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1006节

  “要不要在倭国禁止烟土?”张学颜谈到了一个问题,倭国烟土生意,是否要完全禁绝。

  高启愚奏闻朝廷的时候,谈到了京都见闻,京都有十七家大烟馆,从大阪到广岛,倭国沿海城池都有数量不等的大烟馆。

  倭国的大烟馆已经发展到了高启愚都感到惊讶的地步。

  倭国有一批女性专门从事调烟,各家烟馆,都拥有各种不同的秘制配方,而这些秘方就是核心竞争力。

  高启愚应酬去过几次,调烟女,在优美音乐和柔和灯光的照耀下,跟随音乐的节奏,舞动着曼妙的身子,将结构精致的大烟坨子一层一层地剥开,每一层都会调入不一样的口味,进而赋予不同的功效,这层保健、这层壮阳、这层祛湿、这层补血。

  在喷云吐雾之后,倭人的经纪买办们,就会像条蛆一样在这些调烟女身上蛄蛹,而这些调烟女本身有很多也是毒虫,场面糜烂不堪。

  关键是这些消费真的非常昂贵,调烟女、大烟、水食等等,都能把经纪买办数日甚至数月的辛苦给抽干。

  “禁。”朱翊钧看着廷臣们说道:“大明控制范围内,全禁了,不是大明控制范围内,朕也无能为力,维持现状吧。”

  不是大明实控范围,大明是真的无能为力,毒贩子为了赚钱,连大明海防巡检组建的防线都能躲过去,就连大明腹地,每年都能查出好多的阿片来。

  这东西的利润太高,有太多的亡命之徒铤而走险。

  大明查得严,罚的重,动辄砍头,而倭国没人查,没人罚,而且倭国还有白银,所以导致这些个毒贩子,都跑去倭国做生意去了。

  这老祖宗说堵不如疏,堵了大明这头,就自然会疏到别的地方,倭国产银,无疑是阿片最好的去处。

  这就形成了一个更加诡异的局面,阿片摧残着倭国的上层建筑,极乐教毁掉了倭国的基层平民。

  “陛下,臣有个事儿…”沈鲤面色凝重的拿出了一本奏疏说道:“可能得花很多的钱。”

  “花钱?朝廷哪里还有钱?大宗伯,莫不是看上了陛下的黄金?!简直是岂有此理!”大司徒张学颜就像是触发了关键词一样,立刻就急眼了!

  大明花钱的地方太多了,现在这大宗伯又要干什么!

  “朕看看吧,钱赚来就是花的。”朱翊钧拿过了奏疏,看完了沈鲤的奏疏后,将奏疏传阅了下去。

  奏疏上是一件非常非常悲剧的事儿,大明有坐月子的习俗,女子生了孩子,一个月不能干重活累活,这个习俗最早要追溯到西汉时候的《礼记内则》,称之为月内。

  但是坐月子这种事,也只有乡贤缙绅才坐的起,很多乡野村妇们,刚生了孩子没几天,就得下地干活,然后就会得一种病,胞宫脱落,这种病非常的普遍,大明四处都能见到。

  近日,京畿顺天府宛平县有一村妇,生完孩子,第三天就开始下地干活,有了很严重的胞宫脱落,一干重活就掉了出来,身边的人都耻笑她。

  这名村妇有些要强,准备了一把剪刀,回到家把胞宫给剪了,家里人发现的时候,大出血的村妇,已经奄奄一息了,这名村妇的案头,放着一碗红糖鸡蛋羹,是村妇打算事后,给自己准备的治疗之后的安慰和奖励。

  家人把这村妇抬到了惠民药局的路上,村妇已经死了。

  宛平县在京畿,不敢隐瞒就上报到了顺天府,而惠民药局奏报到了太医院。

  “这名村妇很热爱生活,她不想被人嘲笑,她也不是自杀,而是很希望能好好活下去,不被人指指点点,这不是愚昧,而是从古至今,没人教过这些民间的妇人该怎么做,更明确的说,是朝廷的失职。”朱翊钧看着面前的奏疏,攥的有点紧。

  其实顺天府、太医院本来不打算把这件事奏闻给朝廷。

  这种悲剧,每年都有,而且非常多,大医官吴涟可是女太医,她对这种事非常习以为常,她就曾见过一个女儿带着母亲来看病,也是胞宫脱落,胞宫像烂梨一样,因为切除的费用有点高,这女儿死活不愿意。

  但顺天府和太医院最终还是奏闻了陛下。

  “还有一本奏疏。”沈鲤又拿出一本奏疏,犹豫了下,还是递给了陛下。

  这次仍然是顺天府京畿大兴县奏闻,大兴县青云店有一人名叫郑木匠,和张屠户这类的名字一样,人们总是把姓和职业凑到一起,时间一久,郑木匠的本名就没人叫了。

  郑木匠是个乡野村夫,身体从小就很健壮,几乎就没生过病,黝黑的皮肤和健壮的身板,一看就是个农活的一把好手,他一直是家里的壮劳力顶梁柱,娶妻生子以后更是家庭的主心骨。

  学艺的时候,也是肯吃苦,肯钻研,做木工活儿也是真材实料,十里八乡都到他这里打家具。

  去年冬天,郑木匠突然小腿开始疼痛,三个月的时间越来越疼,甚至无法下床,疼痛难忍的郑木匠,去了惠民药局,抓了几副汤药,但是不管用,气性很大的郑木匠觉得自己没了一条腿还能干活。

  万历十六年春三月,郑木匠咬着一块毛巾,用锯锯掉了自己那条坏腿,烧红了烙铁,打算锯掉之后就烙一下结痂。

  牙咬掉了四颗后,腿锯了下来,妻子哭着将烙铁烙在了腿上。

  郑木匠觉得,少了一条腿的,自己还能干体力活儿,因为儿子已经慢慢长大了,可以帮他做体力活,他负责技术活就行了。

  可是这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找苦命人,郑木匠还是在四月份死了,死于了伤口的疮疡溃烂。

  朱翊钧看完了奏疏,又把奏疏传阅给了大臣们,才开口说道:“郑木匠很想活,他自己把腿锯了,烙铁烙住了伤口,朕不知道那有多疼,但朕看到了,他想要活着,好好的活着。”

  “其实,他哪怕去买一瓶碘酒,或者买瓶酒每天喷一下,也不至于死,他连锯腿烙铁的疼痛都能受得了,酒精的灼烧罢了。”

  “这不是愚昧,而是从古到今,没人教他们该怎么做,更明确的说,是朝廷的失职。”

  朱翊钧又重复了一遍之前的话,这两个案子,实在是太典型了,哪怕是有人教教他们,告诉他们这么做是错的,他们也能活下来。

  “臣和大医官们沟通了一番,想出了个不是办法的办法。”沈鲤拿出了第三本奏疏,这本奏疏,就是要花钱的地方,而且要花大钱。

  大医官们准备在《卫生易简方》的基础上,编写一本《卫生预防简易方》的医书来,普及卫生观念、预防疾病和简单治疗,复杂的病,还是交给惠民药局,但卫生观念和预防,可以解决绝大部分的问题。

  原本的《卫生易简方》,是建文到景泰年间六朝元老、礼部尚书胡濙写的医书,胡濙的确是礼部尚书,但他也是个医生世家,里面普及了部分的卫生观念。

  大医官李时珍、陈实功、庞宪、吴涟等,打算在之前的基础上,写一本卫生预防简易方,务求通俗易通,简明扼要,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如何防治疾病等等,预防大于治疗是新版简易方的主要目的。

  但普及卫生观念、预防疾病,需要人手。

  “遴选、培训、管理、考核、待遇,都要钱。”沈鲤说明了这个制度真正花钱的地方。

  大臣们看完了奏疏,都沉默了下来,沈鲤算是给大明朝廷找了个大活儿,丁亥学制已经把大明国帑内帑掏空了,现在又要建立一套惠及万民的医疗体系,想想就知道,要花多少钱,时间长、见效慢、批评多。

  古今中外,医疗都是一种极其昂贵的社会资源。

  “诚然啊,赶鸭子上架、不太专业的医生,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水平差、治死人、不规范、甚至是道德低,借着行医强买强卖招摇撞骗,医术在宋时,还是方术。”朱翊钧对着大臣们说起了这种制度的缺点。

  这都是一眼看到的缺点,不用朝中那些个士大夫摇唇鼓舌,大臣们都不是傻子。

  这些个赶鸭子上架的医生们,不卖大力丸、万用符水已经是高道德了。

  朱翊钧继续说道:“庄子云:涸辙之鲋。”

  “庄子在路上看到了一个小坑洼,里面有条鱼,向庄子求救,庄子说:好呀,我将到南方去游说吴王越王,引发西江之水来迎候你,可以吗?这鱼气急败坏的骂道: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鱼对着庄子骂骂咧咧说,眼下斗升水可活,你居然说这样的话,等你做完了,到干鱼店里找我吧!”

  “就依大宗伯议吧。”

  朱翊钧打算做了,涸辙之鲋,鱼都快干死了,培养专业的医倌来不及,但培养一些能普及卫生观念和预防体系的赤脚医生,能解燃眉之急。

  “钱从何来?”张学颜两手一摊说道:“这老库银,要不动一动老库银?”

  朱翊钧摆了摆手说道:“不用,那是大明的老本,朕有一百二十万两黄金,可以发六百万贯的钞,发钞就是,户部写给借据,定好利息,朕就发钞。”

  “还钱能还钞吗?”张学颜试探性的说道。

  朱翊钧笑着回答道:“当然,宝钞朕要是不认,天下谁还会认?”

  “朕知道朕知道,大臣们觉得,这国帑内帑,不就是朕的左右手吗?左手倒右手的事儿,发的还不是真金白银,而是宝钞,还要写借据、定利息,至于如此麻烦?”

  “就是要这么麻烦,哪怕是左手倒右手,哪怕是朕可以给朝廷低息、无息、甚至无限期的展期,但一定要有来有往,这帐才对得上,要是这本账都对不上,天下什么账,都对不上了。”

  “行。”张学颜看着张居正说道:“今年大帆船到港,白银只有200万两,黄金只有25万两,白银流入的速度在放缓,无论这种放缓是费利佩有意还是无意,我们都必须要慎重对待。”

  “陛下以一百五十万金,放六百万的宝钞,是非常合理的。”

  张学颜这番话是对着张居正说的,当年王国光是特立独行,他从晋党出走后,从没有攀附过楚党、张党,户部也有自己的路,哪怕是张居正也不能阻拦大明朝廷为大明经济注入流动性。

  白银流入是减少的,黄金在大明,是不适合做货币的。

  缺少流动性的大明,如果不及时做出干涉,一定会陷入流动性的危机。

  万历通宝,还是穷民苦力日常使用,赤铜的流入,对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影响很大,但从经验来看,白银仍然是投资用的主要货币。

  “缺白银,其实可以抄家。”张居正犹豫了下,选择了一个传统的解法,发钞目前看,时机还是不太成熟,不如直接抄家好了。

  王崇古立刻说道:“这不好吧,无缘无故就抄家?哪有这般道理?”

  张居正摇头说道:“当然不是无缘无故,当年秦始皇收天下刀兵铸十二金人的时候,也不是无缘无故,在我看来,下诏收天下金银入库,让他们把黄金和白银交出来好了,兑换成金银本票。”

  “不交出来,再抄家不迟。”

  这保守派一下子保守到了秦始皇,张居正的意思是,当年秦始皇收天下刀兵铸十二金人,就是忠诚度测试,谁不交,谁就有反意,筛选出来之后杀掉。

  张居正的法子,其实就是典型的法家思维,理由非常的充分,洪武年间的祖宗成法,有金银之禁,就是民间不得使用金银作为货币使用。

  祖宗做的事儿多了,后代就会很轻松,贱儒整天张口闭口,祖宗成法,谁不会一样。

  朱翊钧连忙伸手,“先生,还是发钞,发钞,这金银之禁,都沉睡好多年了,不至于,真不至于,没到那个地步。”

  真到了山穷水尽,朱翊钧是不介意这么干的,但大明现在没有山穷水尽,只是想做的事情太多,手里的钱太少了而已。

  其实势要豪右、乡贤缙绅,怕的就是这个,皇帝一旦掌控武力,缺钱的时候,很容易这么干。

第842章 战胜大明的唯一办法

  大明皇帝建好了金库准备发钞,还有很多的准备工作要做,户部等这一天等了快两百年了,如果没有稳定的货币政策,户部想发钞也完全无法做到。

  户部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吸取了大量的经验,准备发钞事宜。

  户部全面负责发钞事宜,掌印大臣由户部尚书掌印,在顺天府、松江府、广州府三府,营造三十六个官办钱庄,和大明会同馆驿的承兑汇兑业务打通,百姓可以用手中的杂色银到官办钱庄兑换宝钞,同样也可以将宝钞兑换为银币、万历通宝。

  户部宝钞局下辖印造厂,专门负责印钞;造纸坊负责造蕉麻纸,确定每一年蕉麻用量,细微的蕉麻含量差异也是防伪的重要部分;油墨工坊负责特殊的印钞染料生产等等,宝钞局本身掌管七家官厂,这七家官厂原来负责印刷倭国通行宝钞、海外通行宝钞,现在多了一个大明宝钞。

  除了内帑的一百二十万两黄金之外,户部还准备了八库来应对可能存在的挤兑,按照海外发钞的经验,最少要准备30%的准备金来应对挤兑的风险,顺天府、松江府、广州府各准备了七十万银币来应对可能存在的挤兑。

  户部还专门在南北两京设立了应急平准库,额外储存了发钞量10%的储备白银,防止挤兑事件扩散到恐慌。

  除此之外,大明的两京一十六省五大总督府,准备筹建宝钞提举司,这是大明条条建设,各省宝钞提举司负责各地的宝钞交接、换钞等事儿。

  最最关键的是,经过陛下批准之后,户部在发钞这件事上,打通了稽税院的政务墙。

  第一次、第二次补缴税款可以使用宝钞补缴,第三次没必要,第三次是抄家,而且各地的宝钞防伪、打假,都由隶属于南北镇抚司的稽税院全面负责。

  而户部内部也建立了新的四柱稽核法:旧管(上月结存)、新收(本月发行)、开除(回收销毁)、实在(市场流通),来全面稽核发行的行政工作,这四套帐要是对不上,那就是造反!

  要知道万历新宝钞,是朝廷写了欠条,到通和宫取的黄金票证,宝钞就是陛下的黄金。

  四套帐对不上、私印宝钞是偷陛下的金子,偷别的也就罢了,居然敢偷陛下的钱,陛下那么节俭,于心何忍!

  “额,就这么顺利的发下去了?”朱翊钧看着户部的回禀,第一期发钞的二百万贯,在短短三天内,发行完成。

  冯保低声说道:“陛下,大明钱荒,两百万贯而已,就是两千万贯,也发的起,钞比钱好用,就像很多人用私人钱庄的银票一样,在万民眼里,这宝钞,其实就是官办钱庄的银票。”

  真金白银送到钱庄里,换成了银票,还要交一笔佣金不菲的管理费,承兑汇兑到异地,还要多交钱,一张破纸,就代表了几十两上百两的白银,这种行为看起来像是脑子被驴踢了才会做出的行为。

  乡贤缙绅的小地主们会这么想,因为他们是小地主,是小农经济的终产者,他们可以自给自足,和外界的商品交换频率极低,真金白银就可以满足使用需求。

  但是对于富商巨贾、势要豪右而言,银票是真的好使,因为他们的交易十分的频繁,纸钞和贵金属货币相比,贵金属货币的便携、分割、计价、纯度、跨区域贸易,都有天然劣势。

  大明各个地方的银锭是完全不同的,银锭、银铤、银元宝、银板、马蹄银、圆的、扁的、方的、小元宝等等,五花八门,这是各个地方的防伪方式,银锭造假那真的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各地银锭不同,就造成了跨区域贸易的时候,需要把手里的银子融了铸成当地的形制,这就会有火耗,火耗多少全看各地衙门的良心了。

  私门的银庄有个问题就是地域性强,你在蒲州王家字号可以用,但你到了松江府就用不了,松江府不认蒲州银票,蒲州也不认松江府的银票,有的时候,连同为一家都不认可。

  银币已经很好的解决了这些困难,但还是不如银票来的方便,因为银币也有重量,携带其实并不是特别方便。

  大明皇帝第一次在腹地发钞,三天直接被哄抢一空,因为大明整体处于钱荒之中,对更加方便、信誉更好的货币有着海量的需求,甚至好多本来应该在海外总督府流通的宝钞,也在大明腹地悄悄流通着。

  户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看起来有点用力过猛了,大明的万民没有拒绝万历宝钞的发行,甚至希望朝廷能好好管控宝钞,不要让假币泛滥,不要无缘无故的超发,让大明万民有钱可用。

  “高鸿胪对西班牙使者佩德罗说:治强易为谋,弱乱难为计,诚不欺我。”朱翊钧也有些感慨,真的是向上走的时候,一些看起来十分简陋的制度也可以执行下去,当弱乱之时,任你设计的再精巧,政令仍然无法推行。

  宝钞的发行顺利,本质上是大明信心的恢复,但是皇帝和朝廷的制度建设,是对大明宝钞的兜底。

  没有完善的制度设计,当大明进入了下行周期的时候,任何细微的波动,都会导致信心的总崩溃。

  万历十六年六月七日,大明四夷馆来了一位十分特殊的客人,倭王一家进入了四夷馆,织田市询问礼部,确定皇帝不准备召见倭王,而是安排倭王和足利义昭做了邻居,以五品官待遇给俸禄。

  倭王和在倭国一样,除了继承世袭王位的子嗣,其余后人,一律送往寺庙出家,不得繁衍后代,其实就是换了个地方囚禁。

首节 上一节 1006/10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9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