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1030节

  无限自由派,如果任由其发展的话,恐怕会变成了今日倭国极乐教的样子。

  “陛下臣有一事。”沈鲤说完之后,非但没有归班,反而拿出了一本奏疏,呈送到了御前,沈鲤本就是阁臣,不存在有人不让他上奏的可能,可见这本奏疏,是有些问题的。

  整本奏疏,就一件事,以事实为中心,构建大明赢学。

  大明军入朝,大明要赢而且真的赢了,大明还要宣传这些胜利,而不是任由这些胜利,被史书简单的三两句话给概括了,这样赢的太少了,只有军事胜利。

  这不是沈鲤一个人的想法,而是礼部的部议决策,礼部的意思非常明确。

  大明不仅要军事胜利,还要政治胜利,更要文化胜利。

  大明缺少赢学,这是礼部观察到蛮夷常胜赢学之后,得到的结论,既然赢了,就要光明正大、堂堂正正的宣传。

  沈鲤见陛下已经看完了奏疏,立刻俯首说道:“臣以为,此次入朝抗倭的六胜,以及对马岛大捷、长门大捷、京都大捷,都值得大书特书,臣结合前线塘报,和礼部诸多官员,编写了《大明军东征记》,以东征九胜为纲,将战场的种种细节,都写在了书里。”

  “另外遴选受赏将士136人,以二十八星宿、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为名,将军兵英勇作战,详细记录其中,编写成书《东征英豪录》三卷,臣请刊刻天下!”

  “蛮夷善常胜,若是日后春秋论断,臣恐怕这些蛮夷胡说八道,不知道的还以为倭国赢了呢,所以要有东征记和英豪录两书。”

  朱翊钧眼前一亮,笑着说道:“呈上来,快呈上来。”

  书早就准备好了,这是礼部一直在做的事儿,从平壤大捷之后,就一直在做,甚至礼部还把书发到了前线,给戚继光看过,请前线军兵对一些细节做了更正后,才呈送御前。

  《东征记》附录了《京都条约》的全文,礼部甚至逐字逐句做了注释,不仅解释其中内容,还解释为何要这么做,这么做的意义何在,方便理解,并且对京都条约进行定性。

  倭寇不入寇朝鲜,不会有这份条约,大明是吊民伐罪,是王者之师。

  朱翊钧翻到了英豪录,英豪录里没有将帅,都是把总及以下,主要以军兵为主,不仅仅是大明京营锐卒,还有辽东军,朝鲜军,比如李舜臣就在其中,位居七十二地煞。

  李舜臣还是很能打的,但他进入战场是在忠州之战后,所以,以战功论,李舜臣就只能排在七十二地煞了。

  俗文俗字,而不是文言文,叙事风格颇为有趣,并不枯燥,比如赵吉那一页,开头就是,赵吉赵老七,本来是一个普通的菜农。

  都是挑选的出身较低的人为榜样,将帅们的事迹主要记录在了东征记中,英豪录则是记录战场英豪的传奇故事。

  朱翊钧就看了两页点头说道:“书,朕留着慢慢看,三经厂刊刻吧,一如《卫生与预防简易方》,各官署发良印本,售卖以廉印本为主。”

  “那么,话本、唱段、戏文,都准备了吗?”

  礼部专门为穷民苦力出身的军兵著书立传,这本身就已经代表礼部的立场了,书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蛮夷常胜赢学,的确有点棘手,礼部研究来研究去,决定构建事实为基础的大明赢学,用魔法去对付魔法。

  礼部之所以敢这个时候宣布获胜,还是因为长门大捷,大明军击退了毛利辉元的誓死反扑,大局已定,已经没有变数了。

  朱翊钧认可礼部的主张,并且不仅要著书立传,还要写成话本,传遍大江南北。

  “已经在筹备了。”沈鲤笑着说道。

  朱翊钧不住的点头说道:“那就好,尽快。”

  两任礼部尚书,都有点像国初的胡濙胡忠安,都是面面俱到,万士和与沈鲤接力,构建了万历维新后的国朝礼法,这是塑造共识,是万历维新的大功臣。

  “臣遵旨。”沈鲤见陛下朱批用印,才松了口气,他看了眼张居正才归班落座。

  王崇古察觉到了异常,他看到了这意味深长的一眼,还看出了张居正有点心虚,到了文华殿上的老狐狸,各个都是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王崇古能看出来,完全是因为做了太多年的对手。

  显然,这三卷东征记,三卷英豪录里面添了私货!

  王崇古本来想站起来说,陛下,他们在耍你啊!陛下!

  但王崇古转念一想,立刻坐稳,当没看见,这么明显的破绽,恐怕贸然进攻会得不偿失,这么多年,王崇古吃了太多的亏了。

  张居正看着王崇古欲言又止的模样,笑了笑,他的确添加了点私货,他在里面添加了很多的恩情叙事,大概就是:大明军能够获得如此胜利,都是因为陛下运筹帷幄!

  对于恩情叙事,其实皇帝一直不是特别认可,甚至有些反感,但陛下可以反感,臣子可不能反感,王崇古要是贸然进攻,自然要吃个哑巴亏,张居正设了个套儿,王崇古却没上当。

  吃了这么多次亏,王崇古多少有点自暴自弃了,当奸臣,可以坏,但绝对不能菜,王崇古很有自知之明。

  廷议还在继续,新春伊始,主要是关于万历十七年的会试和殿试,申时行为主考,王家屏为副考,二人都为座师。

  朱翊钧在廷议之后专门留下了申时行、王家屏、沈一贯和王一鹗,南巡之后,四人要做留守内阁,兹事体大,自然要耳提面命一番,这都是久经考验的封建帝国战士,无论是能力还是道德,都是凤毛麟角,人中龙凤。

  “浙江还田事,申侍郎以为侯于赵侯巡抚能办得好吗?”朱翊钧有些忧虑的说道:“申侍郎清楚,侯于赵常与人逆行,不擅长与人争斗,朕恐怕他没做完事,反倒是招惹杀身之祸。”

  “陛下,他可以办好,船到松江府的时候,臣跟侯巡抚见了一面,臣问他,浙江还田应当如何?侯巡抚说,以贼酋待之。”申时行十分果断而且坚定的回答了这个问题,除了小心阎士选外,其他不是问题。

  侯于赵常与人逆行,不是他笨,相反,这是他有赤子之心,就是对自己的认知格外坚持。

  侯于赵在辽东有两大功劳,一个是辽东农垦局,在李成梁的配合下,彻底解决了辽东尾大不掉的问题;其次就是一个大明,皆为王臣。

  如果不遵从朝廷号令,那就不是大明人,既然不是大明人那就是敌人。

  这就是侯于赵他自己的逻辑,浙江还田,谁阻挠还田,就开除他的大明籍,不以国人对待,当做敌人对待,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了。

  这让申时行恍然大悟,他完全没有搞清楚反对大明的乡贤缙绅的身份,才导致还田有点慢。

第861章 连草原的牲畜都要感恩

  申时行从小寄人篱下,寄人篱下的生活,全都是辛酸和苦楚,他的舅舅对他好,但是他舅舅家的人就不一定了,可他还是考中了状元,接受了完整的教育。

  所以申时行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是充满善意的,这种善意,让他对付这些个组建了还乡匪团的乡贤缙绅,有点束手束脚。

  但侯于赵不一样,侯于赵考中进士就开始和人逆行,到了辽东更是直面贼酋。

  破坏好不容易开垦出来的田亩,把辛苦了一年的粮食全部抢走,侯于赵对这些强盗的态度,就只有一个,把贼酋种到土里堆肥。

  侯于赵前往浙江还田,他就会把这些破坏农业生产的人,从大明人的身份中剥离出来,将其当做贼酋看待,这样身份一变,要处置起来,就非常简单了。

  一个大明,皆为王臣。不服王化、不遵王命,那就不是王臣,那就是敌人,这种略显古怪的思维逻辑,是侯于赵长期在边方主持还田后,养成的思维定式,虽然怪异,但非常合理,而且非常有利于还田。

  申时行在浙江主持还田,总是想着这是自己人,要有律法,要有妥协,要明白他们的诉求,但组建还乡匪团的乡贤缙绅,已经是敌人了。

  内部矛盾转化为敌我矛盾的时候,就非常简单清晰明了。

  朱翊钧和沈一贯沟通了下甘肃育种之事,甘肃育种的情况好过朱翊钧的预期,现在已经形成了大明农学院开发新的农作物,而甘肃种田负责将种苗扩大,最终顺着驰道,向腹地扩散的路径,这个路径非常重要。

  而陇开驰道的修建,无疑会加速这种扩散的速度。

  陇开驰道已经修了整整四年,部分路段已经开通,但问题也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车头不足,小型化、高马力、高效率的蒸汽机还是太少了,不仅仅是生产的不够用,而且分配上也不够用,若不是上海县铁马厂顺利投产,朝廷减少了铁马分配对江南地区的倾斜,内地对铁马的缺口更大。

  “宁远侯已经抵达了嘉峪关,沈侍郎觉得宁远侯能够复刻辽东开拓之事吗?”朱翊钧说起了李成梁赴任关西七卫。

  “宁远…侯当然可以,虽然西域略显贫瘠,但开拓的驰道修到了哈密卫,有驰道开拓就不是问题。”沈一贯回答的时候有点磕磕绊绊,不是沈一贯对李成梁没信心,而是身份问题。

  李成梁是宁远伯,不是宁远侯,李成梁因为当街杀人被削了一级爵位,但陛下似乎忘记了。

  朱翊钧真的忘记了吗?当然不是,因为复爵的圣旨已经写好了。

  李如松从倭国归来,就会诏告天下,李成梁连自家的客兵一个都不少,都带往了西域,李成梁从来没有失去过圣眷,也没失去过爵位,连印绶监都没有刻新章。

  沈一贯非常看好李成梁,但他不想跟李成梁搭档,这个人出了名的怪脾气,和谁都尿不到一个壶里,这么多年,也就侯于赵这个怪脾气能和李成梁好好相处,到了西域,李成梁就如同脱了缰的野马,遭殃的是西域诸番。

  “王侍郎还想回山东吗?”朱翊钧笑着询问王一鹗的想法。

  王一鹗十分确定的说道:“回禀陛下,若是能回去自然是极好的,这眼看着该种海带了,海带的鲜美是鲜盐,上海那边正在培育菌群,发酵鲜盐,臣这事儿还没办完,总怕功亏一篑。”

  王一鹗的身体入了京师,但他的魂儿还在山东的海田盐场。

  “那王侍郎也回不去,廷议已经做了决定。”朱翊钧笑意盎然的说道:“山东朕会留心的。”

  “臣遵旨。”王一鹗再俯首领命,反抗不了,胳膊拧不过大腿。

  他在京师,也能为山东百姓的利益奔波,比如再修几条驰道,增加几个海防巡检,对胶州湾进行再开发,最好能打造一个北方最强港口出来,这么大的北方就这么一个不冻港,只要好好经营,山东穷不了。

  三位新入朝的大臣离开了文华殿后,朱翊钧才细细读起了东征记,越看越不对劲儿。

  “咦,先生居然埋伏了朕这么久!”朱翊钧看完之后,笑着摇了摇头。

  东征九胜,每一篇的开头,都是皇帝的圣旨,有些时候把一些事前后顺序调换一下,就截然不同,朱翊钧已经见识过很多次。

  这一次礼部把皇帝圣旨放在前面,长篇大论,搞得好像他朱翊钧开了顺风耳和千里眼一样,总是能对战场做出关键性的指示,意义重大。

  关键是这里面很多圣旨,都是马后炮,就是仗打完了,皇帝肯定前线战果的圣旨。

  这里面多数的圣旨,都是内阁草拟的。

  大明皇帝亲自写的圣旨多数都是俗文,文绉绉的大部分都是内阁草拟,司礼监修改誊抄,最后皇帝落印。

  圣旨这种公文,哪有皇帝亲自写的。

  所以,从大明军入朝之前,张居正已经开始准备了。

  “高拱、杨博、王崇古等人,输得不冤,草蛇灰线,朕都没想到先生这个谋划。”朱翊钧没有做出要修改的批示,恩情叙事他不赞同,但他也不会反对,要不然戚继光这些将领不好自处。

  大明之前之所以没有赢学,是因为功高震主的魔咒始终困扰着这片土地,要构建基于事实的赢学,那么就要再把皇帝捧高高,否则天下人只知戚帅不知皇帝,那是要出大事的。

  既然要宣传东征九胜和远征健儿,那得让皇帝也捞到名声,而戚帅等将帅,在皇帝英明的领导下,完成了东征。

  朱翊钧不提倡,是自己不会推动这种恩情叙事,但局势需要,他会配合。

  “陛下,醒神豆浆。”冯保端来了一杯茶笑着说道:“黔国公送来的,说是咖啡磨出来的,加了奶,也加了糖,极为美味。”

  咖啡豆是豆,黄豆也是豆,豆浆是黄豆磨出来的,醒神豆浆就是咖啡磨出来的豆浆。

  “还行。”朱翊钧其实比较喜欢明前龙井,但为了支持云南农业发展,他将云南十三亩地,划为了贡田,田里长的咖啡都是贡品,如此一来,皇帝都喜欢喝,那总有人愿意尝尝味儿。

  皇帝爱喝、贡品、母树等等一系列的故事,一下子就讲起来了。

  云南已经把故事讲的非常完美了,这个故事已经传开了。

  说是陛下最心爱的王皇后生病,百医无效,药石难治,云南学子龙起雷入京赶考,将携带的咖啡送到了解刳院,没想到,皇后饮后,凤体渐安,皇帝大喜过望,遂划了一片地为贡田。

  故事讲得好,产业发展自然飞快,茶是世界性商品,咖啡仔细培育、扩产,也会变成世界性商品,每多一种世界性商品,就能多弄点白银,填丁亥学制这个无底洞。

  很多东西的畅销,不是它这个东西有多好,有多少技术,而是故事讲得好,只要把故事讲的极为玄妙,相信的人越多,卖的就越好,当然,一旦故事的核心开始崩塌时,这个故事不再有人相信,也会泥沙俱下。

  “陛下,其实烟草也可以成为世界性的商品,它很有潜力。”冯保提醒陛下,大明朝廷专营的烟草生意,厚利,而且产量很大,生产简单,推而广之,把故事讲好,未尝不可以成为世界性商品。

  “这个吕宋总督府和旧港总督府,已经在推动了。”朱翊钧没有否定,烟草的危害还是很大的,但现在这年景,很多人根本活不到危害发作的时候。

  新世界富饶银矿的矿工,寿命的中位数是十六岁,而大明南洋种植园的倭奴寿命中位数是二十九岁。

  “绥远布政使忠顺夫人上了道谢恩的奏疏。”冯保将一本奏疏摊开在了陛下面前,这本奏疏是三娘子自己写的,她的文言文水平甚至不如蒙童,通篇大白话。

  大明最近几年,没有继续对绥远进行政策倾斜,这份谢恩的奏疏,有些莫名其妙,就是三娘子配合朝廷,在绥远推行恩情叙事,也要以事实为依据,而不是虚妄虚构,那不是胜,那是饰胜。

  “啧啧。”朱翊钧看完了奏疏,才知道三娘子为何突然谢恩了,这真的是恩情,不折不扣,基于事实。

  山东盐场制作了一大批盐砖,这些盐砖多数都是盐场无法售卖的边角料,这些盐砖就是三娘子谢恩的内容。

  在大明没有收复绥远的时候,绥远长期缺盐,人都没有盐吃,那草原人喂养的牲畜,就更没有盐吃了,人不吃盐会浑身没劲,会头昏眼花,动物不吃盐甚至连吃草都费劲儿,就会死。

  在山东盐砖成批量送往绥远之前,草原人会把尿液收集起来,倒在食槽上,绥远牲畜的盐分来源,就是舔这些食槽,放牧时,一些个牛羊走丢了也不用怕,因为它们只要不被捕猎者杀死,会自己回来,因为野外是没有盐分可以获取的。

  就这,也就家养的动物能舔食槽,野外的动物想舔一口,门儿都没有。

  一些野狼会趁着主人家不在,舔这些食槽。

  而现在草原上的牲畜,终于舔上盐砖了。

  食盐的匮乏,造成了绥远草场恶化,没有充足的盐分,动物会死,所以放牧人只能让牲畜繁衍,更多的牲畜,还没到出栏的时候,就已经死了,这造成了水草资源的极大浪费,最终无限的恶性循环,让草场荒漠化,日子更加辛苦。

  而山东盐砖从宣府运送到归化城,而后从归化城散向畜牧场,解决了这个恶性的循环。

  从三娘子的奏疏来看,人真的是一种很奢侈的动物,人的任何分泌物都含有盐分,唾液、汗液、排泄物等等,而且人类还拥有十分发达的汗腺系统,用盐去换取散热,解决持续运动体温升高的问题,这也是人类最原始的捕猎方式,追逐。

  但动物大多数没有汗腺,不会把宝贵的盐分,排出体外。

  三娘子在奏疏里说,小时候,她在瓦剌和林生活,那时候那边的孩子放牧,撒尿的时候,牛羊会把那一片区域,连土都吃下。

  绥远是非常适合恩情叙事的,连草原的牲畜都要感恩,没有陛下的王化,牲畜还在舔食槽、吃土补充盐分。

首节 上一节 1030/114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