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今天,在由水班职官和采水人组成的各方海上势力中,除了建国称王的靖海王王澄,他王富贵毫无疑问当属第一!
目前唯一的缺陷就是本身的境界还只有四品,达不到上三品在世鬼神掌握权柄,号令一方的威势。
但是,瞧瞧【鬼神惊】这个外号,还有几乎追平【鬼神妒】陆云尘的晋升速度,就算傻子也不会怀疑他能不能晋升上三品。
无非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此人已然势大难制,还是跟陆云尘一伙的铁杆‘帝党’,必须尽快除掉。
我怀疑龟山书社之所以接连暴露,根子就出在他跟陆云尘身上!”
这种事情自由心证,根本不需要证据。
徐少湖主观认定,这才是清流士绅最大的敌人之一,已经到了必须出重拳打击的地步。
王澄自然注意到了这老头身上的恶意。
知道自己在陆云尘和举主陆家身后躲了许久,早就到了“木秀于林”,需要自己直面风雨的程度。
可还不等他向皇帝自证实力,陆云尘已经站了出来。
他当然不能看着自家兄弟错失这个千载难逢的天赐良机,毫不客气地对徐少湖反驳道:
“徐阁老,您老说王指挥使不过弱冠之龄,担不起大任,那么请问谁才是您口中的国之干臣?
他可懂番邦语言?明西洋习俗?会舰队指挥?能辨《过洋牵星图》?
还是跟宝船舟师遗民‘山海会’打过交道,在南洋有硬邦邦的人脉关系?
最起码也得有丰富的航海经验?亦或是会打水手最基础的五十种绳结吧?”
徐少湖坐拥24万亩上等良田,是一个最典型的土地士绅,他哪里会懂这些专业的知识?
再说,大昭已经实行了快两百年海禁,航海人员早就断代了,他上哪去找这种专业人才?只是单纯为了抢权罢了。
今天先把水搅浑,搁置钦差人选,到后面他有的是办法搞一个最符合各方利益的人选上马。
陆云尘却一点也不给他机会。
抬手一指王澄,对自家好兄弟毫不吝惜溢美之词:
“王指挥使精通东、西弗朗机语;倭语;云蒙语;尼德兰语;不列颠尼亚语;乃至南洋的南岛语系等等至少八国语言。
那位靖海王号称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王指挥使就是第二人!
主修山海会的【过洋牵星术】,自己就是最厉害的舟师火长,绝不会让舟师在沧溟大洋里迷航。
论航海术,当初他还未授箓列班就能缴获五峰旗的风帆战舰,自己带着一帮疍民就开回月港,连下官这一身航海术都是王指挥使所授。
若论海战经验,他刚刚入道七品就能带领月港百姓杀退倭寇进攻,后续战绩更是不需我一一说明,大家全都有目共睹。
再者,他本就是出身由前七次宝船遗民组成的山海会,自己就是嫡系传人。
有志不在年高,霍骠骑封狼居胥也不过21岁,难道汉武帝的臣子可以做到,我朝德比文景的道君皇帝就不行?
如果王指挥使在您的口中都担不起大任,那您的那位国之干臣想必要比他强上三五倍吧。
下官愿以身家性命为王指挥使作保,不如您也为那位国之干臣作保,现在也请上来给陛下看一看如何?
要下官说,都怪龟山狗贼窃取了《郑和宝图》,否则只需找个庸碌之辈按图索骥,也可成功,咳咳咳.”
一口气说完这么多,忍不住剧烈咳嗽吐血,差点溅徐少湖一身。
最后一句话更是让所有人都缩了缩脖子,生怕被心情不妙的皇帝误会。
“这作保?”
徐少湖也心肝一颤,再也不敢多说。
鬼神妒、鬼神惊这对人杰堪称大昭双壁,谁敢自夸在这个年纪比他们更强?
不对,就算找遍清流所有只会吟诗作赋,风花雪月的老爷们,也找不到一个会指挥大舰队的人才。
年轻人不行,年龄放宽到七老八十的也不行。
什么是清流?
正事不干,只对别人指指点点的,那才是正统的清流言官。
“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的都是楷模,更多的人其实是“临危悲呼水太凉”。
就算他作保替自己人拿下了钦差之位,到时候一个外行瞎指挥内行作战,万一打输了,没有得到仙药。
他老人家还得跟着一起死,这如何使得?
毕竟,龟山书社怎么可能让绍治得到不死药?
不然死了的那三位上三品在世鬼神不就白死了吗?
事关自己性命,徐少湖也终于冷静下来,朝着绍治皇帝一拜:
“是臣老迈,考虑不周,既然陆指挥使愿意为王富贵作保,那老臣也没有异议。”
心里却有了第二套方案。
“回头选一位达到上三品在世鬼神境的副使,还有数位龟山书社的骨干人马塞进远洋舟师。
首领【立春】之下的第二个节气【雨水】就很合适。
他虽是上三品【儒士】,却皈依了圣十字教会,是正儿八经的教徒,有教名的那一种,可以提前跟弗朗机人通风报信。
让他里应外合去将王富贵坑杀。
之后也不用故意让任务失败,只要拖延时间,慢慢把绍治拖死,再带回仙药,自然皆大欢喜。
其实老臣也想长生不死啊!”
等到徐少湖偃旗息鼓,以王澄为主的第八次下西洋终于定了下来。
社稷主恢复冷静的声音传来:
“你有半个月时间做准备,持朕圣旨去调集各方人手,组建远洋舟师,入冬之前必须出发。
朕会下诏给沿海州县,一切都以第八次下西洋为重,大小官吏不得拖延。”
王澄朝他一拜:
“臣,王富贵定竭尽所能,不负陛下所托。
愿立军令状,若是拿不回不死仙药,必提头来见!”
王澄这个东海王兼梅迪纳塞利公爵不方便下南洋,但王富贵这个镇海卫指挥使刚好合适,不必束手束脚。
跟三宝太监一样的钦差总兵、宣威正使权势有多重?
理论上就算打着大昭的名义在外面再建二十四治,甚至去新大陆开疆拓土都没问题。
当年三宝太监从大海盗陈祖义手中夺得了旧港宣慰司,转手便安排随行的海商施进卿入主。
这套变公为私,资产重组的手段,任谁也不会比他这位【水衡都尉】玩得更溜。
正好跟四海贸易公司和联合果品合流。
打下官厂、宣慰司、甚至小国直接交给自家的公司去经营统治。
反正除了水班职官、采水人,还有活不下去的流民,也没有多少权贵敢来这种穷乡僻壤,厉瘴之地搏一个富贵。
以前对权贵们最严厉的惩罚,也不过是发配岭南而已。
而下西洋活动重新启动,便标志着海禁松动,到时南洋总督之位非他“王富贵”莫属。
“一手运动员一手裁判员,到了南洋,谁能跟我斗?”
随后,王澄跟着众臣退出仁寿宫,正要阴神归窍,突然被一个太监叫住:
“王正使,裕王殿下有请。”
第357章 佛骨舍利,四方云动
王澄在偏殿见到了那位大昭王朝的唯一继承人裕王韩载坖。
比起从前的落魄,此时衣着华贵,气色极佳,浑身都是年轻人的勃勃朝气。
那句名言“当你成功的时候,身边全是好人”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虽然有些奇怪,他为什么找自己,王澄脸上不动声色,以王富贵的身份老老实实上前拜见:
“臣,王富贵拜见裕王殿下。”
韩载坖的态度热情到有些过分,不等他弯下腰,便上前一步将他扶起。
说出的话也让他大感意外:
“王正使,听说你跟《海权论》作者靖海王私交很好?可否替孤在私下里引荐一二,让孤认识认识这位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若是能送我一套世德堂带签名的周边模型那就再好不过了。”
王澄始料未及,没想到除了西大陆的伊丽莎白之外,这位天底下有数的贵人竟然也是自己的书粉。
突然就有了一种跟书友线下面基的既视感。
只不过,现在大昭做主的还是绍治皇帝,私交藩王这件事情可大可小,他十分谨慎道:
“殿下也知道臣为闽州治都水官,干的就是与海商、海盗打交道的差事。
我与靖海王有公事来往,自然不可避免也有一些私交,转达您的意思倒是没有问题。
想来靖海王也不会拒绝您的要求。”
听到他的话,韩载坖满脸都是“我懂,我都懂”的样子,满意地点点头,然后换了一个话题:
“王爱卿,你觉得靖海王解除海禁的主张怎么样?”
王富贵作为钦差总兵、宣威正使,天然就应该是开海派,对这一点不需要向任何人掩饰。
斩钉截铁道:
“这自然是大好事。
海禁只是禁了平头百姓和民间商贾,对那些手眼通天的世家豪门没有多少影响,反而加剧了他们的垄断,巩固了他们在走私产业链中牢不可破的上游地位。
朝廷连一分一厘的好处都得不到。
臣敢断言,若能压服那些士绅豪族,成功开海。
允许沿海疍民、采水人、海商脱离贱籍自由往来于海洋陆地,承认海外至少150万侨民的子民身份。
东南市舶定可像赵宋时一样,一跃成为‘天子南库’,不会比现在的国库太仓银逊色丝毫。”
裕王眼睛发亮,默默颔首。
知道自己想要在父皇驾崩后开关,重点还是在龟山书社身上,只有撑住他们的反扑才能做成此事。
眼前这位钦差总兵、宣威正使就是自己将来能大展拳脚的外援。
但现在只能止步于学术讨论,不敢越雷池一步。
随后又问了几个读《海权论》时遇到的问题。
王澄本就是作者,自然是对答如流。
除了一类主观题:“请问作者写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和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