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1135节

  可以说,临死前,王崇古把一切都给了皇帝去决断,赌皇帝有良心,真的会履行诺言。

  草原穷的叮当响,吃饭都没有锅的地方,两百多万银的欠条,鬼都不知道,这些欠条背后,到底有多少条人命。

  “王崇古给了你最好的安排,没那个金刚钻,揽不了那个瓷器活,匠人下山后,王家屏现在在西山煤局组织生产,你有这个胆子吗?”凌云翼摇了摇头,不是他看不起李世达,李世达这双一辈子没干过活儿的手,就不是那块料儿。

  王家屏在匠人下山的第二天,就去了西山煤局,安抚匠人,恢复生产,还把开了半截儿的匠人大会开完了,今年的开工银顺利的发下去了,正在组织匠人参加公审。

  “我怎么不行!”李世达嘴角抽动了下,仍在嘴硬。

  “就你?连奏疏都让师爷代笔,你还管西山煤局?”凌云翼嗤笑了一声,他就是在嘲弄李世达的懒惰。

  李世达那双手,白白净净,连个老茧都没有,长期伏案,手上也是有握笔的茧子,但李世达没有,因为李世达的奏疏,都是李世达表明想法后,师爷编写,而后找人斧正后,再呈送,李世达只看一遍。

  别说去管理西山煤局了,就连刑部这些事儿,李世达都没管明白过。

  李世达的师爷来自绍兴,浙江文脉兴盛,科举的竞争太激烈了,很多本来能考中举人进士的士大夫,卡在了第一步,无法考中举人,只能给人当师爷去了。

  李世达的前师爷,劝李世达不要攻讦王崇古,还要让李世达为王崇古请谥号,李世达大怒,把师爷赶走了,换了个听话的二师爷。

  二师爷倒是准备了一份完整的计划,但这份完整的计划,最终没有达成目的,还把李世达给搭进去了。

  “你和林烃是何时相识的?”凌云翼开始审案。

  “万历元年,丁忧后,我补了南京太仆卿,在南京时候,认识了林烃。”李世达沉默了许久许久,才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低声说道:“当时,林烃送了我个女人,名叫曹端兰,现在住在秀锦街。”

  凌云翼翻动着案卷,吐了口浊气,带着几分严厉语气说道:“一个商人玩剩下的艺妓,你都像个宝贝似的,养在外宅!”

  “她不一样。”李世达犹豫了下说道:“我和她十七年了,时至今日,我还时常去,听箜篌、调鹦鹉,箕坐散发,哪怕是说话,也可以穷夜达旦,我说什么,她都懂。”

  “不一样,她不一样。”

  凌云翼嗤笑一声,将一本案卷递给了缇骑,缇骑交给李世达后,凌云翼才说道:“这个曹端兰确实和别人不一样,她从你这里拿银子,养了些相好,外貌非常清秀俊美,肤色白净,你要不要见见这些小白脸?”

  查案的缇骑,将案卷放在了李世达的面前,这里面都是这个曹端兰养的小白脸儿,还不止一个。

  这十七年,曹端兰还养了四五个这样的小白脸儿,银子自然都是李世达给的。

  “这这这…”李世达惊骇无比的看着面前的案卷,声嘶力竭的喊道:“这不可能啊,她…她怎么会如此呢?怎么会呢?”

  “带人证。”凌云翼挥了挥手,曹端兰和几个男子被带到,一五一十的交代了问题。

  这些小白脸儿们,全都是戏班子里的角儿,颇为昂贵,曹端兰有点银子,都用在了这些角儿身上,长得都很标致,但有些过于阴柔了。

  曹端兰被带走后,李世达失魂落魄,呆滞在了原地。

  凌云翼看着李世达的样子,就知道攻心成功了,审案,动用刑具,反倒是下乘,攻心为上,他开始审问李世达,李世达的情绪已然崩溃,问什么也就说什么了。

  李世达身上背负着三个命案,一个是李家的下人,李世达十七岁的时候打死了这个下人,这个案子已经过去了数十年之久,李世达的父亲用了二十两银子摆平了这下人的家里,民不举官不究,没人去报官,自然没人管。

  第二个命案,是李世达打小的书童,李世达沾了点娈童的喜好,这个书童和李世达的关系就有些奇怪了,李世达中举后,李世达家里安排了一门亲事,这书童有些不满,李世达打死了他。

  第三个命案,则是在万历七年,李世达任漕运总督,扬州宝应县汜光湖的湖堤是李世达修的,但这段湖堤因为偷工减料,被洪水冲垮。

  李世达一方面向下施压封锁消息,一方面上奏朝廷,今年水患严重,开越河以杀水势,再修条水道疏浚云云。

  洪水毁堤的罪责,最终落到了宝应县知县的头上,知县自然不肯担这个罪名,要把李世达贪腐的罪证呈送朝廷,这个知县没有把罪证送出去,没过多久,畏罪自杀了。

  “宝应县知县刘怀波被杀的案子,是王次辅为你脱罪吗?”凌云翼问起了这个案子的究竟,知县自杀、湖堤被冲毁,良田被淹没,这件十年前的大案,居然被压下去了,实在是让凌云翼好奇,究竟是谁在帮李世达脱罪。

  李世达低着头说道:“是王次辅庇护,他让刑部压下了案子,又让我自行处置,不要让案子闹到御前,只要不闹到御前,他就能给我兜着。”

  凌云翼一听,就知道不是王崇古包庇,李世达在攀咬罢了。

  李世达平日里全指望着师爷干活,自己风流快活,凌云翼不是这样当官,他对权力运行的逻辑很清楚,他知道,如果案子真的到了刑部,王崇古就是天大的能耐,都压不住。

  因为朝里有御史,有刑科给事中,这是朝廷的纠错力量,这么大的案子,王崇古身为次辅,往下压,当张居正不存在吗?

  万历七年,是张居正如日中天的时候,那时候张居正还在归政。

  “林烃倒是有些能耐。”凌云翼看了看案卷,对这帮逆党的实力,有了新的认知,当时南衙还没拆分,南衙有六部衙门,这个案子,要在南衙过一遍,最终被卡在了南衙,没有了动静。

  这南京衙门,大明养了一百七十多年,就是养条狗,来了贼人还知道叫两声。

  但南衙士大夫觉得自己不是狗,他们总是觉得自己才是主人,北衙在吃南衙的粮,至于北方的军屯卫所,都是南衙士大夫们雇佣来看家护院的奴仆。

  这些士大夫,就是这么理解南北关系,而且这种奇怪的认知,在南衙存在了一百七十余年之久,甚至成为了一种共识。

  对于这种现象,凌云翼认为,都是惯的,欠屠。

  凌云翼亲眼见过在朝鲜,文武两班的思潮,和这些人没什么区别,在朝鲜文武两班这些贵族眼里,大明天兵就是他们请来的保安,结果这些保安来了就不走了,还要占领,简直是岂有此理!

  甚至一部分文武两班的贵人,还觉得,不是大明军拖后腿,朝鲜军,早就把倭国给消灭,占领倭国全境了,大明军不让朝鲜军攻灭倭国,就是为了留下倭国,让朝鲜不敢反抗!

  凌云翼理解不了朝鲜文武两班的思维,他们甚至连粮饷都没付,一战灭倭这种暴论,大明军都不觉得能做到,但朝鲜这帮文武两班觉得可以。

  凌云翼也懒得理解,他洗了两遍后,就再没人胡说八道了,他这种做法过于暴力了些,回到大明他改变了一些,至少他现在愿意查一查再杀。

  李世达有些绝望,他连攀咬都做不到,除了三个命案之外,他身上还背负着其他的案子。

  “双塘私市。”凌云翼开始审讯接下来的案子,双塘、横山港、鄞州、宁波,这条走私路径,在抄家的过程中,被查了出来。

  双塘是舟山群岛的一部分,位于双屿私市的东南方向,自双塘交割货物后,船只走孝顺洋东屿,入象山县象山湾在横山港交货,车马至鄞州入宁波集散货物。

  “不是我,是鄞州金氏负责,我就是拿点银子。”李世达赶忙说道,这个私市,他知道,但他不是主谋,是这个鄞州金氏三兄弟开辟并且维持运营,李世达觉得自己就是拿了点银子。

  李世达的确拿了点银子,脏活都是师爷干的。

  这个双塘私市,和双屿私市距离不远,海防巡检每年都会稽查,但每次去稽查,都有人通风报信,而且海防巡检几次查到了疑似走私贩私的活动,但案子很快被宁波府压了下去。

  案子最终确定,还是凌云翼抄家抄出了证据,李世达保留了几封跟金氏三兄弟来往的书信。

  审讯持续了两个时辰,多数都是证据确凿,询问口供,李世达不老实,说话遮遮掩掩,而且他真的不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

  不就是拿点银子吗!

  凌云翼让缇骑带走了案犯,带着案卷赶到了通和宫,奏闻了稽查的结果。

  “陛下,这个李世达可能还有人会营救。”凌云翼表示了自己的看法,审讯的过程中,李世达有一种有恃无恐的情绪,显然,李世达不觉得自己会死,顶了天被皇帝褫夺官身功名,他还是李家大少。

  “他想多了,王家屏带着晋党和工党的官员,跟李世达完全切割了。”朱翊钧摇头,将几本奏疏交给了凌云翼。

  王家屏怒斥了李世达的行为,并且要求明正典刑,他让晋党和工党的官员一起表态,谁不愿意联名上奏,就跟着李世达一起蹲班房去。

  至此,公开营救已经变成了不可能,暗地里营救,输贿凌云翼,恐怕要被凌云翼当成案犯给抓了。

  “元辅呢?”凌云翼慎重斟酌了一番,还是在犹豫之后,才说了自己的担忧。

  以前张居正还杀伐果断,现在年纪越大,张居正越来越保守了,万事都讲究个冲和。

  三个已经固定证据的命案、一个私市案,李世达就是做了阁老,他都脱不了罪。

  按照海瑞留下的反腐规则,贪不到五十万银,基本就是个革罢、褫夺官身功名,不会喊打喊杀。

  贪点银子和做逆党,完全是两个性质,这私市犯了国法暂且不提,偷银子偷到了关税身上,这关税可是有一半要入内帑的,这根本就是偷陛下的钱!

  张居正要是出来当端水大师,说什么求治过急,更张太骤,过激不近人情,事情会变得麻烦些。

  “先生的确上奏疏劝朕仁恕,这个李世达的确也入了议贵,也就是三品官的范畴,但朕说服了先生,先生不会横加干涉。”朱翊钧点头,张居正确实说和了一番,但也就是意思了意思。

  张居正作为首辅,他要维护高官利益,他也要站出来和稀泥,只不过诚意颇为不足,上了一份空话、套话的奏疏,被皇帝批示后,张居正就再没有说过了。

  典型的例行公事。

  “那臣就可以放心做事了。”凌云翼听闻皇帝说服了张居正,就知道这个案子没有阻力了,皇帝对逆党的态度,已经通过杀人明确表达了,公审流程可以安排了。

  朱翊钧打量了一番凌云翼,想了想还是郑重的解释道:“凌次辅,朕和先生,没有不和,次辅有些想多了。”

  凌云翼是带兵回京的,甚至在天津州、通州、朝阳门还和大明军发生了对峙,凌云翼在朝阳门见到了皇帝,才结束了对峙。

  这里面有点误会,朱翊钧当面说清楚,省的闹出更大乱子来。

  “臣原先以为陛下急诏臣入京,是元辅非要对王次辅落井下石,所以才带着客兵一千五百人回到了天津卫。”凌云翼避重就轻,他之所以要带兵,真的不是因为王次辅身后名。

  凌云翼在朝鲜,只知道王崇古死了,还以为张居正终于按捺不住要篡位了,戚继光作为曾经的张居正门下,作壁上观,皇帝已经危如累卵。

  虽然可能性很小,但凌云翼带着一千五百客兵,披星戴月,回京护驾来了!

  凌云翼以为自己拿到了衣带诏,那真的是心急如焚,甚至做好玉石俱焚的准备了。

  张居正做了十八年首辅,之前一副忠君的样子,现在要篡位?这猜测是不是有些过于儿戏了?

  但其实真的很难说,因为司马懿在起事之前,也挺老实的,看起来也是忠臣。

  他赶回京师,才发现,根本不是这么个情况。

  张居正别说篡位了,就是国事有了分歧,也是陛下说了算,戚继光这个奉国公,更是只接受皇帝陛下的命令。

  在凌云翼看来,只要不是皇帝和元辅打起来,其他事,都是小事。

第937章 再往下掉,就成蛮夷了!

  凌云翼带兵回京的原因,是他只收到了圣旨,而没有收到皇帝的密谕,就是只有皇帝和巡抚、总督、总兵之间的单线联系的密疏制,一些不方便公开讲的话,可以在密疏里讲。

  圣旨有可能是内阁写的,但密谕一定是皇帝写的,所以没有见到密谕,凌云翼反应有点过度了。

  万历维新以来,凌云翼一共回京两次,他对京师的情况,其实了解不多,也不清楚皇帝、大将军、元辅之间是不是维系着一点微妙的平衡,而王崇古的死,打破了这种平衡。

  凌云翼这1500客兵,绝对不是京营十万锐卒的对手,人数碾压的同时,京营还是成体系作战,若真的是京师有变,这1500人回京就跟送死没什么区别。

  凌云翼的打算,就是回京送死来了。

  他的打算很简单,如果张居正正在谋划,还没有行动,没有篡位成功,这1500人回京,会给张居正造成极大的压力。

  就是张居正他篡位成功了,这1500人无法造成实质上的伤害,也会让张居正这个人,生生世世挨骂。

  1500人从汉城回到北衙,这一路上的动静根本无法掩盖,就像司马昭无法掩盖当街杀死了皇帝曹髦一样,张居正若是真的篡位了,无论怎么样,一定会和司马家一样定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这么做,也没什么具体的原因,凌云翼觉得自己是大明人,要以一个大明人活着,也以一个大明人死去。

  但回京后,凌云翼才发现,自己真的是误会了,张居正没有篡位的条件,因为张居正本人处于皇帝的严密保护之中,这种绝对权威人物,被另一方严密保护,就彻底不具备篡位的可能了。

  “凌次辅在朝鲜做事,堪称雷厉风行,但大明毕竟不是朝鲜,有些时候,还是要稍微收敛一二。”朱翊钧手里拿着几本弹劾凌云翼的奏疏,这些个奏疏都是说凌云翼太激进了。

  不是诬告,事儿都是真的。

  朱翊钧这是和新任次辅,沟通在京工作方式,可以激进,但不可以极端,极端激进会授人以柄。

  “方外蛮夷之地,自然需要雷霆手段,臣回到京师,自然不会如此行事。”凌云翼就差拍着胸脯跟皇帝保证,不会极端了。

  朱翊钧和凌云翼聊了很久朝鲜旧事。

  朝鲜汉城有一批旧贵人,倭寇来的太快了,一大批文武两班的旧贵、成均馆学士、文武两班贵人庶子组成的中人,没有离开汉城,而倭国也要依靠这些旧贵人组建花郎协军,倭国大名和文武两班旧贵人一拍即合。

  阶级认同大于族群认同,在这一刻表现的淋漓尽致。

  大明军收复汉城后,这批旧贵人的处置就有了些分歧,李舜臣杀掉了逃难到平壤的旧贵,汉城这批旧贵,处置有些棘手。

  凌云翼到了汉城,不由分说,直接把他们给杀了,和倭寇一起堆肥了。

  这件事过分在凌云翼没有进行任何甄别,是不是被胁迫、是不是有不得已的苦衷、还是战前已经被收买、还是虚与委蛇假意配合暗中支持反抗义军,凌部堂不管,全杀。

  一部分的文武两班,畏惧于倭寇的暴力不得不和倭寇配合,但他们暗中支持反抗义军,这部分在朝臣们看来,是可以争取的对象。

  但凌云翼在汉城,他觉得,这些旧贵人,所谓的支持反抗义军,根本就是在两头下注,无论谁赢了,他们都可以安然无恙,继续做自己的肉食者。

  若不是碰到了凌部堂,这些人的谋划,就真的成功了。

  “陛下,这人都死了,臣也不会死而复生之术。”凌云翼承认自己有些激进,但是他不觉得自己做错了,当初他杀人的时候,根本就没打算继续进步,也不准备入阁。

  万历维新之后,他跑了两广、山东、河南,在这三个地方做总督,能进步早就进步了,显然嗜杀这个特征,让他很难更进一步了。

  但还是那句话,个人奋斗固然重要,但历史进程也不可忽视。

首节 上一节 1135/114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