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沙俄当皇帝 第134节

人事权、财政金融、工商业和农业全在斯托雷平的控制下,这也保证了他作为大臣会议主席对俄罗斯帝国的绝对掌控力。

现在的外交大臣是亚历山大·彼得罗维奇·伊兹沃利斯基,这位专业外交官曾经在慕尼黑、贝尔格莱德与东京的俄罗斯帝国公使馆工作过,具有丰富的外交经验。更重要的是,他是新保守主义的支持者。

尼古拉沙大公仍旧是陆军大臣的角色。在杜马的监督下,军费被很好地落实到了所有士兵的头上,伙食和生活条件的改善都是肉眼可见的,尤其是少了一大批尸位素餐的贵族军官之后。

古契科夫现在担任的是一个新成立的“不管部”大臣,这个部门不管理具体的行政事物,而是根据不同情况管理不同的事物,什么都不管但也可以什么都管。

这是因为斯托雷平虽然是党内一号人物,但他现在要全身心投入到“伟大俄罗斯”的事业中,因此党内二号人物的古契科夫就要一手抓党政工作,一手还要担当政府公职的角色。

总体而言,建设“伟大的俄罗斯”与“成为斯拉夫大国”和“所有斯拉夫民族的领导者”,这几个概念之间或许仅有一墙之隔,因此社会上开始兴起的泛斯拉夫主义倾向在斯托雷平主持的政府中同样存在。

内部完成整合之后,斯托雷平马不停蹄地开始践行他的竞选诺言了。

首先是终结“黑魔法”案一事的讨论。

斯托雷平在取得了东正教会的支持之后,参议院重新审理了这起案件。

参议院强调说,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任何所谓的邪恶“黑魔法”。

为此,最高法院还援引了莫斯科大主教和圣彼得堡大主教的意见书作为东正教会的官方意见——只有对全能的上帝的坚实信仰才能救赎俄罗斯人民,这些所谓的犹太血祭全都是“迷信”行为。

基于这一点,参议院认为那位犹太青年的罪名不成立,因此从这一点上他是无罪的。但是,俄罗斯社会有自己的“公序良俗”,因此参议院最高法官们在微弱多数优势后表决给这个犹太青年重新安了一个“违反民俗”的小罪并赔偿因为误判带来的损失。

这一点对许多国内外进步人士来说都是不满的,但全欧洲的民族主义者、保守主义者、反犹主义者等等一系列右翼支持者们都在弹冠相庆,赞美俄罗斯维护了欧洲的基督教秩序。

不过对于大部分俄罗斯帝国的居民来说,眼下最要紧的还是解决吃不饱饭的问题,知识分子们悲天悯人的正义和公理对他们来说远不如饿肚子来得刻骨铭心。

因此在国家杜马以最快速度通过新版含有反垄断法律的《工商法》通过之后,斯托雷平很快就对俄罗斯帝国大大小小的垄断组织出手了。被他盯上的第一家垄断组织是科洛姆纳-萨尔莫瓦机器制造股份公司。

在1904年后的工业高涨中,科洛姆纳机械制造股份公司受到了圣彼得堡国际商业银行与圣彼得堡贴现贷款银行的资助,随后与另外一家机器制造业巨头萨尔莫瓦股份公司结为联合企业,成为货真价实的垄断组织。

这个垄断企业生产蒸汽机车、车厢、河运船舶、内燃机、农业机械、制炮锻件、装甲钢板、炮弹及军事辎重队用具,也建造桥梁和铁路。位于乌拉尔山加工铁矿原石的几家大型冶金工厂也归科洛姆纳-萨尔莫瓦公司

所有,该工厂联合体邻近维克萨采矿公司——这是另外一家采矿业辛迪加。

与此同时,科洛姆纳-萨尔莫瓦公司和俄国其他的冶金工厂借助于圣彼得堡国际商业银行的资金支持,共同组成了俄国铁路机车制造公司,科洛姆纳-萨尔莫瓦为这个机车辛迪加提供全部的铸件、高强度钢材。

科洛姆纳-萨尔莫瓦公司的另外一个合作者是劳动者贸易公司,这是农机辛迪加。这个辛迪加生产全国大约三分之一的农业机械,比如说脱粒机、簸谷器、泥炭压力机、锅驼机等等。

领导科洛姆纳-萨尔莫瓦公司的董事长是采矿工程师亚历山大·梅谢尔斯基,他还是上述几个辛迪加董事会的董事之一,工商部下设的全俄金属加工业代表大会副主席。

当下俄国最富盛名的作家之一,高尔基的小说《母亲》中,此人也有出场,是萨尔莫瓦工厂的高级经理,指控工人进行的五一劳动节示威游行对企业造成了大量的经营损失。

斯托雷平对这家联合公司动手的原因很简单,他的软肋在于圣彼得堡国际银行的支持,尤其是这家银行的董事长维什涅格拉茨基的支持。

这位维什涅格拉茨基是1894年病故的俄国财政大臣维什涅格拉茨基的儿子,老维什涅格拉茨基刚刚上位的时候还只是一位拿着微薄薪水的大学教授,等他去世的时候,他的儿子可以从英国的银行里拿出来200万卢布的存款。

当时病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得知消息后还大骂老维什涅格拉茨基是个“大骗子”。

在维特的手下,小维什涅格拉茨基进入了财政部工作,可能是凭借他父亲和维特的关系,所以他30岁就成为了信贷办公厅的副主任,后来通过政商旋转门去了国际商业银行当董事。

小维什涅格拉茨基靠着父亲和维特的交情成为了圣彼得堡最拔尖的富人,可他跟斯托雷平就没什么交情了,这些陈年往事实在是不足以保住他的位置,尤其是小维什涅格拉茨基还有靠内幕消息大搞证券交易的黑历史。

这些背后的权钱交易,维特显然不会和沙皇尼古拉二世分享,因为过去维特能够控制圣彼得堡的银行来间接控制俄国诸多大企业,本身就是靠这些人情、权谋和腐败交易进行的。

所以维特尽管无可置疑的伟大,但他绝对不是完美无瑕的偶像,他是一位有缺陷的伟大的人。

斯托雷平手上抓到的黑料足够多,因此小维什涅格拉茨基只能乖乖就范。对他来说其实也应该满足了,他们父子没有接触权力的时候每年也就两三万卢布的工薪收入,可现在小维什涅格拉茨基的个人资产就超过了1000万卢布。

失去了圣彼得堡国际商业银行稳定的资金支持,梅谢尔斯基的商业帝国就好像是被抽走了大厦的地基,所以很快在司法诉讼中科洛姆纳-萨尔莫瓦公司就同意了不正当商业竞争和操作市场价格等几项罪名,在政府介入后进行企业经营整顿。

除了斯托雷平无可争议地动用司法工具对垄断组织进行介入干预以外,当下俄国的民主政治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正如三年前斯托雷平所言,人们的确是品尝到了这些垄断企业在掌控市场后减产涨价的苦头,再加上大企业纷纷开始推行的科学管理制度,高强度劳动下的俄罗斯民众巴不得这些大公司全都挨一顿铁拳。

按照斯托雷平的计划,煤炭工业(采煤、焦炭生产),石油工业(采油、石油加工),金属工业(黑色冶金工业、铁矿石开采、有色冶金业、金属加工业),采矿业,含硅制品工业(建材生产、陶瓷制品生产),木材加工业(锯木-制板业、木材加工、造纸业),化学工业(基础化学、油漆染料、火柴工业),纺织工业(棉花加工、毛纺工业、亚麻纺织、丝绸纺织),食品工业(磨面、制糖、烟草、榨油)……几乎俄国全部的经济部门都应该进行政府介入的整顿工作。

因此在俄国技术官僚和资产阶级进入白热化的拉锯战中,时间来到了1908年。

第三十一章,俄国的人民富豪们

斯托雷平的频频出手建立在这届国家杜马换届大选的民意基础上,同时他的背后还有一大批保守主义者的支持。

对于垄断大公司的厌恶,站在人民利益上的左翼和站在国家统治利益上的右翼都是有共识的。

但是这还是回到了圣彼得堡和莫斯科这两座城市和他们代表的两种利益集团的冲突之中。

最早的一批被在1881年后被本格带进政府的技术官僚,他们背景与家世显赫的贵族官僚们相比而言微不足道,因此这些资格最老的前辈就是想在贵族吃肉的情况下喝点肉汤。

等到1895年维特这些人开始掌权后,他们发现假如要践行自己的这套执政理念,贵族最好站在一边别妨碍自己。这也是维

特最初的设想,在二三十年的高速发展后,俄罗斯帝国的统治阶级将从世袭贵族和地主变成工厂主和银行家。

等到腐朽的世袭贵族真的退场了,斯托雷平这些比维特小约莫10岁的新一批技术官僚登场后,维特这样的老前辈也被后辈们嫌弃了。因为技术官僚自己已经坐在政府的既得利益者位置上,他们凭什么还要躬身给工厂主和银行家做服务?

所以在当下,圣彼得堡中央政府的技术官僚、依靠政府投资获利的工厂主和银行家,他们代表的国家路线,某种程度上是国家资本主义,或者叫政府主导的混合制经济,也就是俗话说的国进民退。

这也是1894年沙皇尼古拉二世登基之后一直在慢慢执行的大趋势。

而莫斯科的这些既得利益者诞生的时间比最早的技术官僚们还要早差不多二十年。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农奴改革之后,差不多在同一时间也依照当时的西方自由主义观点搞了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因此有一批原先可能是做裁缝、管家这类有知识、才能、眼界的高级农奴在拿到贵族老爷们给予的第一桶金后,很快就发家致富了。

要了解这些对抗圣彼得堡中央政府的莫斯科大财团们,1907年开始的人口普查统计中存在一些端倪。

1908年初,最新的人口普查报告火热出炉,沙皇办公厅的国务秘书第一时间把这些统计报告放在了尼古拉的办公桌上。

俄罗斯帝国截止至1907年6月,总人口约为1.52亿,比1897年的统计多了2600万人口。

城市人口约合2800万,比1897年多了800万。农村人口约合1.24亿,比1897年多了1800万。由此可以看出俄罗斯农村的生育热情高涨。

民族人口比例上,俄罗斯族向下滑落了几个百分点,但这也是因为白俄罗斯和乌克兰族的人口增加迅速。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依旧是波兰人。

人口识字率上,1897年的数据约合16%,1907年为27%。考虑到俄国存在大量落后的边疆地区,比如说中亚各民族识字率大概在2%-5%,所以欧俄省份的识字率情况比平均数来说要很多。

另外一份已经实施了地方自治的欧俄五十省调查数据显示,1907年欧俄五十省的学龄儿童入学率大约是45%,但毕业率只有10%。

这是因为许多学生在学习一两年,掌握了读写算能力就辍学了。俄罗斯农村的父母对教育的认知就是凑合就行,接下来要让孩子帮忙干活打工。而且许多父母有意让孩子只学最基本的知识,这样在逻辑和智力上不会超出父母太多,才能掌控孩子。

所以地方自治政府建议中央政府要多下拨教育经费,不论是免费午餐还是减少教育收费都可以减少缀学率。

尼古拉最关心的人口总数、人口识字率和城市化水平都看完后,他拿起了一份财政部和人口普查共同研究的调查报告,这部分是人口经济数据。

1897年,全俄所有银行一共有230万储户,存款总额是4.12亿卢布。1907年,全俄有860万储户,存款总额是15.50亿卢布。

不论是账户数量还是存款总额,都证明了俄国经历的现代化进程,越来越多的俄国居民有自己的财产可以进行储蓄,侧面也反映出生活水平是在得到提高的。

如果把储户和存款额进行阶级上的分类。在这十年中,农民储户平均增加了8卢布的存款,工人储户则平均增加了21卢布。这证明了俄国经济发展的同时,最底层的国民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经济发展红利。

不过在调查储蓄的同时,财政部和工商部还调查了俄国最富有的一批人,情况就不容乐观了。

俄国的巨富经过调查,大概分成这么几批人:莫斯科财团、外国移民、犹太人、亚美尼亚人和传统世袭贵族。

莫斯科财团就是那批在19世纪发迹的俄国第一代资产阶级,比如说莫罗佐夫家族,家族资产超过4000万卢布;孔申家族,家族资产约合1500万-2000万卢布;里亚布申斯基家族,财富总量是2500万-3500万卢布,等等……

除此之外,古契科夫家族、普罗霍罗夫家族、特列季亚科夫家族、科诺瓦洛夫家族、拉霍马诺夫家族、苏尔达特科夫家族等等,一系列的商业豪门都因为盘踞在莫斯科一带,所以都可以统称为莫斯科财团。

这些俄国资本家的历史都类似于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过程,从纺织业和各种投资少的轻工业和消费品工业开始起家,慢慢把生意做大做强发家致富的。

外国移民巨富的代表就是来自瑞典的诺贝尔家族,发明炸药的那位诺贝尔的侄子大概在1880年移居到圣彼得堡后开始建设自己的商业帝国,除了

三分天下的诺贝尔石油公司之外,诺贝尔家族还掌握着大量工厂,财富总量可能约合6000万卢布。

除了诺贝尔家族之外,沃高家族和克诺普家族作为移民俄国的德意志商人也在巨富的前列,沃高家族大约有4000万卢布的资产,克诺普家族财产大约不低于2000万卢布。

这些外国移民都是依靠自己带来的西方先进技术和经营头脑在落后的俄国迅速发家致富的。

犹太人和亚美尼亚人就很好理解了,这两个民族的祖国都消亡在历史长河中,所以流浪各国的同时积累了经商的传统。

俄国犹太财团的代表是波利亚科夫家族和金兹堡家族。

波利亚科夫家族一度被称之为“莫斯科的罗斯柴尔德家族”,但是在上一次经济危机中因为金融投机活动损失惨重。不过因为政府救济和自己偷偷转移资产这类小把戏,现在大概还有2000万卢布的财富。

金兹堡家族现在是俄国犹太人中的首富,也是俄国犹太人的领袖。财产总量至少是3000万卢布。

亚美尼亚财团的代表是阿巴梅莱克-拉扎列夫亲王家族和古卡索夫家族,前者是古代亚美尼亚贵族的后裔,现在靠垄断乌拉尔山一带的采矿、冶金、伐木产业积累了5000万卢布的资产。后者是新兴的石油业富豪,在高加索山一带兼并小油田做大,是除了俄国石油总公司、诺贝尔石油和英国石油三家以外最大的民营石油公司,资产大约有1500万卢布。

世袭贵族就是那些俄国历史悠久的拥有古老传承的贵族世系,像是沃龙佐夫-达什科夫家族就是其中翘楚。不过祖上传到现在天翻地覆的工业革命时期,这些古老家族基本都快退出俄国财富榜的前列了。

可以看出来,斯托雷平想要在国民经济上搞国进民退的由政府主导的混合制经济,那么这一大批莫斯科财团、外国财团、犹太和亚美尼亚财团几乎可以说都是他的对手。

论历史底蕴和财富积累,恐怕掌握了圣彼得堡中央政府的斯托雷平代表的技术官僚派别还处于弱势的一方。

但潜在实力不等于他们百分百可以立马派得上用场的力量,正如俄国的世袭贵族们是如何退场的一样,在更加庞大、混沌、汹涌澎湃的民意面前,政府和财团恐怕只不过是乘风破浪的一叶孤舟罢了。

所以说,如果现在没有开启面向人民的宪政,把原本在专制时代吃瓜看戏的普通民众全都拉到政治权力的舞台上。没有这些底层民众天然的仇富心态支持,恐怕就算有沙皇做依靠,想要扳倒这些财团也很困难。

第三十二章,第三个五年计划

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1907年的人口普查和政府接连不断的调查摸底都逐渐将当下俄国政治和经济领域双方面不断角力的双方全都勾勒了出来。

圣彼得堡这一方除了坚持以走国家资本主义道路来统制俄国经济作为执政路线的斯托雷平及其技术官僚以外,首都商业圈子里的银行和工厂主们也是一股可观的同盟军。

相比于莫斯科财团们从轻工业一点点积累财富做大做强不同,圣彼得堡财团都是从政府培植、投资的重工业领域直接起家的,不少技术官僚从政府中退休之后摇身一变成为某某大公司的董事,从而保证政商之间的协调统一。

这些圣彼得堡的财团相比于桀骜不驯的莫斯科商人来说更加愿意和政府合作,因为自己的所有资金命脉全都被财政部牢牢把握住,而且自己企业做的都是钢铁、机械、电气、化工这些当前在俄国民用市场上订单很少,全依靠政府订单维持经营的重工业领域。

在这种情况下,这些重工业资本家大多支持高关税、政府干预经济乃至主导经济。

而莫斯科财团不一样,现在俄国可以大量出口的工业品基本都是莫斯科商业圈控制和生产的消费品和轻工业产品,这些布料、鞋子、玩具、火柴、皮革、面粉、黄油等等主打的就是薄利多销。俄国现在搞关税壁垒,其他国家显然就会报复性提高关税,导致莫斯科财团的出口贸易受损。

所以莫斯科商业圈一向支持的是政府别管、少管,要低关税和自由贸易。

在1904年之后,莫斯科财团逐渐积累起了富裕的私人资本,开始在南俄乌克兰地区、乌拉尔山搞自己的重工业资产,这也是到1907年这三年的时间就增加了两百万吨钢产量的原因之一。

只不过这样一来的话,对维特-斯托雷平这一脉相承的统制经济路线来说不是好事,因为你需要驯服的私人资本正在变得越来越强,愈来愈难以控制,所以必须尽早出手。

当然,斯托雷平非常清楚自己的力量还没有强到可以随意宰割如此庞大的一批私人财阀,所以他优先从圣彼得堡商业圈开始整合。

原先最开始的竞选舆论阶段,还有人会把斯托雷平的主张和已经践行反垄断措施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进行对比,那位好斗的知识分子绰号就是“托拉斯爆破手”。

只不过俄国的国情和美国大不相同,美国的干预仍旧以自由市场为主,但俄国这些技术官僚心里想的是什么……尼古拉现在大体上搞明白了。

“陛下,这是我这届政府在未来五年将要实施的计划。”

斯托雷平大约在1908年的2月份将自己的执政纲领性文件递交给了尼古拉过目。

《关于俄罗斯国民经济的第三个五年计划》。

这份文件的标题就是如此,看得尼古拉先是一愣,然后转念一想大概明白了。

维特在1897年开始就提出过一个类似于“五年计划”这种想法的目标,即1902年前达到300万吨钢产量。

在1902年后,维特的下一个目标是在1907年的时候达到600万吨钢产量。

相比于斯大林那种完不成目标就把人毙了的铁腕,维特的这种五年计划雏形更加温和,更像是一种我们应该努力达到的目标,而不是必须完成的任务。

只不过从1897年到现在1907年的十年中,俄国的技术官僚们也掌握了很多经济规划和工业生产的经验,因此在1908年斯托雷平正式把“五年计划”的这种思想化作具体的纲领性规划文件。

“这份文件是不是要求抬高了。”

尼古拉翻阅了一下大概的内容之后十分惊讶地对斯托雷平说道。

斯托雷平在这份文件上说,以1907年6月的经济数据来看,俄国已经在许多工业数据上建立了领先法国的优势,这意味着俄国已经超越了法国成为世界第四大工业国家。

但这还不够,斯托雷平雄心勃勃地计划在这第三个五年计划中,俄国的工业数据将要超过英国,在1912年中或者年末的时候达到钢产量1000万吨的数据。

也就是未来五年中,俄国500万吨钢产量要翻一倍。

不仅如此,斯托雷平还把新兴的电气工业视为俄国工业发展的新助力,在1912年的时候俄国发电量要达到40亿千瓦时。除此之外,煤产量在1912年应当突破1亿吨,铁路总里程要达到8万公里……等等。

“以俄国的发展潜力来说,这并非空谈。更重要的是,必须将国民经济的发展规划纳入到政府全盘统筹的计划中。”

斯托雷平的想法在这份《三五计划》方案中已经昭然若揭了,假如按照他的方案完全执行到位的话,那么未来的俄国大约是这样的:

首节 上一节 134/23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