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寿是有钱,但一味地拿自己的钱补贴百姓,根本补贴不起!
就算老朱这个皇帝,也掏不起这个钱。
朱寿手里又能有多少钱?
这次的雪灾,跟动辄持续数月的洪涝、旱灾或者更加恐怖的地龙翻身相比,其实并不算什么大的天灾。
至少,应天府的粮食储备,十分充足。
只是大雪阻挡了道路,阻断了朝廷调配粮食的节奏。
实际上,应天府的粮食价格,只是稍稍上浮了一些罢了。
只要积雪清扫干净,影响并不是很大。
要不然,就依靠朱寿撒出去的那十数万两银子,哪里能够撑得起这样大的场面?
老朱相信,以朱寿的智慧,不可能看不出这一点来。
他完全可以用很少的粮食,就能够接济这些百姓。
只要帮他们度过这几日的难关,日后同样能够被百姓称道。
那他如此大张旗鼓,究竟是为什么?
老朱可不相信朱寿是在邀买人心的说法。
今日,他和朱标突然赶到此处,确实是因为接到了驸马李祺的奏折。
李祺在奏折中说,有商贾借着雪灾,请百姓大吃大喝,分明是邀买人心。
看到奏折的时候,老朱立马就勃然大怒。
老朱对商贾的警惕之心,一向不亚于官员。
当初北征,因为军粮消耗太重,朝堂无力支撑。
无奈之下,老朱接受了一些商人的建议。
商人组织人手送到北方,就能够按照运粮的数额去盐铁司领到盐引。
这个政策,催生出一大批盐商。
这些年,盐商势力愈发膨胀,还与淮系集团隐隐勾连,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因为这件事情,老朱对商人一向没什么好脸色。
修建应天府的城墙时,江南巨富沈氏出钱出力,也算是有功。
但因为后来沈氏家主不知好歹,居然提出朝堂没有钱的话,沈氏可以出资帮助老朱犒赏修城军民。
于是,当年赫赫有名的乌程沈氏,在老朱的怒火之下,几日之间便烟消云散。
自那以后,商人们就学会了夹着尾巴做人,不敢太过招摇。
时隔多年,突然听到又有商人邀买民心。
这种举动,对于老朱来说,就是最直接的挑衅。
所以,看到奏折,他几乎下意识就要下令将这个胆大包天的商贾下狱。
所幸他看到了李祺弹劾的商贾的名字,正是朱寿。
然后,老朱所有的怒火,顿时就烟消云散。
取而代之的,是浓浓的疑惑。
在老朱心目中,天底下,有资格邀买民心的,也就区区四个人。
恰好,朱寿就是其中之一。
可是朱寿为什么要这么做?
带着这样的疑惑,老朱叫上朱标,来到长干里。
紧接着,他便看到了眼前的这一幕。
看到李茂指使人搞事情,老朱脸色极为难看。
如果他这都想不到这件事情,是李祺父子在背后使坏,那二十多年的皇帝白当了。
但当他看到百姓自发维护朱寿的时候,心里又无比欣慰。
虽然如此,但老朱在心里,也将李祺父子记上了小本本。
抬头看了看天色,老朱冲朱标摆了摆手。
“不论他如何想,有这样的想法,咱觉得就很好。”
朱标笑道:“爹,现在应天府都传遍了,都说寿儿是败家子,您还这么护着他。”
“哼,百姓都是咱的子民。让他们吃饱穿暖,又怎么能算是败家?”
“不过,这小子这做法,却不可取。今天,咱便跟他好好聊聊。”
不知不觉,天色渐晚。
朱寿交代了耿权几句,便带着老刘等人,朝家中赶去。
回到家,远远的就看到门口停着一辆马车。
一进门,果然看到老朱和朱标二人已经等在了那里。
“回来了?”
看到朱寿,朱标笑着招呼了一声。
反倒是老朱,沉着脸坐在旁边。
朱寿心里有些奇怪,笑嘻嘻问道:“爷爷,您是不是遇到啥烦心事了?”
“家里出了个败家子,还不够咱烦心的?”
老朱冷着脸,不咸不淡道。
闻言,朱寿忍不住指了指自己。
“爷爷,你说的败家子,不会就是我吧?”
老朱冷笑道:“大设流水宴,几万人几天的吃喝你一并包了,这还不够败家?”
听到这话,朱寿非但没有一点慌乱,反而笑了。
“爷爷,你这可就不讲道理了,谁说我花钱请百姓吃饭,就是败家的?我跟你说,就这点钱,用不了多久,就能十倍百倍地赚回来。”
这一句话,倒是把老朱和朱标都给说楞了。
你花的钱都吃进百姓们肚子里了,咋还能赚回来?
“寿儿,你难道真的想让那些百姓给你干活?”
朱标忍不住皱了皱眉头。
如果朱寿真的是打得这样一个算盘,那他绝对要阻止。
哪怕是朝廷,想要动用百姓的劳力,都要以徭役的名义摊派。
朱寿但凡敢让那些百姓为他私人做什么事情,弹劾他的绝对就不仅仅是李祺一个了。
“怎么可能?那些人,撑死了就有一身力气,能给我赚几个钱?”
朱寿一脸嫌弃道。
随后,他不知道从哪里摸出几本书。
第91章 这都是啥?
“来,爷爷,爹,你们先看看这个。”
老朱和朱标一脸迷惑地接过那几本书,随后两人手都是忍不住一抖。
《高效养高产母猪》!
《母猪的产后护理》!
《猪病学》!
《实用养猪大全》!
啥?啥?啥?
这都是啥?
老朱和朱标懵逼过后,紧接着就是一脸震惊。
“逆子!”
朱标气得浑身发抖,二话不说,就将手中那本《母猪的产后护理》卷起来,朝朱寿脑袋上敲了过去。
朱寿连忙跳到一边。
“爹,君子动口不动手,你这是干啥!”
朱标怒道:“家里缺你吃还是缺你喝,你居然寻思着去养猪。你这个逆子,真要气死老子吗?”
朱标发怒,是有原因的。
自古以来,诸夏之地就有避讳的说法。
比如说,皇帝的名字中用的字,普通人就不能再用。
这种避讳,几乎触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吃喝也不例外。
大唐王朝,就因为皇室为李氏,就下令民间禁吃鲤鱼。
按照道理,大明的老朱家,就该禁止民间吃猪肉。
只不过,老朱是穷苦人出身,体谅百姓疾苦。
只是把猪肉改了个名字,叫做“豚肉”或“彘肉”。
老朱想法很朴实,自己姓朱,这是无法更改的。
但猪叫啥,完全可以由他自己说了算。
这个举措,赢得了天下万民的称颂。
实际上,在老朱的大明王朝之前,诸夏之地并不怎么流行吃猪肉。
尤其是唐朝以前,把猪肉称作是臭肉,主要的肉食反而是比较稀罕的羊肉。
猪肉只是民间最贫困的百姓,才会考虑的饮食。
宋朝的饮食文化虽有大幅发展,猪肉才逐渐摆上的那些达官贵人的餐桌。
宋朝的大文学家苏轼,就发明了著名的东坡肉。
如今,明朝的百姓对猪肉并无任何抵触心理。
猪肉肥膘多,油水大,人吃了有力气,更重要的是价格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