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最受那些体力劳动者的喜爱。
但说归说,老朱不介意民间吃猪肉,那是因为他体恤百姓。
可是身为老朱的孙子,你去研究怎么养猪,这属实是不是有点太过分了?
就算不考虑姓氏的避讳,你一个堂堂天潢贵胄,去养猪!
简直是把老朱家的脸都丢干净了!
朱寿压根不知道老爹和爷爷的真实身份,当然不明白朱标发怒的真正原因。
他有些奇怪的问道:“爹,养猪这玩意儿,可是一个大买卖啊!咱们靠这个,不偷不抢,都能赚到很多钱,为啥不养?”
朱标冷哼一声,说道:“豚肉是民间主要肉食,但养殖规模已然不小,你研究这个,又有什么赚头?”
这话让朱寿当下就不乐意了。
“爹,当初雪花盐没出之前,你能想到世界上会有雪花盐那等利润的食盐?”朱寿振振有词道。
朱标哼了一声,没有回话。
毕竟,朱寿拿出实打实的例子,人家都做到了,你能有啥说的?
反倒是旁边的老朱,眼睛亮了起来。
洪武盐可是给他的内帑赚了不少银子的,从制作到爆火,老朱全程亲眼目睹。
所以,他比谁都清楚,这孙子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
他连忙问道:“寿儿,豚肉价贱,而且为勋贵不喜。你若是想与以前一般,将其售卖给勋贵,恐怕不太可能。”
洪武盐的成功,主要是其质量超过普通的青盐太多,本身就具有奢侈品属性。
它的标价虚高,但达官贵人们却争相购买,是一波十分成功的薅羊毛。
可是猪肉这玩意儿,再怎么做,也是臭肉!
哪个正经的富贵人家,会好这口?
你就算是把猪养得跟天仙似的好看,也屁用没有啊。
人家不吃你这一套!
老朱薅羊毛已经上瘾了,一听朱寿的话,就来了兴趣。
朱寿却翻了个白眼,说道:“爷爷,这豚肉本来就是民间之物,你想要把这些东西卖给勋贵之家,怕是想多了。”
闻言,老朱不由得有些失望。
随后,他神色有些严肃的说道:“寿儿,你想赚钱,咱支持你。不过,你记住,你若是想从百姓身上赚钱,务必不能跟那些奸商一般,搜刮百姓血汗!”
朱寿不由得笑了。
“爷爷,你想啥呢?我要做的事儿,非但不会损害百姓的利益,反而能够造福万民!”
老朱连忙问道:“怎么说?”
朱寿笑了笑,说道:“爷爷,猪肉自古以来被人称作臭肉,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东西的饲养方法……”
其实,诸夏之地,饲养家猪的历史十分悠久。
实际上早在东汉年间,人们就发现了将家猪阉割,就能够让猪长得又快又大,而且肉中的腥臭味也会减轻许多。
不过,因为猪肉并不为权贵所喜,平常吃猪肉的穷苦百姓,又没有那么多讲究。
所以,这么多年下来,猪肉的饲养技术,其实并没有多大的进步。
但到了宋朝,猪肉其实就已经开始逆袭,走上了达官贵人的餐桌。
到了洪武年间,王朝新立,老朱又十分节俭。
以至于老朱这个皇帝的餐桌上,都会经常出现红烧肉、猪灌肠、酱肘子、猪肉包子之类的菜肴。
不过,朱寿知道,距离猪肉在诸夏之地完成逆袭,还有很长一段时间要走。
其实也就是到了明朝中后期,人们才普遍达成共识,认为猪肉是一个好东西。
没办法,大明的气候环境不好,经常遭灾。
而在封建社会,蓄养家畜可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事情。
比如说养羊,一只羊一年要吃掉将近一千五百斤的饲料,这些饲料的成本,可不是一般家庭能够担负得起的。
而且,羊的繁殖的一般仅为一道两只。
但养猪却不一样了。
古代人们之所以叫猪肉为臭肉,是因为猪吃什么都能活。
在很久以前,人们都是喂猪吃翔的。
即便到了明朝,百姓们已经不再那么不讲究,开始给猪吃饲料。
朱寿隐约记得,在明朝有人研究用蝗虫喂猪,结果二十斤的小猪仔半个月就长到了五十斤。
而且,猪的繁殖能力很强,一窝动辄产十几只小猪仔。
正经饲养的猪,六个月就能够出肉百斤,哪怕是最大的羊撑死了也就能弄出来六十斤肉。
第92章 这事儿,真能干!
各种对比下来,就知道养猪有多么划算了!
朱寿深知,未来猪肉成为大明百姓乃至达官贵人的主要肉食,已经是必然的事情。
这就是风口!
既然自己已经知道这个结果了,由结果反推,知道自己现在该做什么不难吧?
最重要的是……系统特娘突然丢给他一个养猪大礼包,不用不也是放着浪费么!
“民间其他肉食昂贵,如今,猪肉已经成为主流的肉食。这种东西饲养成本低,但出肉量多,其实很是划算。”
“我曾经去乡间亲自考察过,寻常百姓养猪,最大的问题就是饲养的方法不合适。饲料不对、生病问题等,都能够影肉猪出栏。以我看来,如果使用合适的方法,不仅饲养成本还能够进一步降低,而且还能够大幅度提升猪肉的产量……”
说到这里,朱寿低着头稍稍心算了一下,然后说道:“嗯,提升的空间很大,如果整个大明都使用了我的饲养方法,出肉量大概能是以前的至少十倍吧。”
朱寿平平淡淡一句话,却让老朱和朱标全都愣住了。
“多少?”老朱瞪着眼睛,直嘬牙花子。
朱寿一脸莫名其妙地看向老朱,用一副很是理所当然的语气说道:“十倍啊。爷爷,你这年龄不大,怎么耳朵都有点不好使了?”
闻言,朱标又是气得不行,抬手就要打。
老朱瞪了儿子一眼。
如果能够将大明的猪肉产量提高十倍,别说是孙子说自己耳背了,想骑在自己头上玩骑马都行!
“寿儿,这可不是一件小事,你没骗咱?”
老朱盯着朱寿,一脸严肃的说道。
朱寿摆了摆手,笑道:“爷爷,这事儿我有什么必要骗你?我正合计着从这件事情上面搞钱呢,做生意嘛,不脚踏实地怎么成!”
顿了顿,他又道:“实际上,十倍的提升空间,可能还少了呢。”
朱寿这么说,真不是无的放矢。
自从得到养猪大礼包,他就经常在燕子矶附近的农庄溜达。
根据他的观察,每个庄子上,大概平均每十户人家才会有一户会养猪。
他因为这件事情,询问庄户,结果得到了一个让他瞠目结舌的结论。
庄户们告诉朱寿,其实想要养猪的人家很多,但真的是养不起。
如果只是养几只肉猪,也就算了,大不了杀了吃了。
但是,猪这种东西,太能产仔,一窝动辄十几只。
生下来的猪仔,在百姓眼里可都是钱。
但问题又来了,普通百姓家中的壮劳力都是掰着指头数得着的。
种地都怕没时间,哪有那么多的功夫伺候猪?
但让他们专心养猪,却又不现实。
这年头,但凡家里有点地的人,谁还愿意去跑去干别的?
那叫不务正业,愧对先人!
再说了,种地唯一的困扰,就是偶尔会遇到天灾啥的。
一辈子也遇不到几次。
大明就算气候条件不好,灾祸连连,但纯粹颗粒无收的情况,真没几次。
养猪呢?
毕竟是家畜,娇贵得很,猪瘟每年都有,只要家里的猪染上了,那就是血本无归,一年白干。
这种风险,谁能够承担?
而且,现在没有啥种猪的概念。
一般人家,还真伺候不起那精贵的东西。
除非是专门给屠户供货的的养猪场,养猪这种成本低收益大的事情,一般人还真的不会去做。
但问题又来了,这年头的养猪场,实在是一言难尽。
用朱寿的看法,就是完全不科学,没有效率。
既不能预防各种灾病,成本还特娘的降不下来。
这玩个鬼?
仔细研究了一圈之后,朱寿心里就已经打定主意。
这事儿,真能干!
这个时候,就听到老朱突然开口问道:“话虽如此,但咱还是没太想明白,这事情跟你赈灾管饭有啥关系?”
提起这个,朱寿立马就来了兴致。
“爷爷,这就牵扯到另外一件事情了。”
朱寿兴致勃勃地说道:“你想啊,养猪对我来说,不是问题。只要我愿意,一个月的时间,就能把养猪场开到应天府周边的每一个农庄上。”
“但是,猪出栏之后,怎么卖呢?”
朱标眨了眨眼睛,道:“贩与屠户便是。”
从朱标的角度去看,民间百业,各司其职,这本来就是很正常的事情。
可是话刚说完,朱标就看到儿子一脸鄙夷地看着自己。
顿时,朱标就有点恼羞成怒,问道:“难道我说的不对?”
“错,大错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