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520节

  “臣等告退。”张居正、王崇古和马芳选择了离开御书房。

  出了门,马芳也没理会他们二人,拱了拱手,直接离开,刚才还吵的你死我活的二人,现在倒没有了剑拔弩张。

  “王次辅真的是好手段啊,陛下已然是看明白了,我还是提醒王次辅,看好自己的人,若是有人配合俺答汗,午门外的撬骨刀,颇为锋利。”张居正端着右手,左手背在后背,看着王崇古,语气不善的说道。

  “这也得亏元辅配合的好,陛下看得明白,谢元辅提醒了,我自己的人我自己自然看好,你知道陛下会杀人,但这人世间有些事儿,比死可怕的多,让陛下动手只会让人死,可是这门内倾轧,可不是死那么简单了。”王崇古倒是颇为平静的说道。

  “那就好。”张居正点头,对王崇古的手段是极为认可的。

  如果王崇古出手,会把对方榨的一干二净,同时让对方欠一屁股债,为了还债,女眷为娼,男丁为奴,那些个首恶,恐怕会被关到一起,活活饿死。

  张居正就听闻过王崇古年轻时惩戒叛徒,几十口人关在一起,十八日后开门,就剩下一个活物了,饿极了,其他人也是粮食,那次,王崇古的大儿子王益塞外走商被杀了,而背叛王崇古的是投效的北虏。

  投效来的北虏不逢大赦,都是贱籍,贱籍死了,是没人管的。

  “元辅,咱们当初可是主张议和,隆庆议和可是元辅、高拱、杨博还有我,咱们一起做的,现在又打起来,会不会有人借机生事?”王崇古低声问道。

  张居正平静的说道:“当初议和的时候就说了:议和是为了养精蓄锐振武再伐,今天打起来,不是和当初说好的一样吗?”

  “先生真的是读书人啊!”王崇古叹为观止!

  养精蓄锐、积蓄力量以图日后,是当时打不下去了,不得不议和,糊弄人的鬼话!

  但事情发展,却是鬼话成真,张居正真的是读书人,说鬼话,都如此坦荡!

  “我这么想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张居正转身离开,文渊阁还有许多浮票要写。

第438章 岁月蹉跎,往事不复

  张居正在文渊阁忙碌着,通政司的诸官将一本本奏疏递到了辅臣的手里,这些奏疏上都带着夹带,上面用简短的几句话写着主要内容,一些不重要的比如问安的奏疏,都会在这一步,贴上空白的浮票。

  左右参议在夹带上写:礼部右侍郎林士章再次上疏引罪乞罢。

  王国光拿起了奏疏,准备在浮票上写上自己的意见,林士章在以进为退,万士和是个谄臣,科道言官们骂不过万士和就找上了林士章,兵科给事中刘朝,说他不能纠正部里的错误,而且还通番私税,林士章引罪乞罢,陛下准许就走吏部流程,不准就继续留任。

  林士章通番私税的罪名也不是攻讦,而是确有其事,他本身就是晋党,在入朝做右侍郎前,曾在宣府大同做巡抚,贡市的生意,那都是黄泥烂裤裆,说都说不清,林士章上一次已经上疏陈明情况。

  但是科道言官仍然不肯罢休,本就是借着贡市生意,剪掉万士和的羽翼而已。

  王国光在浮票上贴上了一句:借机生事,士章素清谨,科臣论劾出于风闻,宜令之照旧供职。

  通番私税这个罪名是否成立,是个非常值得商榷的事,彼时大明和北虏议和,那有些买卖就不算是通番,但现在大明和北虏在打仗,那些买卖就是通番,风向在变,许多事情的性质也在变。

  王国光写好了浮票,张居正看过之后,一字未改,他虽然在敲打晋党,但并没有打算动手,真的动手,哪里还需要跟王崇古互飙演技?前方正在打仗,后方闹出党争来,他这个首辅也不用干了。

  张居正将奏疏交给了左右通政,左右通政查看后,密封中诉,送到司礼监半间房等待批红后送到通和宫御书房,等陛下看过后用印。

  在大多数情况下,皇帝只需要遵循内阁和司礼监的批红,落印,就可以维持帝国的运转和缓慢衰弱,奏疏抵达御前之前,内廷、外廷已经斗出了结果。

  帝国庶务的部分决策权在内阁、司礼监手中,但皇帝拥有最终决策权,如果皇帝不满意,可以自己批阅拿出意见来,内阁看完之后,如果不同意便封驳,同意就办事。

  陕西监察御史张鼎思弹劾陕西布政使王宇、佐贰官薛纶,索贿容奸,这是陕西巡抚石茂华在去年十二月份的检举,这件事确有其事,王宇和薛纶一共贪了七万两银子,而且其中有四万两银子是在兰州毛呢官厂里拿到的。

  王国光看着这两個人名,心中五味杂陈,感慨人心易变。

  这两个人王国光认识,当年刚刚中进士,彼时意气风发,豪言壮语,要用腹中浩然正气荡平天下不平事,今日成了贪官污吏,朝阳门外快活碑林,榜上有名。

  这是万历九年倒下的最大官员,而且罪名是索贿容奸,这不光彩,更不磊落,倒下之后,万人唾弃。

  王国光提笔:二人少有壮志今入歧途,克终之难,入京徐行提问,革罢回籍听用。

  七万两银子,放在国初,够拔三万多次皮了,今非昔比,作为陕西地方的一地长官,这个贪腐数字,其实还在朝廷的容忍范围之内。

  张居正看过奏疏,翻动了吏部考成的记录,二人已经三年中下等,张居正在浮票上补了一句:褫夺官身功名。

  入京徐行提问,是拷打贪腐所得用在了何处,追回赃银,说是拷打,其实就是审问;革罢回籍听用,还有起复的机会。

  但是褫夺官身功名,便彻底没了机会,这是很严厉的惩罚,这是否定了他们的前半生,十年寒窗苦,如梦幻泡影。

  都察院总宪海瑞的意见也只是革罢回籍听用,海瑞眼里容不得沙子,但他的意见,比张居正还要温和一些,张居正之所以从重,是综合考虑了他们的考成结果。

  又贪又做不了事。

  贪腐的情况有很多种,张居正就是个贪官,很多时候不贪不能办事,张居正可以理解下面人的难处,在大环境都贪腐的时候,你不贪你就是异类,但贪了还办不成事儿,就不能怪张居正不留情面了。

  考成法的威力就在这里,完全影响了一个官僚的兴衰荣辱,考成法的弊病也在这里,百官被考成法折腾的苦不堪言。

  通政司传递奏疏、辅臣浮票、首辅查阅、密封送司礼监、司礼监批红送御前、盖章后送回内阁、内阁下章诸部办事,大明的政务流转速度极快,尤其是皇帝陛下这些年极为勤勉,从不留奏疏在宫里过夜,这就极大的加快了效率。

  通政司本来是帝国极其重要的部门,自太祖设,太祖列圣临朝,每至日昃,不遑朝食,惟欲达四聪以来天下之言,通政司是朱元璋革罢宰相之后,弄出来的机构,旨在通衢政务。

  通政使在洪武永乐宣德年间地位极为尊崇,每遇常朝,通政司奏事原不拘起数,就是说通政使在常朝上,很多时候都是主持会议的那个人,正统初年,英宗以幼冲即位,三阁老杨荣等虑圣体易倦,因创新制,每日早朝,只许言事八件。

  通政司的权力完全来自于通衢政务,只言八件事,权力得到了极大的限制,慢慢的,通政司的权力便归了内阁,而内阁大学士,本来只是皇帝秘书的存在,逐渐变成了大明实际上的权力中心。

  坐在文渊阁的张居正,忽然拿起了一本奏疏,眼神变得凌厉了起来,他看完了整本奏疏后,拿起了浮票,深思了片刻才提笔写道:虏王不能敌京营锋锐,故此引动风力,该类奏疏理当查查明,是否通番输银。

  俺答汗在战场上打不过戚继光,无论是京营先锋的试探,还是大同防线,俺答汗都吃了亏,大明的推进不急不躁,俺答汗找不到机会,就把主意打到了朝廷里,试图从内部阻止大明军的前进。

  “元辅,怀义王府出事了。”王国光站起身来,从自己的四方桌走到了张居正的面前。

  张居正打开了奏疏,顺天府丞王一鹗,上奏了一件事,怀义王府大火,放火是一种后患极少的作恶手段,因为大火之下,所有的罪恶都被烧的一干二净。

  想让土蛮汗死的,不只有大明的激进派,还有草原人。

  从种种蛛丝马迹看来,这次的放火,是北虏人干的,此时土蛮汗死在了大明的京师,对俺答汗最是有利,大明接受了土蛮汗的投降,宗主大汗却死在了京师,俺答汗只需要打出为宗主大汗报仇的旗号,就可以笼络人心,可以让草原人拧成一股绳,可以让大明的后院着火。

  大明对土蛮汗的地盘,王化程度极低,一旦土蛮汗死了,这些被统治的地方,恐怕要闹出不小的动静来。

  怀义王府大火,怀义王不在王府之内,王府还在装潢,来往人数太多,不太安全,而且大明和北虏在交战,土蛮汗这个宗主大汗,被朱翊钧安置的极为妥当。

  此时的土蛮汗在西山宜城伯府,就是当初张居正丁忧时候,住的地方。

  那个地方陛下每个月都去,所以防备极为森严,闲杂人等不得进入,而且是趁夜色偷偷藏在那里,知道的人很少很少。

  “让顺天府严查奸细就是。”张居正下令严查,即便是知道查不出什么结果来,仍要严查,因为要找北虏的间谍,张居正写好了浮票,让土蛮汗的儿子包延(布延,土蛮汗长子,改名包延)前往开平卫安定人心。

  王国光欲言又止,王一鹗在奏疏中说王府内无人居住所以没人伤亡,王国光本来打算问问怀义王土蛮汗在哪儿,后来稍加思索,跟自己又没关系,知道那么多作甚,干脆就没问了。

  “还有事吗?”张居正看着王国光问道。

  王国光深吸了口气,看了一圈文渊阁忙碌的中书舍人、左右通政,开口说道:“这是我的致仕奏疏。”

  此言一出,整个文渊阁陡然安静了下来,吕调阳重疾致仕住到了西土城之后,王崇古成为了次辅,王崇古这个次辅不在文渊阁坐班,所以实际上的次辅,就是王国光。

  现在,王国光要走了。

  最近王国光饱受攻讦,但这位帝国次辅并未上书陈情,现在王国光做出了选择。

  张居正拿过了奏疏,颇为平静的说道:“征战靡费颇重,国事繁忙之时,大司徒理应为国考虑才是。”

  “不是累了,言官弹劾,实在羞愧难当。”王国光摇头,这可是他拼搏了一辈子才爬到的位置,万历会计录还没修完,他怎么甘心!

  国事正是繁重的时候,他也没说生病,更没有精力不济,但人要为自己做过的事负责,王国光这段时间压力很大。

  山西按察使乔壁星弹劾了王国光一件陈年旧事,强抢民女。

  嘉靖二十三年,王国光中了进士,当年继母曹氏去世,王国光只能赶忙回乡丁忧,丁忧的二十七个月里,他的妻子张氏已然离世数年,在丁忧结束之后,他想找个继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连家都没齐,是劣势,是不能进步的,王国光想要进步。

  阳城县白巷里是王国光的家乡,他在丁忧期间认识了一个美人李氏,这李氏貌美,整个阳城都知晓,她的父亲是当地的大商贾,对于一个中了进士的王国光而言,求娶李氏,那是李氏的造化。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唯一麻烦的就是李氏李清婉是个寡妇。

  李清婉初嫁给了白巷里的白好礼,白好礼不幸病故,这李清婉就成了寡妇,本就是住的很近,这一来二去,瓜田李下,互生情愫,王国光托当地的乡贤田大狩等人做媒,到白府求娶李清婉。

  这年头,嫁出去的女人泼出去的水,李清婉丧夫后,还住在白府,婚丧嫁娶,自然要得到公公婆婆的应允,白好礼的父亲,李清婉的公公白启书不准,严词让李清婉为夫守节。

  李氏的公公白启书的想法,不是为了得罪王国光,不准儿媳李氏出嫁,而是白启书还有个女儿,如果王国光迎娶白府待字闺阁的小姐,那李清婉可以做个添头,成为王国光的小妾。

  王国光要是不答应,那就让李清婉立贞节牌坊守节。

  那时候,王国光前途未卜,刚刚中式成为进士,就回乡丁忧,回到京师黄花菜都换了一桌了。

  王国光本来不肯答应,但眼看着要回京,最终答应了下来,事情到这里,白府获得一个进士女婿,这在阳城县也是少有,王国光得了一个继室一个妾室,继室虽然不是出身名门,但也是通读诗书,而妾室李清婉,则是王国光的爱慕。

  天不遂人愿,白府热热闹闹的准备结亲的时候,李清婉死了,自刎而死。

  的的确确是自杀,可因为什么自杀,却无人知晓。

  王国光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是人家家门里的事儿,但李清婉死了,这亲自然结不成了,虽然白家白启书几次三番的劝王国光仍然迎娶白府小姐,但王国光最终还是没有迎娶,在丁忧结束后,娶了阳城县另外一家小姐回京了。

  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王国光已经贵为辅臣、大司徒,他壮岁立朝,成为廷臣已经十八年,成为辅臣也有五年了,这件事又被翻了出来。

  整个事件变成了:王国光诱骗李氏为妾,白府富贵不能淫坚决不应,王国光恩威并施威逼利诱,李氏为夫守节誓死不从,王国光另辟蹊径娶妻带妾,李氏心如死灰持刀自刎。

  自从山西按察使乔壁星上奏弹劾以来,王国光就被言官们逮着骂,骂的可难听了,连少司徒张学颜看王国光的目光,都带着一些审视,自己一直敬重的帝国大司徒,年轻时候,居然如此嚣张跋扈?为了得到这个李清婉,居然逼到了人家自杀!

  王国光家里顶多算是个乡贤缙绅,李氏是阳城望族,那时候刚刚考中了进士的王国光,怎么威逼利诱白家?

  大家心目中的王国光,就是现在帝国大司徒,掌握大明经济命脉,一开口就是几百万银,大明皇帝要北伐,王国光都能在不影响朝廷度支的情况下,筹措军备。

  在王国光手中,户部可谓是庶几都俞盛际,户部扬眉吐气,达到了有史以来地位最高的顶点,甚至有压吏部一头的架势,吏部尚书都得找王国光拿银子办事。

  “不是什么大事,这婚配就是好说好商量,你看看你这事儿闹的,逼迫太甚吹求过急,反而落下了隐患,这件事交给我吧,你不必理会这帮言官的攻讦。”张居正看完了奏疏,思索了一番,决定稳一手。

  王国光这个时候走不得,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此时需要王国光继续筹措军需,为了能赢,张居正决定为王国光抗下这个雷。

  “我没有!”王国光略显懊恼,他急就急在这里,他说自己年轻时候,根本没有白府威逼利诱,因为没那个能力,但没人信,连张居正都不信,王国光可是晋党的嫡系,虽然当时他在丁忧可他朝中有人,一封书信到阳城,小小阳城李氏,立刻就会生死不如。

  大抵就是:《因为现在太强,说起过往也曾求而不得无人相信这件事》。

  杨博看人很准,他说葛守礼憨直认死理,王崇古易怒,张四维首鼠两端不为人臣,王国光君子慎独,就是特立独行,志行高洁,不同流俗,适于义而已,只肯遵循本心做事。

  王国光当时从未想过利用自己的背景,也不觉得自己有什么背景可言,这么多年,李氏到底是怎么死的都不清楚。

  “谁年轻时候还没点荒唐事,不算大事。”张居正为王国光揽下了这桩无头公案,不是大事,王国光既没有杀人,也没有强抢,风闻言事,就导致大臣离去,那谁还为帝国做事?

  只一个时辰之后,奏疏就回到了文渊阁,不准礼部右侍郎林士章,陕西布政使王宇、佐贰官薛纶,索贿容奸,罪不容赦,即可入京徐行提问,褫夺官身功名,下旨令包延前往开平卫,召集各部虏酋会面。

  至于王国光致仕,除了不允之外,陛下还专门额外批复了一句:谁不曾年少轻狂,奈何岁月蹉跎,往事不复。

  很明显,大明皇帝吃到了王国光这个帝国财相的大瓜。

  张居正陈五事疏,要求皇帝应批尽批,奏疏没有特殊情况不要留中不发,朱翊钧数年如一日,从不让奏疏过夜,朱翊钧也挺喜欢这件事的,一如御门听政看朝臣们吵架看热闹一样,这奏疏都是一个个的大瓜。

  “唉。”王国光拿着奏疏,思索了一番,最终还是放在了一边,继续处理奏疏了,正如陛下所言,往事不复。

  朱翊钧又带着一长串的尾巴,离开了通和宫,前往了燕兴楼,今天就是到了每月一次燕兴楼盘账的日子,朱翊钧要确定这个月的船舶票证的交易量,进而为下个月的三桅、五桅船认筹份额做准备。

  船舶票证的生意,也就是人人做船东的机会,已经推出了一年半的时间,总体而言,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燕兴楼交易行的交易,仍然是有价无市。

  “鼠目寸光!船舶票证废纸一堆,白花花的银子换成了废纸,就要短线操作才能发大财!这帮地主老财,全都攥在手里!和把银子埋在猪圈里有什么两样!分红才多少钱!噶韭菜都噶不明白,一帮完蛋玩意儿。”朱翊钧气急败坏的看完了账目,把桌子拍的砰砰响。

  逻辑非常明确,这帮家伙持仓不肯交易,朱翊钧就收不到抽税,眼睁睁的看着白花花的银子,从指尖流过,这感觉太难受了。

  船舶票证还是太少了,仍然不足以支撑交易,这燕兴楼交易行,只有认筹那几日,才会火爆,平日都是门雀可罗。

  “这不是陛下不让吗?”冯保给陛下递了杯茶,笑容满面的说道:“内帑国帑也不缺这点千分之三的抽税。”

  朱翊钧吐了口浊气,恶狠狠的说道:“不缺?朕的内帑,没有一厘银是多余的!一厘银!”

  的确怪朱翊钧本人,他不让势要豪右噶韭菜,势要豪右只能吃分红,这一张船舶票证,底价就是五两银子,大明中人之家要入场,都要攒几年的钱,势要豪右倒是屡次三番的提意见,让这五两银子的票证再分成百分,五分银一张,那样中人之家,甚至是穷民苦力也可以认筹了。

  看起来是个好主意,但朱翊钧愣是不准,因为信息差的缘故,中人之家和穷民苦力入场,就只有当韭菜的命。

  所以,也不能怪势要豪右们只吃分红了,分红已经很多了。

  朱翊钧合上了账目,朱批了下个月的认筹,五桅船七艘,三桅夹板船七十二艘。

  大明的开海的商业模式,已经从永乐宣德年间的官船垄断、到正统以后的私舶泛滥,变成了现在的公私并济的模式,而且这里的私不是私人,而是一个个地域性的商帮、商行的整体,也就是后世公司的雏形。

首节 上一节 520/10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