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26节

  但这是不成文的规矩,现在成文了。

  张居正这第一事,并不是说让皇帝必须常朝,或者勤勉到像太祖高皇帝那般一日三朝,早朝、午朝、晚朝,听政专指大明皇帝到文华殿来参加廷议,哪怕不说话,只是听一听,朝臣们在议论什么。

  听政的话,朝臣们也能看得到陛下。

  极为勤政的朱元璋也没想到,绝对想不到他的子孙当皇帝,还能搞出不上朝这种花活来,便没有在《皇明祖训》里做出具体的规定。

  张居正的要求也不过分,就是让皇帝到常朝来,听听二十七廷臣,到底在干些什么,哪怕是不说话也好。

  冯保却松了口气,皇帝到文华殿听政,那是应该的,冯保也不怕,他代表的是皇帝跟廷臣们撕扯,皇帝陛下对冯保的《气人经》做出过极高的评价。

  “第二事,疏议必期于有终。”朱翊钧说到了第二事,就直接乐了。

  张居正的第二事其实写得很长,引经据典,劝勉皇帝以勤为本,又批评了一番很多奏疏被留中不发,导致国事不能正常流转。

  这第二条总结来说,就是所有的奏疏应批尽批。

  张居正的意思很明确,哪怕皇帝在上面画个圈,打个叉号,那也算批注了,也不要留在宫中不做批复,于国不利。

  “第三事,召辅臣面廷臣。”朱翊钧说到了第三事儿,面色有些严肃,张居正这第三事儿,就是国朝有大事应当召见辅臣商议,而且要面廷臣,廷臣一共就二十七个人,不能避而不见。

  廷臣有资格面见皇帝,若是请求觐见,皇帝应见尽见,很多事当面说清楚,小人谗言便不能进了。

  大明廷臣们一共有二十七个人,文武皆有,若是不见臣子,中间就得隔着司礼监说话,这就容易有间隙,导致君臣误判,君臣不和,天下不宁。

  “第四事,诸事应议,不议处置,必有差错。”朱翊钧说到了第四件事儿看着张居正有些奇怪,这第四事,皇帝一答应,岂不是张居正自己给自己套了个笼头?

  这第四事的核心,就是每件事必须经过廷议,这廷议有文有武,有五军都督府武勋、有六部尚书、侍郎、有纲宪言官、有司礼监、内帑太监,各方各派各有立场,要在各方立场中,折中出一个办法来。

  这每事必议之后,才能推行,那张居正还怎么独断专行?

  “第五事,京察三年期,君握六法四格掌铨选。”朱翊钧读到了第五事儿,发现张居正是真的狠。

  太祖高皇帝定京察大计,就是由皇帝发起,由吏部主持对京官的考察,本来是三年一次,后来正统年间改为了十年一次。

  再到了明孝宗的弘治年间,京察大计改为了六年一次,但是京察的方法方式,改为了自陈疏,就是自己稽察自己,六年写一份工作总结递给皇帝就行,每到了京察的时候,大臣高声疾呼自己德不配位干得不好拼命辞职、皇帝则温言良语死活不让。

  这京察大计就变成了闹剧,对京官的考察,就变的名存实亡了。

  明孝宗,属实是哄堂大孝了。

  而张居正所说的六法,是指从六个方面,四个角度去罢黜升迁官员,三年一次。

  六个方面分别为:无为、不谨、年老、有疾、浮躁、才弱。对应的是官场上六种不良风气,尸位素餐、玩忽职守、恋权不去、有疾不能视事、人浮于事、无才无能。

  四个方面分别是:守、政、才、年,操守、政务、才华和年龄,对应的也是四个方面的绩效考核,分为三等,权重各有不同,主要以政务为主。

  第五事,是考成法在京官之中的具体体现和延伸。

  鱼肉缙绅的海瑞和徐贞明、马一龙都那般下场,张居正在干什么?在用具体的考核办法,来考核京官,他在鱼肉官僚,而且是大明权力中心的京官。

  这么做,死后真的要被口诛笔伐点天灯的!

  “元辅先生不怕吗?”朱翊钧放下了手中的《陈五事疏—张居正版》问道。

  追读!追读!追读!追读真的很重要!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啊!吾·祥·谁·林·与·嫂·归,再一次郑重其事的念叨啊。啊啊哦,嗷嗷~~呜!!!(づ ̄ 3 ̄)づ

第32章 卿之所愿,唯理所在

  张居正的陈五事疏在干什么?在规定皇帝的义务。

  自古以来,皇帝就只有权利,没有任何的义务。

  尤其是在大明的制度设计之下,没有皇帝盖章,什么事都做不了的情况下,嘉靖、隆庆两任皇帝,都是不上朝不视事,直接进入了神隐模式。

  朝臣想劝谏皇帝,也没有发力点,见都见不到,奏疏送到了司礼监,送进了宫门之后,就是再无音讯。

  张居正在给大明的国家之制打补丁。

  高拱的陈五事疏里,也是在规定皇帝的义务,张居正也是在规定皇帝的义务。

  只不过张居正的陈五事疏要比高拱的更加温和,总结来说就是皇帝御门听政、皇帝批奏疏、皇帝召辅臣、国事需廷议、京官要考核。

  这五件事,前三件得罪了皇帝还得罪了内廷,后两件得罪了大明上下文官体系。

  张居正不仅是这么说,他也是这么做的,一旦没有威权、一旦皇帝不再对张居正支持,那张居正就真的非常危险了。

  徐阶贪了那么多的钱,买了那么多的地,海瑞查松江侵占田亩大案,主持松江府退田之事,徐阶都一亩地没退,海瑞被朝臣以鱼肉缙绅的罪名给劾倒了。

  高拱在刺王杀驾大案的漩涡之中,都没有弄的家破人亡。

  张居正这头得罪皇帝,那头得罪朝臣,这是要做什么?

  他想要这江河日下的大明,稍微停一停向下滑落的速度。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于陛下之职分也。”张居正没有回答怕不怕的问题,而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回答了问题。

  朱翊钧再次听闻这句,一时间有些愣住了,而后嘴角抹开了一抹笑容,很快扩散成为了阳光灿烂,朱翊钧笑着说道:“卿之所愿,唯理所在。”

  皇帝该不该到文华殿听政?皇帝该不该遇到大事召集辅臣面议?大明二十七位廷臣请求觐见,作为大明帝国权力中枢的二十七人,皇帝该不该见?皇帝该不该批阅奏疏?哪怕是画个圈,打个叉号?

  朱翊钧认为唯理所在,皇帝是什么?

  举天下之善,尽万物之理,受万民供奉,皆在于朕之一身。

  这是皇帝的权利。

  那么办公,或者更简单的盖章,就是皇帝的义务。

  朱翊钧也不是勤勉,他就是想到文华殿,看这帮帝国的明公们吵架!

  至于京官们是否接受如此严苛的考核,朱翊钧不跟朝臣们撕扯,他只为张居正站台,张居正要是能办,他就办,他要是办不了,那朱翊钧长大后,就亲自办。

  “谢陛下隆恩。”张居正十分恭敬的行了个大礼,他不知道小皇帝到底懂不懂这一轮的交换到底意味着什么,张居正的感谢是发自真心,发自肺腑的感谢。

  说难听点,张居正这封陈五事疏和高拱的陈五事疏一个路数,都是在僭越皇权,在作践皇权为自己立威权,进而推行政令,用限制部分皇帝的行为,来考核天下官僚,包括京官。

  朱翊钧的答案是,唯理所在。

  张居正在文华殿讲筵,而讲筵学士王家屏、嘉靖四十四年状元郎范应期,来到了杨博的全晋会馆,登门拜访。

  张居正说,他的全楚会馆,远不如杨博的全晋会馆。

  两家会馆紧邻,但是全晋会馆,占地高达八十余亩,比当年中山王徐达在南京城大功坊的魏国公府还要阔气,魏国公府初建不过八十亩,后来经过了翻修,才到了一百亩左右。

  而杨博的全晋会馆,就超过了八十亩。

  此时正该是坐班的时间,吏部尚书杨博不在六部衙门坐班,怎么在家里?

  领导不在衙门是一种司空见惯、极为普遍的现象,作为政务官的杨博,具体的部事,他只需要将部议过目书押即可。

  张居正做了首辅,整日还在文渊阁里坐班,其实是比较少见的,次辅吕调阳是做什么的?那么多的中书舍人是做什么的?

  王家屏和范应期走进了全晋会馆,见到了书房里的杨博,而杨博身边站着一个面相极为温和的读书人,此人名叫张四维。

  杨博走后,这全晋会馆,就是张四维的私宅了,而杨博已经开始收拾东西,准备回原籍闲住了。

  在京师考成法试行结束之后,杨博将会致仕,他之前答应了张居正,便不会食言。

  杨博打算退了,再继续下去,只有身败名裂,晋党越来越大胆,也越来越不受他的掌控。

  “这讲筵时辰还没到,二位不是应该在文华殿上吗?”杨博眉头紧皱的看着,这是被张居正给撵出来了?

  张居正众目睽睽下承诺,并且以独占讲筵之事,交换了开皇极殿,召开朝会为戚继光恩赏。

  张居正这是食言了吗?

  王家屏结结巴巴的把在文华殿讲筵的事儿,事无巨细的告诉了杨博和张四维。

  杨博老了,他要致仕了,也护不住这些晋党上上下下,他听闻王家屏和范应期这么讲,立刻就明白了自己之前判断是准确的。

  小皇帝一点都不笨,之前确实是在偷懒,经过了被人刺杀之后,终于转了性子,开始认真了起来。

  好事,这是杨博的第一感觉。

  张居正不止一次在公开的、私人的场合,说杨博是硕德之臣。

  杨博确切的知道,自己之前判断没错,刺王杀驾大案,只是暂时告一段落,并不是结束,当皇帝长大了,亲政了,这个案子,将会是将晋党连根拔起的由头。

  不过这和杨博没什么关系了,他要致仕了,他也病了,大限将至,人一死,一了百了,他还能管得住身后的事儿?

  “两个废物!”张四维听闻两个人是因为无能被赶了出来,温和的脸色立刻变得凶狠了起来,这一变脸,便变得面目可憎了起来。

  张四维一甩袖子,指着王家屏和范应期,厉声喝骂了起来。

  杨博则伸出了手,将张四维的手摁了下去,笑着说道:“二位学士,那就回官署坐班吧,白圭不嫌辛劳,那就让他继续担着讲筵担子,此事到此为止了。”

  “去吧,去吧。”

  “是,学生告退。”王家屏和范应期赶忙告退。

  “两个废物,就该处置一番!”张四维待二人走后,面色变得略显几分不耐烦。

  杨博怎么可以这么轻易放过这两个学士,他们差事没办好,这么好的把小皇帝控制在自己人手中的机会!

  张四维本以为这个买卖,晋党能大赚特赚,结果倒好,这买卖做了,开皇极殿恩赏戚继光已经廷议通过,开始进行了,结果张居正还是占着给小皇帝上课的坑。

  这买卖做了,只做了一点点,而没做完的原因,是王家屏和范应期无能,这怎么能让张四维不生气呢?

  杨博,非常不喜欢张四维,杨博宁愿把晋党党魁的位置让给张居正,楚晋合流,都不愿意让张四维做这个党魁。

  杨博知道张四维为人秉性,张四维商人世家,逐利的性子,早已经根深蒂固,坚若磐石,杨博知道张四维这种人,很有可能把晋党带向无底的深渊之中。

  不弘且毅之人,心里没有天下,只有私利,狭隘但是矢志不移的人,站在庙堂之高,是国贼。

  “戚继光的事儿,是白圭一意孤行,并不是交换,你明白这中间的差别吗?”杨博看着张四维说着其中的区别。

  张居正没把小皇帝的教育权拿出来做交换,张居正说的很明白,他在一意孤行。

  至于张居正为何要让出这独占经筵之事,杨博也清楚,那些个问题,实在是过于刁钻了。

  杨博看着张四维,又看着王家屏和范应期的背影。

  眼下大明朝的大臣们,早已经没有了恭顺之心。

  每个大臣,看似对小皇帝的讲筵格外的重视,但张四维、王家屏、范应期,和朝中那些个大臣们,有几个认认真真的看过小皇帝和张居正,在文华殿到底奏对了些什么?

  侍读学士可是每天都会将奏对的每一个字都抄录下来,但凡是真正的关心陛下的学业,翻一翻那些起居注,就会知道给小皇帝上课,绝对没那么容易。

  杨博看过,认真的看过,他看过那些奏对,就知道小皇帝的秉性,葛守礼去了只会白给,所以派了两个学士去丢人。

  读书人嘛,脸皮都厚,丢一点也无所谓。

  葛守礼以为自己是出工又出力,就是捞不到好处,但其实,杨博在保护葛守礼,不是杨博护着,葛守礼早就不知道死了多少次。

  杨博已经提醒了张四维,但是看张四维一脸迷糊样儿,杨博没有进一步的提醒。

  小皇帝阳光开朗的表面下,是怎样一副面孔呢?

  杨博靠在太师椅上,继续说道:“嘉靖四十年,严嵩老迈,吏部尚书吴鹏致仕了,严嵩的儿子严世蕃,举荐了舅舅欧阳必进入朝,严世蕃以他父亲的名义,上奏说:举亲不避嫌,以慰老境。”

  “严世蕃借着父亲的名义,给世宗皇帝上了一封密奏,世宗皇帝只能应了下来,让欧阳必进做了礼部尚书。”

  以慰老境,意思是举荐欧阳必进,是为了宽慰老迈的严嵩。

  但是这封密奏的最大问题是严世蕃以他父亲的名义上奏的。

  杨博继续说道:“后来群臣不满,欧阳必进被罢免,世宗皇帝怕寒了老臣的心,就亲自下旨宽慰严嵩,严嵩闻之,大惊失色,赶忙进了趟宫,禀明了圣上,他不知道此事。”

  “严嵩自从夫人走后,就再也不视事儿了,严世蕃背着严嵩不知道做了多少的事儿,嘉靖四十四年,严世蕃被斩首,严嵩被抄家,削掉了官身回乡,身无分文、无家可归的严嵩,在贫病交加之中死去。”

首节 上一节 26/80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