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显凶名赫赫,若真的想做大明的节度使,割据一方,这是个最好的机会,但陛下格外信任刘显父子。
朱翊钧知道,刘显本人为大明征战一生,而刘显的儿子刘綎更是在萨尔浒之战中以身殉国,没有和洪承畴一样,成为贰臣贼子,朱翊钧知道,王谦不知道,所以王谦才有所怀疑。
如果,刘显已经和望族们同流合污,王谦这番举动会非常非常危险了,今日陷阱里的猎物,就不是这些望族,而是王谦本人了。
“动手了。”王谦看到了城西的几个地方,升起了一枚又一枚的响箭,响箭带着破云的尖啸,在空中炸裂,灿若星辰。
这是信号,代表着四川总兵刘显带着军卫清剿了一处帮会的贼巢。
剪其羽翼,断其喉舌,最后是砍掉脑袋。
刘显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刽子手是他的儿子刘綎,或者说,刘显早就做出过了选择,在出川平倭之时,就已经见到了大明江河日下,他不想成为大明的罪人,刘綎在过湖南时,曾经拳打过马湖知府詹淑,只因为这厮强取豪夺。
今日的抉择是过去所有选择的结果。
王谦转动手中的酒杯,等待着戏台上灯光彻底灰暗之后,王谦将杯中酒一饮而尽,猛地摔在了地上,大声喊道:“奉陛下圣旨督办戥头大案,今日抓拿悖逆贼子,抗命者,杀无赦!”
“杀!”
王谦的酒杯落在了地上,一架架床弩出现在了学府的院墙之上,缇骑开始进院,四架子母炮,被拉到了门前,对准了还一脸懵的望族们,而缇骑们手中的燧发铳,也被端了起来,显然是打算,只要有抵抗,就会动手。
“王御史,这是不是有什么误会?在座的皆是我大明缙绅,安土牧民有责,何故如此兵戎相见?”杨宁仁攥紧了罗香仙的大腿,都把罗香仙的脸给攥白了,实在是太疼了。
王谦根本不跟杨宁仁说屁话,对着赵千户大声的喊道:“拿下!”
“所有人,放下手中的兵刃,将手放在后脑勺,趴在地上,我数到十,还站着的,以谋逆论罪!”赵千户举起了左手,大声的说道:“十,九…”
“大胆!”赵千户手中的手铳,忽然指向了一个家丁,因为那凶徒,突然暴起,冲向了缇骑,赵千户按下了扳机,在簧钢的作用下,火镰滑向了燧石,火星四溅,点燃了火门里的引火药。
嘭!
一声枪响,硝烟弥漫,枪膛里的颗粒黑火药猛然爆裂,铅子在气压和爆炸之下,在阴阳刻线的作用下,快速旋转着飞向了凶徒,铅子直接打在了凶徒的腹部,血光四溅,惊叫连连。
混战开始了,来到此处的望族们,人人带着家丁,是望族的心腹,他们手里的人命官司,实在是太多,此时唯有拼命,他们都带着兵刃,开始向着缇骑的阵线冲锋,硝烟在弥漫,砰砰砰的火药爆炸之声和喊打喊杀之声,此起彼伏。
两刻钟后,场内已经没有再敢站着的人了,赵千户连三个数都没数完,血腥味在学府里回荡,那些个抱着头大喊大叫的倡优伶人,恐怕这辈子都忘记不了这一幕。
“本来想在学府里挖坑,然后把整个学府和这些望族们一起炸上天的。”对于结果十分满意的王谦,这里看看,那里瞧瞧,非常满意。
“是什么让王御史打消了这个念头?”王廷瞻好奇的问道。
王谦十分确定的说道:“是贫穷。”
“哦?”
“整个会场不到两亩地的地方,要想炸上天,最少也要五千斤的火药,而一两火药,要六钱二分银,也就是想把这两亩地炸上天,需要五万两白银。”王谦的确很有钱,但五万两还是有点太贵了,十分之一个先帝陵寝了。
火药造价贵,运输贵,保存更贵。
“确实很贵。”王廷瞻一听这个数字,立刻肯定的说道。
华阳学府的抓捕工作十分顺利,而刘显和刘綎父子的行动,也极为顺利,成都府内数个帮会遭到了灭门打击,得益于王谦带来的一车又一车的火器,火器在刘显手中,将价值体现的淋漓尽致。
张居正曾经教过朱翊钧一个道理叫,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如果对一个人有所怀疑,就不要启用他,这样对君臣都好,比如前刑部尚书王之诰,张居正一直不想让这个儿女亲家再到朝堂上来,因为张居正怀疑王之诰,哪怕是儿女亲家;
而用人不疑,则是任用一个人,就不要去怀疑他,如果出了事儿,再去解决,愿赌服输,人生的每一次选择,都早已标好了价格。
疑人仍用,君臣都会损了体面,皇帝不放心,臣子不尽力,而用人仍疑,注定了一事无成。
朱翊钧对刘显是极为信任的,如果刘显真的做了别的选择,朱翊钧也只能愿赌服输,安抚晋党党魁王崇古的同时,兵发四川!
好在,并没有出现那种结果。
王谦第一次动手,就让四川震了三震,而对杨氏的追查,连带着杨家的走狗,一起清算,只用了短短三个月的时间,新都杨氏和其走狗,被连根拔起。
四川副总兵刘綎,带着两千人,驻守播州,防止播州杨,带着生苗作乱,以壮新都杨氏声势,刘綎两千客兵顶在播州杨氏的脑门上,播州杨氏不敢有什么动作,但更多的事儿,刘綎也做不得了。
云贵川黔的土司攻守相望,互为犄角,刘綎如果真的此时进犯,是逼反土司,大明境外,东吁王莽应龙快死了,等莽应龙死,境外生苗群龙无首,大明境内土司和境外东吁不能里应外合之时,再动手不迟。
土司们对这个反应,颇为古怪,大抵就是汉人内讧,与我何干,要让土司们理解唇亡齿寒的道理,还需要王化的持续推行。
王谦的入蜀,第一仗伏击战,打的极为漂亮,督办的戥头案,查的水落石出,包括了一众被迫的、自愿的大明官僚,左右布政、按察使、数名知府及其幕僚,整个四川地面可谓是动荡不安。
朝廷在收到王谦的奏疏之前,就已经进行了一轮人事任命,去四川补充官僚,在收到奏疏之后,又补了一轮。
大明是三个人等一个坑,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王谦的名声彻底烂了,臭不可闻的那种,中秋佳节,团圆之日,和和美美的日子,王谦搞出了这么一出,可谓是毫无礼义廉耻可言,比严世藩的名声还要脏臭!
王崇古是个奸臣,生了个儿子,还是奸臣!
雪花片的奏疏送进了内阁,全都骂王谦的,顺便骂王崇古的。
“倒是很意外,王次辅居然没有趁机扩张势力。”朱翊钧画了个×号,表示已读不听,对着冯保有些感慨的说道。
王崇古的选择非常有趣,他选择和四川望族们打成一片,是物理意义上的打成一片。
这个选择多少有点意料之外,但在情理之中,晋党的地盘足够大了,再大点,皇帝和朝廷都容不下去,王谦没有在望族里面挑挑拣拣,培养党羽,这种事他其实蛮擅长的,作为一个纨绔,不会培养狗腿子,不配当个纨绔。
王谦选择了一锅端,显然是王崇古临行前授意过的。
“王次辅是有恭顺之心的,臣不是为王次辅说话,这些年,王次辅在朝办的差事,也是有目共睹。”冯保罕见的为大臣们说了句好话,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收了王崇古的贿赂,当初冯保可是和王崇古、杨博、葛守礼等晋党骂的极为凶狠。
冯保还真没收王崇古的银子,陛下赏赐的银子够多了,陛下最恨那吃里扒外的狗东西了,他可不想和陈洪一样,在解刳院里被做成标本。
冯保是站在大明的立场上,为王崇古说了几句好话,陛下这番话,是个比较危险的信号。
圣心难测,伴君如伴虎,能直接威胁到皇帝的始终是廷臣。
“你说的有道理。”朱翊钧颇为认可,这次王崇古在四川戥头案中的选择,又为他们老王家堆叠了一层厚厚的圣眷。
“王谦这个法子好归好,但只能用一次,下次就没人会上当了,同样也只有他自己能用。”朱翊钧颇为可惜,对王谦的嚣张跋扈有了深入的了解。
“给王公子升官,回京后任佥都御史。”朱翊钧给王谦升了官,还是在都察院做事,连升三品,爬到了正四品。
这个官位其实已经很低了,严世藩起步就是尚宝司少卿,徐阶的儿子,起步也是尚宝司少卿,正五品,王谦在都察院只是个正七品的监察御史,张居正的儿子们,起步也是正五品的格物博士。
王谦在朱翊钧这里立过功,在都察院帮着海瑞查贪官,这趟差事办的也很漂亮,自然要给他升官。
朱翊钧批阅完了大部分的奏疏,将那些弹劾王谦的奏疏都扔进了垃圾箱里,对着冯保说道:“下旨到英国公府、成国公府、定国公府,明日郊祀永陵,将新都杨氏被抓了的消息,奏闻世宗皇帝知晓。”
道爷的意难平里,绝对有杨廷和、杨慎居然善终了,彼时还很年轻的道爷,放过了二人,最终导致了效仿者层出不穷,踩着皇帝刷名望,在嘉靖年间的次数极多。
新都杨氏惨遭如此横祸,说没有私怨,那是假的。
“前四川巡抚罗瑶,就褫夺官身功名,回籍永不叙用吧,先生的门生,总是要格外宽待一些,冯保你说呢?”朱翊钧看着手中的奏疏略显犹豫,这不是第一次私宥张居正的门生了,高启愚当年在应天府搞出那种事,朱翊钧也宽宥了他。
冯保想了想,还是提醒道:“陛下,先生的浮票说是流放云南,法不严则不能信,法不信则不能治,既然大明会典修好了,自然要以律而行,因私废公,恐失信天下,人心不宁,罗瑶以左都御史巡抚四川,和地方望族沆瀣一气,若轻易私宥,恐引人非议。”
“陛下,高启愚当初的事儿,是非刑之正。”
高启愚犯的错和罗瑶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说到底高启愚是直接冒犯了大明皇帝本人,陛下这个当事人不计较,其他人没有权力计较,是私;但罗瑶是纵容包庇,导致了四川地方的形势进一步恶化,是公;
所以按照大明律而言,流放云南已经是宽大处理了。
“那就依先生所言,流放云南吧。”朱翊钧最终选择了流放,这是公事。
规矩坏了,就彻底坏了。
“徐渭什么时候入京来?”朱翊钧问起了长崎总督徐渭,他回京述职了。
第418章 大明,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长期批阅奏疏的朱翊钧,其实学会了一项技能,那就是提炼关键字,在冗长的信息流中提炼出关键信息来。
他总是能够从近千字的奏疏里,精准的提炼到那些个关键词。
有些患有贱儒通疾的家伙,是精致完全利己者和惯性撒谎者,他们的奏疏通常有几个特点,朱翊钧将其称之为烟雾弹。
大抵就是四种:补充细节、无用的情感堆砌、充斥着主观判断、抛开事实不谈的狡辩。
即便是问好这点屁事,也绝不言简意赅,而是用冗长的、无序的、无用的信息去补充细节,来塑造一个更加完整的故事,来对皇帝进行信息轰炸,用无用的信息流,让人们忽略对自己不利的信息。
在奏疏中,用长篇大论来描述自己对皇帝的忠诚、对国事的担忧、对理想的追求,情感极其丰富,干扰皇帝的情感嗅觉,进而引得皇帝的认同和同情,这种丰富的情感似乎塑造了一个多愁善感、忧国忧民的形象,但实际上,個个都是蛀虫。
在奏疏中,喜欢用,我觉得,我认为,我希望,我只是,我并没有等等措辞,一边陈述事实,而后用大量添油加醋的谬论,来开解自己犯下的错误,进而希望获得宽恕,或者乞求给更多的机会,被罢免的贪官和被考成法筛选的垃圾,都喜欢用这个办法。
最后就是抛开事实不谈的诡辩,一切错误的起始动机都是基于善意出发,想法是好的,执行出了问题,来掩盖自己无能的事实。
很长时间里,前四川巡抚罗瑶的奏疏就是这个样子,他的奏疏里全都是废话,说着四川里的种种见闻,表达着对皇帝的忠心耿耿,唯独不说清丈的大事,总是我觉得四川应该如何如何发展,说的头头是道,可实践之时,又是另外一种路线,他从来没有清丈,因为做不到。
所以短短三年,罗瑶就被张居正给扔到南京养老,很快调查清楚后,张居正就斩杀了他,清理门户。
王廷瞻入川和罗瑶入川时,面临的局面可以说是完全相同的,但最后的结局,却是如此的天差地别。
甚至在皇帝想要看在张居正的面子上,私宥罗瑶一二,张居正都提前在浮票上写明了自己的态度。
饶了罗瑶,谁来饶过四川百姓?
张居正有这种能力,一本奏疏扫一眼就能从冗杂的信息里提炼到关键点,张居正也清楚皇帝的英明,所以他从来不担心朝臣们蒙蔽圣上。
糊弄皇帝?
皇帝精着呢,拿什么糊弄。
朱翊钧处理了罗瑶之事后,就看向了王谦的奏疏,王谦是个恶人,仗着老爹的权势、仗着皇帝的圣眷、仗着自己的背景,胡作非为的大恶人。
华阳学府的惨案,绝对会成为王谦这辈子的污点之一,但这个事儿,他办最合适。
王廷瞻还要在四川继续清丈,四川除了成都府之外,还有数个府衙、县衙、土司,想要完成清丈,王廷瞻仍需要地方吏员的配合,刘显、刘綎父子,还需要厉兵秣马,积极备战,应对西南东吁剧变。
王谦作为天子使者,办完了差就要走,一切的罪孽,王谦本人承担后,抽身而去,王廷瞻和刘显父子可以继续在四川主持工作,不用完全站在地方势力的对立面。
王谦的胆大包天,恰恰成为了四川戥头大案,清丈国策、备战方略中最优秀的解法。
“下章兵部,以平倭军功,特兹特进左军都督府右都督,兼太子太保,再以平九丝(都掌蛮)安西南论功,封江安伯,岁禄八百石,给世券,诏入京师颐养。”
“刘显父子,缕缕之忠,惟天可鉴。”
“刘綎披坚执锐,任四川总兵。”朱翊钧放下了奏疏,让冯保去传旨。
刘显的军功在汉时,封个关内侯绰绰有余了。
可大明兴文匽武的大势之下,刘显却从来没有得到公正的待遇,常年征战,刘显的身体旧伤极多,诏入京师,是为了让刘显更好的活下去,刘显作为本地人,身子骨撑不住接下来的斗争了。
刘显年纪大了,可刘綎刘大刀,正值壮年,无论是政治、军事斗争,都需要一个好身体。
朱翊钧此举没有安抚四川遮奢户的想法,否则的话,刘綎也会一道入京,而不是仍然留在四川任总兵,继续威慑望族了。
王谦搞得华阳学府惨案,刘綎可是刽子手之一,刘綎不走,这些望族就会怕,怕,就对了,这就是朱翊钧的目的,必须要清丈还田。
刘綎很能打,是戚继光离京、李成梁养寇自重之后,最能打的那几个之一,朱翊钧倒是非常好奇,李如松和刘綎,到底谁更厉害,都是年轻将领里的人杰。
当然,这俩人,朱翊钧一个也打不过,他还是心里有数的。
徐渭,大明长崎总督府总督,孙克毅松江孙氏前掌舵人,现在长崎市舶司市舶使,掌管长崎到大明的商舶往来和货物调度,以及征税的都饷馆,长崎市舶司去年送到京师的税金为十二万两,总督府送到大明的倭银,为一百五十七万两。
十二万的税金,自然不能和松江市舶司的一百二十三万银、福建市舶司的七十二万银相提并论,但作为建立在敌人地盘上的总督府,存在的意义,远大于税金。
徐渭和孙克毅带着极为忐忑的心情,回京述职来了,长崎总督府的一切,都交给了首里伯陈璘打理,陈璘带着五艘五桅过洋船,到长崎进行武装巡逻,威慑倭寇,才让二人有了离开的契机。
水师总兵、番都指挥、首里伯陈璘的首里,是原来琉球国的都城,首里府。
徐渭在京师的时间很久,长达七年有余,只不过记忆非常不美好,他这七年一直在天牢里住着,他在天津卫上岸的时候,看着极其繁华的天津港,心中感慨万千,大明在开海的发展中,有些矫枉过正了。
天津卫塘沽港,因为渤海冰封的关系,所以并不是一个国际港,更像是个沟通国内的港口,但即便是塘沽港,也有一座万国城,这座万国城虽然不大,但里面有些波斯、红毛番、倭人的商贾。
从完全封闭,到完全开放,转变的速度之快,让徐渭心中阴云密布。
矫枉者必过其正,这是政治的基本逻辑,徐渭非常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