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崇古瞬间就感觉如坠冰窟,人都有点麻了,这一辈子了,终究是没能善终,陛下给了他两次机会,他都没把握住,信心十足,闹到了三堂会审的地步,结果自己还是折了进去!
“我给王谦送了五万两银子,他拿了,还给我写了收据!”陈经邦赶忙说道:“绝无半点虚言,还请陛下明鉴啊!”
朱翊钧顿时火冒三丈,他对着赵梦祐冷厉的说道:“去把王谦叫来!”
王崇古瘫软在了椅子上,电光火石之间,王崇古已经把遗言想好了。
“陛下,臣略有家资,这银子划拉下,还有四百三十二万银,拿出八成也就是345万银来,投入开海投资之中,算上之前的投资,所有的分红都用来作为技术进步的恩赏,还请陛下成全老臣最后夙愿。”王崇古颤颤巍巍的站了起来。
把银子拿出八成来,捐给陛下,让陛下每年用分红给技术进步的发明者奖励,这是他早就规划好的最后的余晖,照亮工党前进的路。
王崇古连自己死后财产都规划好了,结果闹了个不得善终的地步。
这天底下的事儿,大多都是无利不起早,能领了他的崇古奖丰厚奖金,还能得名望,大工匠们也会不断持续的推动技术进步。
奈何,奈何,一切美好的设想和计划,都因为逆子落空了。
“参见陛下,陛下万岁躬安。”王谦还是一副嬉皮笑脸的样子,看着自己老爹面如死灰的样子,惊讶的说道:“爹你怎么了?要不要叫大医官来?”
“王谦,你收了陈经邦五万两银子?”朱翊钧还是觉得事情有蹊跷,平静的问道。
“对啊,就在上个月的时候。”王谦点头说道,一脸奇怪的的说道:“怎么了?”
“怎么了,你还问怎么了?!”王崇古眼睛瞪大,感觉自己一只脚已经跨进了解刳院的大门,这辈子最后悔的事,大概就是生了这么个儿子来。
朱翊钧又问:“什么名目?”
王谦看这架势,就知道问题不小,也品出不对来,连忙说道:“他说要买绥远驰道的票证,臣以8银每张的价格卖给他,但是这不是票证还没涨到吗?就做了份契约,臣还给他写了收据,三个月内,涨到了我作价卖给他,没涨到,这五万银就如数退回,我另外付他五百两银子,这就是个对赌契约。”
“除此之外呢?”朱翊钧继续问道。
王谦认真回忆了一番说道:“没了。”
“没了?”王崇古立刻活了过来一样,愣愣的说道:“真没了?”
“没了啊,契约就在燕兴楼交易行放着呢,这是公事。”王谦一脸莫名其妙的说道:“出什么事儿了吗?”
“没事,你忙去吧,把你爹给吓得。”朱翊钧挥了挥手,让王谦麻溜干活去,这里没他的事儿了。
“臣告退。”王谦见亲爹脸色红润了起来,也就知道事情没波及到他们家的头上,王谦看了看跪在地上带着枷锁镣铐的陈经邦,就摇了摇头,溜达着离开了,顺便打听了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儿,他做事问心无愧,不怕查问。
朱翊钧看向了陈经邦,陈经邦跪在地上,俯首帖耳。
“等审完了,直接送解刳院,押下去吧。”朱翊钧挥了挥手,再没有一点兴趣和这陈经邦说话了,他已经开始胡乱攀咬了,那证明这身后是真的没什么人了,死到临头还在拉别人下水,着实该他下地狱。
既然敢晃皇帝一下,那就不能怪朱翊钧心狠手辣了,解刳院雅座一位。
朱翊钧其实怀疑武清伯李伟在这里面有生意,李伟之前可不怎么老实,现在看来,朱翊钧确实错怪武清伯了。当然,也可能是武清伯没这个门路。
朱翊钧看着王崇古乐呵呵的说道:“王次辅啊,这个技术进步奖的事儿,朕觉得很好,不如这样,五百万银本金,王次辅一半,朕一半,咱们把分红拿出来作为奖金,评选就由皇家格物院的五经博士评定,如果没有评出,就注入投资,成为本金,这个奖项名字就叫大明技术进步奖如何?”
“陛下,臣一个人出345万银,崇古技术进步奖多好。”王崇古看着窗外,眼神闪躲,陛下真的是太贪心了,连老头的遗产都要拿走!这是他想了好久,为自己博名声的手段!
朱翊钧想了想说道:“王次辅,咱们在这奖章上,刻字王崇古敬赠闻达之士,如何?”
“嗯?”王崇古兴趣大增,他连连点头说道:“这个好,这个好。”
讲故事讲究一个欲盖弥彰,到时候别人一看,王崇古敬赠,就会问,这王崇古是谁啊,为什么要在国朝奖章上刻是他赠送呢?这好奇心就有了,就会了解背后的故事,这就是狠狠的上了一波价值。
王崇古是个生意人,很懂这里面的法门。
“那就这么说定了?奖章就套侯于赵那套五等功赏牌的一等奇功来。”朱翊钧笑呵呵的解释着颁奖的规则,这分科治学,自然要分科设奖,有就发,没有就不发。
“臣谢陛下隆恩。”王崇古再次谢恩,陛下为了他的身后名,也是不遗余力。
王崇古走的时候,连脚步都显得非常高兴,逆子没把亲爹送进坟里的一天,自然值得庆幸。
朱翊钧回到了通和宫,先去看了刘妃和李妃,这一看,俩人哭的眼睛都有点肿了,知道皇帝要来,要遮掩,可是又担心胭脂水粉对孩子不好,脸上写满了急切。
朱翊钧倒是好生劝慰了二人一番,非常典型的产前焦虑,王夭灼之前也有这种症状,患得患失,还会失眠。
“娘子维持这后宫安宁,属实不易啊。”朱翊钧从刘妃、李妃的花萼楼出来的时候,擦了擦额头的汗,他不怎么擅长哄女人,最擅长的那招,又不太方便,所以这次,拿上次那两个翡翠鸭子蛋,就是那对儿雕螭龙纹玉葫,赏给了两个妃子,才算是哄住了。
御花园里的桂花开的正艳,朱翊钧将前朝的事儿,絮絮叨叨的说给了王夭灼听。
“那陈经邦平素里看着人模人样的,没想到是这种人,咱也是看错了他,还以为他能经邦济国。”朱翊钧靠在椅背上,感慨万千的说道:“知人知面不知心,朕把他给送到解刳院里去了,陈经邦的家人流放锡兰了。”
“倒是那刘汉儒可惜了,确实很有才干,不过也是一个斩首示众的下场,这一次,又是人头滚滚,朕又兴了大狱。”
王夭灼看着院子里的桂花说道:“前朝的事儿,臣妾也不懂,陛下觉得该兴大狱就兴大狱,臣妾就是觉得孩子出生了而已。”
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兴大狱的时候,都是马皇后和徐皇后在劝,劝仁也算是大明皇后的职责之一了。
可听陛下一说,这通倭、烟土、贩卖大明丁口、纵容海寇劫掠大明沿海,但凡是有一件都该进解刳院了,有的时候,这大狱,该兴就得兴。
朱翊钧笑着说道:“倒是王次辅被吓的瑟瑟发抖,还以为逆子又在外面闯祸了,哎呦那个表情,煞白里带着土黄色,手都开始抖了,甚至都开始交待遗言了。”
“王次辅家里的儿子,确实不让人省心。”王夭灼经常听夫君提起前朝的事儿,倒是对王谦的父慈子孝十分了解,毕竟是大明京堂两大乐子之一。
朱翊钧坐直了身子说道:“治儿已经很厉害了,现在口齿流利说话很清楚,他才多大啊,你就让他学算学,是不是太早些了?”
望子成龙,大概是每个父母的夙愿,可是这个年纪,说话能说清楚已经很厉害了。
“他都两岁了,就是认认数,数一数,没让他做别的。”王夭灼却分毫不肯让,她颇为肯定的说道:“还是得学的。”
“一岁八个月。”朱翊钧纠正了王夭灼的说辞,吐了口浊气说道:“离两岁还差四个月,孩子不怕我,现在都怕你了,每次见了我,就是往我身后躲,数错了就重新数呗,你冷着脸,孩子就怕。”
“知道了,知道了。”王夭灼看着在挖土的朱常治,张了张嘴,最终没说出来,这是嫡长子,按照大明的继承法,就是绝对的皇太子,他不优秀都是错。
生在帝王家,哪有那么简单。
“你还说我敷衍,你这也是敷衍我,什么年纪干什么事儿,还没就学,不用管的那么严。”朱翊钧一看王夭灼的样子,就知道,王夭灼没听进去。
朱翊钧打眼一看,立刻站了起来,将朱常治抱了起来,将他手里的土块扔到了一边,假装训斥的说道:“不许吃土!”
一个没看见,朱常治把挖出来的土就往嘴里塞,打算尝尝什么味儿。
“爹爹,大花脸,给爹爹图个大花脸!”朱常治伸着脏手在朱翊钧的脸上抹啊抹,一边抹,一边笑,朱翊钧抱着他,也躲不开,只能任由他涂鸦了。
王夭灼在旁边就是看,一边看,一边笑,也算是其乐融融。
第515章 自有大明律处置他!
陈经邦再也没有机会兑现那份契约了,这五万两银子,最后走了户部的帐,入了户部的太仓库,算是对大明入不敷出的财政做了贡献。
陈经邦、刘汉儒以及若干官员的处置,在九月初廷议中就已经敲定,陈经邦被送进了解刳院,本来斩首示众,陈经邦非要最后骗皇帝一下,上一个住进解刳院临终关怀,做成标本的还是张四维。
对于陈经邦被送进解刳院的事,还有点杂音,毕竟正三品的大员,没有谋逆,送进去不大合适,可王谦了解了事情全貌后,并且散播出去后,所有人都选择了闭嘴,通倭、贩卖大明人丁、贩卖烟土,再加上欺骗皇帝,这几样,哪一样都沾染不得。
大家都避如蛇蝎,甚至连提都不想提,权当这个人不存在。
抓捕之后就是抄家,陈经邦家中一共抄没了七十三万银,还有大宅一个,算是大明朝继徐阶贪腐案后,最大的贪腐案,徐阶贪腐依旧断代式领先,他在朝阳门外快活碑林的碑还是最高的那个,刘汉儒家里一共就四千两不到,的确不是特别贪的官员,他真的太想进步了。
而大明水师同时也进行了内部的清查,发现海防巡检司,分守福建南路参将李应麒,有失察之罪,而守备、把总、坐营官共免三人。
瞭山陈天德在查闻福建海防巡检旧案的时候,发现海防巡检一共奏报了三次三都澳海湾有些异动,请命前往探闻,但李应麒并没有准许。
因为月港市舶司的缉私已经抽干了福建地面的海防巡检,而且月港市舶司时常借调海防巡检,因为这些浪里白条能当半個舟师用,浪里白条多数都是跑的固定路线,只要不超过这个范围,浪里白条都能指引。
人手严重不足,李应麒压根没顾得上处置此事,事发后,只好上奏陈情,选择了致仕,给了自己体面。
整个福建地方,文武都进行了一次大换血,而且是极为深入和彻底的换血,连装糊涂的福建布政使舒应龙没有波及此案之中,但也没躲过一劫,也被罢免,褫夺了官身。
九月初三,刘妃生下了个公主,五斤七两,皇帝赐名朱轩嫄,而李妃在两日后,生下了个皇子,六斤二两,皇帝赐名朱常洵,京堂百官都领到了皇帝的百事大吉盒,宫里宫外一片的喜气洋洋,算是又一件喜事,得益于医术的进步,和皇帝住在通和宫,朱翊钧这几个孩子,都没有早夭。
“陛下,戚帅在殿外求见。”小黄门走了进来。
“宣。”
大明上下还都是将戚继光称之为戚帅,而不是奉国公,因为陛下张口闭口就是戚帅,俞龙戚虎在朱翊钧心中还是很特殊的,比如李成梁、陈璘、张元勋,朱翊钧更多的是叫他们的爵位。
“参见陛下,陛下圣躬安否?”戚继光俯首见礼。
“朕安,戚帅快坐。”朱翊钧笑着说道,陈经邦被送进了解刳院里,朱翊钧的心情很好,罪恶得到审判,就意味着正义得到了伸张,大明仍在剿灭海寇,而且是不遗余力的进行着,保护海贸安全,就是促进海贸的蓬勃发展。
“陛下喜得皇嗣,臣为陛下贺,为大明贺。”戚继光首先恭喜了陛下又有了皇子,嫡庶无所谓,是否成才无所谓,首先得有,经历过嘉靖末年立储,隆庆皇帝少壮突然龙驭上宾的戚继光,只求陛下多子多福。
“同喜,同喜。”朱翊钧乐呵呵的说道。
戚继光是来跟皇帝沟通十月中旬前往天津卫的仪程,戚继光自然是要护驾前往,而先导将军定为了李如松,骑白象,为陛下前驱,而随行的护卫大约有三万人,这个数字非常微妙,和前来京堂的水师数量是一致的,如果发生什么兵谏这种谁都不想看到的事儿,戚继光要让陈璘知道,你就是海上的蛟龙,陆上还有他戚继光降龙伏虎。
而前往天津卫,朱翊钧要坐铁马拉的大驾玉辂前往,当天去,次日回,下榻天津卫观潮楼,整个外围的安防由京营负责,陛下身边的安防,则是由缇帅赵梦祐负责,随行的官员名单也逐渐敲定。
和上一次去接俞大猷回京不同,那一次是当天去当天回,所以没有这么多需要确信的消息。
“陛下是打算南巡吗?”戚继光和皇帝确定好了种种之后,萌生了一个想法,如此兴师动众的拉练,显然是有些打算,否则不必如此大张旗鼓。
朱翊钧点头说道:“是,戚帅果真非常了解朕。”
戚继光从蛛丝马迹判断出了皇帝的下一步打算,南巡南衙,随着大明国力复苏,南巡就成为了一种必然,南方的经济发达、钱粮丰盈,这地方人地矛盾极为突出,朱翊钧再不南巡,大明的南方都要成西班牙的尼德兰地区了。
大明的军事中心、政治中心在北衙,而大明的经济中心、在南衙,南北对大明都很重要,而且没有沟通,没有交流很容易出现问题,只要朱翊钧不打算折腾迁都这种戏码,南巡就势在必行,是为了维系大明的统治,必须要做的事儿。
“走陆路。”戚继光没别的要求,陛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是不能走海路,因为走海路意味着皇帝会失去了对局势的完全掌控,每日需要陛下朱批的奏疏,无法及时获得,皇帝一日也不能失去权柄,否则就不是皇帝。
而且大明皇帝多少有点易溶于水,也算是当年小明王被沉江的一种谶纬。
为了安全,在地面上,戚继光不认为有人能威胁到陛下的安全,可是到了海上,戚继光多少有点不放心。
“泛舟出海,看来与朕无缘了。”朱翊钧笑着说道,算是答应了下来,他本来也没打算走海路,他的确会游泳,但那是大海,作为大明价值最高的目标,要珍重自己,保护自己就是保护大明新政。
“监国朕本来打算用皇叔德王,但德王醉心于研究之上,对庶务漠不关心,还是让潞王吧,虽然年纪小,但也就一天的功夫。”朱翊钧说起了关于监国人选的安排。
洪武年间是太子朱标监国,永乐年间是太子朱高炽监国,宣德年间是两位皇叔,襄王朱瞻墡和郑王朱瞻埈监国,到了正统年间是郕王朱祁钰监国,到了正德年间,因为正德皇帝独生子,而叔叔们都已经就藩,所以只能自封镇国公南巡了。
“陛下此去就一日行程,臣以为还是不设监国为宜。”戚继光十分委婉的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别折腾潞王了,潞王殿下的态度十分明确,朝廷这个烂摊子,他不想掺和,最重要的是有教训,明英宗和景泰皇帝闹得兄弟阋墙的事儿,可是前车之鉴。
这就是戚继光意见。
朱翊钧思前想后说道:“先生也是这个意思,那就暂且不设了。”
文张武戚都反对设立监国之位,显然是想起了教训,能不设监国就不设监国,若真的要设,也是太子监国,即便是太子才两岁,嘉靖十八年二月十五日,道爷留下了四岁的太子朱载壡监国,辅臣顾鼎臣辅佐,这是祖宗成法。
涉及到了皇位继承的问题,无论如何慎重都不为过,毕竟闹出过乱子。
“陛下,有个趣事,得跟陛下说一声。”戚继光面色颇为轻松的说道:“当初京营在河套剿匪时候,发现了一个大碱湖叫呼和淖尔,汉时属高旺县,唐时属于契州,后唐定难军变成了西夏,此地逐渐荒废,开始军兵不确定这个碱湖,里面是盐还是碱,有多少碱。”
“臣就一直在等,最近五经博士传来消息,的确是工部心心念念的碱湖,在附近,一共探查了四十处碱湖,需要三百人左右开垦,每年能挖纯碱六十万斤左右。”
“嗯?好,好得很。”朱翊钧立刻大喜。
纯碱、又叫芒硝,当下大明主要用来烧玻璃、陶瓷釉、清洁羊毛和制作洗衣服的用的洗涤用品,大明最大的碱矿,在河南,距离人住的地方大约二里地,不过是垂直距离,在地底一千多米的深度,有大片的碱矿,大明现在无力开采,还有一些零零散散的小矿,产出极其有限,是以几万斤不等。
烧玻璃需要用到纯碱当助溶剂,否则就没办法烧出透明的玻璃。
大明最早的玻璃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铅钡玻璃,是工艺品比如玻璃蜻蜓眼,比如越王勾践剑上的玻璃装饰珠,到了汉代的时候,葬具皇帝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用银缕玉衣,而其余贵人只能用铜缕玻璃衣,广陵王侍妾莫书,下葬就是用的铜缕玻璃衣。
烧不出透明的玻璃,还是因为在腹地没能发现大规模量产的碱矿,而此时,限制透明玻璃产能的正是纯碱。
六十万斤,已经是大明腹地一年有余的产量了,如果驰道能够顺利通车,将纯碱运回腹地,那真的有多少就要用多少。
玻璃器也会随着大量碱湖的开采,走进千家万户,而不是皇帝本人的奢侈品。
能造是小规模的试产,是技术验证,和能大规模制造,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
朱翊钧仔细询问了一下,才知道这个地方,是甘肃商人郑海峰所有,郑海峰出塞行商,在五原府赌钱,从一个虏酋手里赢得了这片碱湖,但始终没能开采,因为没路,至此搁置了,而郑海峰在大明军抵达的时候,已经死了四年了,行商被马匪截杀,这片地方成了无主之地。
从头到尾就只有口头约定,没有地契。
“郑海峰可还有家眷?”朱翊钧询问着,大明发现这个大碱湖,和郑海峰有些关系,是郑海峰手下的一位镖师,带着大明寻到了当地的马匪,这名镖师想要报仇雪恨,大明军需要剿匪,马匪已经剿灭,这片碱湖是不是工部要的,一直在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