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609节

  有人活,自然是摆脱了贱籍的穷民苦力,再加上还田贯彻下去后的人活下去,刘汉儒知道,这是个选择的问题,他无怨无悔。

  “我有点不明白,还请王次辅解惑。”刘汉儒看着王崇古反而提问了起来。

  王崇古点头:“说。”

  “咱们大明的明公们都是脑子缺根弦吗?”刘汉儒嬉笑的问道。

  “狂妄!”王崇古都被气笑了,这厮真的死到临头还不知悔改,还把大明廷臣全都给骂了。

  刘汉儒脸上的嬉笑消失,反而变得严肃了起来,看着王崇古说道:“朝廷的明公,难不成以为任何政令,都是没有代价的吗?矛盾说讲得很清楚啊,一饮一啄,因果循环,要想做成某些事儿,必然要付出一些代价,各地各有不同,但这些代价都是谁在承受呢?”

  “以清丈为例,这清丈,大明田亩从四百万顷到了八百万顷,朝廷税赋增多,那谁来支付这些税赋呢?乡贤缙绅总是喜欢向下摊派的,得亏是开海补了一口,这些乡贤缙绅的嘴脸没有那么的难看,没酿出大祸来。”

  “没有什么政令,是没有代价的,你们一个个贵为明公,难道在制定政令的时候,就没对陛下阐明此事吗?只清丈,不还田,土地还是荒着,那不是坑害百姓?”

  “我愧对百姓,文华殿里排排坐,哪个不愧对百姓!”

  刘汉儒是政令的实际执行者,他很清楚,东南沿海的清丈之所以顺利,完全是海贸补了一大口,否则朝廷比过去多收的米粱银,都要由百姓去承担,这是矛盾说里讲的再明白不过的东西了。

  “我知道自己的罪恶,所以一直惊忧不宁,一直在借着私市的事,大刀阔斧的推行清丈、普查丁口、废除贱籍,再给我三年就好了。”刘汉儒也不顾王崇古是何等的反应,他把自己为什么庇佑势要豪右开设私市说的清楚明白,将福建三都澳私市,描述为矛盾之下妥协的产物罢了。

  王崇古也不能对刘汉儒明说,朝廷正在努力推行还田了,事情都得一步步的做。

  朱翊钧在后堂完全听明白了,这刘汉儒看起来像是个无情的人,甚至对自己都显得无情,就是我不对,但我也没错,这很矛盾。

  “险些被你给绕进去了。”王崇古听了半天,嗤笑了一声嘲弄的说道:“不过是为自己走捷径狡辩,让你说的如此大义凛然,若是朝中没人庇佑于伱,这番话我倒是信了,分明是为了升转二字,才剑走偏锋罢了。”

  “清丈、普查丁口、废除贱籍,就真的要拿私市交换吗?本来该承受代价的是谁?被你这一换,又变成了谁?任何政令都是有代价的,兼无可兼,并无可并的当下,谁承受代价不言而喻。”

  “看你这说法,咱们大明的势要豪右、乡贤缙绅,都是大善人,因为开海厚利,暂且放过了穷民苦力,真的是这样吗?”

  “你这话,看起来没问题,但细细一想漏洞百出,但凡是能朘剥一丝一毫,都不会放过!不去朘剥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因为再朘剥闹出民乱首当其冲的就是乡贤缙绅!”

  王崇古年纪大了,差点被这个刘汉儒这副铁骨铮铮的样子给晃了,若非最近有个高阳何氏,灾不减租闹到满门俱灭的地步,王崇古一时间还转不过这个弯儿来。

  “所以,你老实交代,你托庇于何人门下,又得了什么许诺,若是老实交代,未尝不能留给全尸。”王崇古摆了摆手,气定神闲的坐下,看着刘汉儒,多了几分不屑,他不是循吏,循吏不这样,循吏首先循的是理。

  庞尚鹏被这厮骗了也属实应该,这家伙这副道貌岸然的样子,确实很难识破,但还是那句话,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三都澳私市之事,还是事发了。

  刘汉儒这番话里,最大的漏洞就是还田,他说三年可用私市交还还田,这是假的,王崇古用船引换田,也就换了三百万亩,三万顷的官田,整个福建地面四十三万顷,这几年,他一亩官田没换到,他说他要三年时间完成四十三万顷的还田,根本就是无稽之谈,这私市得发展到何等规模?

  刘汉儒是在瞧不起势要豪右、乡贤缙绅对生产资料重新分配的抵抗力度,和乡贤缙绅媾和到一起的刘汉儒,根本不可能做成。

  刘汉儒的神情里出现了一些慌乱,他精心准备的话术,自诩天衣无缝,却被王崇古一语道破。

  朱翊钧在后堂露出了一个笑容,这刘汉儒不再狡辩就是最好的回答,还田要是真的有他说的那么简单,朱翊钧现在不是在这里三堂会审,而是在后宫里逍遥快活了。

  说大话、说空话谁都会,做事就难了。

  “刘汉儒,你托庇于何人?如实招来。”赵梦祐见王崇古坐下,开始了继续审问。

  刘汉儒面如死灰,心灰意冷的说道:“何必呢,交代也是死,不交代也是死,还不如不交代了。”

  赵梦祐摇头说道:“那可不一样,你交代了你自己死,你不交代,你家里人知道你打算顽抗到底吗?想来,他们是不同意你顽抗到底的。”

  “你威胁我!不过一爪牙而已,你也敢威胁朝廷命官?!”刘汉儒陡然被激怒,他又不是孤魂野鬼,有家眷,有亲人,有祖坟,他这么死扛下去,家里人知道指定不同意。

  赵梦祐看着卷宗说道:“你不说也没关系,缇骑办案,连你家蚯蚓有多少都会查清楚的,也不用折腾的血淋淋的,搞得这镇抚司衙门阴气森森,五毒之刑就不用了。”

  无口供就不办案了吗?大明国朝两百年,多少没有口供的案子都办下来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只要把刘汉儒的社会关系调查清楚,对每一个人进行侧写,就能勾勒出他的一生,是谁在庇佑,一清二楚。

  审问刘汉儒是因为案情重大,需要走三堂会审的流程而已。

  王崇古看着刘汉儒的神情,就直接乐了,对着旁边的海瑞说道:“当初我就是怕像他这样,大明朝官,天下真正的体面人,这变成阶下囚多不体面啊!我那会儿思前想后,最终回宣府大同补长城的窟窿去了,银子,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家里人没了,流放了,那才是真的什么都没了。”

  “王次辅人情练达想的通透,悬崖勒马已然是极其难得了。”海瑞笑着说道,这就是在突破刘汉儒的心理防线,一唱一和的搭台唱戏,能从刘汉儒这里突破是最好的,否则缇骑们办案,那时间最少都是几个月,甚至是以年计算,最重要的是,会牵连广众,人心惶惶。

  越是大案要案,越是从速,就是为了将事情的影响力降到最低。

  “礼部右侍郎陈经邦。”刘汉儒反复犹豫之间,最终闭着眼睛说道:“他许诺,举荐我为福建巡抚,那庞尚鹏年老多病,不日就去职了,所以,我才这么做的。”

  “陈经邦是福建人,在家乡起大厝的银子就是从私市来的。”

  刘汉儒交待了,在家人和后台之间,他选择了家人,在大明不存在不交代反而能保全家人的说法,因为三堂会审,陛下会亲自过问,朝堂已经有了明确的线索,只要陛下想,就会追查到底。

第514章 解刳院雅座一位

  起大厝,就是修大房子,属于福建人特色文化,但凡是一个福建人,在功成名就之后,都要在故乡起一栋大宅子来彰显自己的成就,算是荣归故里的一种典型,这种文化在大明朝就已经成为了普遍的风俗,甚至各种风格的大厝都能在福建找得到。

  探大钱、起大厝、娶水某,赚大钱,盖大房子,娶漂亮媳妇,就是人生三大目标。

  “陈经邦起的大厝是重叠三座七间厢正厝为主,前后七进深,左右加护厝的百廿间的大宅,与其说是一个大宅,不如说是一个村落,因为整个宅子住着七十二户,三百多口人,即便如此,也显得有些空旷,仅仅主屋就有四十亩地,算上左右加护,再加上亭台楼榭,整個大厝近八百亩地。”刘汉儒看群臣们一脸不相信的样子,只好将陈经邦的大宅子描绘了一遍。

  “八百亩?”王崇古差点从凳子上跳起来,大明皇宫满打满算才1080亩地,他一个小小的三品礼部右侍郎,居然搞了个八百亩的宅子,而且是个园林!

  简直是倒反天罡!

  刘汉儒其实挺同情王崇古的,王崇古当年还是个佞臣的时候,攒了两百万两银子也不舍得花,最后都填了宣大长城的窟窿,后来入了京,再次富裕后,因为住在皇城,也没有回去的机会,连个享受的机会都没有,全晋会馆那八十亩,还有大半是公用,就是租赁给山西籍的京官、士子们使用,纾困他们的生活。

  有钱能怎么样的?有钱也不会享受生活,看看人家陈经邦,再看看你王崇古,这天差地别了。

  朱翊钧在后堂听得目瞪口呆,皇宫的确1080亩地,可是他不住皇宫住在通和宫啊,通和宫满打满算才一百亩不到,作为皇帝身边那么多人,就住一百亩,朱翊钧都觉得很宽敞了。

  当然如果把皇家格物院、潞王府、德王府、讲武学堂、缇骑驻地、大佛塔等等,这些皇家建筑全部算上,那有近八百亩地了。

  可这些地方,可不是朱翊钧这个皇帝是私人使用的,他这个皇帝属于私人的就是通和宫的后院,连龙池前的御书房都是办公之地。

  “八百亩,要不把他叫来问问,看他家宅子是不是八百亩地?”刘汉儒交待了,也就没什么心理负担了,直接倒豆子一样,把自己如何跟陈经邦搭上的线,一点一点都说清楚了。

  那是在浙江,刘汉儒还是浙江按察使的时候,仁和夏氏做东,介绍了陈经邦的义子陈庆聪和刘汉儒认识。

  在那次酒会上,刘汉儒中了美人计,美人计重点在计,而不是美人上,让刘汉儒从大明循吏变成了贪腐巨蠹的,不是一首诗,不是一首词,而是那种浑然天成的默契。

  刘汉儒是三甲五十九名,一甲是进士及第,直授翰林院官,无需吏部铨选;二甲是进士出身能考翰林院庶吉士坐镇京堂;可是三甲是同进士出身,就只能走地方升转的路子镇守一方,一辈子都在地方打转,回不到京堂。

  功名的名次,就决定了未来成就的上限。

  值得注意的是胡宗宪也是三甲出身,所以就只能依靠严嵩、严世藩父子,才能升转。

  刘汉儒就是那个不幸的三甲,再能干有什么用?上限就在那儿,而美人计的美人,刚好就懂刘汉儒这种怀才不遇,这一来二去,眉来眼去,那是越聊越投缘,越来越沉沦。

  这显然是故意设计,这美人对刘汉儒的了解,恐怕比他自己本人都多,但知道是个套,也不愿意醒来了。

  即便是万历年间考成法推行以来,官场的升转变得公平了起来,可是出身仍然还在,一甲进士及第自然不提,那最低都是个大学士,而二甲出任地方也是挂着京官的官职,以京官兼掌地方事务,比如在云南的王希元,是佥都御史巡按云南掌铸钱事,管云南铸炉。

  刘汉儒变了,成了个贪官污吏,成了大明的蛀虫,他开始庇佑私市,如何从私市里赚钱,如何将钱换成各种奢靡之物运到莆田,为陈经邦的大厝添砖加瓦。

  “那一根根金丝楠木,啧啧,我都不知道咱大明还有那么大一根,当初皇宫鼎建的时候,陛下说缺金丝楠木,就不用木柱,改用混凝土柱,也省的劳民伤财从南衙运转。”刘汉儒说起了陈家大厝里的金丝楠木柱,一共七根。

  “反了他了!明天就给他拆了,运到京师来!”王崇古越听心里越窝火,尤其是提到皇宫鼎建,陛下嫌废钱,怕火烧,干脆用了钢筋水泥柱,那玩意儿贴个皮,看得挺大气的,但不够尊贵。

  “刘汉儒,你有没有想过。”王崇古看着刘汉儒忽然开口说道:“你的才干,朝廷早就注意到了?”

  “啊?”刘汉儒一时间有些迷茫,看着王崇古眼神里充满了不解。

  这有什么意思?

  王崇古看着刘汉儒开口说道:“万历七年五月,你转任福建,是福建巡抚庞尚鹏点名要的你,舒应龙反而是添头,大明很少有布政使、按察使一起转任的,万历七年庞尚鹏以疾乞骸骨致仕,举荐的就是你,而当时朝廷做好了准备,若是庞尚鹏身体欠安,无力主持福建事务,就由你来代任巡抚,这是格外提拔,以副都御史巡抚福建。”

  “陈经邦骗了你,不用他承诺举荐,伱也能做福建巡抚。”

  王崇古说完,赵梦祐翻动着案卷,从中抽出一页来,是吏部拟好的公文,没有用印,如果庞尚鹏的病看不好,福建巡抚的位置就是他刘汉儒的了,这页公文上,有张居正的浮票,有陛下的朱批:汉儒汉儒,朕期其人如其名。

  刘汉儒呆呆的看着那朱红色的朱批,看着看着就笑了起来,笑着笑着开始哭,身子一软,坐在了地上,两眼失神,如同失心疯了一样,呆呆的坐在那里,两行浊泪滚滚而下,身体抽动着,却没有一点声音。

  哭的很伤心的时候,是哭不出声音来的。

  一步错,步步错,为了陈经邦的承诺,刘汉儒做了多少事儿?

  到头来,都是一场空。

  赵梦祐看着刘汉儒的样子,也没多说,继续开始了审问,不是刘汉儒攀咬陈经邦,陈经邦就可以坐罪下狱的,办案要讲证据,刘汉儒就是那个突破口,这就是为何要在刘汉儒身上打开突破口的原因,这是最快最直接的办法。

  很快刘汉儒就就交待了证据,给陈经邦送钱,也不是直接一步到位送到陈经邦的手里,而是陈经邦的义子陈庆聪,而这个义子也不是真的义子,和陈经邦是亲生父子,因为母亲是个外室,所以只能以义子的名分进了家门。

  “其实,陈经邦完全没有能力举荐你的,或者说大明廷臣,都没有资格保举你,他可以推荐,但巡抚、总督、京官都是廷议后,陛下钦点才行。”王崇古在三堂会审的最后,告诉了刘汉儒,大明巡抚的任免,不是谁举荐就能成的。

  那是以前,不是现在。

  廷议的内容其实很少对外公布,所以,在外人看来,就是由座师党魁举荐,山东巡抚王一鹗的升转,就是陛下力排众议的结果,而辽东巡抚侯于赵,则是廷臣廷推的结果。

  巡抚,钦差大臣,封疆大吏,哪有那么简单呢?一个礼部右侍郎就能敲定的?

  刘汉儒就是不在京堂,不懂里面的弯弯绕绕,才觉得有京堂大员举荐,才会有升转的可能。

  从福建三都澳私市的案子爆发以来,陈经邦和陈庆聪就没敢动作,因为稍有动作,就会引来缇骑的注意,陈庆聪被捕的时候,是在京师的家宅之中,陈经邦一同被捕,逮入了大明北镇抚司衙门。

  陈经邦既不是张党,也不是楚党,他是嘉靖四十四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也是大明皇帝少时讲筵学士之一,后来张居正独占了讲筵后,陈经邦就一直在京堂,未曾外任,一步步升到了礼部右侍郎的位置。

  朱翊钧没有离开北镇抚司,一直到赵梦祐带回陈经邦的时候,朱翊钧才召见了他。

  “为什么?”朱翊钧看着陈经邦,有些疑惑的问道:“探大钱、起大厝、娶水某,就那么重要吗?”

  “你贪点就算了,你怎么能通倭?怎么能纵容海寇?怎么能贩卖烟土呢?你久在京师,难道不知道朕的脾气吗?”

  朱翊钧对这件事非常的不解,如果是武清伯李伟,也就是皇帝亲外公干了这事儿,作为皇帝也决计不能轻饶,李太后求情也没用。

  可是这个陈经邦,实在是让人大失所望。

  私市,在嘉靖年间,倭患激荡的年代里,严党和徐阶为首的清流倾轧的时候,都没有闹到私市的地步。

  严党和清流在平倭这件事,闹得最凶的时候,就是胡宗宪诬告南京兵部尚书张经、浙江巡抚李天宠的事了,那次张经和李天宠都被斩首示众,胡宗宪在事后成了浙江巡抚,主持抗倭大局。

  都是抗倭名将,都是为了抗倭,可朝堂在倾轧,下面的严党和清流就只能倾轧,这是党锢之下的悲哀,张经、李天宠、胡宗宪的瘐死,谁输谁赢,都是大明输的一塌糊涂。

  可无论严党还是清流,在双屿私市被浙抚朱纨剿灭后,都没有设立过私市,这私市里是什么买卖?贩卖大明人丁,贩卖各种违禁之物。

  这钱不能碰,无论是严党还是清流,都非常清楚,无论怎么斗,通倭都是不能碰的。

  “臣罪该万死,罪臣也没想到刘汉儒搞得这么大阵仗来。”到了这一步,陈经邦也没什么好说的,这种事他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当初双屿私市,是谁在拿钱呢?

  陈经邦完全没想到刘汉儒这么能干,把这私市经营到了如此规模,每日出入船只超过了三百艘!

  朱翊钧一甩袖子,他最是厌恶的就是罪该万死这个词,仿佛什么罪恶都可以一死了之。

  大明水师整整两个多月的时间都在海上奔波,就为了剿灭海寇,大明为了平倭,折腾到何等筋疲力尽的地步,就这一句罪该万死,就如同万能公式一样,就可以轻飘飘的揭过了?

  “朕废了贱奴籍,否则你的儿孙子女,都要尝一尝这世代为奴的滋味,不过没关系,朕会把你的家眷都流放到锡兰去,不是喜欢私市,不是喜欢海寇吗?不是喜欢探大钱、起大厝、娶水某吗?”朱翊钧的笑容有些瘆人。

  如果是爪哇,那就是马六甲海峡之内,算是个安稳的地方,可是流放到锡兰去,那就是一艘船扔到哪儿,什么都不管不顾了,是死是活,全看老天爷是不是赏饭吃了。

  朱翊钧本来想扔到慢八撒去,那是南非,但考虑到路途太过遥远,负责流放的水师军兵万一折在路上,那就不妙了,还不如扔到锡兰去。

  “君以此兴,必以此亡!”朱翊钧的声音没有一点感情,他讨厌倭寇,只要杀倭寇的文武,在朱翊钧这里都算是个人,都可以格外高看一眼,王一鹗、王崇古都是如此。

  朱翊钧话锋一转,问道:“你还有话说吗?除了你拿钱之外,还有谁拿钱了?你知道胡乱攀咬的结果。”

  他突然给了陈经邦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

  “王崇古,还有王崇古和他的儿子王谦也拿钱了!”陈经邦如同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样,大声的喊道。

  “说话要讲证据的,你有证据吗?”朱翊钧在陈经邦开口的时候,就看向了王崇古。

  王崇古仍然是那副气定神闲的样子,看着陈经邦的神情多少有点嘲弄,他家缺你这点儿?

  而后他的脸色越来越凝重,也变得的呆滞了起来,这可是陛下问话,几乎等同于宣判一样,陈经邦在皇帝面前,如此胡乱攀咬,诬告反坐,陈经邦不可能的不懂后果的严重性!

  那唯一的可能就是王谦了!

  这个逆子!

首节 上一节 609/10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