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08年德国通过第二次“补充法案”时,政府开支已经出现了5亿马克的赤字。而从1897蒂尔皮茨计划开始到1914年,海军扩建使德国的国债增加了10.4亿马克。可以说,从1906年无畏舰竞赛开始后,德国的税收制度已经难以支持这样的军备竞赛了,而从根本上调整税制又在国会中遇到强大的阻力,德国的无畏舰建造开始面临窘境。
德国越来越多的决策者开始意识到:“我们不能再与比我们富得多的英国进行无畏舰竞赛了。”
无独有偶,1911年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后,俄国和法国相继进行陆军军备扩充,此时德国的地缘特点无可争辩地成为决策者的首要考虑:德国是一个居于欧陆中央的陆权国家,陆地上的战斗将决定其命运。
在这种情况下,陆军顺理成章地占了上风。1911年,普鲁士陆军大臣黑尔林根提出要扩大陆军,但幅度不大,目标仅仅是加强已有的三个集团军。
到1912年,由于土耳其在巴尔干战争中失败,德国失去了一个潜在的强大盟友,要求大规模扩建陆军的压力迅速增加。1913年,德国国会通过新的陆军法案,一次拨款8.9亿马克,增加陆军常备兵员13.6万人。
至此,陆军在1911-1913年间重新获得了优先地位,增加兵员总数17.5万人。在这种情况下,海军开支自然会受到挤压,从德国的战略侧重上让出位置来。
第五十三章,俄国的绿水海军
1913年下半年,由于德国主动放弃了海军竞赛上的努力,这为紧张的英德关系带来了一丝缓和的可能性。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和随后爆发的巴尔干冬日危机中,英国和德国各自承担起了约束自己盟友的职责,由于拥有共同的话题,所以两国的外交联系也增多了。
于是借着趁热打铁的功夫,德国宰相霍尔维格很快在旷日持久的巴格达铁路问题上也与英国取得了让步和妥协,甚至英德双方就奥斯曼帝国治下的石油资源达成了一个协议,将在1914年组建一个英德联合石油公司来开采中东石油。
德国在海军竞赛上的退出为它争取到了进行战略腾挪的空间,这无疑对法国或者俄国不是一个好消息。
不仅如此,英国赢得了海军竞赛的胜利,那么英国既然重新稳固了自己作为海军霸主的地位,与德国的恶劣关系也没有刻意淡化的必要了。
于是在英国政府中,寻求改善和德国关系的呼声也水涨船高。英国财政大臣劳合·乔治甚至宣称:“我们两国之间的关系比几年前好得多了……这两个伟大的帝国开始认识到,它们能够为共同目标合作,可以合作的地方比起那些可能发生争论的问题来要大得多、多得多而且重要得多。”
鉴于德国重新把财政投入到陆军的建设中,俄国驻柏林武官还有财政专员们做了一份数据报告,内容大意就是:由于德国是欧洲第一大工业国家,德国会很快后来居上重新反超俄国的军备成果。因此从1914年开始,俄国因为第一个起跑会占据一定优势,但在1916年后德国很有可能会反超这种势头。虽然俄国的经济增长比德国快,但下一次俄国建立起对德国的优势恐怕就要等到1920年之后了。
另一个不好的征兆是,从1909年开始的经济繁荣似乎在1913年的下半年显露出了许多新一轮经济危机的特征。比如说欧洲股市遭遇了多次振荡,股灾一般情况下是经济危机的先决条件。
因此俄国现在也存在一个战略窗口期的机遇,但这个机遇到底会以何种方式发生,尼古拉还无法猜测得了,他能做的就是未雨绸缪多做准备。
比如说现在,沙皇正在圣彼得堡最大的造船厂之一,普梯洛夫海军工厂中视察俄国海军的新舰斯维特拉娜级的下水。
相比于英德两国开启的无畏舰竞赛,俄国海军基本没有参与这项耗资巨大的活动,而是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建设“绿水海军”和近海防御上。
大型铁甲舰和前无畏舰的工程在1896年以后基本全部结束了,但是这不意味着俄国海军至此就不建造水面舰艇。装甲巡洋舰、轻巡洋舰、舰队驱逐舰乃至于新兴技术兵器潜艇都在俄国海军的研发计划中。
按照1909年的俄国海军造船计划,到1913年末俄国海军将拥有10艘轻巡洋舰、60艘驱逐舰和60艘潜艇的规模。
中小型舰艇因为各国海军都没怎么重视,所以俄国最新式的轻巡洋舰斯维特拉娜级,驱逐舰诺维克级,潜艇雪豹级
都远超各国同类型舰种。
斯维特拉娜级轻巡洋舰排水量6800吨,最高航速30节,拥有15门130mm舰炮、2具三联装550mm鱼雷发射器和90枚水雷。
诺维克级驱逐舰排水量1600吨,最高航速37节,拥有4门105mm火炮和1门75mm火炮、4具三联装550mm鱼雷发射器和50枚水雷。
雪豹级潜艇水下排水量780吨,水面航速18节,水下航速9节,拥有1门75mm甲板炮和4具500mm鱼雷发射管。
除了中小型舰种设计上俄国海军的新式舰艇稳居世界第一的位置以外,俄国海军装备的鱼雷、鱼雷管、水雷和水上飞机的性能和效用都居于世界首位。
因为没有新服役的大型水面舰艇,所以俄国海军目前的战略是利用水雷、鱼雷这些廉价武器进行以小博大的近海防御。也正因此,俄国海军在水雷和鱼雷的武器研发上同样走在世界先列。
当下世界各国的海军鱼雷一般来说口径大约是457mm、航速是29-30节,而俄国目前列装的鱼雷口径都在500-550mm,装药量更大,航速达到了惊人的45节。
在鱼雷发射器上,俄国海军的工程师们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款多管鱼雷发射器,目前俄国海军的水手基本掌握了扇形齐射鱼雷的独门射击方式。
在水雷方面,俄国海军也秉持着“大就是美”的原则,把水雷的装药量增加到了150kg以上的烈性炸药。如此一来俄国海军的电液撞发水雷和机械撞发水雷的威力远超世界各国,故障率则大大低于其他国家。
有了最先进的水雷后,俄国海军现在也列装了世界上唯一一款布雷舰和扫雷舰,海军工程师在1912年发明了几种切割扫雷工具让俄国海军不仅布雷能力超群,扫雷能力也具有独特技巧。
除此之外随着俄国航空工业的技术进步,俄国的飞机设计师们开始为海军制造水上飞机作为侦察工具。目前俄国海军的水上飞机型号为M-5型,有效荷载300kg,时速120km。
相比于俄国陆军负担的重要任务,俄国海军无论是波罗的海舰队还是黑海舰队,最重要的职责就是防御俄国的海岸线,防止敌军舰队试图登陆的行径。
以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战斗训练为例,波罗的海舰队的水手全都掌握了快速布设水雷、鱼雷射击命中的技巧,而且除了布设防御性的水雷区之外,还拥有进行攻势水雷的技巧——就是把水雷布设在敌对军港之外,以此封锁敌军大型水面舰艇的行动能力。
在实际战斗中,水雷区、驱逐舰和潜艇的鱼雷攻击将是任何靠近俄国海岸线的舰队不得不考虑的危险问题。
这次沙皇除了视察普梯洛夫海军造船厂外,为陆军服务的普梯洛夫军事工厂也拿出了最新一款的轮式装甲车设计:搭载3挺马克沁机枪和一门75mm短倍径突击炮,拥有7mm装甲的普梯洛夫装甲车。
第五十四章,俄国的履带车家族
为俄国陆军服务的私人军事承包商普梯洛夫工厂在1912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后根据陆军新的设计要求,重新改装出了一款基于俄国国产卡车设计的重型装甲车。
普梯洛夫装甲车的造型类似于历史上的普梯洛夫-加福德装甲车,但卡车底盘用的是俄国本土化生产的卡马卡车。卡马汽车厂是三五计划中投资扶持的新汽车制造商,因为工厂落址于乌拉尔山西麓靠近彼尔姆省的卡马河附近,因此取名为卡马汽车工厂。
卡马-3型载重卡车使用35马力4缸内燃机,载重6吨,被普梯洛夫工厂选定为理想的改装底盘,所以这款重型装甲车的正式名称可以称呼为普梯洛夫-卡马装甲车。
“这款就是我们工厂新研制的装甲车普梯洛夫号。”
在陆军于圣彼得堡郊外的军事试验场地中,工厂经理和设计师们簇拥着沙皇和陆军代表一行人。一位名叫佩列什科夫的俄罗斯工程师带着沙皇绕着长5.7m宽2.3m高2.8m的庞大装甲造物转了一圈。
这辆普梯洛夫号是即将参加陆军检验的实验一号车,没有涂上军用墨绿色涂料的银色金属板在阳光下折射出阴冷的色调。
“这个底盘、引擎、机枪、大炮都是国产的吗?”
“这门75mm突击炮采用的是法国施耐德公司的76.2mm山炮作为原型,拿到生产许可后我们普梯洛夫工厂自己制造的国产版本。”
另一名工程师补充了一句。
“这种装甲车什么时候可以投入生产?”
“生产线和熟练工在1914年3月之前就可以全部准备好,之后每月生产100-200辆没问题。如果陆军采购得多的话,再拉几条生产线就行。”
“很好,那么就试试看吧。”
尼古拉
自己也看不出什么毛病来,就点点头退到一旁等驾驶员和机师钻进装甲车中。
普梯洛夫-卡马装甲车启动之后引擎的轰鸣声对十几米外的围观众人来说都清晰可见,随后大约12吨全重的装甲车在一阵晃动后通过实心橡胶轮胎的驱动下以20km的时速朝靶场驶去。
“这种重型装甲车主要加强的是装甲、速度和火力,但是无论如何,轮式装甲车的越野能力是不足以在俄罗斯的春秋两季泥潭中行驶的。”
“另外土耳其人的工兵在德国军事观察员的指点下很快就学会了利用壕沟等工事阻碍装甲车的行驶,为此我们也吃了不少苦头。”
几名先前参加过巴尔干职责的志愿装甲车军官与尼古拉握手之后对沙皇如实说道。
对此尼古拉也心知肚明,点点头后对普梯洛夫工厂的工程师们即兴演说夸赞和鼓舞了几分钟,随即沙皇一行人来到了同一个场地另一边的劳动者贸易公司与法国施耐德公司合作的履带型装甲车的实验地点。
俄国劳动者贸易公司作为俄国最大的农具辛迪加,目前已经改制成与国家计委合作的农业机械托拉斯企业。这家大公司在1905年的时候引进了欧美的履带拖拉机技术,但因为履带拖拉机的本土化屡屡遭遇技术困难因此到1909年的时候才建设了第一条履带拖拉机的成熟生产线。
有了本土化的履带拖拉机生产商,那么坦克的雏形设计自然就可以提上日程了。不过与一帆风顺的轮式装甲车设计不同,履带式装甲车设计遭遇的难题要多得多。
首先是俄国的第一款坦克T-1,这个名称是尼古拉给取的,很没有创意,意思就是第1种坦克tank,所以名叫T-1。可能是因为尼古拉没有画图只是文字描述,俄国工程师的设计非常简单粗暴:一个长方形的铁盒下面安装履带,正面对敌安置一门75mm炮,两侧是两挺机枪。
尼古拉被这种耿直的设计给雷倒了,于是他绞尽脑汁把大概类似于历史上法国雷诺FT-17的图案画给俄国工程师们作为参考。
于是劳动者贸易公司的设计部门重新开始设计和建造一款新式履带装甲车,这个时候因为还没有坦克tank这个称呼,所以俄军一般就称呼为轮式和履带式两种装甲车。
在1911年,可能是因为俄国陆军和法国陆军日益密切的合作关系,虽然沉迷于攻势邪教的法国陆军对这些技术创新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态度,但法国最大的军火制造商之一,施耐德公司倒是非常感兴趣,提出能不能加入俄军的技术团队进行合作。
像是普梯洛夫工厂引进的施耐德山炮就是这个时期进行的合作之一。
施耐德公司的想法是,虽然法国陆军目前不会采购这些新兴技术产品,但是其他国家拥有之后难保法国陆军不会采购一二,为了积累技术储备于是施耐德公司主动跟着俄国制造商一起合作研发新产品。
于是新的坦克在法俄合研两开花的进度下拿出了成果:T-4型履带装甲车。
T-4坦克的外观基本上已经与历史上法国雷诺tf-17的外观有些相近了,但是在发动机、变速箱和驱动轮的布置上还有不少争议。
与尼古拉想要研发出和后世外观功能类似的坦克的这种想法不同,法、俄两国的工程师团队合作之后倒是经常脑洞大开“不务正业”。
施耐德的设计师提出说,为什么不在履带车上加装更大的火炮?俄国陆军的工程师被戳中了爱好火力的特点,也非常同意这个创意。
因为尼古拉的要求是把只安装机枪的履带装甲车换上大炮,但是类似于雷诺坦克的造型让可旋转炮台加大口径火炮这两个要求不太方便同时满足,其实尼古拉想要的是一款雷诺FT-17的放大版,但可能是沟通问题,结果导致T-4坦克的原型拿出来不久,法俄两国设计师把坦克的加点歪到了履带式自行火炮和突击炮上面去了。
这导致在1913年,俄国设计师把不方便转动的炮塔干脆去掉,他们认为依靠履带左右转动比炮塔快得多。没有炮塔的限制,火炮的尺寸也就更加能放飞自我了。最开始采用的是75mm速射炮,后来改用105mm和150mm炮。施耐德公司对这种可以自行移动的火炮比坦克更感兴趣,于是提出说把施耐德正在研制的280mm火炮按在履带底盘上。
结果就是尼古拉在1913年中旬的陆军试验场上,没有看到自己想看到的放大版T-4,而是一堆口径大到吓人的自行火炮和突击炮。
“……说说看这些履带装甲车的功能吧?”
尼古拉一向是提出要求后让工程师团体自行开发,因为他也不懂机械设计,只能在外观上给出个很模糊的大方向,所以最后拿到几款变形走样的自行火炮也能接受。
“这个是搭载了施耐德280mm火炮的履带自行火炮,这个是150mm火炮的履带装甲车,这个是75mm火炮的履带装甲车。”
因为都还没有取名,劳动者贸易公司的工程师们就按照安装火炮的口径给沙皇介绍说。
除了第一款280mm口径的履带车因为采用的是双车体不能作为装甲车使用外,对这些工程师来说,后两者的设计款式似乎还让他们脸上有“我故意的”那种自豪感。
“这几种都是实验型样车吗?”
“搭载施耐德280mm火炮的样式因为需要施耐德公司的技术许可,所以到1915年才能开始投入生产。150mm和75mm的履带装甲车都采用俄国国产技术,所以只要陆军采购,生产线在1914年就可以投入生产。”
“你们除了这些,最好可以在之前T-4的基础上把它放大再……”
尼古拉仔细想了一下,自行火炮也不是不能接受,于是重新描述了他的要求后让陆军的工程师代表与劳动者贸易公司商议起来了。
除了普梯洛夫-卡马装甲车和T系列履带装甲车之外,俄国第一航空的飞机设计师、应用化学国家研究所的化学家都在1913年陆续确定了好几种军用产品的设计方案。
第五十五章,1913年的技术成果
作为第三个五年计划的一个小小组成部分,在圣彼得堡西北方向一百多公里的维堡落成了一座多机种制造综合体,即所谓的航空城。
这个维堡航空城包含有2家飞机工厂、1座试验厂、1个空气动力学科研实验室、1所航空学校以及1个机场。
1912年航空城彻底完工之后,这个国营机构的前身是圣彼得堡的俄国第一航空公司原班人马,但也招募了更多国内外的航空科研人才,因此整合改制为维堡飞机设计局。第一任技术总监兼首席工程师是伊戈尔·伊万诺维奇·西科斯基。
正是在西科斯基的手中,俄国飞机最终完成了封闭驾驶舱的设计并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多引擎重型飞机“俄罗斯勇士”。该机翼展28m,装有4台120马力4缸水冷发动机,时速107km,载重400kg。
1913年5月13日,西科斯基亲自驾驶这架大型飞机进行试飞,并获得了圆满成功。
不过这次维堡飞机设计局取得的技术成果不是因为哪种新机型的设计成功。
1912年末,一位名叫波普拉科夫的航空工程师在知晓了参加意土战争的俄国志愿航空队飞行员结合了他们和意大利飞行员的一些交流想法后有感而发,决定设计一款可以在螺旋桨转动的同时进行机枪开火的协调装置。
花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波普拉科夫成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款机枪射击协调器并安装在维堡飞机设计局最新研制的S-11型飞机上。
这款S-11型飞机基本已经具备一战时双翼战斗机的一切外观特征了,采用直列式发动机,时速120km,可以爬升到3-4km上空。
除此之外,尽管因为俄国的光学工业起步晚,与德国同类型光学仪器的性能相比较差,但是有总比没有强,基本可以满足侦察飞机所需的照相、侦察设备需求。
另一边,俄国第一座合成氨工厂在1913年建成了。
其实应用化学国家研究所一直在进行自己的合成氨实验,但苦于没有结果,因此时刻关注欧洲同行们的研究进度。俄国化学家在1908年末的时候注意到了德国化学家哈伯于合成氨方面的进展。当时哈伯的实验方法虽然可以合成氨但无法做到工业化生产所以一度遭到德国工业界的冷遇。
尽管俄国应用化学国家研究所想要把他挖到俄国来,但作为德裔犹太人的哈伯十分热爱自己的祖国,因此拒绝了俄国的高薪邀请。不过哈伯还是把自己的研究专利出售给了俄国同行。
俄国化学家们开展研究的时间晚于哈伯,因此即使没有哈伯的分享,大约在2-3年后可能也可以独立发现合成氨的实验室做法和工业化应用,但是提前结束研究让俄国的合成氨工厂也能赶在1914年到来之前完工。
工业化固氮对化肥和炸药工业的作用不必多说,俄国第一座工厂完工后马上就能制造大约2000吨的液态氨,对烈性炸药的生产创造了巨大的便利。
除了合成氨的工业化运用终于落地以外,应用化学国家研究所还推进了毒气相关方面的研究,碳酰氯(光气)和二氯二乙硫醚(芥子气)是俄国化学家们发现致命性更大的毒气种类。
但是对于是否要把这种科研成果应用于军事目的,简单来说就是杀人,令研究所的化学科研人员十分不安。他们联名请求沙皇不要把这些人类科学的成果应用在野蛮的互相杀戮之中。
尼古拉倒是很快就与他们承诺说
,假如其他国家不率先对俄国军队使用这些化学剧毒物,那么这些研究所的科研成果就永远躺在技术档案中。
对于沙皇的说辞,俄国的技术人员基本都安心了,因为他们认为以欧洲人的文明水平,必然不可能使用如此非人道的方式杀人。
既然已经对毒气的研究走到了这个地步,那么防毒面具和防护服的技术也基本有所掌握了。除此之外炮兵总局的设计师终于把可以发射毒气的炮弹给设计出来了。
不过为了安抚俄国科研团队高尚的道德心,因此这些技术成果在小规模实验后全都安静地躺在国家机密档案之中,中央计委也只是对工业化应用的生产设计进行了相应的讨论。在保证第一时间可以生产出俄国的化学武器后,这部分的研究基本告一段落。
综上所述,除了毒气的制造会等到开战以后视情况而定,装甲车、军用飞机、自行火炮和突击炮、坦克的原型机都在数年乃至十年一计的技术积累中产生了密集的成果涌现。
但是,虽然拥有了如此之多的新型技术兵器,最重要的一环还是使用兵器的士兵。
1913年秋季,作为法俄军事合作的一环,今年法国总参谋长约瑟夫·霞飞以及法国陆军一批高级将领一同来到盟国参观和检验俄国陆军的大规模军事演习。
沙皇尼古拉二世、陆军部长尼古拉沙大公和总参谋长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阿列克谢耶夫全都出席了此次代号为“和平纪元”的大型军事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