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之后,随着俄罗斯帝国的工商业经济增长,任何有识之士都认识到了土耳其海峡就好像是一道致命的咽喉,死死掐住了俄国对外贸易的重要航路。
1911年的意土战争爆发后,为了应对意大利海军的袭击,奥斯曼帝国政府关闭了海峡大约3个月的时间,结果这个举措殃及池鱼了。俄国进出口贸易大幅跳水,黑海各港口物资积压。一时之间受制于物流业的停滞,俄国各行各业都产生了一系列的震荡,造成市场恐慌情绪。
假如说原本对土耳其海峡的担忧只是一种保障“帝国安全”的理论,那么现在担忧直接演变成了所有政府、工商界、任何关注国内外局势的精英人士都可以认识到的现实。
俄国无法掌控海峡就意味着俄国必须将决定全国经济晴雨表的生命线维系在土耳其的手中,这才是俄国政府决定在巴尔干采取有力措施的真正原因。
不论是斯托雷平、古契科夫、米留科夫乃至国家杜马中保守派、自由派的各种互有分歧的议员,绝大部分议员都一致认为俄罗斯帝国夺取土耳其海峡不单单是自彼得大帝以来俄罗斯的历史使命,还是一种迫切维护俄罗斯帝国国民经济安全的现实需求。
因此俄国开始不断怂恿对奥斯曼帝国领土有所企图的国家对这个欧洲病夫进行打击,至少在目前俄国的观察家们看来,这个腐朽的穆斯林政权似乎已经摇摇欲坠行将就木了。
1912年10月8日,黑山首先对奥斯曼帝国进行打击,随后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接连加入战争,点燃了巴尔干战争的火焰。
伴随着四国军队开战的还有来自俄国的志愿军团,包括四支与侦察飞机合作的察打一体化炮兵连和两支独立行动的装甲车排。
俄军的四个炮兵连一共携带22门大炮,包括三个6门75mm速射炮组成的炮兵连和一个4门150mm重型野战炮的重炮兵连。
1910年俄国炮兵总局设计出了俄国自己的105mm和150mm野战炮,前者可以把16kg的炮弹打到12.5-13.5公里远,后者可以把40kg的炮弹打到7.5公里远。
俄军的炮兵军官向国内发回报告说,由于俄军的1902式75mm速射炮和150mm重型野战炮的射程都可以达到7公里以上,因此光靠目视根本看不到炮击目标。假如把大炮拉到目视距离,那么土军的步枪也可以威胁到炮兵本身,所以俄军炮兵必须在其他间接手段的帮助下完成炮击的校准。
所以在炮兵急需的侦察手段上,俄军志愿军官非常认可侦察飞机的重要性,因为飞机可以在敌军阵地上空盘旋,把关键的信息全都拍摄下来。
来自意大利人的经验让俄国的航空工程师们在1911年末开始讨论把照相机搬到飞机上的设计,草草改装后在巴尔干战争中派上用场了。尽管侦察飞机受限于照相设备的落后,一次飞行只能拍摄一两张土军阵地的照片,但是对炮兵部队的帮助还是很大。
除此之外,炮兵军官的报告还提及了炮弹惊人的消耗量。因为俄军的新式大炮全都采用了液压气动反后坐力装置,大炮的射速完全取决于炮手的装填速度和弹药携带。比如说75mm速射炮每3秒就可以发射1发炮弹,这直接导致了一次激烈的战斗中,俄军单单一门大炮就向土军发射了500发炮弹。
就目前而言,俄军炮兵的弹药配置参考了法国陆军的标准,一门大炮对应1500发炮弹作为战争储备。但是假如按巴尔干战争中俄军志愿炮兵连一次战斗就可以发射两三千发炮弹的消耗作为参考,那么炮弹的生产能力和储备远远不够。
除了飞机和大炮的配合情理之中的有效之外,俄军的独立装甲车排跟随保加利亚骑兵在一场与土军骑兵遭遇战中的表现也可圈可点。
俄军的一个装甲车排配有3辆安装了铁板和马克沁机枪的轻型装甲汽车,尽管在行驶过程中存在少许的机械故障,但在遭遇战中凭借铁板和机枪,三辆装甲车大发神威,在无一人伤亡的情况下消灭了整队土耳其人的骑兵部队。
不过猛冲猛打的俄军装甲车也很快撞上了一个轮式装甲车普遍遇到的巨大的问题,那就是冲进土军工兵挖掘的壕沟里翻车了。这是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俄军投入的6辆装甲车中唯二折损的,还有1辆因为行军途中的机械故障报废了。
在巴尔干的战火逐渐熊熊燃烧的时候,第五届国家杜马选举也悄然落幕。
尽管1909年的波斯尼亚危机给斯托雷平带来了许多诟病,但好在选举年是1912年,因此后续应对处理和1909年下半年开始的经济繁荣都让选民认可了斯托雷平政府的政策。
1912年第五届国家杜马,祖国党依旧是第一大党,但席位随着古契科夫的离开和政局变化已经达不到251席,是为176席。
米留科夫领导的进步党是第二大党,占据105席。
古契科夫的保守党在吸纳了许多右倾的左翼人士后也达到了66席的水平。
和平革新党和孟什维克分别拿到了42席和85席的成绩,孟什维克代表的社会主义在国家杜马的异军突起十分引人注目。这是目前在国家杜马中唯一一个仍旧批评政府扩充军队、挑起巴尔干战争的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反战党派。
最后的26席,除了两个极右翼政党拿到了16席以外,还有一些独立小党派人士以及硕果仅存的唯一一位作为布尔什维克成为杜马议员的罗曼·瓦特斯拉维科维奇·马林诺夫斯基。
以布尔什维克的身份成为国家杜马议员当然不是因为俄国政府法外开恩,而是因为此人是暗探局的间谍。早些时候,1912年在布拉格召开的第六次布尔什维克的党代会上,此人在列宁的支持下当选为布尔什维克的中央委员会委员,是和列宁平级的七人之一。
按照暗探局放长线钓大鱼的计划,他们已经通过马林诺夫斯基的泄密掌握了斯维尔德洛夫和朱加什维利在俄国国内的行踪,准备在1913年实施逮捕。
祖国党与保守党结为了执政联盟,古契科夫依旧担任不管部大臣的角色,这个部门如今接受了不少国家计委布置的杂七杂八的事情,比如在国外特别是美国、日本等国调研和采购德国同类型进口产品的替代品。
当俄国专注于借用他国之力削弱奥斯曼帝国,等待时机夺取土耳其海峡的同时,远东的局势倒是没有受到什么蝴蝶效应的影响。1911年大清王朝垮台,1912年初作为北京政府首脑,袁世凯在一番卖国操作之后得到了列强的一致认可。
第四十九章,俄国经济奇迹
辛亥革命对于中国的历史意义毋庸置疑,但对于1911年的列强看来实
在是不值一提,只能说是远东的一个小插曲。恐怕只有等到欧洲诡谲的局势稳定下来或者干脆爆发大战并结束,俄国才有精力把视线转移到中华民国的局势上来。
总而言之,一个国家无论有多么灿烂的文明成果,最后归纳起来还是眼下谁的工业实力最强、谁的军队数量最多、舰队多么庞大,谁就最有地位最有影响力。
1911年大清国还没倒台的时候其钢产量大约是0.2-0.7万吨,算上列强开设的一些中国人根本不能插手管理的外资工厂,大概可以凑满1万吨的钢产量。
远东目前国力最强的黄种人国家,可能就是日本了,钢产量大约是20万吨。
反观1912年11月末的俄罗斯帝国,其钢产量已经突破了1000万吨的规模,成为继美国、德国之后第三个到达千万吨级的国家。
相比于19世纪末的第一次工业高涨期和1904-1907年开启的第二次工业高涨期,从1909年开始的第三次工业高涨期的国民经济投资基本依赖于在俄国本国的资本投入中,无论是政府的财政收入,还是逐渐发育成熟的俄国资产阶级私人资本,都在不断地开拓俄国的工业化进程。
以至于有不少欧洲的经济学家开始认为,拥有庞大人口、资源和市场的俄国已经走上了曾经19世纪后半叶美国的经济发展道路。
不过和从自由市场中狂野发展的美式资本主义不同,俄式资本主义建立在对先进国家的模仿、追赶和进一步演化出的科学管理、经济规划中。
俄国这些经济主管部门和国家计委的技术官僚普遍拥有非常资深的数学功底,高等数学、数学公式运用这块尼古拉自己是两眼一抹黑,所以他根本不知道这帮文官到底是怎么把控俄国国民经济的数据统筹。
不过尼古拉根据自己多年以来的观察和这么多年的共事经验,给这个中层技术官僚群体做一个形象侧写的话,他们的共同面貌大概是这样的:40-50岁的中年男性,受过高等教育(普遍是经济学、数学),五到八级文官,奉行唯才是举的观念,在享受政府丰厚待遇的同时很少喝酒或者社交,唯一的爱好可能就是忘我地工作,拥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
这个形象,大约类似于技术宅,总之不是什么讨人喜欢的角色。因为他们说话往往言简意赅,给人一种你听不懂是你傻逼的高人一等的味道,但其实或许是他们不知道该怎么跟普通人社交,因为他们觉得很普通的理论对普通人而言就像天书一样了。
这种群体无论如何在怎么样的社会中都不可能获得多少人的支持,好在偶尔也有天赋比较出彩的六边形战士,比如维特、斯托雷平之流,尽管他们也存在各自的毛病,但比起大部分奉行精英主义缺乏和平庸大众进行沟通能力的的技术官僚而言,斯托雷平的外界形象还是讨大众欢迎的。
所以说斯托雷平即是技术官僚的领袖,同样也是技术官僚自己推举出了的代言人,属于互相成就的关系。
扯远了,总之尼古拉大概知道,要统筹规划现在可能已经有1.7亿人口的俄国经济数据,这些技术官僚肯定掌握不少独门的数学技巧,不然不可能像人形计算机一样给出许多精巧的数据。
虽然政府官僚的统治技巧中存在经验和技巧上的黑盒,但是单单依靠这些黑盒是不可能将俄国的国民经济提振得如此之高。
对俄国的经济奇迹,列宁倒是在1911年发表了一篇名为《榨取血汗的“科学”制度》的文章,或许可以一探究竟。
“目前在欧洲,人们谈得最起劲的是关于俄罗斯工程师们发明的‘新制度’。早在1905年,俄罗斯技术协会在圣彼得堡交通运输工程师学院的礼堂里就作了关于这个制度的报告。俄罗斯人自豪地把这个制度叫做‘科学’制度。现在在欧洲,人们正在热心地翻译和宣传有关这种制度的著作。”
“这个‘科学管理制度’的内容是什么呢?就是在同一个工作日内从工人身上榨取比原先多两倍的劳动。迫使最强壮最灵巧的工人工作;用特制的时钟——以秒和几分之一秒为单位——记录下完成每一道工序,每一个动作的时间;研究出最经济的、效率最高的工作方法;把技术最好的工人的工作情形拍摄成电影;等等。”
“结果,在同样的10小时的工作中,他们就能从工人身上榨取比原先多两倍的劳动,无情地耗尽他的全部力量,以三倍于原先的速度把雇佣奴隶的神经和肌肉的点滴能力都榨取干净。但是他过早地死去呢?大门外还有许多人哩!……”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技术和科学的进步意味着榨取血汗的艺术的进步。就拿俄国工商部报刊中的一个例子来说明。以送去进一步加工的生铁的装车工作来说,旧制度和新的‘科学’
制度相比较,其情况如下:旧制度需要的装车供人数是500人,平均一个工人装256kg,工人平均计件工资是2卢布30戈比,每装一吨生铁的工厂主开支是14戈比;在新制度下装车工人数是140人,平均一个工人装944kg,工人平均计件工资是3卢布75戈比,每装一吨生铁的工厂主开支是6.4戈比。”
“资本的开支减少了一半甚至一半以上。利润增加了。资产阶级兴高采烈,对‘科学管理’赞不绝口!工人的工资看起来增加了。可是几百个工人被解雇了。谁留下来,谁就要三倍紧张地工作,拼命地工作。资本家把工人的全部精力榨干,然后就把他们赶出工厂。他们只雇用年轻力壮的工人。他们用一切科学办法榨取血汗!”
除此之外,列宁还根据1908年俄国工商部的《工商业通报》给出的数据做了一个简单的计算。
1908年俄国工人总人数约合300万,其中还包括矿工和交纳消费税的生产部门的工人。
这些工人的全部工资约合7.5亿卢布,人均是250卢布左右。
俄国工厂的生产总额是60亿卢布,资本家开支大约是52亿卢布,因此资本家的纯利润约合8亿卢布。
平均每个工人为资本家赚取了266卢布的利润。
换而言之,每个工人平均一年领到工资250卢布,而给资本家一年赚得的利润是266卢布。以此类推,工人为自己工作的时间不到半天,而半天多的时间是在为资本家工作。
假定一个工作日平均为10小时,那么工人得到的就只相当于5小时,甚至还不到5的报酬。其余的5个小时,工人就白白劳动,得不到任何报酬,工人在这半天生产的全部产品就都变成了资本家的利润。
当然,列宁的这个算法到底合不合理,见仁见智。但也足以对这段时期俄国资本主义的快速资本积累进行管中窥豹的探究。
第五十章,俄式资本主义
1912年11月末的俄罗斯帝国除了钢产量达到斯托雷平设定的1000万吨指标以外,煤产量也达到了1亿吨的规模,电力工业从无到有飙升至40亿千瓦时。
时至今日,俄罗斯帝国的部分经济指标已经居于英国之上,德国之下。同年比较英德两国的话,英国钢产量780万吨,煤产量2.79亿吨,发电量24亿千瓦时;德国钢产量1700万吨,煤产量2.62亿吨,发电量75亿千瓦时。尽管人均数据基于1.7亿的人口比较难看,但就增长水平而言,未来几年内稳定自己的世界第三大工业国地位应该没有问题。
第三个五年计划虽然受1909年波斯尼亚危机的影响一度令国家政策逐渐变形,但最终在俄罗斯统治阶级的群策群力下以稍有不同的一个面貌完成了。
以往的工业发展周期中,圣彼得堡和外国资本是一个商业圈子,莫斯科财团是另一个圈子。圣彼得堡商圈着重开发波罗的海和南俄工业区,莫斯科商圈除了投资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内陆工业区外还会与圣彼得堡商圈竞争对南俄工业区的掌控力。
1910年成立的国家计委打通了两个互相竞争的商圈,虽然圣彼得堡和莫斯科之间的纠葛还能叙述很多,但大体上来说减少内耗、有序发展促使了西西伯利亚一带的工业资源得到有效开发。
比如说库兹涅茨克煤田早在18世纪就被俄国人勘探出来,但是一直由于缺乏资本投入、劳动力短缺和没有铁路运输导致处于内陆长期得不到开发的情况。
在三五计划中,基于土地改革十年来向西西伯利亚输送的移民、西伯利亚铁路及其支线的建设,中央计委统合了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的资本力量集中投资后,西伯利亚的一系列大后方联合企业崛起了。
最大的重工业项目是库兹涅茨克冶金联合工厂,其规划蓝图早在1906年于维特手上就完成了,但直到1909年才具备足够的投资开始动工,1910年后追加投资在原本的工厂设计规划上改为一期工程预留了未来扩建的冗量。
1912年联合工厂一期工程完工后,设计生产能力是焦炭36万吨、生铁25万吨、钢铁3.5万吨、铁矿石6.6万吨。为了配套新的大型企业的生产能力,在库兹涅茨克煤田新建和扩建了42个矿井。到1912年末,这一带拥有50个产量共为2000万吨的煤矿。
煤炭除了输送给冶金工业作为燃料外,电力工业的发展也非常显著。西伯利亚的燃煤发电站从个位数攀升至30座,发电量从百万千瓦时提高到2亿千瓦时。
除了重点投资的冶金工业之外,化学工业、机械制造业和食品工业在乌拉尔至西西伯利亚地区都得到了快速发展,新西伯利亚、车里雅宾斯克、叶卡捷琳娜堡、察里津等一系列城
镇成为新兴的工业城市。
尽管汽车工业同样被尼古拉加入到了五年计划的行列中,但是由于俄罗斯臭名昭著的无路季——三到四月份土地解冻化为泥潭,再加上冬天零下四五十度夏天可能有零上三十度,剧烈的温差导致公路建设几乎约等于白费功夫,没过一两年水泥路面就裂成土路了。
因此俄国的汽车工业侧重于载重卡车的发展。就目前而言,俄国不怎么需要考虑乘客颠簸的载重卡车发展还不错,在1911年里加举办的欧洲长途卡车越野赛中得到了优异的成绩。俄国陆军也考虑将现有的国产卡车改造成有能力运载火炮的轮式装甲车。
除了工业更高水平的发展之外,俄罗斯帝国的农业也有解开枷锁之后的喘息和复兴。
由于俄罗斯帝国的民主化已经有十多个年头,民众多少也具备了有权参与社会和国家治理的自主意识,因此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原本普遍存在村社的俄国省份中开始传播。
村社向农业合作社转变的过程十分复杂,一方面是农民各自土地集中导致不再需要集体劳动,一方面是村社传统意识让农民仍旧愿意参与到大集体中。小农意识和集体主义彼此拉锯后,从更加强调平均主义集体主义的村社退化成勤劳致富与集体主义兼顾的合作社可能是农民务实的合理经济优化。
总之,在1912年的俄国,已经有超过8万个信用合作社、消费者合作社和农业合作社。
信用合作社为农民提供了急需的农业低息贷款,可以用来购买土地、改良农具、购买种子、培育牲畜、增加土地肥力;消费者合作社会集体采购农民社员所需的各式商品,促进了俄国国内的贸易循环;农业合作社则覆盖了前两者的功能,还会置办合作社企业,开设面粉厂、砖厂、亚麻厂等等村镇小企业。
这些合作社一共组成了17个大型联盟,类似省-县-村这样建立了自己的多层体系,并与国家计委合作,提供价格合理的农村物资供应,杜绝投机商活动。
合作社在从事经济活动的同时,还会和以往的俄国农民公社一样,将合作社的利润转换为普及所有社员家庭的文化教育、娱乐活动、卫生医疗等事务。
可以说,俄罗斯自古以来的集体主义让资本主义也变换了一种模样。俄国农民虽然认可了赚钱的重要性,但对于赚钱的目的他们也很清楚,那就是有节制地改善自己和身边人的生活。因此资本主义塑造了崭新的俄罗斯帝国,俄罗斯民族也塑造了20世纪初的俄式资本主义伦理——强调勤劳节俭、重视团结互助。
这种俄式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从1912年6月开始,欧俄五十个地方自治省份全面普及的免费医疗。
直到1897年之前,俄国的农村医疗系统几乎等于是一片空白。无法给广大民众提供基础的医疗保障就意味着奇高的死亡率、各种传染病的爆发。因此俄国的地方自治省份从零开始,想要建设一种可以普及所有人民的医疗体系。
俄罗斯并不缺乏想要为人民谋福利的热忱之士,沙皇也愿意为医疗改革投入资金,大约每年2000-3000万卢布的持续投入让俄国的医疗保障系统诞生了:每个县被划分为若干个医疗区,每个医疗区设立一家医疗区医院,有医生(也有做辅助工作的医士、助产士等人)在那里坐诊;每个乡村设立一处诊疗所,偏远地区还有急诊室,有一名医生在那里负责接诊病人,这种诊疗所或者急诊室被称为医生站点。
与此同时,深入基层工作的俄国医生们发现,无论是收取门诊费、医药费还是住院费,哪怕是最低的费用,都会降低最广大俄国农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有时甚至会使基层医生无法及时发现疫情,更不用说对疫情采取有效措施了。
因此在医生们的强烈呼吁下,地方自治政府开始着手讨论研究普及全民的免费医疗。
随着经济增长,地方自治政府的预算得到保障,在1907年后陆陆续续有不少地方自治省份开始实行本省居民本省医疗免费的规定。
到了1912年时,欧俄五十个地方自治省全部门诊免费、开药免费、医疗设备免费;住院免费,无论是在医疗区医院、县城医院还是在省医院;外科手术免费、专业治疗免费、助产服务免费;所有的抗击传染病措施和卫生措施都免费。
正如俄国医生代表在欧洲的国际医生交流协会上做出的报告:“全民免费医疗原则是俄国地方医生和地方自治医疗机构最大的收获……免费医疗并不是出于慈善目的,它的主要原因是尽可能地为所有人提供医疗服务……免费医疗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了在道德上影响医生,否则就容易出现恶性竞争,医生就会变成商人。”
在俄罗斯医生的持久努力下,俄国的死亡率从30年前的37
‰降低到了如今的20‰,伤寒、斑疹伤寒、出血性腹泻(痢疾)、猩红热、麻疹、白喉和天花等传染病的传播也得到了有效抑制。
为了普及免费医疗,平均每个地方自治政府的25%预算开支都将被用于医疗服务,但这点在乎的人很少。因为对于地方自治政府的中产阶级工作者而言,将经济发展服务于俄罗斯全民族是更符合爱国、道德和大众利益原则的。
也正是在这个白银时代中无数个微薄的小人物孜孜不倦的努力,为了所有人获得更加美好的生活,俄罗斯帝国才能抵达今日的成果。
第五十一章,巴尔干冬日危机
相较之那些深入疫区工作死亡率高达60%的医生,又或者平均寿命不超过40岁的工人阶级,再或者走遍祖国千山万水为农民提供农业改良技术的土地测量员和农艺师们,和这些地方自治政府雇员的勤劳工作相比,尼古拉流汗出力的时候很少,堪称养尊处优的典范。
但吊诡的是,就是这个不怎么辛苦也一无所长的沙皇可以在一次决定,或者一项法令的签字,就把无数人的劳动成果挥霍一空,将千万人的生活置于不幸。
就比如眼下,随着巴尔干战争如火如荼地进行,奥匈帝国再次蠢蠢欲动了,战争的气氛随之陡然增温。
对于这次巴尔干战争,塞尔维亚人的想法是获得土地扩张的同时,最好可以在阿尔巴尼亚地区获得一个亚得里亚海的出海口,摆脱内陆国的闭塞环境。
与之矛盾的是,奥地利人决定在巴尔干半岛建立一个作为附庸的阿尔巴尼亚国家,以阻止塞尔维亚的进一步扩张。
维也纳的外交官希望阻断塞尔维亚对外沟通的通道从而制约它的经济。他们始终担心俄国会向塞尔维亚输入大量的物资支援。
因此,如果塞尔维亚获得亚德里亚海出海口的计划失败,这将迫使塞尔维亚人在马其顿地区寻求更多的领土并因此爆发与保加利亚人的冲突,维也纳很乐意看到抵制自己扩张的巴尔干同盟瓦解。
“假如塞尔维亚不能从阿尔巴尼亚至少获得通往亚德里亚海岸的一小块领土和一个港口的话,那么我们建立的巴尔干同盟很有可能会陷于内讧。”
萨佐诺夫闷闷不乐地将外交部的看法说给了尼古拉听。
因为巴尔干冬季的外交纠葛恐怕会再次陷于危机中,因此沙皇请来了首相斯托雷平、外交大臣萨佐诺夫和陆军大臣尼古拉沙大公一起商议。
“维也纳对贝尔格莱德的照会令塞尔维亚方面非常愤怒,不排除塞尔维亚人会有什么极端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