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长生仙族从五行山喂猴开始 第104节

  刘庄主眼角一扫,便觉心头一松,像是长久悬着的弦终于卸了半根,笑意也跟着轻快了几分,手一抚须,笑道:

  “那便如此,先定个亲事,等两个小的修行到了神旺意定的境地,再择吉日成礼,也才配得上这番情分。”

  说着,还往院中瞟了一眼,神色舒缓得很。

  自家那小子心思通透,法子早早传出去了。

  那丫头底子不俗,性情也沉得住,他倒是一点不担心。

  姜义听着,只是淡淡一笑,不言不语,不附和,也未反驳。

  刘庄主此刻心里喜意正浓,倒也没去计较这些细枝末节。

  只唤人去了后头,让把两个小的,与夫人一并请了过来。

  两个娃儿一前一后进了堂,刘庄主当着众人面,再问了二人心意。

  十四五岁的年纪,心事藏不住,眼神一照,意思便写在脸上。

  只是你瞧我一眼,我偷看你一眼,红着脸各自“嗯”了一声。

  刘夫人在旁瞧着,乐得眼角都泛了光。

  当场回屋翻了翻箱底,取出一套自个儿出阁时才戴过的首饰,轻巧巧地塞进姜曦手里,笑道:

  “也没啥讲究,就当个定礼,姑娘家家,手里总得先有点响的。”

  刘庄主在旁边点头称是,说改日定备齐礼聘,亲自登门下定,礼数一桩也不落。

  话说得周全,事也谈妥,姜义便不再多留,起身告辞,带着闺女出了厅堂。

  临行前,姜曦回头看了刘子安一眼,眼神一掠,唇角微挑,悄悄递了个眼色。

  刘子安心下有数,撒开腿小跑回屋。

  不多时再现身,手里已多了两个白瓷小瓶,瓶身光润,封得紧紧的。

  “这是新炼的定意丹,和那《太上除三尸九虫法》一处使,最是见效。”

  语气虽轻,语尾却隐着些藏不住的喜气,像是讨来一句夸奖。

  姜曦听了,只“嗯”了一声,也不多话,伸手接过瓶子,衣袖一掩,便收了进去。

  刘庄主在旁瞧着,乐得直点头,忙接口道:

  “回头再炼一炉,叫曦丫头不够便来取,莫见外。”

  如今他可是巴不得她修得勤些,练得快些,求都求不来。

  姜曦抿唇一笑,转身时又道了声谢,步子不紧不慢,跟着姜义一道出了庄门。

  归到家中,姜义将这趟事细细说了,茶也倒了两回,话才说完。

  屋里人听着,倒也不甚惊讶。

  说到底,这俩孩子从小一处长大,一个在前头蹿,一个在后头追,哭也一块哭,笑也一块笑。

  如今这事定下了,也不过是水到渠成。

  姜明听罢,还特意把姜曦唤去,凑在窗下说悄悄话,也不知是否在说那口呼吸法的事。

  日子就在这嘻嘻哈哈里滑过去,像墙角的阳光,一寸一寸挪动。

  转眼已是夏末秋初,夜里风过竹林,都带了点干爽气。

  而李文雅那边,肚子一天天圆了起来,也终于到了瓜熟蒂落的时节。

第121章 得孙 三年 妖袭

  “哇!”

  一声响亮的啼哭破空而出,穿墙透瓦,直往院子里钻。

  脆生生地一响,倒像是要叫整个姜家都听见他来了。

  姜家第二个孙辈,在一家子心心念念期盼下,终于是呱呱坠地了。

  李家请来的老稳婆眼明手快,手里还捧着那团皱巴巴的小家伙,嘴上已连声报喜:

  “恭喜老爷、老太爷,又添了位少爷,生得结实极了!”

  姜亮听得这话,脸上登时绽开花来,笑得眉毛都快飞了起来,鼻尖冒汗,眼里冒光。

  赶紧两步迎上,伸手抱了那小东西,又巴巴地捧着往父母兄妹跟前凑,恨不能叫每个人都亲手摸摸,看个清楚。

  姜义站在一旁,面上虽也带了笑,眼底却先收了神。

  掌心一抚,指尖轻按那新生婴孩的骨节与脉息。

  只觉筋骨生得匀称紧实,气息沉稳,虽初啼人世,却已有些底气在里头。

  果然不出所料。

  李文雅这几年自生下姜锋后,日日修那呼吸法,又添了两年火候。

  尤其这回回到两界村之后,家中灵气充裕,地里地脉顺和。

  加之益气丹吃得勤,桩功也练得勤,这半年间,可真是补足了根底。

  这才能一胎养得比一胎壮,养出这样个小家伙。

  姜义不自觉微微点头,心下暗赞,对那呼吸法更生几分敬畏。

  这头还在想着,那头姜亮那小子便急吼吼把早想好的名字喊了出来,声如撞钟:

  “就叫姜锐!锐利的‘锐’!”

  名字依旧寻常无奇,却藏了他满心的期盼。

  盼着这孩子长得精神,性子利落,将来有棱有角,走路带风。

  那小崽子得了新名,被抱着转了几圈,却未听见哭声,反倒手脚有劲地胡乱挥舞起来。

  倒像是应了这“锐”字,先叫人不敢小觑了去。

  姜义自是没意见,乐呵呵地从儿子手里接过那团热腾腾的小肉球。

  捧在手里,左瞧右瞧,怎么看怎么顺眼,连那皱巴巴的小脸都带着几分讨喜,一时竟有些舍不得撒手。

  一家子你抱一轮我抱一轮,屋里话倒不多,笑意却早淌得满了窗棂角落。

  姜亮抱完娃娃,脸上笑得发烫,眼里还挂着点没来得及收的骄傲,却不声不响地从边角溜了出去。

  他早早便收拾出一间小屋。

  今儿这会儿,又悄悄摸进去,从床褥到窗棂,从帘子厚薄到墙角通风,一样样又摸了一遍。

  这屋子选得极仔细。

  离李文雅那堆药书远,离大哥那间放书的屋子更远。

  便是院后那片讲学的寒地,也远远地隔开了,又添了两层厚实布幔。

  务求叫那讲学声,半点风声都飘不进来。

  这回,他是吸取了大儿的教训。

  当初姜锋那小子,怎么就走了岔道,拳脚功夫丢一边,背文抄句子倒是上了瘾。

  还不是自个儿那阵子忙得脚打后脑勺,家里头放着没管好。

  一边是媳妇翻医经,一边是大哥教书文,三天两头地念,活活把个好胚子薰成了个书卷气上头的小书生。

  这回,为免二儿也误入“歧途”。

  姜亮虽不敢当着爹明言,却是铁了心要盯牢的。

  少说也要等到走路走得稳,拳头攥得紧,胆气长出来、骨头硬起来,才许他碰那纸墨书卷。

  ……

  眨眼三年。

  姜义仍在那几亩薄地上打转。

  闲下来歇口气,站在地头望一圈,竟觉风里都带着股子药香,甜津津的。

  早年亲手开出来的三亩果林、五亩药地,如今被灵气浸得透,地头泛着一层隐隐润光,连泥土都透出几分生气来。

  那些灵果灵药也都种下了茬,成了村里人嘴里念叨不完的宝地。

  姜锋就在一旁跟着转悠,一边抹着鼻涕,一边不嫌烦地发问。

  左一句:“阿爷,这是什么草?”右一句:“这能治什么病?”

  大孙子如今才五岁半,按理说正是猫狗都嫌、成天扑腾打滚的年纪。

  偏他那性子,跟他那只知道在地上打滚的爹全然不像。

  不爱乱跑,倒爱跟着大人屁股后头团团转。

  眼珠子骨碌碌地转,问起话来没个停。

  跟着阿爷认药草,跟着娘亲翻医书。

  有时候干脆一屁股坐到李郎中药铺那条长凳上,看人抓药包药,能看个大半天,眼都不眨一下。

  村里人看见了都笑,说这娃儿性子随娘,分明是个小郎中胚子。

  这两年开了蒙,认了字,跟着他大伯听书,也听得津津有味。

  比起他爹来,这小子倒像骨缝里添了几分静气,坐得住、听得进,还能记得牢。

  姜义私下琢磨,怕不是真被家里那股子书气薰出来的。

  他大伯倒是满意得很,只笑着说了一句:“有慧根,吃得进这碗饭。”

  说起来,这孩子虽对打打杀杀没多少兴致,可到底底子在那里放着。

  筋骨生得好,气息也沉得住,再加上如今姜家丹药不缺、灵气不短。

  哪怕每日只是跟着大人打几趟桩、走几式拳,不疾不徐地磨着,也是一日一个样,进得飞快。

  有时候连益气丹都懒得吃。

  只消不上新宅那灵气最旺的地界,在这药地里晃荡上小半天,也照样气血翻涌、暖流周身,走路都带风。

  姜义瞧着,心里也乐开了花。

  孙儿有根骨,性子又稳,还偏生对药理起了兴趣,他便也懒得拦,索性顺水推舟,一把扶着往里带。

  一日三顿之外,便是捏着那双还带奶气的小手,教他辨草识药,细细讲起药性药理,一讲就是小半晌。

  心里头已有了打算。

  再过些时日,根基稳当了,便送去刘家庄子,学那一手熬药炼丹的营生。

  如今药地在握,灵材不缺,手头练练也不心疼。

  若是他真能折腾出些名堂来,那可就是自种自收,自炼自用,省力又省银,正合姜义心意。

  正想着,田埂头晃出一道小小人影。

首节 上一节 104/11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