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488节

  这种生意,有个专业的名词,叫票号,汇票庄或者汇兑庄。

  经办汇兑业务,在繁华的南衙十四府,早在弘治年间就已经出现,但大规模的发展,扩展到北衙、大同,甚至是辽阳,就是去年的事儿。

  汪道昆之所以如此上书,是因为宁波帮的商贾控制民信局,狠狠的坑了孙克弘一把,孙克弘有一笔三万两的银子,莫名其妙的消失了,经办汇兑的汇票存根,被松江民信局给弄丢了,弄丢的原因也很简单,这些汇票存根是从水路入京的,送汇票存根的民船,翻船了。

  孙克弘家大业大,不心疼这三万两银子,他到衙门告状,就是要个说法!是不是宁波帮的商贾在搞针对!别家经办的银子都无碍,存根丢了,还有本地存根,怎么单单他拿不出来。

  汪道昆上这道奏疏,是希望建立一套隶属于大明官驿的票号。

  大明官驿入不敷出,累年亏损,虽然经过了山人不得冒领官身的清理,大明驿站已经不再是过去严重亏损的状态,但亏就是亏,大明精算风气之下,这官驿恐怕迟早会被精算,那么寻找新的赢利点,供养庞大的驿卒,就成了很有必要的一件事。

  “下章内阁、户部、兵部,拟个章程,设限七日,弄个草议来看,按汪巡抚的说法,可以先建松江、北衙、南衙三个地方,一点一点的扩大规模,小步快跑。”朱翊钧朱批了汪道昆的奏疏。

  票号,是银行对外业务的雏形。

  想要组建大明银行,大明的铸币要满足大明的需求,也要建立完整的对外业务,只有宝钞局和宝源局是远远不够的,朱翊钧很乐意看到这种探索。

  同样,开海正在孕育新的资产阶级,而且孕育、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朱翊钧的预料。

  “下诏内阁、兵部,询问催促水师扩军。”朱翊钧又拿出了中旨,写好了询问的内容,让冯保去办。

  水师必须要加速扩张了,虽然通过了廷议,但执行下去,需要些时间,朱翊钧本来打算用三年时间扩军,现在看来,必须要加快脚步了。

  “把潞王给朕叫过来!又跑哪去了?”朱翊钧批阅了几本奏疏,才发现朱翊镠没在御书房。

  朱翊镠已经重新开始御门听政,按照朱翊钧的培养计划,朱翊镠需要把每天批阅过的奏疏都看一遍,不懂就问,每日晚膳后,朱翊钧会提问九个关于奏疏的问题,能够完整奏对,不用到校场跑圈。

  御门听政,朱翊镠不情不愿,这看奏疏问国事,那更不配合了。

  “殿下回潞王府了。”张宏和冯保互相看了一眼,小声的说道。

  “干什么去了?”

  冯保无奈的说道:“说是波斯美人排了新的舞,让殿下鉴赏一番,殿下已经去了!”

  “波斯美人?”朱翊钧看着手中的奏疏,一拍桌子大声说道:“把他叫来!今天他只要错了一问,明天跟骆思恭对练去!”

  朱翊镠是带着痛苦面具来的,今天万国美人可是准备十几个舞,不仅仅是波斯美人!被皇兄硬生生的搅和了!

  明明今天已经操阅骑卒,真的很累了,他还以为皇兄会把奏疏放到明天,他高高兴兴去看舞,结果被拉来继续查问国事。

  朱翊镠听闻要跟骆思恭这个青年组第二高手对练,立刻就认真了起来,骆思恭一根筋儿,有皇命,那下手从不手软。

  朱翊镠对答如流,让皇兄一拳打在了棉花上。

  “明天骆思恭跟你对练。”朱翊钧非常满意,选择了恩赏。

  “啊?!”

  “不是,哥!不是说答不上来,才跟疯…骆思恭对练吗?”朱翊镠猛地瞪大了眼睛大声的说道:“君子一言快马一鞭!金口玉言,绝不可出尔反尔!”

  朱翊钧老神在在的说道:“朕又没说答上来,就不用了。”

  “陛下!”朱翊镠跳了起来,连连摇头说道:“先生说了!国失大信,人心启疑,臣弟陷陛下不义,臣弟罪该万死。”

  朱翊镠这一句话,以退为进、道德绑架、上纲上线,不得不说,朱翊镠这读书人的书没读多少,花花肠子倒是都学会了。

  “那算了。”朱翊钧点头,收回了成命,他是个很讲道理的人,让熊廷弼上就是了。

  “哥!敞亮!”朱翊镠高兴了,他完全不知道成年人的人心险恶,骆思恭不好对付,熊廷弼也不好对付。

  “哥,我一直有个问题,四书五经,都是先秦时候的东西了,最少最少也一千五百多年了,咱们怎么还读这么早的书呢?贱儒总是说,今不如古,我还小也不聪明,哥你知道为什么吗?”朱翊镠坐在太师椅上,问出了自己的疑惑。

  读的书,太老了。

  朱翊镠最近也在慢慢读《荀子》、《管子》,也都是张居正为陛下注解的,但这些书,都太老了,如若不是皇帝足够的离经叛道,四书五经之外的东西,都读不到。

  “你这个问题,很好。”朱翊钧合上了奏疏。

第410章 大巨变时代

  “你的问题问的很好。”朱翊钧非常清楚,朱翊镠问的问题究竟是什么。

  朱翊镠不是在数典忘祖,认为老祖宗的书,诸子百家的书不需要读,都两千年了,就该扫到垃圾堆里去了,而是在问,一千五百年前的治国经验,现在生搬硬套,真的合适吗?

  “首先,自然要读,没有任何大厦可以凭空起高楼,都需要极为坚实的地基,而读诸子百家,读先秦之说,就是筑地基,大明的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朱翊钧首先回答了朱翊镠这个问题中,是不是要读的问题。

  百代皆秦法,百家争鸣的先秦,诸子争鸣,在政治思想方面思变的收获和结晶,构成了自秦至明稳定的政治文化。

  在人与神鬼的关系上,先人而后神;

  在人与天道、自然的关系上,法天地而制天命,既顺天而为,又逆天求存;

  在人与发展的关系上,强调人强胜天,人定胜天,人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要素,进而演化出了崇德修身的私德要求;

  在人与追求的关系中,人满足了生理需求、物质需求之后,更高的追求不是自我神化,而是圣化,通过修身,成为圣人、贤人、仁人、大丈夫、君子。

  最终这些探索,构成了大明的人文和崇圣。

  这就是中国古代王朝的根本地基政治基础,君主专制、臣民意识和人文崇圣。

  朱翊钧把为什么要读诸子百家,告诉了朱翊镠,这看起来很复杂,其实真的非常繁琐。

  费利佩二世的分封制走到了尽头,大明的制度何尝不是也发展到了转折点?

  朱翊钧非常明确的说道:“中原的君臣矛盾,本质上是君主专制和士大夫共议的矛盾;肉食者和生产者之间矛盾,本质上是百姓究竟是强人身依附的臣服之民还是国朝主体的矛盾;礼教束缚和自由之间的矛盾,本质上是各阶级掌控社会资源的矛盾。”

  “其实根本矛盾,还是生产资料、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

  “听不明白!哥,别念了,别念了!”朱翊镠一听朱翊钧讲矛盾,就跟炸了毛一样,噌的窜了起来,大声的喊道:“我去找熊大对练去!”

  宁愿跟熊大打的你死我活,朱翊镠也不想听这些东西,他又不当皇帝,这些个大事,还是皇兄去操心吧!他还有几十个万国美人,等着他去宠幸,他的主要矛盾就是年纪太小不能大婚、万国美人太过于诱人之间的矛盾,他能搞清楚自己的主要矛盾就不错了。

  “这孩子。”朱翊钧看着朱翊镠跑的飞快的身影,摇了摇头。

  耿定向、焦竑、张嗣文,曾经在民报上,定义过生产和生产力,生产力就是化自然为己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

  无论是普及教育、培养工匠、技术革新,都是大力发展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必然让生产资料的归属、生产关系产生转变,君主专制一定会受到更多的挑战,臣民意识会向公民意识转变,崇圣会向自由、无拘无束去转变,军事。

  政治、文化、经济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而现在的大明,正处于这个大巨变的时代。

  其实朱翊钧想要懒惰一些,为了保证自己作为君王至高无上的地位,他可以向后世的鞑清学习。

  社会各個阶级都是皇帝的奴仆、议罪银、养廉银等等制度保证特权阶级的权利换取拥戴、绝不发展生产力、让中原始终处于小农经济的基本框架之下、在思想上禁锢任何思辩的风气、严防死守闭关锁国拒绝和世界交流沟通。

  直到被坚船利炮,轰开国门。

  那时候,朱翊钧早就死了,管他死后洪水滔天。

  但朱翊钧做不到那样,他是人君,在历史长河里,在这个关键的转折点里,他只能做一个拉磨的驴。

  “陛下,大喜,大喜,冉淑嫔确实有了身孕。”张宏和一个小黄门耳语了几声,面露惊喜的说道。

  周德妃在万历八年上元节之后检查有了身孕后,又有了好消息传来,最近颇为受宠的冉淑嫔,也有了身孕。

  “快去看看。”朱翊钧闻言也是一喜,前簇后拥的去了离宫后院,他赶到的时候,两宫太后、皇后都已经到了,都是喜气洋洋。

  王夭灼自从生产之后,就一直躲着皇帝,说是在产后恢复,倒不是说完全不见,是不肯侍寝,主要是身材焦虑,孕期发胖和产后恢复,宫里自然有一套详细的办法。

  “按照宫里的规矩,冉淑嫔,这有了身孕,就该册封为妃子了,就定淑妃吧。”朱翊钧看着王夭灼,询问王夭灼的意见。

  “夫君说了算。”王夭灼从清纯蜕变为了成熟,一颦一笑都带着风情。

  “皇帝是不是该再纳几个妃嫔了?”李太后这段时间不要太高兴,宫里接连有了喜事,她也不再一心礼佛,而是带起了孩子。

  朱翊钧听闻还要纳妃,连连摆手说道:“还是不要了,最近国事多变,朝中那些个大臣怕是要拿这个说事,等两年吧。”

  “最近有几件大事,第一件事,从京师到大同的驰道、从京师到辽阳的驰道,这两条驰道,为期五年,一条就要数以千万计的白银,朝中士大夫们正喊着大兴土木,国之将亡;第二件大事,事关开海,密州、宁波、月港、广州远洋商行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建,都在等着汪道昆九年期满,做点大事。”

  海陆并举是朱翊钧新政的基本主张,既要开海,也要扩大战略纵深,这两条驰道,非建不可,崇古驰道过蓟州至山海关,这是已经在建的驰道。

  到辽东的驰道一共两条路,第一条是蓟州、喜峰口、大宁卫、会宁卫,自会宁卫至应昌和辽阳;另外一条是山海关、广宁、辽阳。

  朝中主要争论的焦点是,大部分的廷臣认为,只修一条,也就是山海关、广宁、辽阳,这条路并无山道,修起来极为简单,算是花小钱办大事,总预算在一千万银。

  朝中的批评浪潮很大,奸佞之臣,枉圣上以符端,大兴土木之役,以为通宫玉清昭应之建。翻译翻译,就是这才阔了几天,就敢搞这么大的工程,皇帝还是个孩子,大臣们难道也是孩子不成?

  弹劾!

  廷臣们也觉得花的太多了,

  “行吧,过两年就过两年吧。”李太后也不过分的纠结,多少也要照顾丫头的心思,频繁纳妾,的确不利于圣誉。

  朱翊钧很忙,和冉淑妃说会儿话,就又去了御书房,奏疏批阅了一半,需要继续。

  次日的清晨阳光明媚,每日一次的廷议照常召开,大明皇帝带着潞王来到了文华殿。

  “巡抚松江都御史汪道昆,以年迈多疾,上奏乞骸骨致仕。”张居正说起了第一件事,和张居正期满之事,是极为类似的,汪道昆快九年期满了。

  外官久任归京,按照汪道昆的履历,回京应该调任六部做尚书,就像是张学颜一样,从辽东巡抚入京后,就成为了户部尚书。

  汪道昆的致仕并不是真心实意,他是想要进步的,只是按照流程上的奏疏提醒朝廷,该让他进步了,如果朝廷不打算让他进步,就批准致仕的奏疏,这样大家都体面。

  汪道昆是名门之后,徽商之家,是正经的望族出身,年轻的时候,曾经带着湖广、三吴、两浙近两百文士,四处游园交友,喜欢戏曲和诗词,嘉靖四十二年,因胡宗宪案被罢免,汪道昆创建新安诗派,算是文坛领袖之一。

  汪道昆是胡宗宪的人,在义乌做县令时,和戚继光一起组建过客兵,在福建和戚继光抵背杀敌,昼夜筹画,枕戈待旦,嘉靖四十二年的罢免,是因为他为胡宗宪奔走,奔走呼号,修书鸣冤,因此厌恶了徐阶。

  汪道昆跑去松江做巡抚,就是为了收拾徐阶去了。

  “回京来掌工部事吧。”朱翊钧稍微思考了下,让汪道昆继续进步。

  理由非常简单,汪道昆在重大问题上立场非常明确,万历六年,大明皇帝朱翊钧下诏迁徙富户充实京畿,汪道昆劝自己父亲举家搬迁。

  大明望族的立场,也不总是坚定不移的站在皇权的对立面。

  工部的事儿实在是太多了,郭朝宾这个老实人,有点忙不过来了。

  “西南黔国公上奏,东吁莽应龙负伤,多疾缠身。”张居正面色凝重的说起了东吁王朝。

  莽应龙,十方征服者,嘉靖二十九年继位东吁国王,接连消灭阿瓦、掸邦与清迈,拳打老挝,脚踢暹罗,在莽应龙手里,东吁王朝急速扩张。

  奏疏传阅到了各廷臣的手中,大家都清楚了具体负伤的原因。

  红毛番船长贡卡洛·瓦兹,在东吁首府勃固城作乱,以一百二十红毛番对战两千东吁象兵,东吁惨败,而后双方在马达班湾发生了海战,红毛番有船两艘,东吁出战十六艘战船,红毛番再次完胜。

  东胡王莽应龙,在勃固之战中受伤,而后听闻如此耻辱的大败,气急攻心,一气之下,就病倒了。

  “红毛番有这么厉害吗?”朱翊钧真的不觉得红毛番的军队有多强。

  嘉靖年间,嘉靖皇帝斩了葡萄牙特使火者亚三,双方的关系一直剑拔弩张,各种碰撞不断,尤其是万历初年,殷正茂驱赶濠境红毛番,根本没有任何难度可言。

  一百二十人对战两千,大获全胜,两艘对十六艘,仍然完胜,这怎么看,都像是红毛番在开无双,而且还打赢了。

  “那是碰上了大明水师。”戚继光笑着解释道,对手不一样,所以显得战力不同,张元勋这个鹰扬侯,仗着船坚炮强,摁着梅内塞斯揍。

  而隶属于果阿总督府的商船,能吊着打莽应龙。

  张居正拿出了另外一本奏疏说道:“这个红毛番船长贡卡洛,前往东吁(今缅甸)首府勃固,其目的是劝说东吁国王从陆上攻打大明,威胁大明云南诸镇,本来双方一拍即合,结果莽应龙的儿子莽应里,因为垂涎贡卡洛的商品,意欲抢夺,这才发生了勃固之战。”

  “啊?”

  群臣都看向了张居正,略显呆滞,事情发展的趋势,总是让人捉摸不透,莽应龙很能打,大明一直都非常清楚,而且也支持这孟珙、孟养土司跟莽应龙打过两次,算是有输有赢。

  朱翊钧伸出手,往下按了按说道:“先生,朕捋捋,果阿总督府在马六甲海峡节节败退,所以派了自己的船长前往东吁,跟东吁王谈共伐大明大业。”

  “对。”

  “东吁王莽应龙和船长贡卡洛谈的极好,双方一拍即合,把酒言欢。”朱翊钧一拍手继续问道。

  “是的,莽应龙的崛起,攻打前勃固王国时,就和红毛番关系莫逆,曾经雇佣过红毛番佣兵,和红毛番学习火铳、火炮,双方关系还算不错,虽然有过一些冲突,但总归是可以交流的。”张居正补充了一下背景,莽应龙攻打白古城时进攻不利,就曾雇佣了红毛番。

首节 上一节 488/10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