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沙俄当皇帝 第231节

一家名为“希腊人”的豪华酒店举办的舞会最有名。年轻漂亮的女士们都会跳最新的舞曲,从华尔兹到狐步舞无所不能。一位年长的老派绅士说她们像“仙女”。旁观者看得也是兴致盎然。保罗有一天来参加舞会,回去之后半是讥讽半是炫耀地说:“为什么那些英国女人要摆一副臭脸,屁股却扭得这么欢快?”

星期六晚上的舞会特别热闹,有时酒店外面还会展开决斗。通常是两位年轻气盛、目中无人的贵族打起,为了搏得一位漂亮女士的倾目。

但也不是所有人的生活都在通奸纵欲和肆意享乐中度过的,尼古拉这些天陪着两个女儿一起在海边散步,偶尔在草坪上打打网球和纸牌。

在散步的时候,玛丽娅说,这里的农民生活得比莫斯科的农民富裕。尼古拉询问为什么。玛丽娅详细描述她从车窗中看到的老百姓的容貌。她说:“男女老少都一样,穿着颜色款式单调的衣服。但是,他们的衣服尽管有些破旧,但足够保暖。”

“许多小孩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成熟得多。女人的样貌也似乎比实际年龄苍老,脸上经常有深深的皱纹。”伊琳娜补充说,她和玛丽娅在尼古拉没空的时候就走遍了雅尔塔周边的许多农村,单纯是因为喜欢散步。

“她们背负着极为沉重的负担。”尼古拉解释说,“你们的哥哥正在着手解决这些问题。”

7月12日,也就是雅尔塔峰会召开的第5天,第一份十国集团,或者说雅尔塔参会各国都认可的国际合作协议出炉了:《欧洲军工合作协定》。该项协定规定十国推动军工研发与生产的合作,尽力以托拉斯方式整合军工企业,整合军工、整合订单,统一大市场和统一生产规格,以构建体系化和标准化的

军工生产。

军工合作比经济或者政治合作更快达成共识的原因很简单,在大战后的废墟上,目前尚存且实力最为强劲的军工系统就来自于俄国的军事工业。德国在康斯坦丁和约中将被国际严格监督其军工产业,因此“整合”的另一个名称可以说便是“吞并”。

至于俄德以外国家,捷克在简单地思考后就爽快的答应了。因为斯柯达兵工厂的产能绝不是捷克一国就可以消化的了的。除了俄、德、捷三国以外,其他参会国均没有什么军工产业可言,因此几番讨论后就认可了这项协定。毕竟不管怎么说,俄国当下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力量。

7月13日,新的协定火速出炉。与彼得格勒和会相比,雅尔塔会议几乎就是俄国一言堂,皇储彼得全身心地与财政大臣科科夫佐夫联手推动了斯托雷平在其生前就早有规划的几项雄心勃勃的方案:

一份关于保护少数民族的欧洲公约。任意地区人口数超过5%的少数民族都有权得到其语言和文化的保护权——在执行的具体层面上,基督徒优先于穆斯林或者其他少数民族。所以有人称这是基督徒保护公约,而不是少数民族保护公约。尽管被罗马尼亚抱怨说,这完全是彼得格勒官僚干涉他国内政的工具,但各国无可奈何地接受了;

一个整合十国原材料生产、销售的卡特尔式机构,因为斯托雷平着重强调了对国家经济有重要地位的煤炭和钢铁资源的整合,因此可以称为“煤钢卡特尔”;

一个由原材料卡特尔和俄国陆军武力进行双重担保的货币同盟,将其他九国的货币与卢布挂钩,并将全部黄金储备转移到彼得格勒的俄国国家银行以兑换卢布。并且,以卢布作为外汇储备,来发行本国货币,稳定本国币值;

假以时日,在煤钢卡特尔和卢布本位确立之后,一个真正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就将呼之欲出了。

7月14日,沙皇尼古拉二世在雅尔塔峰会的闭幕式上发表演说,着重强调了两点;第一,欧洲乃是欧洲文明共享的欧洲;第二,在经历了世界大战后,我们绝不能重蹈覆辙。

英国泰晤士报在7月14日发表了一篇针对雅尔塔峰会的社评说:在康斯坦丁条约笔墨未干的时候强调欧洲文明之精神,是否有撇除英美之嫌疑?

泰晤士报还认为,在雅尔塔,没有什么欧洲联盟,也没有国际合作的精神。有的只是彼得格勒单方面的帝国主义作风和沙皇炮制的大陆霸权体系。不过最后沙皇提及不能重蹈覆辙的论调,难得受到了英国评论家的支持。无论是哪国,都不想再起一场大战了。

英国观察者无不担忧地看着一个崭新的欧洲新秩序降临,尽管雅尔塔峰会只达成了初步的军工合作协定和颇有争议的少数民族保护公约,但是彼得格勒官僚们所主张的经济外交远比旧时代沙俄的武力外交更加深入人心。特别是在世界大战百废待兴的废墟上,和平、贸易和发展是所有饱受战火荼毒的民众的一致心声。

泰晤士报给这个新的欧洲新秩序取名为“雅尔塔体系”,或者叫“彼得格勒集团”,因为这个名称简单易懂,这很快就成为了十国集团的新代号。

第二十六章,雅尔塔体系,其中

欧洲共同体的设想并非雅尔塔会议之首创,早在拿破仑战争硝烟尚未散去的1814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就撰写了《论欧洲社会的改组》一书。

圣西门以1814年的国际形势认为,法国和英国这两个欧洲实力最强、积怨最深的国家应当和解,并在这两个国家和解的基础上实现欧洲的联合。虽然圣西门分析的局势与如今1919年的情况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可他设想的核心内容,即两个大国的联合确实存在,即俄德同盟。

甚至用和解一词来形容战后俄德关系也并非子虚乌有。德国之所以能够参与雅尔塔峰会就证明,彼得格勒方面有意让德国从完全且孤立的战败国状态中解脱出来,重新加入国际政治的舞台。

当康斯坦丁条约一经签署,德国作为战败国就面临着低人一等的现状,跟战败的昭和日本的情况有所相同,正常化国家——摆脱国际监管或者任何条约限制——即修约,将成为战后德国外交的很大一部分篇章。

用简单的概括来形容这种外交互动的话,战后德国或许可以成为一个经济大国、外交大国,但是成为政治和军事大国恐怕不是易事。

欧洲共同体是个宏伟的工程,现在确立的初步意向固然振奋人心,但是前路漫漫仍需上下求索。比方说经济上的一体化,在货币同盟之后,投资协定和关税同盟的建立就需要各国建立一个平稳、统一的金融市场,关税统一后各国的税收政策也将得到调整。而在商品和资本的自由流通之后,劳动者的自由流通乃至社会服务的自由流

通也是一个更大的问题。这些都需要一系列国际协调才能确立共识,投入的精力、努力绝非一人能够完成。

不过既然雅尔塔峰会是由俄国一手操办的,那么彼得格勒就不可能受制于威尔逊主义的公开外交中。实际上在所谓十国集团的俄国、德国、波兰、芬兰、捷克、克罗地亚、塞尔维亚、罗马尼亚、黑山、亚美尼亚之外,奥地利、匈牙利、希腊、保加利亚、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瑞典、意大利的外交官也参与其中,两两或者多国签署了不少合作协议或者新的秘密外交。

那么令公众为之倾慕,光彩夺目的欧洲联盟设想之后,还有许多的外交活动在鲜少为人所知的情况下完成。

首先是中南欧各国的集体安全协议。

在科科夫佐夫这些经济部门的技术官僚所设想的经济外交取得成果之前,目前俄国可以提供给欧洲的条件实际上还是武力担保,这虽然是一种受人忌惮的威慑工具但在当下时局相当有用。

当匈牙利革命之火渐渐遭受扑灭后,匈牙利各方政治派别都意识到马尔扎民族所面临的空前险恶的国际局势。捷克、克罗地亚、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四国都或多或少没有从彼得格勒和会中得到满意的领土划分成果。显而易见的是,假如俄国坐视不管,四个虎视眈眈的国家在和会结束后马上会组成联军继续从匈牙利的尸骸上挖出满足自己胃口的份量。

因此当匈牙利派出代表正式在雅尔塔的沃龙佐夫宫签署《沃龙佐夫和约》以后,几乎是立即地,匈牙利外交官就寻求一份俄国在匈牙利长期驻军的协定,以此保全匈牙利国土不再沦丧。

与匈牙利有类似需求的还有捷克和克罗地亚。

捷克一边高举民族自决的大旗建立捷克民族国家,一边又唯恐苏台德地区的三百万德意志民族和邻国德国谋求民族自决与合并,于是派遣捷克军队打压苏态度地区的分裂活动。在1919年上半年,苏台德德意志人至少因为捷克人的暴力对待死伤17人,已经造成了当地的紧张气氛。不少德意志少数民族投入革命或者自由军团的怀抱,垒起街垒和捷克正规军打起枪战。

德国柏林政府对此多番谴责,令布拉格方面担忧境外势力干涉,所以寻求俄国的武力保护。

克罗地亚遭受的主要是外部威胁,一边是谋求进一步吞并斯洛文尼亚部分边境地区的意大利王国,一边是虽然号称同为南斯拉夫人但语言文化有所不同的塞尔维亚王国。前者想要克罗地亚的一部分领土;后者干脆想吞并克罗地亚,建立一个南斯拉夫王国。所以克罗地亚也谋求俄国的武力保护。

俄国外交副大臣涅拉托夫前后和匈牙利、捷克、克罗地亚签署了俄匈、俄捷、俄克安保条约,这是集体安全机制的第一批协定。

在安保条约之外,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局势实际上也非常的动荡。常年战争导致的社会财富蒸发、严重的贫富差距、债台高筑的政府都影响了局势稳定。虽然还有叫嚣着要无视彼得格勒和会,敦促本国政府发动新一轮符合大塞尔维亚或者大罗马尼亚统一战争的民族沙文主义者,但理智的各国高层都明白,现在需要的不是冒着惹恼俄国的风险多一寸领土,而是多一点休养生息、弥合矛盾的时间。

因此在涅拉托夫半是劝说半是威吓的姿态下,塞、罗两国的外交官知趣地签署了新的边界条约,将目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边界稳定了下来。

保加利亚代表团在雅尔塔的尤苏波夫宫签署了《尤苏波夫条约》。保加利亚的和平条约是最轻松的,既不要求裁军也没有多少赔款需要支付,唯一的损失是南多布罗加地区。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保加利亚在秘密外交中得到了涅拉托夫的允诺,将土耳其的东色雷斯部分地区置于本国的托管中。保加利亚外交官十分感激俄国的宽宏大量,因此很快就签署了俄保安保条约,确定两国在海峡事务上的军事同盟关系。

这样一来,捷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六个巴尔干和中欧小国的集体安全机制就大体上成立了。这也是彼得格勒和会之后,雅尔塔体系对欧洲和平局势的新一轮协议补充。

在武力担保之外,皇储彼得和多瑙河沿岸各国多番会谈,确立了一个国际合作的意向,即多瑙河国际合作委员会。该委员会的目的就是确保多瑙河成为国际航道,自由通行。令流域内各国共享水力发电、灌溉、供水等多方面内容,但具体的合作协议还没有敲定,将在未来数年的多次国际经济会议中得到拓展。

其次,在政治和经济上确立国际合作以外,在意识形态领域,俄国也正在输出自己的君主制和有限民主,技术专家治国和自由保守主义的两两结合。

尼古拉之所以请那么多欧洲

贵族来雅尔塔白吃白喝,天天抽雪茄喝香槟玩女人,就是准备重建一个君主制的欧洲。君主制的拥众可以有很多,但与君主密不可分的必然是贵族阶层。

在私底下和哈布斯堡特使的接触后,第一个确定重返君主制的国家便是匈牙利大地主们主导的匈牙利白色政权。吃人嘴短拿人手短,既然不少匈牙利贵族在雅尔塔领略了黑海海滨的度假风情,现在自然是对俄国的提议赞不绝口。而且匈牙利从历史传统上也能接受哈布斯堡君主,特别是这个君主还是虚君的,接受匈牙利国会的宪政君主。

第二第三个勉强接受君主制的国家是捷克和克罗地亚。

以往从奥斯曼帝国中独立的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选择接受德意志君主,原因大体上是考虑到德意志邦国孱弱,君主没有母国支持,无法干涉本国政治。以此推之,当捷克和克罗地亚外交官分别知道罗曼诺夫特使要求他们接受一位出自罗曼诺夫旁支的亲王来担任君主时有多么地不情愿。

可罗曼诺夫特使很不客气地告知他们,将来的中欧仍旧会是君主制的天下。于是两国外交官妥协,在请求国内协商后各自提出了退一步的条件。

捷克似乎既想要得到俄国的保护和支持,但又不想俄国人利用罗曼诺夫君主干涉他们的政治,所以捷克外交官说可以有君主,但最好换个家族。皇太后玛丽亚听说有君主空位,立马就对尼基说,要不用找个丹麦王子。于是尼古拉又和丹麦的亲戚秘密协商,决定把现任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十世的弟弟古斯塔夫王子送来当捷克国王。

克罗地亚倒是接受了由罗曼诺夫旁支的亲王来当统治者,但开出的条件是必须接受虚君地位和克罗地亚的议会宪政。于是尼古拉从罗曼诺夫的族人中挑选。现在由于沙皇的声望如日中天,罗曼诺夫族人唯他马首是瞻。

最终挑选的对象令人出乎意料,是尼古拉一世的曾孙,尼古拉·康斯坦丁诺维奇大公的次子,亚历山大。尼古拉大公常年居住在中亚塔什干,因为他年轻时候偷窃过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皇室珠宝,被认为是丑闻,因此被贬到边疆不得返回圣彼得堡。不过这件事已经过去快一个甲子,而且尼古拉大公在中亚修建水利、促进农业做得还不错,所以尼古拉决定宽恕他的罪行。

如此一来,因为战争被打碎的奥匈帝国的皇冠领土,基本都有君主了。唯独还有一个国家被俄国另眼相待——奥地利。

第二十七章,雅尔塔体系,其下

随着奥匈帝国的四分五裂,奥地利这个帝国的核心反而变得默默无闻。这个几百万人口的小国饱受饥荒和萧条的影响,因此迫切地寻求在雅尔塔会议中得到俄国的些许支持。

可奥地利问题对于彼得格勒政府看来,完全是德国问题的延申问题——即德奥合并。即使是上半年的彼得格勒和会中,那些主张对德宽松的英国或者美国人也无法接受奥地利提出的,依照民族自决原则举行公投与德国合并。

那么这个烫手山芋实际上俄国也有点爱理不理的。

不过奥地利始终是一个德意志民族国家,因此奥地利的去向仍旧需要一个安排,这也是为什么意大利人会来参加雅尔塔峰会的原因。

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希腊,这四个国家在雅尔塔的外交活动彼此都有关联,因此必须逐一展开说明。

德国的外交活动倒不如说是俄国对德国的外交活动。在四人小组的内部讨论中,对德外交是讨论最多的话题。这也很容易理解,一个以彼得格勒为首都的俄罗斯显然是注定要拥抱西方的,而对俄国的欧洲外交来说,处于中欧十字路口、拥有7000万人口的大国德国是肯定绕不开的坎。

康斯坦丁和约已经确立了德国的战败国地位,这既是一个协约国给德国共同套上的枷锁,也是俄国可以利用的有力工具。因为和约确立了俄强德弱的格局,而且这个格局是以协约国全体成员签字确认的方式确定下来的。因此德国反抗的不单单是俄国,而是整个世界秩序,特别是捷克、波兰这些受益于战后秩序建立的欧洲新兴国家。

可以想象,假如德国要推翻条约,先跳起来的必然是捷克和波兰。前者地势险要的苏台德地区多是德意志少数民族,后者干脆在拥有大量德意志少数民族的同时还并入了许多原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领土。

因此,集体安全的实际假想敌,除了附带的战败国匈牙利,最大的敌人显然是德意志民族国家。

可是假如一味地给德国套上枷锁,只能收获一大批蒙受屈辱、懊恼的德国复仇主义者和修约分子。

四人小组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法。

第一种是斩草除根。与许多德国人担心的一样,干脆把德国拆成好几个碎片,德国就此不复存在。每个邦国都由俄国驻军,一旦有胆敢反抗

者,就用武力镇压一遍又一遍,血流漂杵也在所不惜。

这个方案从军事上说,可行。但外交和经济上亮出了红灯。因此彼得格勒和会确定的宽松的和约表明四人小组已经放弃了这个方案。

第二种是堵不如疏。尽管对不少德国人来说,康斯坦丁和约依旧有许多苛刻的内容,比如说强制裁军、国际监督、大额赔款等等,但是在枷锁之外俄国邀请德国参加雅尔塔峰会就已经释放出了一种受到俄国允许和鼓励的信号:德国完全可以通过和平与贸易的方式,一点点从战败的阴影中走出。

这个方案从经济上说也有好处。虽然俄国在战前是世界第三大工业国,但俄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依旧是原材料出口大国,工业基本以自给自足为主。这意味着俄国其实和巴尔干的塞尔维亚、罗马尼亚或者匈牙利属于同行竞争关系。所以假如欧洲出现一个关税同盟,那么俄国和巴尔干国家组成关税同盟只能内卷,大家都出口农产品和原材料,没有可观的消费市场。

在战前,德国人口已经过半是城镇人口,农业不能自给,这对俄国完全是互补关系。所以德国加入欧洲经济圈可以充当工业和贸易的火车头。

通过贸易循环,德国提供的工业产品和因为工业带来的利润进行国际投资,必然可以为中欧和俄国的后发地区提供现代化的物质基础。由此循环往复,东欧的现代化水平势必可以得到提振,互利共赢。

反过来看,德国深度参与中欧经济循环,它谋求摆脱和约枷锁的动力也会小很多。毕竟大家都共同富裕了,谁还一门心思想着复仇、推翻和约。

不过这还不够,德国问题引出的奥地利问题就是,德奥不能合并。俄国鼓励德国复兴,但德国可不能真的全方面复兴。

所以对德国和奥地利的体制处置完全是相反的。德国要复辟君主制,奥地利要保持共和国。德国是俄国的盟友,奥地利就不能是俄国的盟友。如此一来,不同国际局势下的两国,合并的动力势必就小很多。

关于德国复辟君主制的问题,这个和俄国直接对小国发话恢复君主制不同,德国毕竟是人口7000万的大国,如果是俄国强行扶持霍亨索伦王朝,那么德国民意只能感受到屈辱。因此,德国复辟必须通过全民公投的方式——不可避免地涉及投票舞弊,以民意包装的合法性让威廉皇储成为威廉三世。

一个君主制的宪政的德国势必也是保守的德国,政权不可能落入革命分子或者极右翼分子手中,对欧洲长久的和平也有益处。

简单和霍亨索伦特使协商完后,尼古拉基本确定了对德外交的几个大方向:鼓励和限制德国的和平崛起、欧洲联盟的经济火车头、立宪君主制的复辟。

德国问题解决了,那么奥地利问题基本也解决了。一个共和国的奥地利,与周围各国都格格不入,因此奥地利最好成为永久中立国。意大利似乎想要将其纳入势力范围,那么俄国也乐意送出奥地利共和国,由意大利负责看管其不要产生与德合并的念头。

那么接下来就是由意大利外交引发出来的和希腊的矛盾。

意大利除了确认和俄国之间势力范围的协调外,还希望解决和希腊的矛盾。希腊派出外交官到雅尔塔也是期望俄国可以支持希腊,反制意大利的威胁。

由于希腊位置敏感且有英国舰队驻扎在克里特岛,所以俄国明面上没有邀请希腊。不过希腊人自己秘密派出外交官来询问俄国能不能在希意矛盾上站在雅典这边。

希意矛盾完全是因为士麦那引发的。在奥斯曼帝国崩溃后,两国都认为这个地区应该归于本国治下。巧的是,意大利和希腊的民族主义者都认为自己可以重建一个伟大的罗马帝国。只不过现在他们都必须仰仗“第三罗马”的支持。

希腊觉得,既然彼得格勒和会上,俄国支持希腊出兵士麦那,所以希望彼得格勒可以延续支持。此外,希腊首相韦尼泽洛斯的胃口实在大得惊人,他看见希腊军队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士麦那,干脆就请求俄国可以支持希腊向土耳其半岛内陆进军——希腊想要一口气吞并战败国土耳其!

萨佐诺夫作为传统的帝国主义者,对数次阻碍俄国向地中海前进的土耳其抱有强烈的厌恶,因此非常乐意看见一个基督教文明国家消灭野蛮的土耳其。四人小组也没觉得凯末尔和他的安卡拉大会有什么用,没有反对意见。

尼古拉倒是有听说过凯末尔的名字,可具体内容也记不太清了,此人或许是个人物。可他也知道俄国陆军部有向安卡拉进军的计划,他能以一己之力挑战希腊的20万军队和俄国两个集团军的30万军队吗?尼古拉好奇凯末尔能怎么做,他在1919年末同意了一份中庸的入侵土耳其的企划,指挥官是元帅尤登尼奇。

虽然意

大利懊恼于俄国继续支持希腊的态度,但是很快由于意大利自己也陷入了“红色两年”的动荡中,他们对巴尔干或者小亚细亚沿海的觊觎也只能暂时搁浅了。

雅尔塔峰会持续了两周,许多贵族对黑海海滨的度假赞不绝口。之后他们陆续加入到了逐渐演变成国际组织的贵族联合会中。这个机构现在是俄国最大的几个政治游说团体和贵族协会,此后也是各个君主国中表达强烈保守意识形态的政治游说团体。

除了贵族联合会外,泛斯拉夫大会也是在几个斯拉夫国家中声势浩大的利益团体,名义上为泛斯拉夫事业,主要是为俄罗斯老大哥利益服务。

“……如此一来,各国贵族皆仰慕陛下之恩情。”

皇储彼得结束了忙碌的工作,回到里瓦几亚宫。他似乎是那种可以从工作中汲取能量和乐趣的人,即使工作了十个小时依旧精神昂然。

听完彼得的论述后,尼古拉点点头。是啊,谁不喜欢阳光沙滩大海,美酒豪宅美女,而且还是公费旅游。自从贵族联合会定期组织欧洲贵族到黑海边旅游度假后,这些贵族各个都吹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彩虹屁。

“这次你干得不错……”尼古拉深思熟虑后,郑重地对彼得说,“你办事,我放心。将来也是如此。”

雅尔塔体系确立之后,彼得格勒需要做的就是沿着这条路一直走到欧洲联盟正式成立为止。尼古拉已经不知道还能做出什么比这还要高瞻远瞩的事业了。

看着仿佛有无穷动力的彼得,尼古拉决定,可能是时候逐渐放手给年轻人一展宏图了。虽然俄罗斯没有太上皇的历史,但让皇储分担更多的工作也不是不行。况且俄罗斯帝国毕竟有健全的职业文官组成的政府,还有一个有限但民主的国家杜马实施监督,早就不是什么靠君主个人能力治理的国家了。

“父亲……”尼古拉的话外之话似乎被彼得领悟了,他激动地握着尼古拉的手,亲了又亲。

“按照你的想法去做吧,我会一贯支持你的。”

尼古拉觉得,自己的人生到此就圆满了。可历史不会终结,它会永恒地转动下去。

第二十八章,洪水滔天,其上

当为期一周的雅尔塔峰会在一众欧洲中右翼政客们的赞美之声中胜利落幕时,欧洲的局势远没有沙皇尼古拉二世所发表的演讲那样回归和平与稳定。席卷欧洲的战争远未结束。正如杜尔诺沃在生前多次担忧的那样,洪水滔天的日子到来了。

从波罗的海沿岸饱经战火荼毒的东普鲁士到厄尔布尔士山脉崇山峻岭之间的库尔德斯坦,大规模暴力的报告层出不穷。时任英国陆军大臣的温斯顿·丘吉尔对此描述道:在过去四年,我们进行巨人般的战争;现在,我们看着侏儒间的战争。

和之前四年中发生的战斗有着明显的不同,这场遍布各地的冲突大体上没有界限分明的战线,也没有易于识别的士兵。各种各样的人,小偷、强盗、土匪、逃兵、游击队、红军、白军、绿军、黑军,这些持有枪械进行暴力活动的群体经常穿着随意的制服或者化装成平民,这进一步强化了各国正规军或者彼此不同武装之间的观念——我们正在打一场阶级战争、民族战争,必须和对手进行残酷的斗争和毫不留情的杀戮。

谢尔盖·伊万诺维奇——俄国第八集团军某团的参谋长——1919年参与了对匈牙利及其周边国家流窜的红军残余部队的镇压活动,后来在他的个人回忆录中写道:“在巴尔干国家的战争比我以前经历过的更为残忍和邪恶,那里没有前线,平民和敌人都长一个模样。可敌人出现在哪里,哪里就会有一场屠杀,很难有人幸免。”

毫无疑问,俄军及其仆从军在中欧和巴尔干国家进行的战争极为暴力,并蓄意针对被怀疑是社会主义同情者的平民。仅在匈牙利北部的工业城镇米什科尔茨一地,匈牙利国民军就处决了约500名平民,据称是因为他们协助和支持过匈牙利共产党政权;在附近的小镇,又处决了325人。

虽然在过去四年中针对平民的暴行并不少见,尤其在东线战场,但在一场由身着制服的士兵进行的一般意义上的大规模战争中,这样的情形仍然是异常的。自1918年以后,军队针对“有嫌疑”平民的行为就不再受到传统军法和纪律的约束了。

首节 上一节 231/23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