前些年的娲皇界一行,没有那机缘巧合得到的混沌钟的话。

那么此战,截教基本上是一个必败的局面。

毕竟没有混沌钟,许临渊要对付手持盘古幡的广成子等四位准圣几乎就不可能胜。

没有元始天尊以大欺小在前,老子自然不会出手。

反倒是通天教主,还需要先出手救下他。

再加上元始天尊还暗中请动了佛门二圣...如此一来,真可谓是没有半点胜机。

可以说,目前截教能与阐教相持到这种地步。

其实是各种机缘巧合汇聚在一起,所导致的结果。

首先,是那赤脚大仙,被疑似无当圣母的人阻拦。

其次,是许临渊正好获得了混沌钟,借助混沌钟与天道本源得以击溃广成子,逼迫元始天尊先出手,让他在情理上处于不占理的乙方。

最后,则是靠着混沌钟内的上古妖族气运请动了女娲娘娘。

这无数巧合汇聚堆积,最终才形成了如今的局面。

阐教足足出动了‘三位三尸准圣,四位二尸准圣,再加上三位圣人’这种三界内本应绝对无敌的配置。

但却依旧被截教,强行顶住了!

“天机啊,天机。”

这一系列的巧合。

··· ·求鲜花···· ··

即便是许临渊,也是不由得感慨一声天数使然。

但是旋即。

他便是突然一愣。

一种感觉,自他心底升起。

那感觉若有似无,仿若雾里看花一般难以捉摸。

“...”

那感觉便仿佛是在提醒他。

巧合发生一次,确实是巧合没错。

但巧合若是都叠加在一起,却未免显得有些太巧了。

但是那感觉却仅仅只是瞬息之间就已然消散无踪。

“错觉么?”

许临渊嘀咕一声,只觉得是自己想多了。

此间事关六位圣人,巧合自然便是巧合。

难道三界之内,还有人能算计六位圣人不成?

真要有这等人,那也就唯有那位端坐紫霄宫的道祖了。

但是那位道祖却是合身天道,此身唯道。

无论怎么想,都没有偏帮截教的道理。

所以许临渊也自摇了摇头,便不再多想。

他的目光,也是遥遥看向远方。

....... ......... 0

他所看的,却正是陬邑城的方向。

“接下来,就看你了...徒儿。”

他知道。

在陬邑城中。

一次注定改变人族进程,改变三界局势的课业正要开讲。

与此同时,陬邑城。

陬邑内的无数百姓们,自是看不到数万里之外那足以震撼三界的大战。

但是他们却能听得那大战的余波所传来的阵阵雷鸣,无边仙光。

但是,这些人们此时却并没有如同以往一般议论纷纷。

无论是来自诸国的大贤,来自普通人家的百姓,还是来自山野的农妇山民。

此时,尽皆都是极为安稳沉静。

他们的眼中,每一人都闪耀着隐隐智慧的光彩。

他们都抬头,看向面前的那座宫殿。

在那里...

【稷下学宫】四字,高挂于学宫之上。

而此时三界之内,若是有关注陬邑情况的人就会发现。

此时的陬邑之内,无边文气已然化为了真正的实质。

它们飘荡于陬邑的每一个角落,仿佛万物的灵光。

而那些百姓们也正是受了文气熏染。

故而方才人人都冷静沉稳,不似蒙昧。

而也恰是此时...

“咚!”

伴随着一声低沉的声音传来。

稷下学宫的大门,被推开。

一个身影,自学宫之中走出。

那是一个男子。

他面容不算俊秀,身量不算高大。

穿一身普普通通的白衣。

他未拿书册。

只右手持一柄刻刀,左手拿两块木梳。

头顶只戴一个常见的士冠。

但唯独他的眼神。

那是坚定的,沉稳的,有力的,带着光彩的眼神。

他对于那天外圣人们斗法引起的异象毫无兴趣。

对于远方无数仙人们大战的仙光也毫无兴趣。

他的心念,仿佛在此时已然无我无他。

“吾名孔丘。”

他轻声说道:“渊泉山主许临渊之徒。”

“今日于此,开课讲学。”千.

125.孔丘讲法,人人如龙!

恰是也在孔丘话语落下的瞬间。

天空之上,此时却是凭空显现出赤雁虹彩。

周遭天地,仿佛隐隐有彩凤高鸣,麒麟低吟之声。

天幕尽头隐现紫气,流风之中带有金光。

这都是异象。

圣贤出世时,天地相应的异象。

便如昔日老聃成道,紫气东来九万里一般。

这等异象,往往只会在大贤证位之时出现。

但前所未有的——这一次,在圣贤证位之前。

这些异象,竟是就已然出现。

而孔丘却没有理会这些异象丝毫。

“吾少时聪慧,学而敏之。”

他只是轻声开口。

“年少时,吾曾问吾祖伯夏曰——世间何为正理?”

“吾祖不答,只道昔年老聃少时也曾问之,他不解矣。”

将自己少时的经历,娓娓道来。

从昔年八岁之时,询问自己的祖父伯夏。

到那一日所见的那个邀他一起游玩蹴鞠的小女孩。

再到随后误入荒山,遇得许临渊。

“吾师当时所言——礼教,狗屁不通。”

此话一出,在场自也是哗然。

要知道,在场众人之中却是有大量来自周遭各国的大贤与民间百姓。

他们皆是听说了稷下学宫之事,或是抱着学习,或者是抱着辩论的姿态而来。

首节 上一节 173/39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