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唤神话之万古一帝 第552节

  国子监全局统筹,让每一位大汉幼童都能识字知理,让所有人天才都不会因为出身、家境等等原因而被埋没!

  理宗府革新研创,立项近千,每一项都是涉及民生和社稷水平,一旦推广就是福泽万民!

  ……

  一切的一切,都是为让这个帝国走向更高的巅峰!

  而现在,许文林亦是如此!

  这个帝国在这两年之内的变化太大了,大到了曾经延续了八百年的国律旧法已经开始不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了!

  国朝在变,社稷在变,人心在变,新的使命也在变!

  这些个大臣能在人才制度日益完善的今日,依旧是留在朝堂之上,足以证明其能力和品性是没有问题的,是久经考验的!

  京兆府肃清,抓的就是旧案,纠的也是在法理上模棱两可的东西!

  以前可以含糊过去,但现在,显然不行了。

  陛下为了袒护朝堂,动了大怒。

  但,昔日挽天倾杀伐何等果断、积威如天的天武帝,现在竟然在怒到了这番地步,也依旧没有真的下令将许文林拖出去!

  可见,陛下也知道许文林也没有错,他也在挣扎,他也想就此变法,只是不想让朝堂太过于委屈难堪了!

  陛下是仁君圣帝。

  所以,朝臣就应该知恩图报。

  可这样的人终究不是所有,越是涉及严重的,就越是无法取舍。

  朝堂,依旧寂静。

  终于。

  一直背着所有人的赵元开,开口了。

  他没有转过身,而是依旧背对着朝堂,一声长叹:

  “许文林啊……”

  声音中少了几分怒气,多了一些无奈、

  “臣……臣在!”许文林伏跪在地。

  “你说的对,朕不能让国律法典受到践踏和亵渎,无论是谁,哪怕是朕也不可以!因为,那是大汉的子民唯一可以相信依靠的法理保障,是大汉的公平公正所在啊!”赵元开一声叹。

  这话一出,朝堂氛围立马就变了。

  张居正和李河图对视了一眼,而后,李河图直接伏地呼道:

  “陛下,许文林欺君犯上,无视尊卑,陛下根本无须如此,否则传出去的话,让会天下非议,说陛下这是被乱臣胁迫,让皇权受辱啊!”

  “是啊,陛下三思啊!”

  “陛下千万不要被许文林所迷惑,此人公然对抗忤逆陛下,是欺君之死罪,错的是他,而不是陛下啊!”

  “陛下,请恕臣直言,陛下今日若是轻饶了此逆臣,那传出去了,可是陛下向他许文林低头了啊!”

  紧跟着,又有几位大臣跟着附议!

  尤其是最后一句话,一顶帽子扣得死死的,重如泰山压顶啊。

  “成大人,你这话是其心可诛啊!我许文林只是为国法出言,为万民请命,陛下为了大汉子民而退让,为了国律法典而让步,这是何等崇高仁义之明君,怎么到了你的嘴里,就成了皇权折腰了?”

  许文林豁然起身,寸步不让!

  这是真的不能让啊!

  “都别吵了,许爱卿说的没错,朕……确实需要给万民让步,给国律法典让步啊!”

  赵元开转身,一言,定基调!

  就这么一句话,朝堂文武已然明白,长安风波的结果敲定了。

  天子最终选择的,是大汉万民,是国律法典,舍弃的是那些所谓的、可笑的臣子之心!

  甚至,天子深明大义,为了这一切都不惜让皇权折腰!

  “陛下,三思啊!国律法典固然重要,但皇权威仪同样不可轻之啊,这件事完全可以从长计议的!”

  张居正再一次的带起节奏……

第652章 共赢

  赵元开摆手,摇头,摆出一副为难的样子:

  “从长计议又如何?若是治了许文林的罪,那以后谁还会信任大汉的律法?以后还有那位铮臣敢不畏权贵秉公依法?”

  说到这儿,赵元开在一起的轻叹了一口气,俯视朝堂,道:

  “诸位爱卿,大汉能有今日,你们劳苦功高,朕也不希望谁受了委屈!但,国律法典面前,应当人人平等,你们身处庙堂地位显赫受万人敬仰,就更要做好表率啊。”

  这话一落,朝堂感恩戴德啊!

  都这个时候了,还有谁真的敢不长眼了?

  一个个的,立马调转态度,呼道:

  “陛下,臣等确实管教不力,伏法认罪是应该,让陛下困扰更是臣等的大过啊!”

  “陛下身为大汉之天,万民之主,都可以为了国律法典而退步折腰,我们身为臣子,又岂敢享受特殊呢?”

  “陛下,无论京兆府如果行事,只要是好在国律法典之内,臣等定将竭尽全力的配合!日后,若是臣等家中再有作奸犯科者,臣等定当第一时间检举,坚决捍卫国律法典之公正!”

  ……

  这场大戏唱到了这个极点,已经让开始了落幕了。

  许文林长舒了一口气,仿佛从鬼门关走了一遭。

  赵元开回坐九五之位,俯视朝堂,终于算是满意了。

  其实变法不难,以大汉现今的国朝凝聚力和执行力,几乎不可能有任何的明面上的阻力!

  但,难的是改变人心啊!

  这一场大戏,看似赵元开一手推到,锅让许文林背,名声和功绩让自己来拿,似乎有些不太体面了一点。

  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并不是!

  纵观今日朝堂之激辩,是历尽半个月的酝酿和铺垫,从许云生惹事,到京兆府行动,再到影响扩充到了整个中州四郡!

  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风波发酵到了近乎天下人皆知!

  民心议论四起,猜测不断,他们知道自己的内心深处到底在支持着什么,只是不敢抱有乐观的态度罢了。

  因为,法理之公正,是千百年来未有之的。

  在御林战将杀妻,再到京兆府遇刺,彻底的将此次风波推向了高顶,大朝会顺理成章而来!

  谁都知道,这一次的大朝会,将会彻彻底底的影响整个大汉的未来千百年的格局和走向!

  长安百万子民,早已自发的走上街头,在等待那个似乎不太可能的结果!

  几次拔高灵智天赋之后,外加上国策开明和经学的普及,民智已然大开,他们对于现有生活是感激涕零的,但同时,也有着更多的希望和奢求!

  朝堂激辩不停。

  从天子质问,到朝臣攻击,到许文林面对朝堂舌战群官!

  再而后,天子震怒,许文林誓死不屈!

  最后,天子无奈,与臣心和民心之中做出了艰难选择,最后还是选择了民心。

  而朝臣顿悟,顺应天子和民心,自发反省,为了大汉法理之公正而共同努力和付出!

  结果其实没什么不一样的。

  但整个过程,却完全不同,所产生的意义和深远影响,更是深重啊!

  一开始似乎就注定了你死我活的一场激辩,到了最后,却演变成了诸方共赢的场面!

  为什么?

  就是因为这个不一样的方法和过程,辩出一个叫做共同理想的东西,然后把这个东西拔高,成了君、臣、民共同追求的东西!

  于是乎,君臣民三方的立场就一致了。

  所以现在是个什么情况?

  天子折腰,为法理和万民而让步,伟大!

  臣子彻悟,弃权贵和利益而报公正,难得!

  万民振奋,千百年之未有的身份认同感和安全感出现了,感恩!

  最后,还有许文林这位法理先驱身为表率,雄辩朝堂成为美谈,其孤注一掷捍卫法理的公正精神,将会成为后世臣子的最大底气所在!

  这,才是真正的帝王术啊!

  倘若是直接变法,强势推行,过程将会截然不同的两个样子!

  至此!

  赵元开也不再废话了,也不需要在演戏了,直接推出他的终极目的,那就是重修法典!

  所谓的思想规范,所谓的儒家礼数……在赵元开看来都是不可靠的,只有写进法典的条文,才能具备最高的约束效力!

  赵元开不介意皇权折腰在法理之下,因为,法理……是皇权签署制定的。

  还是那句话。

  形式会变,本质不变。

  但,不同形式所产生的效应和影响是截然不同的,甚至是天壤之别的!

  “诸位爱卿,你们能有如此觉悟,让朕很是欣慰!”

  “朕在这段时间没有表态,也拒见了不少人,那是因为朕也在思考大汉的国律法典问题!”

  “也正如许爱卿说的那样,朕临朝以来,大汉可谓是翻天覆地的变化,社稷结构、民生水平都彻底不同了,旧的法典已然不太适用!”

  “臣一直强调,天武治下当以万民为重,废察举制改科举制,取士寒门……这个过往是截然相反的!”

  “还有,吏治革新之后,朕先后启用了朱凌雪、乌庭芳等数位女官,这在过往更是不可想象的!”

  “朕有心打破陈规,有心破除旧制,有心给这个帝国带来更加伟大的巨变,但归根结底一句话,一切的一切,都应该归入制度当中!”

  “先进制度是帝国的根本,但,制度从何而来,又由什么来保障?没错,就是许文林所言的法典!连朕都需要折腰退步的法典!!”

  “只有写进法典,明文公示,天下遵循的条文,才是彰显最大的公平和公正,起到最具备效应的警示和指引!”

  “所以,朕想要借着这一次的京兆府风波,直接趁热打铁,启动国朝行运八年以来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国律法典的修著!”

  讲到这儿,赵元开顿了片刻。

  轻舒了一口气之后,看向了朝堂,继而道:

  “这一次的法典修著,就有三法司主导进行,国朝诸部诸司协同,同时在三个月之内听取汉土十五州千千万子民之意见,于六个月之内,著下象征着大汉帝国最至高无上权威的《汉典》!”

首节 上一节 552/166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