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1053节

  上海鲜盐厂,是姚光启创办的第一家官办菌种应用厂,鲜盐一经推出,引起了整个松江府追捧的热潮,在这个调料普遍缺乏的年代里,这东西可以说是味蕾核弹,一时间松江盐贵。

  很快鲜盐厂的成本就收回了,连带着菌种厂投产成本、松江大学堂医学院十年的研究经费,也都解决了。

  但鲜盐的推广,遇到了海带一样的难题,而且这次更加过分。

  鲜盐厂的销售遇到了极大的阻力,因为一大批的势要豪右的喉舌,开始对鲜盐造谣,说吃鲜盐不孕、吃鲜盐不举、吃鲜盐脱发、吃鲜盐得枯荣病等等,以至于极为抢手的鲜盐,立刻无人问津。

  而很快,另外一种号称十分健康的变种鲜盐,出现在了市面上,取名为了味粉,号称吃了壮阳的味粉,成为了热销之物,而上海鲜盐厂的鲜盐很快开始出货,不过这次出货,不是给市场,而是批发给了别的商家。

  王谦抵达松江府后,都快被姚光启给气疯了,当年那股纨绔大少的做派呢?现在姚光启也变成了谨小慎微的官僚了。

  味粉和鲜盐,完全是一种东西!

  地方势要豪右从鲜盐厂进货,换了个包装,喉舌鼓噪一番,就变成了健康之物。

  简直是岂有此理!

  姚光启是王崇义的女婿,他受了委屈没地方说,王谦王公子是王崇古的亲儿子,海瑞、张居正、皇帝陛下认证过的忠臣,王谦立刻拿出了自己纨绔的作风来,谁攻讦过鲜盐,都被王谦挨个点了名。

  《风流韵事》可是对清流名儒的神器,王谦立刻把这些家伙那些见不得光的生活作风问题,曝光的一干二净,王谦是天上人,他在京师都一点委屈受不得,他爹都不能给他委屈!

  很快,王谦就用自己的方式赢得了风力舆论,谁敢胡说,就要被王谦点名,笔正们是真的怕,让神仙打架去吧,笔正们不敢再参与其中。

  很快,买味粉的人,就发现了,味粉和鲜盐是完全一样的,但味粉要加价,而且要贵一倍之多!

  经过解刳院对鲜盐的观察,这东西除非吃的剂量太大,否则不会有问题,盐吃多了也会出问题。

  “王希元在调查选贡案的时候,审讯的过程中,就问出了详细情况,有意思的地方来了,这些逆党反贼,他们不敢对付王谦,因为王谦他爹还活着。”朱翊钧在二位重臣看完了案卷后,说起了其中的细节。

  只敢扎小人,不敢真动手,因为对王谦出手,王崇古一定会发疯,一个鲜盐市场,且忍让一番,等王崇古死了,再对王谦动手不迟。

  “也就是说谁掌控了风力舆论,谁就可以四两拨千斤,以少数流言蜚语、谣谶鼓噪生事,甚至可以达到劣币驱逐良币的作用。”张居正面色严肃的说道。

  张诚觉得622家封禁了1387家投献之家,是少数封杀多数,之所以可以做到,还是因为他们控制了隐形的权力,风力舆论。

  张居正立刻说道:“大明律尚有不完善之处,诬告反坐要进行扩展,商品经济的发展,诬告反坐不能局限于名声之上,还要扩展到风力舆论的管控之中,任何不实报道,都要承担诬告反坐的罪名,只有如此,才能纠正不正之风。”

  “先生和王次辅商量后,附录到大明会典之中。”朱翊钧非常认可的说道。

  “陛下,王次辅写了首诗词。《窑民哀》。”张居正犹豫了下,还是拿出了一首诗,交给了皇帝陛下,王崇古是正经进士,但他写的诗词,也不讲什么格律了,显然是跟皇帝学坏了,一点都不工整。

  他主要是为了叙事,而不是为了写诗。

  窑民哀,写的是一个西山煤局的窑民,因为矿难被压断了腿,半死不活,生不如死,还不如死了算了。

  西山煤局井巷深,满面尘灰旧窑民;残肢辗转寒轮上,一车煤价十年身。

  妻嫁子囚浑不念,惟余老母守晨昏;三十浣衣四十饭,衰躯还作襁褓人。

  霜浸煤灯穿漏屋,风撕药罐碎柴门;朝医肺疾暮医眼,枯手犹捧玉露珍。

  忽闻荒冢添新鬼,苍苍白发泣空坟;犹抱寒衾声声唤,半世煤灰未着尘。

  这个窑民被压断了腿,被救活后,一直坐在转椅上,朝廷给的抚恤最多用十年。

  妻子嫁给了别人,儿子锒铛入狱,只有老母亲在身边守着他,这一守就是十年,这窑民四十岁了,只能让母亲帮着洗衣做饭,衰老的母亲,还要照顾孩子。

  秋霜浇灭了煤灯,穿进了漏洞百出的屋内,去年一场秋风摔碎了药罐,撕碎了柴门,这窑民又染了肺疾和眼疾,但母亲没有丝毫的嫌弃,枯手捧着求来的药,像是捧着玉露珍馐。

  母亲回到家中,看到了儿子自杀在了家中。

  荒野的坟冢上多了一个新鬼,满头白发的母亲在坟前哭泣,母亲抱着旧衣服和被褥一声声的喊着孩子的名字,儿子这半生,活的就像是没有落下的煤灰,颠沛流离,悲苦万分。

  “王次辅写的极好。”朱翊钧读完了整首诗,抬起头问道:“这是真事吗?”

  “回陛下,的确是真事,这位母亲,没过多久,也自杀在了家中,哎。”张居正重重的叹了口气,王崇古这首诗是触景生情,对母子悲惨遭遇的同情,更是为了希望人们了解到工匠力役的苦楚。

  “所以王次辅的意思是建立更加完善的抚恤机制吗?”朱翊钧想了想说道:“无不可。”

  “王次辅还是想要建立工会,哪怕是形同虚设的工会,这类的畸零户逢年过节上门看看,询问下生活上的难处,也不至于如此的悲剧。”张居正补充了一下意见,更加完善的匠人抚恤制度一定要建立,这本身就是工党的诉求,也是祖宗成法住坐工匠制的延续。

  而工会,哪怕是再没有用的工会,既不能为工友伸张正义,也不能为工友奔波前途,但能够慰问一下受苦的伤残匠户,也能避免这种悲剧的多次发生。

  大明已经形成了一个稳定的链条,佃流氓力这些穷民苦力,成为工坊里的匠人,已经有些习惯了规矩的匠人,就是最好的兵源。

  这一点《纪效新书》已经写的非常明确了,矿工很守规矩,因为不守规矩的会死。

  好的兵源,才能让大明军维持足够强的军纪,而军纪就是最大的战斗力。

  反过来,下救黔首的京营军兵,用暴力去改变生产关系。

  这个良性循环,可是大明皇帝掌控暴力的关键,所以王崇古希望皇帝能够支持工会的建设,哪怕是看起来没什么用的工会,有也比没有强。

  “善。”朱翊钧言简意赅的说道:“官厂不缺钱,缺什么政策,就让王次辅说话便是。”

  “臣遵旨。”张居正再俯首领命,其实走到这一步,王崇古技穷了,王崇古加上王家屏,对这件事也没什么太好的办法,只能不停的试探着前进。

  朱翊钧送走了张居正和戚继光,万历第五大案,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还处于证据收集、案件调查的阶段。

  这次南巡和上次南巡不同的是,潞王朱翊镠扈从皇帝南下江南,而皇长子朱常治在京师监国,德王朱载堉终于肯从格物院出来,听一听政务,但也就是听一听,并不会做出决策。

  廷议对于朱载堉而言,实在是有些煎熬,太浪费时间,他最近正在改良升平七号蒸汽机,这每日的廷议,让他烦不胜烦。

  所以,对于廷议结果的修正和裁决,最终还是要南巡的皇帝亲自去做。

  朱翊镠要跟随陛下一起南巡,是为了给自己就藩做准备,陛下子嗣兴旺,他作为亲弟弟,就不能再作为储君留在京师了,他要择期就藩。

  皇家最是无情,当初,他是实际上的储君,他要陪皇帝一起习武,一起读书,甚至还要监国留守,学的文武艺,百无一用,现在皇长子逐渐长大,朱翊镠就必须离开权力的中心了。

  朱翊镠打算就藩到海外,长崎、琉球、吕宋、旧港、金池,这五个地方都可以,朱翊镠打算趁着皇帝南巡,好生打探一番,为自己的王府找个合适的地方。

  除此之外,另外的变化就是,李太后终于忍无可忍,让皇帝把王皇后、周德妃、冉淑妃都带上,这次南巡回来,如果这三位娘子没有身孕,李太后就要给皇帝安排纳妃嫔之事了。

  周德妃年纪大,但知道疼人,再不生,日后就不能生了;

  冉淑妃是皇帝最宠爱的妃子之一,也最是得李太后的喜欢。

  冉淑妃长着一张家宅不宁的脸,同样手段也不弱,毕竟能把李太后哄得十分开心,手段了得,但手段强也没用,冉淑妃不是跟皇后争宠,是跟国事争宠,后宫只能团结在王皇后的身边,希望陛下能把目光多看向后宫。

  李太后没有离开京师,而是留在京师,看顾朱常治监国。

  “陛下,山东巡抚宋应昌,请求觐见。”一个小黄门匆匆走了进来,俯首说道。

  宋应昌,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历经绛州知州户科给事中、济南知府、山东按察使,山东巡抚,此人是典型的主战派,曾经在万历十二年的时候,就一直上奏说倭寇恐有反复,请求朝廷重视海防,尤其是通知朝鲜应对。

  朝鲜国王李昖也收到了警告,但李昖根本没当回事儿。

  王一鹗回京后,宋应昌从按察使升转到了山东巡抚。

  “宣。”

  “臣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宋应昌入门后五拜三叩首行大礼觐见,这是他第二次见陛下,上一次是万历十二年,他以按察使的身份回京述职,以外官身份觐见陛下。

  “免礼,坐下说话。”朱翊钧示意宋应昌不必拘谨。

  在原来的历史上,宋应昌是抗倭英雄。

  宋应昌跟着李如松一起入朝抗倭,一路把倭寇赶到了釜山、蔚山一带,这里面有平壤之战的军功,也有汉城军功,他派人奇袭倭寇十三座粮仓,逼迫倭寇只能从汉城离开。

  在万历援朝之战中,宋应昌立了大功,回朝就被罢免了。

  因为宋应昌和别人逆行了,在朝鲜,他逼迫朝鲜提供粮草,在战后,他想要让大明军驻军朝鲜,让刘綖率兵一万六千人协守汉城,名义上是给朝鲜提供保护,实际就是逼迫朝鲜王李昖履约,内附大明。

  大明死伤惨重,耗费粮草无数,就把倭寇赶下海,赢了也是输,所以宋应昌要朝鲜归顺大明,这和柔远人的基本正确是相违背的,最终宋应昌因为贪得无厌被罢免,后再也没启用。

  能打真的一点用都没有。

  宋应昌是来送工作计划的,他从王一鹗手中接过了山东巡抚的担子,本来他就是山东按察使,对山东的情况十分了解,整个计划还是王一鹗的那套办法,盐田、海带田要办,营造师范学堂和学堂,也要引进鲜盐厂,发酵鲜盐,引进机械厂生产蒸汽机等等。

  整体计划,就是想办法让山东富起来,继续减少人口流出,就是他的整体规划。

  “鲜盐厂的事儿,你可以跟姚光启对接,至于机械厂,这个送廷议吧,朕以为善。”朱翊钧答应了宋应昌的请求。

  王一鹗回京后,就一直在张罗这两件事,基本已经敲定,山东地面自己出钱营造鲜盐厂和机械厂,为山东百姓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山东人自然不会流失了。

  山东靠海,人口流出却很少,在万历开海的大环境下,人口流出的少,可以看作是一种地方治理的标准。

  “陛下,臣有个不情之请,能不能再在山东创建一个大学堂?钱粮我们地方负担。”宋应昌说到这个请求的时候,眼神有些迫切。

  济南大学堂一共四期工程,第一期、第二期已经完工,等待着陛下明日前往巡视,招生工作已经如火如荼的展开,是在山东海事学堂的基础上建成。

  朱翊钧摇头说道:“万历十五年定,天津、济南、开封、松江、南衙、杭州、福州、广州等八地,设立皇家理工学院同等规格的高等学府,济南已经有了一所大学堂,就是山东自己建一所,也是地方性质的大学堂。”

  “第一批九龙大学堂营造之后,要在大理、成都、西安、太原、真定、武昌、南昌、南宁、和辽阳营造第二批大学堂,一共十八座大学堂,是丁亥学制的完整规划。”

  “朝廷没有再多的精力,去支持山东再建一所大学堂了。”

  钱粮,山东可以提供,但朝廷真的没有多少合格的学正,分配给山东了,就这十八座大学堂,已经是倾尽全力了,皇帝连内帑都掏干净了,才能建出来。

  这十八个大学堂,总共投资要超过五千万银,分为八年分别建成。

  山东要多求一个,那就只能自己想办法。

第879章 陛下朱批:先用一批

  教育是极为昂贵的,即便是抄家,抄家的速度都赶不上丁亥学制吃钱的速度。

  就是把大明势要豪右、乡贤缙绅全都抄家,也不够丁亥学制的建成。

  要想办好丁亥学制,需要大明整体富起来,不仅仅是沿海地区富裕,大明是一整盘棋,只下沿海地区,会把大明朝彻底搞得分崩离析。

  一个无限提供劳动力、提供人才、内部关税几乎为零、只在销售地征税的大市场,往往需要数次武力征服,才能获得,比如大明征伐倭国,征伐了这么多年,才最终得到大明想要的,人力、市场、矿产等等。

  大明这一个整体,沿海地区自动获得了一个劳动力、人才、没有关税、政策阻碍的超级大市场,东南沿海的繁荣,是属于整个大明。

  袁可立会试、殿试的文章,说的也都和大明是一整盘棋有关。

  “宋巡抚,姚光启卖海带,船被人给劫了,人被关在了地方的衙门里,三年才出来,鲜盐厂卖的好好的,突然就变成了让人恐惧的东西,但很快,张冠李戴,就有人把这鲜盐变成了味粉,姚光启遇到的困境,山东地面有没有遇到过?”朱翊钧说起了海带、鲜盐生意,询问山东的困境。

  他用了一个劫字,给这个案子定了性,这不是地方保护主义,而是公然的劫掠。

  宋应昌吐了口浊气,才无奈的说道:“那一条船,是山东南下到松江府的船,本来要运往湖广,这都是姚光启在京师谈好的买卖,却被查办了。”

  宋应昌显然不想谈这个问题,而是回答了一半,姚光启在池州府被劫的那条船,是山东的船,宋应昌如何不知道?而且还是提前谈好的,但他只陈述了这一事实,没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立场。

  “朕听说,这衙门里的班房,比牢房还难蹲。”朱翊钧显然不会轻易松口。

  这口气姚光启咽了,宋应昌咽了,王一鹗咽了,连王崇古都咽了,朱翊钧不想咽这口气,这个事儿,必须要掰扯清楚和明白,海带可以有效防止腹地的大脖子病,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怎么就走不通商路!

  宋应昌见陛下非要说,攥紧了拳头,仔细思索之后,才说道:“陛下圣明,蹲班房确实还不如蹲牢房。”

  “池州地面要船东、伙计攀咬姚光启,弄虚作假,用发霉的海带以次充好,目的自然是借着姚光启,牵连到王次辅的身上。”

  “船东和伙计,都是山东人,他们本身都是靠海吃海的渔民,姚光启为山东海带田拼过命,脸上留了疤,船东和伙计都是硬汉子,死活不肯攀咬。”

  “悬了三年时间,人被救了出来,可惜,一个疯了,一个傻了,还有三个伙计,出来后没多久就死了。”

  宋应昌那时候已经是山东按察使了,蹲班房是在衙门里,这就是地方官吏的自留地,没有任何人监察,那就是可劲儿的折磨,三天不让睡觉、一口水食也不喂、每天要挨三顿揍,怕把人打死了、裹上棉被再打,如此种种,船东和伙计一共五个人,没有一个善终。

  人出来的时候,已经骨瘦如柴、面有菜色,都活不久。

  说是搭救,其实就是怕人死在了池州府衙门里,无奈之下才选择放人。

  朱翊钧半抬着头,平静的问道:“所以山东为什么要咽下这口气,是觉得告诉朕,朕不管吗?”

  “连陈大壮都相信朕会给他个公道,兖州孔府,朕背上千古骂名,也要把他们这孔府连根拔起,朕不值得山东万民信任吗?非要等到选贡案爆发,朕才知晓此案。”

  “难道是当年铁铉旧事?如果是因为如此,朕不认可。”

  朱棣在济南府差点被铁铉诈降,用千斤闸给杀死,朱翊钧南巡也不进济南府城,这是个解不开的疙瘩,如果因为一百八十年前的疙瘩,山东上下,就觉得皇帝不会主持公道。

  朱翊钧不认可,兖州孔府可是四大案之一!

首节 上一节 1053/114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