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489节

  朱翊钧眉头紧锁的继续说道:“本来形势一片大好,莽应龙的儿子莽应里,要抢红毛番,红毛番不肯,起了冲突?这冲突起的没有任何逻辑可言。”

  “红毛番这些礼物本来都是要送给东吁王的。”张居正手中的奏疏是巡按云南佥都御史王希元呈送的,王希元是张居正的嫡系,曾经在和高拱的决战中,充当急先锋的角色,万历三年,前往云南督办滇铜铸钱。

  王希元的信息非常全面,整件事突出的就是一个魔幻,莽应里的抢劫,突出的就是一个为所欲为。

  朱翊钧思索了片刻说道:“这冲突莫名其妙的,是不是疑兵之计?故意让我大明放松警惕?”

  “陛下,自从莽应龙手上重病缠身,整个东吁,已有分崩离析之相。”张居正不认为是计策,莽应龙是东吁王,他病重,人心思动,不少世袭土司,已经开始准备等莽应龙一死,就脱离东吁,甚至有几个土司,和黔国公府联系,希望大明能够趁着动乱,一举南下东吁。

  消息来源非常可靠,是莽应龙的心腹大臣,云南陇川人岳凤的消息,这就是个两面三刀的败类,但消息经过了多方核验,都十分准确。

  “莽应里无德,不为人君。”张居正思索了一番,评价了莽应里。

  这家伙十三岁开始跟随父亲作战,嗜杀成性,杀俘如杀鸡,经常轻军冒进,导致战局陷入危难之间,为人极为狷狂,本来投降莽应龙的木邦国主罕拔,因为莽应里又脱离了东吁。

  胡作非为、胆大包天,一个典型的、没有任何约束的天生贵人,就是这个样子。

  如果没有皇帝、太后的约束,潞王朱翊镠大约也会变成那般荒唐。

  “经过莽应龙整整五十年的征战,整个云南之外都在他的控制之下,辉煌一时的东吁王朝,在莽应龙去世之后,莽应里是否能够继承大任?至少大部分的东吁土司,不这么认为。”张居正将一堆的奏疏呈送到了御前。

  朱翊钧看完了黔国公、云南方面的奏疏,看了许久,才彻底认可了张居正的说法。

  “黔国公沐昌祚、云南巡抚刘世曾、参政赵睿、副使胡心得、佥事杨际熙、四川总兵刘显等人皆言,防止西南生变。”朱翊钧的手指在桌子上不停的敲动着。

  非常有趣,这里面全都是汉人。

  云南巡抚刘世曾在奏疏中,顺便照例弹劾了黔国公府,说黔国公府兼并无数,万历六年清丈,黔国公府侵占17993顷,万历七年清丈,又查出11171顷54亩,两年清丈,共查出29135顷,即291万余亩地。

  黔国公府沐昌祚的奏疏里,十分干脆的请罪,把他家里的财产都申报了一番,田土、屯田、沐庄、圃墅共三百六十区,总计43214顷,即432万亩田。

  徐阶搞了一辈子也就弄了40万亩,黔国公府在云南搞了430万亩地,这也是朝廷第一次清楚明确的知道了黔国公府到底侵占了多少良田。

  比较有趣的是,朝廷对此充耳不闻,刘世曾弹劾也是照例罢了,这种侵占是朝廷默许的,云贵川黔的土司,是如何在两百年的时间里,慢慢消亡?黔国公府干的。

  按照惯例,大明若是要对东吁用兵,出兵所需之军粮,皆由黔国公府沐公子买单。

  朱翊钧手指停下,开口说道:“这莽应里胆大包天,莽应龙一旦去世,大明西南必乱,为保西南边方安稳,云南、四川文武诸官,皆请命备战,枕戈待旦,下章云南,常备不懈。”

  云南四川诸官的判断是非常精准的,历史上,这个莽应里选择了最勇敢的死法,进攻大明。

  他爹莽应龙都不敢这么干,莽应里这么干了,被大明暴打一顿后,强横一时的东吁王朝,分崩离析。

  “能不能从海上进攻?”谭纶站了起来,指着马六甲海峡的位置说道:“如果我们能在三年内彻底控制马六甲海峡,由海上进攻勃固,大明边军、水师,水陆并进,一举攻灭!”

  “大司马,只是讨论备战。”王国光提醒谭纶,只是讨论防备东吁内乱波及到大明,结果激进派中的代表人物,谭纶,直接讨论起了进攻。

  “最好的防御,不就是进攻吗?莽应里这厮,为了坐稳王位,一定会想尽办法,跟大明作战,如果能取胜,必然就坐稳,既然要打,那就打死他。”谭纶理所当然的说道。

  云贵川黔的生苗和东吁各土司多有联系,这莽应里撩拨了大明还全身而退,那些土司世酋,必然有不该有的心思,到时候才是大祸,一拳打死莽应里,是最合适的办法。

  莽应龙的确很能打,但他快死了,从多方面的消息来看,莽应龙这个年纪,受伤加生病,必死无疑。

  “水陆并进,不失为良策。”戚继光看着堪舆图,眼前一亮,在戚继光看来,西南三宣六慰频繁生乱,既然有这个机会,彻底消灭,为上上良策。

  大明水师的扩张速度是远超大明陆军的,长崎总督府、琉球六府、吕宋总督府、旧港总督府,再加一个缅甸总督府,未尝不可。

  “劳师费钜万,转饷半天下,恐不利社稷。”王国光依旧不是赞同在西南动武,正统年间四征麓川,直接把朝廷给打空了,连京营都出动了,最后也没打出个结果来。

  “所以才要水陆并进。”谭纶指在堪舆图上,继续说道:“西南土司世酋接连挑衅,不就是仗着水密林多,天气酷热大明军难以深入吗?如果我们水陆并进,从旧港出兵,直取其都城勃固,其依仗不过是笑话耳。”

  水密林多,犯了贱就钻林子,大明就是进攻,最终还要退兵,实在是热带雨林密集,征伐举步维艰,但从海上进攻直取其腹地,这个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谭纶所言,引起了廷臣们的热切讨论,最终达成了一致,下旨备战,若有进犯,将其击退,如果能打下马六甲海峡,那就海陆并进,一劳永逸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莽应里已经四十四岁了,十三岁就开始参军的他,始终没能把他爹的本事学去。

  王国光稍微拧巴了下,和张学颜讨论了一番,就选择了赞成,赞成的理由出乎朱翊钧、张居正等人的预料之外,为了清丈。

  四川、云南、贵州三省,清丈举步维艰,这里的土司太多,清丈的话反弹极大,如果能够镇压东吁,那么这三省的清丈工作,就不会这么困难了,而且不用朝廷筹措粮食转运,户部便不怎么反对了。

  谭纶听闻户部同意之后,便坐下,和戚继光说了几句,朝廷庙算主要是战略,具体执行要云南、四川两地的巡抚、总兵,以及吕宋、旧港总督府制定作战计划,而后朝廷批准后,才能进行。

  莽应龙是病了,还没死,备战需要时间,时间还很充足,至少要到万历十年之后,才会真正动手。

  草蛇灰线,一场大战,绝不是一声令下,就糊里糊涂的开始,那是明堡宗行为。朱祁镇土木堡亲征,从下章兵部到御驾亲征开拔,一共用了七天的时间,朱棣亲征,最短一次筹备了三年。

  王国光站了起来,站在了堪舆图面前说道:“从京师到宣府大同的驰道,必然修建,如若日后复套,则从大同到归化城,从归化入河套最是方便,如无驰道,复套必再失河套。”

  对于这条驰道的修建,廷臣们早就达成了一致,修是必然的,等驰道修好,大明京营赶到宣府大同的时间,只需要三天,兵贵神速,有了这条驰道,北虏自此难成气候。

  王崇古看着堪舆图,驰道修通之后,北虏难成气候,晋党也同时会挨揍,一旦有任何不臣之心,天兵天将第二天就到家门口了。

  王崇古开口说道:“京宣、京云驰道,工部、户部核算至少需一千二百二十万银,五年,一年就需要二百四十四万银,陛下,臣和晋地望族商量了下,从京师到居庸关这段,一共三百二十万银,臣和晋地望族磋商,可负担一百八十万银,毕竟是给晋地通衢所用。”

  “虽然不多,但聊表恭顺之心。”

  王崇古一开口就是180万银,这一条路的驰道,最贵的就是京师到居庸关这段,晋党出一半的钱,这是在投献,也是认捐,这条驰道必须修建,已经是既定事实,无法改变,那就出钱又出力,反正打不过,还不如早早投降,还能争取到较好的投降条件。

  “善。”王国光眼前一亮,晋党这笔银子来的恰到时候。

  晋党有自己的考虑,这条驰道一旦修通,大同的煤炭、宣府的牲畜皮草,就可以十分顺畅的流入京师,大利宣府、大同的发展,大明复套成功,大利晋商。

  晋党不是铁了心的要造反,要跟朝廷作对,这条驰道,完完全全是利大于弊的存在。

  180万银的确很多,但账不是这么算的,船舶票证不算买卖票证的收益,仅仅是分红就超过了三十万银,再加上开海投资分红,180万银,真的不算多了,陛下在分红上,说到做到,臣子也要有恭顺之心,投桃报李,要不然君臣都不体面。

  陛下不体面惯了,只会丢面子,望族丢的不仅仅是面子了。

  “蓟州到大宁卫再到应昌段驰道,反对者众。”王国光的手划过了堪舆图上,这个反对者包括了王国光、张学颜、海瑞、李幼滋等人,太贵,修起来贵,维护起来也很贵,而且没有什么必要。

  “陛下,要不先从蓟州修到大宁卫,修完了再看看?”张居正思索了半天,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这个路线,修,但不修完,修到大宁卫,短时间内够用了,从大宁卫来的白土,在各行各业都有用,这就有了充分的条件给所有人一个交待,日后如果真的有需要,再修也不迟。

  朱翊钧不再坚持,点头说道:“善,依先生所言。”

  他真的很想修到应昌去,但是大明朝廷负担不起,贵不是驰道的错,穷是大明朝廷的问题。

  大明朝廷的田赋仍然是大头,占了八成左右,而商税不过两成,只要还是农业税为基础的国税,想要大兴土木修驰道,就是负担不起。

  大明的商税累年增多,但这也才万历八年,朱翊钧才十八岁,他可以等,等到大明财政越来越健康,商税占比增加到七成左右,修驰道就可以负担得起了。

  这不是一个遥远的事儿,万历元年,大明商税占比不足5%,万历七年,已经提到了25%以上。

第411章 光明,非常昂贵

  朱翊钧发现自己严重高估了贱儒们的抵抗意志,严重高估了礼教对皇权的束缚,他有些料敌从宽了。

  他以为这些贱儒会不惜一切代价,例如煽动民乱、裹挟流民、挟持民意、刺王杀驾、倍之加倍执行等等,甚至是不惜造反,无所不用其极的来反对大明皇帝的政令。

  清丈还田、开海开辟等等新政,切实破坏了名门望族、势要豪右的利益。

  因为嘉靖皇帝在前二十一年的时间里,革故鼎新的时候,就一直在面对这些。

  可是贱儒的抵抗意志,在越来越强悍的京营面前,如同阳春三月的白雪一般消融。

  现在,廷臣们在商议着大兴土木,最后也只不过把三条路,变成了两条半,到大宁卫的那条驰道,也在筹建的名单之上,而且因为白土的缘故,大多数人没有意见,只不过是觉得财政压力过大。

  而朝臣们,遮奢户的喉舌们,也就喊了两嗓子,就立刻消停了下来,甚至还‘认捐’拿出了银子一起帮忙修路。

  认捐,这是弘治以来,大明国朝财政收入大幅下降之后,不得不采用的一种方式方法,大明的巡抚们,如殷正茂、凌云翼、潘季驯都在不同程度上,采用了这种办法。

  廷议还在继续,几个市舶司的远洋商行,筹建已经完成,商总已经开始任命,所有远洋商行都在等着汪道昆离任,松江远洋商行出现重大人事变动的情况下,狠狠地在松江远洋商行的身上咬下一块肉来。

  包括不仅限于:三桅五桅船配给、舶来粮份额、瓷器、铁锅、丝绸、布料出口市场、出海船只的堪合、市舶司监当官吏的占比等等。

  这些都是利益所在,磨刀霍霍。

  而新一任的松江巡抚在经过了激烈的讨论后,最终得到了一个结果,张居正门下、张党嫡系的申时行。

  汪道昆是浙党,风水轮流转,为了保证松江府属于朝廷而不是某党的私产,这种轮换是极为常见的事儿,例如一直在张党手中的两广,在凌云翼之后,到了晋党王家屏手中。

  这种轮换,是为了保证朝廷的向心力,保证大明政治格局的基本稳定,天子管京堂,京堂辖外官。

  高位不可以久窃,大权不可以久居。

  判断一地是郡县和分封制,也可以从这个标准去勘定,如果地方官司始终属于某一派系之人,那是分封,不是郡县,比如吕宋总督府总督,殷正茂就会一直把这个总督当到撒手人寰的最后一刻。

  在需要送到文华殿上进行廷议的内容结束之后,工部尚书郭朝宾简单的汇报了下,大明皇帝开海投资的诸多成果。

  郭朝宾不是三党中的人物,是個干活的老实人,他拿着手中的奏疏开口说道:“龙江、清江、卫河、松江、金山、宁波造船厂团造,现有四十七厂,有大木匠、细木匠、锯匠、皮匠、艌匠、铁匠、脚夫、纤夫等196048丁,去岁造浅船两千一百三十只,平底漕船一千三百只,四百料钻风船三千两百艘、四百料战座船四千三百艘,千料三桅夹板舰一百四十五艘、三千料五桅夹板舰七十二艘,另有水翼帆船、画舫、观星舰等若干,共计12746艘,太…漕粮箱七十五万只。”

  “营造学舍一千四百三十二所,其中一百二十四所女校织院,供匠人子弟就学,总计有学生十二万三千余。”

  “三代而上,漕法未备,建置无所于考,今陛下开辟,设漕船以治船以转粟,国计允赖,实我国家根基之壮举,万世之长计也。”

  去年按照大明各方需求,各种大小船只共营造一万两千余,安置了十九万丁,丁是成年的壮劳力,在统计口,一家一户顶多一个到两个壮劳力罢了,毫不客气的说,现在造船业是,大明百万船匠衣食所系。

  匠人学堂之中,还有女校织院,读书之外,还要学习纺织,除此之外,也是要读算学,主要是为了日后持家守业算账。

  而造船厂的规章制度、组织架构,甚至包括女校织院,这一切统称为团造法,是学习了大明永定河畔毛呢厂经验。

  民间把漕粮箱叫做太岳箱,而且形成了一种习惯,散装颗粒货物,都用漕粮箱运输,郭朝宾叫习惯了,差点在文华殿上说错。

  就像朱翊钧的脚踏板车,都叫旱鸭子,但它的正式名叫踆乌。

  “王次辅功高,经邦济国之肱骨。”郭朝宾由衷的说道,这一切的一切,都要从王崇古入阁的那本《安置流氓疏》说起,王崇古是次辅,虽然他从来不在文渊阁坐班,但他入阁的承诺就是安置流氓疏。

  “我?经邦济国?”王崇古本来乐呵呵的听着郭朝宾如数家珍一样的说着工部团造,结果突然被提到,有些懵。

  他,王崇古,僭越佞臣,谄媚投献,读书人嘴里为了求活的在世严嵩,突然之间,就成了经邦济国,还是从当朝明公,工部尚书的嘴里说出来的,这让王崇古一时间很难接受这种身份的转变。

  王崇古可是除了万士和外,朝臣们集火的对象,被骂久了,王崇古自己都认为自己是个奸臣了。

  “那不然呢?”朱翊钧笑了笑,肯定了郭朝宾的夸赞,贱儒那些嘴,喷的再多,实打实的功绩就在眼前,说一万次,也动摇不了王崇古的圣眷。

  “谢陛下隆恩圣赞。”王崇古赶忙俯首谢恩,早已经不喜形于色的他,也止不住脸上的笑意,决定给王谦涨点例钱。

  “这里有一本内帑出的会计财报,三位党魁走的时候,交给投钱的遮奢户们,钱花在了哪里,又从哪里赚到了钱,为什么给他们那么些分红,都写的明明白白。”朱翊钧让冯保拿来了四份厚厚的书,这是自万历三年起,累计3712万银的投资盈利明细。

  张、晋、浙三党党魁拿一份回去,户部也要拿走一份。

  “此后每年一期,各馆抄录下发。”朱翊钧说明白了这份财报,是每年一次,不是仅此一次。

  以皇叔朱载堉为首的大明皇家格物院,算力是十分惊人的,除了计算三角绘测法绘测的堪舆图之外,还有余力参加到户部年终审计和投资审计之中。

  这3712万两银子的投资收益明细,其实朱翊钧可以不给朝臣们看,做好之后,朱翊钧自己看看就行了,他思前想后,还是决定公布财报,这一大笔银子,朱翊钧又不是用到了自己奢靡之上,没什么不能给大臣们看的。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陛下圣明!”张居正、王崇古、谭纶站了起来,俯首谢恩。

  被折腾的遮奢户都支持陛下,实在是陛下大道之行,做事正大光明。

  “待会儿结束之后,将申学士叫来,前往松江履任,不是小事。”朱翊钧挥了挥手,宣布此次廷议结束,而后宣见去地方巡抚的外官。

  申时行,嘉靖四十一年状元,一个当了十五年辅臣的老好人,和稀泥和的一塌糊涂,申时行看起来是一个‘首鼠两端’、‘八面玲珑’、‘左右逢源’,既无主见,也无能力,更无作为的首辅。

  作为张居正的门下,在张居正被清算时,毫无作为,在继任首辅之后,也什么都没干,更没有继续推行新政,最终也是在国本案里,因为怕事,干脆致仕回乡了。

  但在朱翊钧的眼中,现在才四十五岁的申时行,做事慷慨激昂,是变法革新派里的激进派,申时行在万历六年,甚至批评过老师座主张居正,批评的理由非常简单,万历六年张居正归朝之后,关于大明两京一十三省全部推行清丈和一条鞭法中,张居正反对了激进的全国推广,而是选择徐徐图之,一地一政的办法。

  四十五岁的申时行是激进派,五十岁的申时行开始和稀泥,大抵,他在滚滚大势之下,选择了明哲保身。

  对张居正的清算,明面上是张四维作为首辅做的,但其实,申时行作为阁臣,非常清楚,是万历皇帝发动的。

  一个无能的人,是爬不到首辅的位置上的。

  “臣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吏部右侍郎申时行走进了偏殿,除了吏部事,他还是《大明会典》的副总裁。

  “免礼,坐。”朱翊钧示意申时行就坐。

  偏殿摆满了朱翊钧的奇思妙想,一进门的左手边,是一堆造船厂送来的各种船只模型,还有一个水池,来验证一些船只模型的受力,而右手边北侧是七个橱窗,里面摆满了各种典籍,是大明新政的总结,在窗台前,还有一架琴,朱翊钧不喜乐理,那是王夭灼的乐器。

首节 上一节 489/10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