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现在终于有了准确的消息。
戚继光摇头说道:“并无亲眷了,郑海峰死在了关外后,家人都四散而逃了。”
塞外行商,一半是商,另外一半是匪,郑海峰一死,儿孙们只能逃亡,否则过去的那些仇人,必然会打击报复,生不如死,塞外行商是很危险的一件事,但是利润其实没那么的丰厚。
发现了碱湖的军兵、确定了碱湖的五经博士,自然要大加恩赏,只有这样,大明才能源源不断的发现更多的矿山。戚继光带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仁和夏氏一家七十二口入京了,涉案十七遮奢户,南衙缇帅也已经全部抓拿归案了。”朱翊钧说起了三都澳私市的案子,官员处置了,现在到了势要豪右。
戚继光欲言又止,国事上他很少发言,这是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忌惮,毕竟他掌管京营锐卒,除了有人敢欺负皇帝,戚继光才会露出自己的爪牙来。
戚继光其实在文华殿上,都很少对国事评头论足。
大明自两宋之后,军事就成了政治的延伸,戚继光在浙江,若不是胡宗宪给他募兵之权,他连练兵都练不了,更惶恐军备、后勤补给、粮饷、辎重等等,作为一把大明最锋利的刀,戚继光一般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陛下这个捉刀人,指哪打哪。
但涉及到了倭患之事,戚继光最终是没忍下来,他面色凝重的说道:“陛下,这个仁和夏氏,当年也参与到了双屿私市之中,不是第一次了。”
“哦?”朱翊钧还是第一次听说这样的事儿,眉头一皱,询问起了详情。
双屿私市,是当初大明倭患这个火药桶爆炸的导火索,最后朱纨自杀不了了之,没有接着往下查下去了,包括继任的李天宠、胡宗宪,对这件事都忌讳莫深,私市自然有船,有交易买卖,就有货主,但大家都不提,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
朱翊钧这才从戚继光这里了解到,这件事其实有后续,胡宗宪后来查问了,但也就是止步于查到,就再没有下文了。
原因很简单,胡宗宪不想多生事端,平倭这事已经够乱了,朝堂明枪暗箭斗来斗去,下面斗的你死我活,再多一事,这倭是平还是不平?
为了平倭的大局,胡宗宪没有追查。
但是,胡宗宪还是知道的,谭纶、戚继光、汪道昆、徐渭、茅坤这些胡宗宪的下属们,其实也都知道。
彼时为了平倭大局,没有追查到底,现在也是为了开海大局,需要追查到底。
“也就是说,这算是清除旧疾流毒了?”朱翊钧这才知道当年还有这么一桩旧事,一时间有些感慨,当年想做点事,是真的很难很难,朱翊钧嗤笑一声说道:“那就送解刳院吧。”
解刳院对于标本的需求是很旺盛的,自从张四维之后,朱翊钧已然很少将除倭寇之外的罪犯送入解刳院了。
朱翊钧对大明水师,尤其是快速帆船,充满了期待,根据工部的奏闻,第一版的游龙号方案在实际的建造过程中,做出了一些改进,同时增加了很多的设计,而这些细节,工部虽然不断去描述,还是得上了船才能知晓。
万历十年的九月份,一份噩耗传到了御前,大明前任礼部尚书马自强,久病床榻,撒手人寰。
朱翊钧下诏辍朝三日,官葬西山陵寝,作为礼部尚书,马自强虽然不像万士和那样面面俱到,但马自强这个礼部尚书是极为合格的,配合了张居正整饬学政的新法,最后礼部议定谥号文庄,朱翊钧再赠少保,算是完成了马自强的葬礼。
而宣大总督吴百朋上奏说了一件事,当年王崇古安置的十九万流民,已经繁衍生息到了二十四万众。
在宣府大同两地,共有田亩17580顷田,也就是175万亩田地,这里面不包括种植了番薯的荒田,番薯征税赋要折干重,大约是五分之一,大明一直没有对种番薯起征的想法,番薯的定位本来就是救荒,而整个宣府大同番薯种植的面积已经超过了七十余万亩,这百姓才算是有了结余。
绥远驰道和矿业的工兵团营,有大约一万余人,都是来自于当初这些流民。
朱翊钧下旨,再次对王崇古进行了赏赐,赏赐其生民有功,赏赐的东西倒是不多,一百银币,国窖五瓶,以及大氅一件,这次这件大氅,仍然是鹤氅,没有蟒纹也没有飞鱼纹,但对王崇古而言,这就是圣眷。
万历十年九月十三日,光德书坊大笔正五经博士林辅成,起了个大早,新的一期逍遥逸闻已经写完了,正在抓紧时间刊印,起这么早,不是为了继续写稿,而是打扮了一番,准备前往朝阳门,今天是押送仁和夏氏囚车入京的日子,林辅成要前往围观。
林辅成少年游学时,在浙江仁和得罪了夏氏,最终落了个罪身,考科举就成了林辅成这辈子都无法到达的彼岸,这是林辅成心病。
林辅成当年得罪仁和夏氏的原因,就是在坊间听闻了夏伯寿的传奇经历,闲谈了两句,就落了个牢狱之灾。
仁和夏氏夏伯寿的母亲是外室,而夏伯寿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夏恂已经五十七岁了,而夏伯寿有两个哥哥,已经成年,但是夏恂将夏伯寿母子二人接回了夏府,已经成年的两个哥哥开始了对夏伯寿欺凌,夏伯寿忍辱负重,六岁时,夏恂病逝,嫡母将夏伯寿母子赶出了夏家。
夏伯寿从小就被欺负,懂事的早,一直四处抬柴,补贴家用,七岁那年,回到家中,夏伯寿发现母亲已经死在了灶台之前。
夏恂正妻、夏伯寿嫡母仍然无法忍受这个外室的存在,找了亡命之徒,掐死了夏伯寿的亲生母亲。
七岁的夏伯寿连母亲都没有埋葬,直接逃亡,若是晚一些,就是死路一条,夏伯寿逃至双屿,这么远的路,七岁的孩子,如何逃难只有夏伯寿自己清楚了,他到双屿投奔了一个叔伯,这个叔伯是海寇。
十七岁那年,叔伯死了,夏伯寿就成了海寇的大当家,而后惨烈的报复开始了,两个哥哥先后惨死,一个是死在了女人的肚皮上,在青楼里暴毙,而另外一个则是游园踏青,毫无疑问是夏伯寿下的手。
新家主只有十一岁,夏伯寿堂而皇之的出现,嫡母次日惨死家中,两个哥哥的儿女先后暴毙。
夏伯寿是个很残忍的人,杀人不眨眼,同样也善于享乐,先后纳了二十七个侧室,生了一大窝。
林辅成来到了朝阳门外,负责保护林辅成的陈末,将林辅成带到了朝阳门上的五凤楼,从这里由上而下,可以看到囚车经过。
“黄公子、王公子,这是来瞧热闹来了?”林辅成上了五凤楼,看到了黄公子和王谦。
到现在,林辅成也不知道黄公子叫什么只知道姓黄,大将军府对黄公子的事,从来都是不做任何的回应。
“林大师这是得了什么闲情雅致,来看囚车入城?这京师可是人人都盼着林大师,继续写完游记。”朱翊钧笑着问道。
“夏伯寿是我的仇人。”林辅成略显尴尬的说道:“我就是来看他倒霉的。”
这不君子,按照儒家的价值观,要大度,要有容忍的度量,但林辅成从来也没有君子的人设,他也没什么度量。
“哦?愿闻其详。”朱翊钧对林辅成的事儿还是很了解的,就是让他自己说出来罢了。
林辅成啰啰嗦嗦的讲完了过程,想起来仍然是恨得咬牙切齿,但又无可奈何。
朱翊钧让赵梦祐拿来一根矛,对着林辅成说道:“一会儿他的囚车经过朝阳门的时候要检查,这里有把矛,你待会儿直接扔下去,砸死他!出了事,我给你兜着。”
“怎么不敢?”
“就不给黄公子找麻烦了。”林辅成连连摆手,他恨夏伯寿不假,但他真的没胆子,做这种事。
朱翊钧乐呵呵的说道:“没事,不麻烦,还没有人敢到大将军府找麻烦不是?”
武将在功成名就后,都要进行自污,这自古以来都是如此,比如大秦悍将王翦,灭楚的时候,还在不断索要钱财和美人,就是表达自己只对钱和美人感兴趣,对更多的不感兴趣,这种做法一直都有。
戚继光也不用自污了,朱翊钧打着黄公子的名字在外面嚣张跋扈,算是给戚继光找了不少的麻烦。
“还是算了,自有大明律处置他!”林辅成最终还是没有勇气下手,咬着牙说道。
朱翊钧点头说道:“那也行吧。”
夏伯寿的囚车越来越近,围观之人都窃窃私语,这夏伯寿丝毫不以为意,反倒是左看看右看看,极为新奇,夏伯寿是真的不怕死,一辈子都在搏命的他,早就想到了这一天,早晚而已。
他以海寇起家,那就是他的根基,他用海寇报了仇,摇身一变,成了夏家家主,海寇仍然要管。
夏伯寿觉得自己不该出生,那母亲就不会在府上度过六年不是人的生活,还死于非命,对于夏恂那个爹,夏伯寿也从来不认,死不过是解脱,只是夏伯寿绝不会想到,通往解脱的路会非常的漫长。
解刳院,是一座人间炼狱。
朱翊钧看着绵长的车驾入了京师,在囚车之后,则是郑王府的车队,昨日郑王府的车队抵达了通州,而今天郑王府全家回京来了,相比较仁和夏氏的囚车七十二口,郑王府只有21人,还有一个皇叔朱载堉,在京师盘亘时间已经十年之久。
郑王府入京,自然是响应大明朝廷的迁藩令,满打满算一共21口人,真的不算多,这是在册的所有宗藩了,十王城还没有修建完毕,郑王府全家会在朱载堉的德王府居住,等待德胜门外的十王城修建完毕,再搬迁过去。
昨日朱翊钧下旨让朱载堉前来朝阳门迎接父亲,朱载堉少见的出现在了皇家格物院之外,十年未见,朱载堉和父亲自然是有很多话要说,他们在朝阳门外说了几句话,才向着德王府而去。
“那就是德王殿下。”林辅成一直对朱载堉非常好奇,但朱载堉在皇家格物院内,从不外出,林辅成从未有缘相见。
“林大师不是五经博士吗?若是想拜访德王殿下,带着自己的牙牌直接去就是了。”朱翊钧提醒林辅成,他现在是有官身的,而且是可以自由出入皇家格物院的人。
若是真的是好奇朱载堉在做些什么,可以前往。
“还是算了,我一个走后门进去的,到时候被人嗤笑,没法还嘴。”林辅成心中升起了一丝丝的想法,最终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他这个走后门的人,还是不要去的好,挨了骂,还不能还嘴那可真的太难受了。
“其实皇家格物院都是走后门进去的。”朱翊钧告诉了林辅成这个事实,谭纶都举荐过一个奇人,做奉茶木美人的黄子复,就是走的谭纶的门路。
皇家格物院没有林辅成想的那么神秘。
朱翊钧和林辅成闲谈了几句,回到了通和宫御书房,书桌上放着林辅成新写的一期《逍遥逸闻》,内容是高阳县百姓抗夏税。
第516章 一身偃卧蓬蒿稳,四海苍生恐未安
林辅成的保定之行一共走了三十天的时间,一共走了五个县,看到了很多很多的事儿,高阳县武装抗税,这种抗税的普遍,让人大为震惊。
保定府就在顺天府旁边,算是京畿辐射地带,但在短短六天时间内,大规模的抗税,尤其是武装抗税,发生了三次。
大明田赋三十税一,也算是轻徭薄赋,怎么闹到如此的地步?
一切的起因,都是保定府要一万九千四百口的劳役差银所致。
大明征发劳役,可以纳钱免除,其实就是额外加征的人头税,是地方在巧立名目,刮地三尺的搜刮民脂民膏,不是真的要征发一万九千四百口,而是要收这笔钱,然后用于衙门公费使用,武装抗税,抗的就是这些乡部私求。
王崇古请均田役疏的核心理念,就是将这些劳役差银人头税,确定各地的定额后,然后摊派到田亩里一并征收,大明王朝的明公其实也意识到了苛捐杂税问题的严重性。
林辅成的这篇雄文,再次戳破了鲜花锦簇的繁荣盛况,描绘的人间,如此的惨烈。
高阳县摊派了两千七百人的劳役四差银,高阳县一张榜,立刻沸反盈天,很快,事情闹得越来越大,先是罢市,就是百姓们自发组织,不再往县城运米面粮油菜柴土木石方等物入城,城里的老爷不事生产,承担税赋的百姓,似乎要用这种方式,来抵抗这些苛捐杂税,多收的人头税。
高阳县知县余启元强令乡民送货入城,矛盾开始激化,七月二十四日,骚乱开始了,负责催促的衙役,被人套了麻袋,暴揍了一顿,而后这种套麻袋的方式立刻普遍开来,衙役不再出城催科,毕竟一出城就被套麻袋。
二十六日,余启元让县衙三千衙役,出城催科,集体行动,就不会被揍了。
矛盾在这一刻,立刻被激化了起来,乡民闻讯堵了城门,不让衙役出城,衙役没有命令也不好直接打杀,在那个矛盾被点燃的瞬间,余启元怂了,他下令衙役撤回。
余启元担心闹出民乱来,今年县里遭了虫灾的事儿,余启元心知肚明,这两千七百人若是丰年,百姓也不会这么聚啸,最终余启元先是找了知府,商量无果后,又去找了保定巡抚辛自修,但仍然没有结果。
徭役、驿传供应、民壮、差役是四差银的名目,但县衙知府扑买所需之物,也逐渐纳入了四差银之中,最后慢慢的地方衙门的公费,都纳入了这个名目之中,公费的名目繁多,甚至某人外室生子,置办酒席,也要纳入这个名目里,反正是公家的钱,你不想方设法的卡吃拿要,都会被别人给占了去。
有便宜不占是王八。
四差银是属于地方自理征收,不再户部掌控之中。
朝廷看来,这些钱,不是朝廷要征收的,所以不归朝廷管,但是在百姓眼里,县衙府衙、布政司、京堂,都是朝廷,是一体的。
余启元找了保定巡抚辛自修,辛自修却是避而不谈,只是摆手,这些保定方方面面的公费,辛自修答应了余启元,那别的县,曲阳阜平邢台沙河,是不是也要直接找上门?都答应了,保定衙门的公费谁来承担?
余启元回到了高阳县,最终找到了乡贤缙绅,让乡贤缙绅平摊这笔费用,事情到了这一步就再也没有回头的余地了。
乡贤缙绅带着自己的狗腿子,班头带着衙役,合起伙来开始下乡,说的是三七分账,但到底抢到了多少,多收了多少,那就看乡贤缙绅、狗腿子、班头、衙役们的良心了!但这帮人有一個算一个都不知道良心俩字怎么写!
高阳县有七个匪窝,很快,匪窝人满为患,武装抗税自此拉开了帷幕。
高阳县的七月末,是热闹的一个月,让林辅成感慨万千的是,最终,余启元又又怂了,在兵戎相见之前,余启元下令衙役回衙,最终没能把这四差银收上来,闹得动静太大了,不了了之。
百姓们也从匪寨里出来,匪皮一脱,又成了乡民。
朱翊钧看着手中的逍遥逸闻,在文章的最后,林辅成极为感慨的说道:
[官吏吹求过急,衙役凶神恶煞,乡贤不贤寡德,乡民闻风落草,风过再为民,官是匪、吏是匪、衙役是匪、乡贤是匪,乡民亦是匪,匪匪匪匪匪,天下皆匪,亲眼目睹如此怪状,当真是:法令朝三暮四、征派阳减阴增、无名供应之费如大江滔滔,不时科敛之需如高山迤迤,百姓茹苦万状无言可尽。]
[一身偃卧蓬蒿稳,四海苍生恐未安。]
林辅成当然可以做在草野之间,隐居的那一个,他有那个资财,过一个安稳的生活,但四海之内的百姓恐怕还不曾安定,他就像个惹人厌的大嘴巴,说着所有人都厌恶的话。
“陛下,是不是让林辅成这张嘴,稍微收敛点?”冯保一脸难堪的说道。
朱翊钧不满的说道:“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的。”
“朕知冯大伴忠君之心,他骂的是高阳知县余启元,骂的是保定巡抚辛自修,同样他骂的是先生张居正,骂的是朕这个皇帝,皇帝太傅,一直在搞新政,搞了这么多年,搞出些什么名堂来啊?天天高喊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结果呢?”
“这天下,还是糜烂如此。”
冯保极为气恼的说道:“他他他根本不知道事情的复杂,很多事不是他想的那么简单的!他一直在喋喋不休,倒是拿出办法来啊!他也真的是,大明那么多好事不说!说说大明的北伐,说说辽东的开拓,说说大明的驰道,说说矿业的蓬勃发展,他不,他就挑那些浓疮来戳破!”
冯保对林辅成愈加不满了起来,这些问题,朝廷注意到了,而且在做,怎么在林辅成的嘴里,就他一个人成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人,大明皇帝到群臣,都跟酒囊饭袋一样。
最关键的是,这狗东西,不拿出办法来。
“这光德书坊啊,若非托庇王次辅儿子王谦、大将军府黄公子,恐怕早就有人让他闭嘴了吧。”朱翊钧也只是笑,他对林辅成没有厌恶,这都是大明的顽疾,大家都当没看见,这种事就只会一直烂着。
朱翊钧看着冯保笑着说道:“只让人溜须拍马,歌功颂德,不让人口诛笔伐、针砭时弊了?若是他林辅成真的捐廉弃耻,向权门富贵贪求,那朕还会对他青眼有加?大明本来养着御史,就是让他们说这些的,可是御史们呢,整日里就知道朝堂倾轧,打着清流的旗号,整日袖手谈心性。”
“能说实话,已经是了不得了,而且咱们林大师,朝廷每一条政令,他都支持拥簇,甚至还愿意为其奔走呐喊,极为难得。”
林辅成又不是光说难听话,大明新政,林辅成也是每天冲锋陷阵,舌战群儒,从不退缩。
冯保只好说道:“陛下说的是。”
林辅成到底是什么身份?五经博士,五经博士是特赐官身,其实说穿了就是天子幕僚,这是幕僚制度的体现,搜罗一些能人异士,为君上奔波,皇帝也是需要幕僚的,皇帝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也不是所有事儿都知晓,所有事儿都擅长的。
“这次去天津阅视水师,让林辅成随行,就随便安排个观礼的地方。”朱翊钧安排了林辅成随行前往天津卫,冯保说的也有道理,林辅成再这么骂下去,大明百官都要对他不满意了,大明两百年,积弊实在是多,一点点的在处置,在做,林辅成再旁边喋喋不休,的确让人反感。
也该让林辅成歌功颂德一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