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的封地变异了 第109节

“足以,足以。”

单单是李湛能给他们冯家这样的事做,冯智戴就已经很是感激了,之前他就知道皇帝手里有很多高产作物,只是一直以为只有粮食的,没想到就连甘蔗这样的作物也有。

有了这样的大杀器,再配合上冯家在岭南的地位,往后冯家在岭南的根基就更加稳固了。

冯智戴满心欢喜的想到。

李湛当然能看出来冯智戴的想法,只是在他看来,这事压根无所谓,只要岭南的僚人们发现,把甘蔗直接卖给汉人商户,比交给冯家挣得更多,那冯家衰落的时候也就到了。

不过这都是以后的事了,现在冯家对大唐的积极作用终究是要大于消极作用的,要是真的没了冯家,那些不通礼仪的僚人们,还真没那么好说话。

再者说了,冼夫人也确实是一代女中豪杰,就是看在冼夫人的面子上,对冯家稍稍好一点也并没什么不妥。

李湛又拉着冯智戴说了些其他事,唠唠家常,更清楚现在的岭南到底算是什么穷山恶水了,等到冯智戴走后,李湛深深的意识到,想要开发岭南,真的离不开医药学的发展。

特别是抗痢疾的药物,只听冯智戴所言,就知道岭南一带的百姓们受痢疾的影响有多重了。

就算是他们冯家这样的贵族家庭,也时不时会有得了痢疾去世的人,更遑论底层百姓?

而关键的是,岭南致人死亡的疾病,不单单是痢疾这一个,其他疾病多了去了。

只是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培养大规模的医药人才,还是能真的下到乡镇一线的医药人才,这凭借大唐这样的封建国家,没有一点社会动员力,还真做不到。

不要以为建国初期那些赤脚医生是那么容易组织的,要是没有足够的号召力,怎么可能有那么多年轻人愿意扎根乡村,默默无闻的奉献几十年?

就这一点,现在的大唐怎么可能做到?

就是大唐在金手指的作用下,成功跨入资本主义,乡村里只会更加衰败,而不是被建设的很好,资本主义那才叫吃人不吐骨头呢。

李湛制好的白糖的售卖权,他也没有打算放出去,而是考虑像盐铁一样进行官营,毕竟这玩意实在太暴利了。

李湛实在是把持不住自己啊,只要挂在皇家名下,未来一年可以预期的是,能多收上百万两白银,这就是对皇帝来说就不是一个小数目了。

而且李湛还很清楚一点,现在大唐对外出口的拳头产品还只有丝绸,相对比较单一。

可这白糖可不单单是在国内受到一致好评,就是现在的国外贵族们,想要吃甜食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要是大唐的白糖能够大量供应出去,又能给大唐带来多少财富呢?

而且陆上丝绸之路本来能卖的东西就不多,瓷器这个李湛新开发出来的拳头产品不方便在陆路进行运输,真想要对外输出瓷器,还是要到海运发展以后。

可就算到那个时候,白糖也不会是一个过时的产品,需求量只会加大。

真到了那个时候,白糖可就不单单是一年百万两白银这个级别的利润了,这样的财政之源,皇帝要是不能揽在手里,那才叫稀奇呢!

前车之鉴那么多,李湛再怎么样也一定会握紧枪杆子,抓好钱袋子的。

要不然真的让大唐出现明朝那样财政窘迫的局面,最终亡国吗?

只是李湛这次想要把白糖收归国营的消息传出去后,引来了众多人的羡慕嫉妒恨,他们不是没有明眼人,看不出来白糖的暴利。

别的不说,就连他们自己都很眼馋白糖,试图每天能吃上那么一勺,等到白糖产量大起来以后,可能卖不出去吗?

只是这白糖说到底是李湛自己捣摸出来的东西,就是大臣们再怎么眼馋,也没法说什么与民争利之类的屁话。

在李湛没拿出来这东西前,压根就没有白糖,那时候争个屁的利?说起来还要感谢李湛拿出来如此好吃的白糖,丰富大唐上层社会人士们的饮食呢!

他们也只能在私底下嘀咕几句。

“太过分了!”

“这白糖生意都还没做起来,就一下子收归官营了,就连白糖的利润也都归了内库,而不是国库!”

“嘘,小声点。不管怎么说,这白糖的利润还是有三成归了国库的,已经很不错了。”

至于这样的杂音,李湛表现的很是宽厚,就当没听见,完全不在乎。

老子想要增设一样官营的东西,还是老子自己拿出来的技术做出来的,难不成还必须给你们分润?

你们算老几?

程咬金这个消息灵通的,也知道了李湛和冯智戴的聊天内容,很是眼馋的和尉迟恭等人商议道。

“这岭南道的气候和风土人情和黔中道都差不了太多,既然岭南道可以种植陛下所说的高产甘蔗,那黔中道应该也能吧?”

在座的哪个不是聪明人,堪称一点就通,很快李绩就义正言辞的说道。

“黔中道一向穷苦,当地僚人时常叛乱,说到底还是没有能仰以生计的活计,若是能让黔中道种上这些甘蔗,当地百姓们的生活富裕了,自然就能安定下来了。”

“这既是为国家开辟了财源,还能让国家少一点边事,一举两得啊!”

别看他们话说的这么正大光明,动不动就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可实际上他们打的算盘也很简单。

既然最上游的白糖贩卖的活计自己等人是沾不上了,可这更下游的种植甘蔗的活总能蹭一点吧?

凭借他们这些将领们在军中的人脉,地方上哪个折冲府的军将们不呆卖他们几分薄面?

何况他们又不是只顾着自己吃,完全不给地方上的军将们留一点,双方携手共进,共同发展才是好事嘛。

而且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在李湛上位后都自觉变得低调了很多,谨言谨行,一点点放掉自己手中的军权,就等着李湛可能要打仗的时候启用他们,平日里就在家做富家翁。

他们都这么懂事了,李湛怎么可能不在这样的事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再者说了,冯盎那人都能在岭南种植甘蔗,他们这些功劳比冯盎大,和皇室的关系也更为密切人,总不能一点都捞不到好吧?

他们这些将领们又起了一次心,言辞诚恳的上表李湛,力陈在黔中道种植高产甘蔗的必要性,末了羞答答提一句,这事臣等可以代劳。

李湛又不是傻子,一看就知道他们的心思,回的也很干脆,这事他允许了,另外还暗搓搓的挑逗着说,他自己手里还有一种可以榨白糖的作物,可以在北方的地方种植。

而且这作物也完全可以在孔孟老家种植,那里的不少丘陵正是种植这作物的好地方,一点都不占种地的土地。

再不济,也能在广阔的辽东大地上种植,那地方种小麦确实有些寒颤人了,但种点经济作物换粮食完全OK。

李湛这封回执的批示,简直就是火上浇油,一时间就连李二都被人说动,来问李湛说的是不是真的,等到李湛明确点了头以后,大家更是摩拳擦掌,纷纷向李湛表忠心。

李湛也没有轻易表态,只是和李二沟通了,让这些勋贵们自行决定,只是不能少了李湛手下这批军将们的份。

在一番程咬金等人‘友好和谐’的交流以后,他们之间的份额也就定了下来,基本上李二的忠实打手们占了七成,李湛的这些手下们占三成。

这也是李湛有言在先,瓷器生意也会交一部分出来给他手下的蓝玉等人,所以程咬金他们就削了李嗣业等人的份额。

要不然,就是他们再商量也不敢给李湛弄出来一个七三分的比例,一朝天子一朝臣啊!

在长安城里纷纷扰扰,为了种植甘蔗和甜菜份额打的头破血流的时候,远在岭南的冯盎也已经收到了儿子冯智戴的书信。

说来冯盎也是个老实人了,一直本本分分的在岭南喂蚊子,当初隋末战乱的时候,他手底下的人劝他在岭南当土皇帝,学习赵佗自立,不要管李渊的招揽,冯盎呵呵一笑,麻溜的归顺了大唐。

冯盎这人脑子又不傻,秦汉之交的事和现在能是一回事吗?刻舟求剑,那就是自己作死。

所以等到前些年的时候,有人放话说冯盎要造反别说李二这个人不信了,就是早早退位的李渊也不信这人会造反。

等到李湛继位以后,这样的谣言又传出来了,搞得冯盎气的不行,想老老实实蹲在岭南过自己的好日子有那么难吗?

朝中的坏人实在太多了,要不然冯盎也不会让儿子屁颠屁颠的面见李湛了,总是要表示自己的臣服之意的。

要说这些年,岭南道还算安稳,原因也很简单,冯盎家在岭南确实有威信,一般情况下,只要他出面,那些僚人就不会作乱。

可冯盎自己的心里再清楚不过了,这样单纯靠威望的事,可一不可二,一旦等到自己去世以后,要是冯家没人能镇得住这些僚人,那冯家对朝廷的作用就大大降低了。

到那个时候,冯家还能保持这么超然的地位吗?

这可是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的。

而且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如今的冯盎也只是勉力支撑而已,毕竟僚人也是人,他们就看两样东西,一样是刀子,一样是钱串子。

如今冯盎的手里只有刀子,虽然能威慑一时,却没法安稳一世。

可正逢这时候,冯智戴的这封信让冯盎看到了根治僚人作乱的希望,也是能将冯家解放出来的希望。

打起精神的冯盎很快就召集了被他收拾的服服帖帖的僚人洞主们,向他们传达了皇帝的意思,这些蛮子们一听,居然还有这样的好事,那叫一个激动啊。

他们压根没想到,在他们看来只能啃个味的甘蔗还能有这样大的作用!

就算书信上说了,岭南原本的甘蔗虽然能榨糖,但榨出来的糖太少了,不是很划算,可对这些洞主们来说,现在岭南的甘蔗全是地里长得,天生地养的,能有这样的漏捡就很不错了。

至于大皇帝说的改种高产量的甘蔗完全可以等这茬甘蔗收割完再说嘛!

这些洞主们在冯盎这表了忠心以后,回了各自家里就立刻发动起部族的百姓们,漫山遍野的收割甘蔗,拿到广府卖给冯盎,再由冯盎运输到杭州一带进行加工。

这一倒手,那就是黄灿灿的铜钱啊!

很快,岭南的民心就更加安定了,毕竟这些僚人们又不是真的天生反骨,很多时候也确实是活不下去了才造反的。

这点上,僚人和北方的突厥人等还不太一样。

只是岭南上好的田地大都被汉人占去了,之前的时候他们就是不想抢,那也没地方吃饭啊,只能被迫抢劫了。

可现在这甘蔗在平地种不如在山地种,那他们这些僚人们占的地方就是好地方了,发家致富就在此时啊。

消息传到长安,李湛对冯盎这么迅速的行动很是赞赏,立马加急派了百余人农业专家带着专门的甘蔗良种赶到了岭南,随身跟着的还有上百号医护人员。

这都是去岭南扶贫的,他们不单单要负责在岭南推广高产甘蔗的事,还要教当地的百姓们如何防治痢疾,可谓是任务艰巨。

而在岭南的冯盎在转手将甘蔗卖往杭州之后,亲眼见到了中间的暴利,忍不住也动了点自己的小心思。

既然单单卖甘蔗都能挣这么多钱,那要是自己直接卖白糖呢?

可是经过轮番实验,最后也只拿到了一些不起眼的灰糖,和从长安买来的白糖相去甚远,冯盎一下就放弃了这事。

算了吧,还是老老实实的当一个二道贩子,贩卖甘蔗吧。

白糖这事既然拿捏不住,还是老老实实的交给皇帝去操作,反正只要不少了自己的油水就好了。

而且在这次运输甘蔗的过程中,冯盎深切的感受到运力的不足,十多万斤甘蔗,要顺利的运往杭州,单单靠秦朝时修建的灵渠实在太麻烦了,而且灵渠的运力太低了。

本来这次交易他们还能挣到更多钱,可这路费花销太大了。

这一下,冯盎就把主意打到海运上了,他也是了解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的事了,那些海船哪个不能容纳万斤的物资?

要是岭南有这样的海船,那就是再多几倍的甘蔗又能如何?

想到这的冯盎立刻上书,请求李湛在广府修建港口,并在这搞一个造船厂,怎么说也是有需求的呀,作为天子总不能厚此薄彼。

河北道等地的百姓是大唐子民,岭南道一样都是的,总是要露点汤汤水水的过来吧?

冯盎的算盘打得很好,也刚好切中了李湛的心思,于是李湛大笔一挥,同意了冯盎的请求。

冯盎这边闹出来的动静也传到了王阳明耳边,不,不能叫传到,那直接就是派人来催了。

冯盎的算盘打得很响亮,单单指望海运把甘蔗运到苏杭一带,那也是要从大运河转运到河南道的,这样一路下来,花费的时间太长了。

若是王阳明负责的这条运河修通,那甘蔗转入河南道就节省了不止一段路程,何况荆襄一地还能很好的联通蜀川,以荆襄为中转地,几乎可以覆盖整个大唐了。

所以现在有识之士都在给王阳明带口信,明里暗里想让他加快工程进度。

还有些人更是绝了,上奏朝廷,希望李湛能在南阳设立炼化白糖的工坊,减少流通损耗。

真当李湛是瞎子呀,他们哪里是想要减少流通损耗,分明是想要更快、更早的在白糖生意里分一杯羹。

不过,这个要求也正和李湛的心思,所以只是回了一句等到荆襄和南阳等地的运河修好再说,这一下王阳明肩上的压力就更大了。

王阳明也能揣摩清楚李湛的心思,不外乎俩字——迁都。

李湛想迁都不是一时半会的事了,若是能让南阳成为天下的财富重镇,那他是绝对愿意的,到时候想要迁都的理由更充分了。

南阳为财富重地,若是不能把它放在眼皮子底下,朝廷不安心啊。

理由这都是现成的,别人就是想要反对也很是无力。

而且王阳明不比其他人,他是经历过大明的种种情况的,很清楚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隔得太远会有什么后果。

首节 上一节 109/24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