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沙俄当皇帝 第213节

鲁登道夫则如实向德国国会的各个政党代表透露了现在德国东线战场面临的敌我实力差距,“就军事态势而言,目前德国还没有恶化到仓促谈判的形势,但是德国面临的战败结果已经不可避免。如今同盟国与协约国兵力之对比是600万与1200万,到了1918年中,是400万与1600万。”

鲁登道夫进一步说道,德国不可能在战斗了4年之后继续与协约国无穷无尽的人力物力进行消耗战,所以时间拖得越久,德国的筹码就越少。这是他平生第一次心平气和地和民选议员们交流。

各个政党代表听到“战败”的字眼,个个面色苍白,站立不稳。其中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改革派领袖弗里德里希·艾伯特面无血色,目瞪口呆;民族自由党人古斯塔夫·施特雷泽曼则像是挨了当头一棒。

“一想到德国将要战败,我现在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一枪崩掉自己的脑袋。”施特雷泽曼沮丧地说道。

马克斯亲王则对鲁登道夫的故意示弱感到震惊不已,没想到他为迫使自己为议和展开行动居然如此低声下气。如此一来,亲王原定的计划便泡了汤:此前德国国内之所以能够团结一致,全靠德国军方的强力铁腕。而如今,军方自己都已经泄气了。

会谈没有继续下去,因为德皇宣布御前会议立即开始。

威廉二世努力以轻松欢快的语气向众人打招呼:“不得不说,我到柏林来的时候,气氛真是紧张啊。”

当马克斯亲王表示依然反对和平提议时,德皇突然打断他的发言:“把你请来柏林,不是让你来跟我们唱对台戏的。”

不过,马克斯亲王还是没有退缩,他准备设法说服兴登堡元帅。

第二十五章,德国决定和谈,其下

面对德皇威廉二世的施压,马克斯亲王没有退缩。第二天一早他就亲自拜访了兴登堡元帅在柏林的住处。

“现在这么快提出停战请求不仅达不成我们想要的效果,而且还十分有害,等同于向全世界宣布德国已经打不下去,战败了。到时候和平谈判的主动权就跟我们无关了,曾经我们做出的一切努力全都会付之东流。”

巴登亲王如此对兴登堡元帅说道,令后者沉思不语。

“那么现在的局面真的有那么恶劣吗?就在几个星期前,最高统帅部还在向国民宣传德军于东线采取了种种有利于我方的行动均取得了重大胜利。难道现在就直接调转180°宣称德国战事行将崩溃,所以不得不与协约国进行停战谈判?”

兴登堡答复称陆军形势没有你说得那么无法挽回。“前线依旧坚如磐石,秩序井然,胜利连连”,只是打到现在这个地步,已经不是以德国一国之力可以扭转的局势了。

“所以在形势严峻之前采取和谈将会更利于德国政府及其人民。”

马克斯表示兴登堡的话说得很有道理,与自己的立场是一致的。只是假如要自己签字的话,必须满足一个条件:“最高统帅部必须做出书面声明,表明如今局势之危急程度,迫使本人不得不在发表演说之前发出照会。我会将此份声明传达给内阁,最终也将向公众公开……”

兴登堡不愿意做这样公开承认军方失败的声明,这与德国官方对民众长久以来的虚假宣传所冲突。现在的问题就在于,谁先第一个公开提出停战或者戳破假象公开德国的严峻局势,那么谁就将承受多年战争宣传的反噬,结束自己在军队或者政界的生命与威望。

马克斯亲王说,从兴登堡元帅的答复看,形势还没有严峻到刻不容缓的程度,所以没有必要现在的直接启动和平照会。他建议反其道而行之:在首次就职演说中,马克斯亲王将宣布德国新的战争目的,而新目的将与“威尔逊十二点原则”保持一致。

兴登堡不置可否,但他说尽快和谈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在国会,关于马克斯亲王的演说一事闹得沸沸扬扬。国会的休息室中,来自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的鲁道夫·希法亭博士说奥匈帝国的军队已经失去了进攻的动力,只能在防御中苟延残喘。

“不过多久,一切都会垮掉。协约国肯定不会接受德国提出的和平条件。”希法亭博士预计和平可能会在12月份到来:“如果届时未能实现和平,那么还将打下去,下一次议和要等到明年夏天。到了那个时候,德奥同盟的战败之事已成定局。”

另一名议员则透露兴登堡在御前会议上曾表示,继续打下去也毫无意义:“过不了多久,一切都会垮掉。”

到了晚上,马克斯在召集众人的新内阁第一次会议上坦言说:“我现在就像是被告知了行刑日期的死刑犯,每时每刻都度日如年。”

深夜,马克斯亲王起草预定次日对国会发表的演说稿。酒店的客房里聚集着他的几名密友和亲信,马克斯把演讲稿读给他们听。讲稿对“威尔逊十二点原则”做出详细分析,并称“十二点”正是德国战争目标的基础所在,甚至要求对战争罪问题进行国际调查。

听众大受感动,显然对讲稿衷心赞同。随后马克斯的秘书奉命将手稿带给新内阁成员,以示礼貌。

秘书回来时已是凌晨,马克斯亲王见他“面如死灰”。秘书回报说,演说稿遭到各大臣及外交部官员的一致反对。如此一篇演说会在国外招致灾难性后果,威尔逊会因自己的思想遭到肆意解读而感到愤怒。

马克斯亲王沉默不语,他环视着聚集在身边的友人发现他们眼中的光芒渐渐消失。随后他要求独自静一静。

几番犹豫后,在众人的反对态度下,马克斯最终决定放弃此篇讲稿,另写一篇。

到了早上,稿子还没写完,因此国会开会的时间从下午1点推迟到下午5点。

议员们到达国会后,听到各种流言,其中有人认为会议之所以推迟,是因为“从国外传来重要的新情报”。一时之间,大厅里谣言四起。

在会议大厅里,议员们对新任劳工大臣表示祝贺。大臣先是回以感谢,而后略带感伤地说道:“其实,大家可能不知道,此时该有的不是祝贺,而是安慰。”

另一名议员则带来好消息,他认为会议之所以推迟,是由于威尔逊的一篇讲话刚刚在德国公开,其内容给人带来某种希望,“显然,威尔逊担心英、俄两国会根据自己的有利地位而提出过分的要求。所以我认为,缔结一份我方能够接受的和约还是大有希望”。

旁边听着的一名议员说道:“我们就要垮台啦。结果你猜怎么着?我还真高兴!”见那议员咧嘴一笑,有人同样露出笑容,也有人面露厌恶之情。

终于,5点就要到了。走廊与包厢里摩肩接踵,偌大的会议大厅里,政府代表、高级官员及军方代表共约300余名出席会议。

身材修长的宰相马克斯亲王没讲任何排场,健步走入会议厅,身后跟着多名国务大臣。一刻钟后,天主教中央党出身的康斯坦丁·费伦巴赫议长宣布会议开幕。

在一片寂静中,马克斯亲王发言。他缓慢而清晰地念着发言稿,以单调的声音对改革及议和计划做出概述。绝大多数听众对其自由主义,甚至略有些激进的内容感到意外,不过并未做出什么反应。

当新任宰相谈到发给威尔逊总统的照会时,尽管语气依旧平淡,心脏却已跳个不停:“采取此一措施,不仅是为了拯救德国及其盟国,同时也是为了拯救多年来饱受战争之苦的世界人民。因为威尔逊先生那份谋求各国人民未来福祉的新设想,与德国新政府、与我国绝大多数人民的想法,在总体方向上一致。”

马克斯亲王平淡的讲话打动了听众,因为他们清楚,为了和平事业,马克斯曾长期全身心地投入到反战活动中去,“因此,我内心平静如水——那平静来自我生而为人的善念,来自我作为人民公仆的良知,同时也来自我对祖国人民的坚定信心。伟大而淳朴的德意志人民,能够为祖国事业奉献一切,能够形成光荣的武装力量。依靠着德意志人民,我

作为领导帝国的政治家,在此迈出第一步,并等待结果。”

费伦巴赫议长担心议员们会做出歇斯底里的反应,可众人只是报以礼貌的掌声,甚至无人针对马克斯亲王的计划进行讨论。会议一结束,新政府成员便互相庆贺避免了一场危机。

会议厅里也没有什么戏剧性场面,只有在走廊里,人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讨论局势。

“真是怪了,气氛不够激烈。”一个议员说道,“显然,议会对事情的重要程度还没有清醒的认识。”

“战争很大程度上麻木了人们的感情,”议员的朋友说道,“人们对国内改革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不管怎么说,此事仍然可圈可点。”

绝大多数民众并没有新一届政府所担忧的爆发出如何如何的反对声音,许多人平淡地接受了现实。虽然战败或许会带来退无可退的局面,但是如今战争已经让大部分民众感到无法容忍了。街头巷尾还流传着一句俏皮话:“马克斯就是帕克斯(罗马神话中的和平女神Pax)。”

不过在富裕的资产阶级以及帝国主义者眼中,事情是另一种模样:就算战争再打几年,那些人在物质上也承受得住。因为他们不像广大人民群众那样半饥半饱,操劳过度。他们的梦想是德国成为世界霸主,进行海外扩张,财富大量增值。他们无法忍受德国在一夜之间沦为一个屈辱战败、一贫如洗的国家。

与此同时,德国自上而下都在惴惴不安,不知威尔逊总统会做出何种答复。

和平照会由瑞士伯尔尼发出,而华盛顿方面收到还需要48小时。然而,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比美国人先一步读到了照会的内容,因为英国情报部门已将其截获并成功解码。

随后他把消息秘密传达给了彼得格勒。外交大臣萨佐诺夫感觉心里没底:威尔逊是个理想主义者,实在无法预料他会做出什么样子的反应。除此之外,德国的提议也不能排除是陷阱的可能性。

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萨佐诺夫开始通知大臣同僚,开始制定俄国的停战条件。

至少在经历三年战争之苦后,许多民众已经或多或少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这场浩劫或许将要迎来尾声。

第二十六章,停战谈判

11月8日,德国的和平提议刚刚传到白宫,威尔逊总统便打电话向地球另一端的豪斯征询意见。豪斯上校从彼得格勒立即发来电报,劝总统不要予以直接答复。

当天晚些时间,豪斯在新的一封长电报中具体解释道:“今天传来的消息很是激动人心。在我看来,德国提出的此份停火协议从书面上看没有不接受的道理。不过,如何拒绝倒大有文章可做,可以让您占有优势……保加利亚和土耳其的和谈您没有插手的能力,这次您若再不打入一枚外交楔子,那么结束战争的美名和影响力便与美国彻底无缘了。”

《纽约时报》也于一早发出建议,劝说总统首先要使德国废黜“不负责任、自吹自擂的德皇,并组成一个人民政府,代表德国发声”。其他报纸也在警告说求和提议是个圈套,目的是将威尔逊拉入“谈判议和”的陷阱,从而避免在接下来战争中受到决定性惨败。

次日,总统通过电话传唤国务卿兰辛以及其他幕僚到他的书房。人到齐之后,威尔逊便开始大声宣读致马克斯亲王的答复草案。

兰辛认为总统的答复语气过于温和,没有强调重要的一点,即德方必须做出保证,对威尔逊和平条件全盘接受,还有不少人认为在协约国必胜的情况下为何还要让德国全身而退,无条件投降是这场战争最好的结局。

面对幕僚们的执意反对,总统也十分苦恼。众人讨论了半个小时,最终总统请国务卿把大家的想法落实在纸面上。

西奥多·罗斯福在国会中慷慨陈词,他认为马克斯亲王的和平提议“极度无礼”:“正如我平时所说:德国佬举手投降,军队滚回老家才有谈判的余地”。

英国对和平谈判表现得有些态度犹豫。首相劳合·乔治建议外交大臣贝尔福与美方展开密切合作,以避免更多的误解:“目前看来,威尔逊总统没有指派一名官方代表,因此密切合作存在困难。如果可能的话……在我看来,请总统穿越大西洋是唯一的挽救之道。如果总统无法成行,至少也请派豪斯上校来。”

劳合·乔治还要求外交大臣贝尔福给豪斯发一封私人电报,提出上述方针。

针对德国的和平提议,俄国各大报纸的态度越发敌对起来。不少报纸指责马克斯亲王谎话连篇。

《晚间时分》发表的社论标题是《前途多灾的和约,我们是否非签订不可?》;《莫斯科新闻报》提出了一系列苛刻的条件,其中包括割让德国东普鲁士、波森和西里西亚等地区;《彼得格勒专页》发表题为《停战之阴谋》的社论;《俄罗

斯之声》则呼吁协约国“打进柏林”。

各家报纸与外交大臣萨佐诺夫一样,都在担心威尔逊总统会损害协约国的立场,迫使协约国其他成员做出让步,放弃割地、放弃赔款,接受一份宽宏大量的和约。和约如何签订,将决定未来几代人的战后格局。

此外,萨佐诺夫与斯托雷平还担心,有关停战的议论会消磨群众的斗志。如果最终发现和平提议是个圈套,士气很难再提振起来。

但是威尔逊总统全然不顾各协约国的态度如何,正在加紧修改对德答复,一直工作到深夜。

11月10日上午,总统没有如往常一般去打高尔夫,而是把兰辛叫到书房与他共同研究答复。兰辛发现总统像是变了个人,不禁大喜:“似乎昨天的总统既没意识到全国上下唯一接受的只有无条件投降,也没意识到人民已变得如此疯狂好战。必须要将国内民意考虑在内。当然,太过分肯定不行。”

美国的答复声称,威尔逊总统认为,他本人有必要辨明德意志帝国之宰相所发照会的确切含义。马克斯亲王的意思是否是说,德国接受“威尔逊十二点”所提出的条件?

至于停战,只要同盟国军队“还留在协约国的领土上”,那么总统就无法劝协约国盟友接受停战。

最后,威尔逊总统必须了解马克斯亲王是否“仅代表迄今为止指挥战争的德意志帝国当局讲话”。按规定,外交答复将由国务卿兰辛签字。

虽然总统对回复并不完全满意,但还是把它交给了兰辛。兰辛在下午将其公开给新闻记者。在记者发布会上,兰辛解释说:“这算不上答复,只是一种询问。”

美国的照会将由瑞士驻华盛顿代办发往德国。

由于时差关系,11月11日早上,马克斯亲王收到了威尔逊答复的完整书面信息,心情得到了些许的安慰,但也说不上多好。他的担心成为事实:美国的回复要求德国撤军且德方必须接受“十二点”为条件,而非单纯的谈判基础。

不过,好在外交照会的语气平缓,不同于其他协约国的倾向性新闻,只是在倾泻怒火。威尔逊总统并未加以拒绝,并准备进行调解。

德方高层召开会议讨论如何答复。鲁登道夫从波森赶来,他向与会者保证,东线能够守住“很长一段时间”。马克斯亲王不敢相信鲁登道夫模糊的承诺,便问德军能在协约国的进攻下坚持多久?

“我们有的是时间构建防线,”鲁登道夫避开正面回答,“之后就可以等协约国进攻,耗尽精力,再迫使他们返回谈判桌上。”

鲁登道夫不愿意接受威尔逊开启停战谈判的条件,即退出当下德军占领的协约国领土,主要就是波兰境内的土地。在知道了保加利亚和土耳其投降后,鲁登道夫一度被失败主义情绪所笼罩,可是等那股情绪过了以后,鲁登道夫又感觉局势还没有卑躬屈膝到这种程度,以至于态度也强硬起来,认为德国没必要现在的开启真正的和谈。

总之,在了解威尔逊总统的要求后,鲁登道夫在今天早些时候突然变卦,声称从军事角度来看,和平提议并无必要。

马克斯宰相闻言瞠目结舌:“鲁登道夫的出尔反尔对我无异于晴天霹雳。我与最高统帅部再三确认,他们为什么没有说实话?我要求延期和谈并进行审慎考虑,他们为什么不肯接受?”

漫长的会议结束之后,马克斯亲王得出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军方希望推进的停战议题只能建立在不撤军的基础上。而且还有一股反对和谈的强大力量,即保守派强烈反对撤出一兵一卒,泛日耳曼主义者及其他右翼分子也在大声疾呼,称投降派在怂恿政府求和。

因为威尔逊的照会争论不休的并非只有德方。

在彼得格勒召开的一次协约国代表会议上,萨佐诺夫敦促各国外交部无视该照会,因为威尔逊没有提前与各国协商。

英国代表说首相劳合·乔治对美国总统的提议尤为气愤:好一个威尔逊,竟然把那宝贝似的“十二点”拿出来当停战条件了!要是德国佬同意了,英国未来该如何是好?那第二点“海洋自由”,英国岂能接受?

英国代表提议说,各国应当明确告诉威尔逊,只有德国先从占领领土上撤军,才能谈论停战问题。

经过一番争论,英、俄、意三国代表联名签署的外交照会于晚些时候发出,在同盟国撤军的基础上,三国联合照会要求同盟国残余之军事力量必须在协约国军队的监督下移交其军事武装——所有的机枪、大炮、化学武器、装甲车和军用飞机,才可接受停战谈判。

第二十七章,和谈戛然而止

在彼得格勒的大臣会议主席官邸,几位大臣同僚聚在一起讨论威尔逊的照会。

“威尔逊就是这样,”外交大臣萨佐诺夫说道,“总爱摆出一副战争仲裁者

的派头。”

“这人就是耶稣转世,我看人类是做不出这么仁慈的事情的。”内务大臣马克拉科夫讥讽地说道。

在场的还有俄国陆军代表,副参谋长古尔科将军。

斯托雷平询问站在一旁的古尔科现在的战况如何,古尔科淡淡地答道:“此前遇到几场恶战,德军的作战意志十分顽强。”

“如此说来,如果要今年结束战争,只能等待停战协商的进程了。”斯托雷平听完后判断说。

“要是德国真的接受了威尔逊的条件,那就是把我们推进火坑里。除了衣食无忧的美国人,谁都想从战败者那里讨点好处。”萨佐诺夫说道,“再怎么说,现在是我们承担着战线的重任,处于水深火热中,威尔逊总统必须在做出决定之前先与我们商量。”

之后在斯托雷平的府邸,几位大臣和将军共进午餐,讨论并拟定了一份备忘录交给了沙皇尼古拉二世。

“关于威尔逊那边的问题,”参加碰头会议的皇帝办公厅秘书把备忘录呈交给尼古拉的时候复述了会议的场景,“内阁一致认为应该给他发封电报,要求他向德方明确表示,‘十二点’不能作为停战的基础,因为德国佬本来就是假意停战。新闻媒体方面,我们一致认为应采取如下回应:威尔逊总统是在自行其是,战争并没有结束;‘十二点’不意味着停战,停战也不意味着和平。”

“斯托雷平他们很不喜欢威尔逊吗?”

“总的来说,在座大臣无不对威尔逊咬牙切齿,嗤之以鼻。真是个自负又无知的软骨头。”

尼古拉听完后点头,在备忘录上批注了一句:“主动权应该在我们手里。”

在柏林,马克斯亲王及其同僚正在研究如何答复威尔逊。鲁登道夫不在场,所以众文官可以肆无忌惮地品头论足,比如怀疑鲁登道夫的出尔反尔到底有何居心。

新政府的新任外交大臣威廉·索尔夫建议通过电报回复威尔逊:接受“十二点”为条件,并同意撤军。众人议论纷纷,不少人在遭遇明显的军事失败之前不愿意做出让步。于是外交部又去询问军方的态度,兴登堡的立场很暧昧,而鲁登道夫强调了不准让步的意见。

这令马克斯亲王感到万分棘手。“现在我们骑虎难下了!”宰相尖锐地说,“当时我刚到柏林,他们劈头盖脸要我推进和谈议程,我百般辩驳都不肯动摇;如今惶恐的情绪过去了,又翻脸不认人,觉得还不算火烧眉毛的时候。这样如儿戏的决策,我怎么能把政治工作做好呢?”

马克斯亲王大骂军部都是虫豸,和这些人在一起怎么能搞好政治。

由于感到停战谈判无法推进下去,只能召开扩大会议再把鲁登道夫请来。

鲁登道夫此次前来看上去信心满满。几周之前一门心思要求停战之事,在他看来不过是危难之际发泄情绪的一种呼喊。鲁登道夫表示,前线士气大有改善,自己也在尽力鼓舞士气,不幸的是,停战谈判产生了极坏的影响。许多士兵都很疑惑,现在战局看上去对德国依旧有利,为什么要突然提出停战倡议。

鲁登道夫的说服就好像他本人与和平提议毫无关系。谈论前线的情况时,鲁登道夫都是一副平心静气的态度:“如果再给我更多的部队,那局势便会稳若泰山!”

面对军方态度的突变,内阁文职阁僚无不目瞪口呆。

首节 上一节 213/23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