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两银子,十五两银子,真的不至于死这么多人。
“怎么你也要寻工盟不成?”林辅成见高攀龙不说话,依旧没有放过他,立刻咄咄逼人,开始追问。
高攀龙仍旧不说话。
林辅成站了起来,死死地盯着高攀龙,厉声说道:“说话!”
“自然不会。”高攀龙被逼的没办法,只能开口回答。
林辅成这才看向了四方朗声说道:“就像是兖州孔府案后,再也没有人逼着穷民苦力为狗披麻戴孝了;就像是这浙江九营哗变后,再没人要吵着闹着削减军兵俸禄了;”
“就像是宁都、瑞金、宁化三县,佃农蚁聚入城,逼县官印均田帖以数万计,收立盟,捐额租,除年节等项旧例,再没人逼着穷民苦力卖儿卖女给地主家送年节了。”
“马三强的案子,就不要再纠缠了,再纠缠,你家佃户佣奴夜里磨刀,你不怕?”
“现在来说说你那个狗屁不通的阿片自由论吧。”
林辅成坐下,第一个话题结束,林辅成还给了高攀龙一个警告,让他小心家里的佃户佣奴夜磨刀,不知道这高攀龙夜里会不会因为噩梦而惊醒,稍微有点动静就惊恐难安?
“人各有命。”高攀龙开始说明他的阿片自由论。
他觉得朝廷为了缉毒,付出了太多太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就是为了缉毒建立的巡检司,就让朝廷每年支出上百万银,要知道京营一年军费也才二百六十万银。
“朝廷为了缉毒,甚至连缉私都松了绑。”高攀龙说起了一个现象。
海防巡检在巡检的过程中,管控最严的是鸦片、死藤水,其次是各种黑货,就是朝廷禁令的生丝、火药、火器、甲胄等物,但对白货走私,就不那么热衷了。
无论任何组织,精力都是有限的,朝廷对缉毒、缉黑查得严,那就奔着朝廷要的东西去查。
“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既然朝廷大力宣讲阿片的危害,还有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那他自己就要承担这些恶果,范应期把自己折腾成了范无期,他不知道阿片的危害?他又不是山沟沟里的穷民苦力,他一清二楚。”高攀龙完整的陈述了自己的逻辑。
“你讲的不对。”林辅成摇头说道:“说到底,还是只享受权利,不履行责任和义务的那套旧说辞,不读矛盾说的结果,权利和责任,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朝廷看起来投入巨大,甚至还有税赋上的损失。”
“但朝廷收了税,难不成看着阿片荼毒天下?为了省点钱,就弄得天下疲惫,反而是赔钱买卖。”
在上次聚谈后,皇帝说高攀龙这个人是个老人,暮气沉沉,张口闭口之乎者也,比王崇古还要腐朽的暮气,扑面而来。
而这个阿片自由论,也是类似的论点。
“人生而自由,却活在无处不在枷锁之中,之所以每个人都要活在枷锁之下,就是因为要出让自身各种自由,来换取稳定的生活环境,朝廷既然收了大家的税,就要保大明百姓平安。”林辅成开始讲他的自由论。
每个人生下来是自由的,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从无拘无束的蒙童,逐渐长大成人,就带上了各种各样的枷锁。
而这些枷锁,就是个人、集体让渡部分的权利,以换取更大集体、更大的公的稳定,依靠更大集体保障生存与安全。
林辅成想了想又说道:“陛下读论语,论语曰:不时不食。”
“陛下解:不时之物,有伤于人,不宜以奉供养,亿兆黎民供养朕一人,其任重若泰山,当心怀天下,执守坚定,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民,方为人君。”
论语里有句话,说不时不食,皇帝说,不在时节的东西,有伤于民,百姓供养朕一人,朕的责任比泰山还要重,要做弘毅士人,上对得起老天爷,下对得起万民,才是人君该做的事儿。
这是万历元年,张居正讲筵的时候,陛下对论语的批注。
那时候,人们普遍以为是张居正在给皇帝脸上贴金,但十七年以来,陛下身体力行,践行了自己说过的话。
其实林辅成这话,也是在骂高攀龙,和以高攀龙为代表的旧文人,陛下十岁就懂的道理,这帮士大夫们,这么大年纪了,还是不懂。
林辅成继续说道:“即便是在南洋的一些部落里,甚至是野兽,也是如此。”
“这些夷人为什么要在部落里,因为部落更加安全,那些狼为何不肯做个独狼?因为做了独狼,就无法成功捕猎,获得食物。”
“同样的道理,穷民苦力们能忍受徐四海这种人,就是寄希望于工盟能够代表他们争取本该属于他们的利益。”
“可惜徐四海匠人出身,背叛了工匠。”
吵架都不是对手的高攀龙,讲道理那就更不是对手了,毕竟人林辅成真的下南洋四年,见过了各种人妖物怪,对各种事,都有自己的理解。
高攀龙眉头紧蹙的说道:“那物质大丰富的话,是不是就可以不用出让部分的自由,来换取安全和保障了呢?”
“大抵是不行的。”林辅成摇头,叹了口气说道:“这次费利佩把国事当儿戏,给大明加关税,大明对等加了关税,而且大帆船只带了二百五十万银。”
“大帆船只带走了二百五十万银的货物,但多出来的四百万银的货物,没有流入大明内部市场,也没有降低大明的物价。”
“因为商人觉得自己因为外需减弱的损失,需要内需来补足,所以,宁愿裁减匠人、减少供应,增加价格来增加利润,也不肯将货物降价卖给大明的百姓。”
“该我赚的银子,一分都不能少,不是物质大丰富,就能实现绝对自由的。”
对于绝对自由,林辅成是极度悲哀的。
如果是讲道理,物质大丰富,朘剥和压迫就没有了意义,这个时候,就可以实现按需分配的绝对自由,但,真的会这样吗?
林辅成觉得并非如此,因为矛盾不仅仅只有物质层面,还有些其他的矛盾,所以,即便是物质大丰富,人们还是要出让自己部分的自由和权利,来换取庇佑、保障、安全和相对公平。
同理,当人们换不到的时候,自然会收回自己出让的权利和自由。
“谨受教。”高攀龙终于败下了阵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他讲不过,也骂不过,自己那些个看似有道理的废话,在林辅成面前,就像是儿戏一样不值一提。
“丫头,你看吧,这高攀龙即便是经过了这次的聚谈,依旧不知悔改,我行我素,他们这种人,最是典型,我说不过你,但不代表会改变我做事的习惯。”朱翊钧倒是不会认为高攀龙会改。
很多人后悔,不是真的知错了,而是知道自己快死了。
“要是所有人碰到事之后,真的知道改悔,哪还有反反复复呢。”王夭灼倒是颇为赞同夫君的话,历史就是个圈,兜兜转转。
林辅成之后,还有一些聚谈,但朱翊钧已经没什么兴趣听下去了,就直接选择了离开。
夜里,王夭灼把冉蕙娘领到了陛下面前,王夭灼和朱翊钧有点像,既然王夭灼给过冉蕙娘承诺,自然要想方设法的做到。
见礼之后,冉蕙娘站着,王夭灼坐着,这后宫里,若论相貌和身材,冉淑妃都是最好的。
冉蕙娘也是清楚,这是此生仅有的机会,若是不能挽回圣眷,怕是要孤苦一生了,多少不得宠的妃子,连自己的孩子的面儿都见不到。
况且,冉蕙娘还不是不得宠那么简单,所以今天,冉蕙娘精心打扮了一番,生怕让陛下厌恶。
朱翊钧只看了一眼,就知道冉蕙娘是真的知道改悔了。
王夭灼笑着说道:“夫君,她自己不敢过来,我就把她领过来了,夫君也不要那么凶,吓到了就不好了。”
总归是二皇子、五皇子的母亲,既然没有内外勾结,没必要过分苛责。
“顾眉生入宫来了吗?”朱翊钧问起了魏国公府的女儿顾眉生。
“夫君安心,已经跟着嬷嬷学起了礼仪,那我就先回去歇着了。”王夭灼也没多停留,将人带到了,之后冉蕙娘何等下场,全看她自己的造化了。
朱翊钧仔细打量了下冉蕙娘,才叹了口气说道:“冉淑妃,你知道朕是什么时候,看出你的心思吗?”
“南巡之后,你处处学王皇后,梳妆打扮、衣着首饰、举止谈吐,你处处学她,朕自十岁登基,国朝是多事之秋,你这点心思,朕看出来了,朕让德妃劝你几次,你充耳不闻。”
皇帝的多疑,用曹孟德的话说,就是吾梦中好杀人。
朱翊钧做事是再一再二不再三,他不是没有让人劝过,但冉淑妃当听不懂,那就不能怪他了。
王皇后不来求情,朱翊钧真的会把她送回去。
“蕙娘知错了。”冉蕙娘说了几个字,就哭了起来,但又不敢掉泪,生怕流泪花了妆容,这可是她唯一还算能让陛下惦记下的东西了。
朱翊钧叹了口气继续说道:“你说你学也就罢了,学的不像也罢了,可是你问前朝那么多事儿做什么?”
“选贡案、济南理工学堂阅示、徐州知府等等,和你有什么关系呢?你问朕身边的宦官,这些宦官们是说,还是不说呢?”
“不说,你是主子,他是奴婢,坏了尊卑,说,又违背了规矩。”
“蕙娘真的知错了,还请陛下饶蕙娘一次。”冉蕙娘眼里噙着泪,就是不敢让眼泪流下,其她的内心还是有几分欣喜的,自从上次事儿后,陛下一直没见她,更没跟她说话。
现在陛下肯如此语重心长的教训,那就代表着陛下心里还是有她的。
“行了,擦一擦泪吧。”朱翊钧挥了挥手,冉蕙娘是真的知错了,千不该万不该,问些前朝的事儿,最终恶了皇帝。
冉蕙娘拿着手帕,绕在手指上擦了擦眼泪,才满眼通红的说道:“陛下,蕙娘以后再也不敢有什么非分之想了。”
“嗯,知道就好,朕去盥洗,你且去寝室等着朕便是。”朱翊钧挥了挥手。
在这件事里,张居正是不敢劝皇帝的,因为冉蕙娘也是他张居正找来的,那是张居正给朱翊钧上的一节课,权力是无所不能,就因为皇帝提上那么一嘴,远在云南的冉蕙娘就来到了宫里。
倒是王崇古有次面圣,跟皇帝絮叨了两句,王崇古仗着自己年纪大,仗着自己的对大明朝有功,起了个头,就直接了当的说,这国事和家事完全不同,不能拿外廷那套规矩往家里套,会出事的。
这妇道人家,头发长见识短,若是没有点争奇斗艳,那就不是妇道人家了。
朱翊钧事后也稍微反思了一下自己,确实是有些反应过度了。
冉蕙娘整个事情里,朱翊钧有些情绪化了,主要是他意识到了选贡案背后文化贵族的事实,就有些急切。
这种急切,甚至影响到了前朝,大军回朝后,他立刻南下,忽视了京营班师回朝,也有大堆的事儿要处置,也幸好戚继光是五十年份的老帅,对这些事儿都有预料,处理得当。
朱翊钧作为皇帝,是极为合格的,但作为丈夫,是极为不合格的,他太多的精力放在了前朝,忽略了另外一个事实,那就是冉淑妃那些不该有的心思,其实是李太后和王夭灼的婆媳矛盾。
王夭灼是不好拿捏的,李太后这个婆婆就让冉淑妃跟王夭灼唱对台戏,反正一个是皇帝最心爱的人,一个是最得宠的妃子,唱一唱对台戏再正常不过了。
李太后也决计想不到,会闹到这种地步。
“这是哪出儿?”朱翊钧走进寝室,有些惊讶的问道。
冉蕙娘失宠的这段时间,显然没闲着,准备了点小花样儿来讨好陛下,这寝室里挂着一副巨大的卷轴,还有一盏很亮很亮的石灰喷灯,打在了宣纸画卷上。
冉蕙娘露出了个笑容,弹弄着手中的琵琶,靡靡之音响起,冉蕙娘的身形没入了画卷背后,冉蕙娘颇为曼妙的身影,在画卷上,开始翩翩起舞。
影舞。
在琵琶声中,人影的衣裙开始一件件地掉落,朱翊钧是有些惊讶的。
“夫君。”冉蕙娘从画卷探出头来,满脸羞红的叫了一声。
中国有句古话,床头吵架床尾和,这很多夫妻矛盾,床上打一架就好了,一架不够,再打一架便是,冉蕙娘那颗忐忑不安的心,随着一次次强而有力的冲击,终于踏实了起来。
朱翊钧休息了一日后,离开了莫愁湖行宫,向着杭州府而去,南巡继续。
而此时的杭州府内,浙江巡抚侯于赵、杭州知府阎士选因为一个案子,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德清蔡氏为何接连追诉?陛下南巡即将来到杭州,我等把这个案子呈送御前,是不是不太好?”阎士选面色为难的说道。
这是一个陈年老案,而且上一任浙巡吴善言已经断过案了。
德清蔡氏和德清徐氏,都是德清县的半县之家,浙江一个县富得流油,半县之家是势要豪右。
万历七年,德清蔡氏把自家女儿嫁到了徐家做正妻,成两家之好,可是这刚嫁过去三个月,蔡氏女就枉死在了家宅之中。
当初吴善言判案,蔡氏女多疾病逝。
蔡正平作为父亲,已经接连诉讼了九年,万历十七年春,蔡正平病逝,长子蔡树常成为了家主,蔡树常仍然不肯放弃,仍要告诉德清徐氏害人性命。
侯于赵摆手说道:“德清蔡氏肯还田,德清徐氏不肯还田,所以德清蔡氏冤。”
阎士选十分无奈,他十分无法理解的说道:“这两件事有什么关系吗?蔡氏还田就是蔡氏有理?”
“对,蔡氏肯还田,就是蔡氏有理。”侯于赵理所当然的说道。
“不是,侯巡抚,案子能这么断的吗?”阎士选用力的靠在椅背上,看着顶梁柱,这个杭州知府实在是太难了。
侯于赵实在是太不正常了,断案全看立场。
蔡树常在父亲病逝后,找到巡抚侯于赵,说如果侯于赵肯再查当年妹妹枉死案,他们家就把所有的田亩还田,而不是朝廷所说的可以留下一百顷田。
侯于赵立刻应允,而后在皇帝南巡的关键时间里,侯于赵要力排众议,重启蔡氏女枉死案。
“是不是觉得我这个人有毛病,案子是案子,还田是还田,两件事不能混为一谈,起初,我刚到辽东也是这样想的,但后来,我发现用立场去判断问题,反而比所谓的事实更加准确。”侯于赵也是一脸无奈。
德清蔡氏,没有太多的海船,就是为了让妹妹沉冤昭雪,蔡树常就要散尽家财,只求一个公道。
侯于赵叹了口气说道:“我们作为地方父母官,是看不到事情全貌的,我在辽东做事,就是立场大于所谓的事实。”
阎士选有些不可思议的说道:“那侯巡抚在辽东这么些年,就没有什么差池吗?靠立场断案。”
“没有,从无差错,辽东是敌我分明。”侯于赵点头说道。
阎士选郑重的说道:“浙江不是辽东,浙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有可能是德清蔡氏,在借着所谓冤案和徐氏斗法,想要借着朝廷的势,彻底压死徐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