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628节

  “不会有什么问题吧。”朱翊钧眉头紧锁的问道,如果儒学生在这个场合闹起来,表达对工匠地位提升的不满,作为皇帝,只能请祖宗上身,祭出皇恩碎地拳,告诉这帮野心之人,九族的羁绊有多么的紧密,大明从来不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大明的天下终究是老朱家的天下。

  “不会。”王崇古非常确信的说道:“陛下,咱们大明的儒学生也不是好赖不分,自从水肥的消息传出之后,连让官厂关门歇业的声音都消失了,种地确是很重要。”

  大明的共识是农桑为百业之首,先有农桑后有天,种地一事,产量五分由肥决定,这帮太学生是国子监祭酒专门和王崇古商量,组织了太学生,前来观看水肥生产的,贱儒面对水肥这种蛮不讲理的产物,也选择了对官厂闭嘴,煤局千不好万不好,煤烟滚滚黑灰遍地,能造水肥,就是好厂。

  贱儒们不能说官厂,也不能说皇家理工学院的错误,只能念叨着王崇古是个傻子,自己发钱颁奖,用私门的钱办公家的事儿,那股子恨不得取而代之的酸味儿,从京师都传到里斯本去了。

  这青史留芳的好机会,那得多少银子能换的过来?

  朱翊钧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太学生这个年纪不谙世事,的确容易被挑拨,但也不都是贱儒,他们也没有直接到礼堂,而是去了水肥工场,一个个扶着墙,吐得稀里哗啦,他们不听工匠劝告,非要看一看水肥,一打开,直接就吐了。

  那个味儿实在是让人受不了。

  而水肥工场很显然证明了之前皇家格物研究院提出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因为水肥那个难闻的气味儿,在整个工场蔓延,不打开也是臭的厉害。

  即便如此,廪生们从水肥工场离开的时候,仍在兴奋的讨论着水肥造成的影响!

  水肥其实就是蒸馏煤矿石里面的有机氨,然后冷却溶于水,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得靠工匠去实现。

  土地的增产,对太学生是有益的,万历十一年能做国子监廪生,哪个家里没有万亩良田,你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廪,仓廪的廪。

  能长期脱产,为了博取功名,数年如一日的在国子监就学,家里有一个算一个都是乡贤缙绅、势要豪右,穷民苦力和中人之家这个阶级是进不了国子监的。

  水肥这东西的出现,大明人人都是受益者。

  廪生们围着魏有山问东问西,尤其是听说只需要煤矸石就可以蒸馏的时候,人人都露出了振奋的神情,大明的煤矿和铁矿,普遍品位不高,煤矸石可以说要多少有多少,而且制作工艺也不是很困难,不想投入那么多,可以把土窑改得更加简单,把金属管换成陶管。

  发展,真的可以团结所有人。

  工匠代表开始入场,王崇古站直了身子,走到了台前,对着所有人伸了伸手,礼堂内顿时安静了下来。

  “今天,西山煤局的水肥工场正式小规模开始投产,预期在春耕之前,可以提供满足三十万亩田的水肥,若有效果,将会在下半年,在各大官厂推广,并且扩产。”王崇古首先告诉所有人,西山煤局没有撒谎,这东西不是纸上谈兵,不是在骗朝廷的经费,是已经小规模量产,能够满足三十万亩田地。

  “去年一年,西山煤局的煤铁联营,煤、蜂窝煤、焦,总计产量为六亿五千斤,粗钢产量为274万斤,铁产量为2400万斤,较去年,粗钢产量增长了67万斤,铁增长了460万斤,毛呢官厂织造粗纺毛呢63万匹,精纺毛呢9.4万匹,较去年粗纺增加了18万匹,精纺增加了1.9万匹。”

  “能有如此成果,皆仰赖匠人之勤奋。”

  钢铁产量共计2674万斤,其实真的没多少,总共也就13000多吨,大明年产生铁量大约在15万吨左右,1.3万吨连十分之一的产量都没达到。

  大明洪武七年,置铁冶所官凡一十三所坑冶,每所置大使一人秩正八品,副使一员秩正九品,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下旨诏罢各处铁冶,改为铁科,岁输课程每三十分取其二,也就是现在广泛采用的百值抽六。

  永乐初年,朱棣诏复官厂坑冶,复设铁官,增设四川龙州铁冶和顺天遵化铁冶,共计十五处官厂。

  永乐十九年迁都时,当年铁科加官冶一共为1957万斤。

  之后就是轰轰烈烈的兴文匽武了,铁冶所在洪熙元年被革罢,令民自采炼,自此大明只有三十取二、百值抽六的铁科,没有铁冶所、铁官和煤铁官厂了。

  王崇古筹建永定毛呢官厂开始,聚敛佞臣这个大帽子,就没有从他的身上离开过。

  大明生铁产量在十五万吨左右,按照三十税二的标准,大明朝廷一年光是铁科就可以征收一万吨左右,若是每年有一万吨的铁,俺答汗光是被砸就砸死了,还能轮得到他逞凶?

  铁科自令民自采炼之后,就是名存实亡,只存在于律法之中,从未实际征收,这和洪武年间王允道被流放海外有关。

  洪武十五年,广平府官吏王允道上疏说,磁州临水镇产铁,元时铁科百万斤,请旨开科,朱元璋下明旨申饬王允道,以‘军需不乏民生已定,复设此必重扰民’为由,将王允道定义为扰民逆官,流放海外了。

  自此以后,这铁科就是个规定,从不征收,有设科而不收,算是朝廷恩免,只要有朝官提及铁科二字,先是一顶聚敛佞臣的大帽子扣上去,然后再抬出祖宗成法,洪武十五年旧例来,这谁敢轻易提及?面对祖宗成法,也只能徒叹奈何。

  嘉靖三十二年,工部奏闻皇帝,说各处铁冶久已住罢,铁科不征,今内外库所贮铁有限,军需有亏岁用不敷,请暂命开炉冶一年,仍复往罢,工部用极其悲戚的语气,乞求皇帝担一担骂名,开一年炉冶,再不开,真的没铁用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明没铁,工部如何营造?兵凶战危,没有甲胄、长短兵、铁箭簇如何应敌?

  但最终结果仍是不了了之。

  西山煤局这1.3万吨哪怕全都是钢,大约是后世宝钢集团在节能减排后,1个小时的产量。

  况且这1.3万吨里面大部分都是生铁,但在万历十一年,依旧是冠绝全球!钢铁产量的第二名是松江官冶所,第三名是胜州官厂,第四名是河南铁冶所。

  大明正在以煤钢联营,改变大明的生产关系,以煤钢联营为核心产能驱动大明从小农经济向商品经济蜕变。

  王崇古略微有些感慨的说道:“这是西山煤局的第九年,这九年煤铁钢的产量节节攀升,围绕着西山煤局共有民坊三千四百铁匠铺,他们从西山煤局取铁,打造成各种铁器。”

  “取得如此成果,荣耀属于所有工匠!”

  让户部、工部、市舶司们无法理解的一个现象,就是大明铁锅居然能成为出海的拳头产品,一银一口锅,比抢钱还要来钱快的铁锅,是始料未及的,关键是铁锅这东西,需求量还很大很大,无论是蒙兀儿国还是泰西,都有旺盛的需求。

  本来大家的目光都聚焦于丝绸、生丝、瓷器、茶叶、棉布等传统出海货物,铁锅都是顺带的,但铁锅的盈利已经仅在丝绸和棉布之下了,超过了瓷器和茶叶。

  科道言官一直以煤烟为切入点要求革罢,前段时间又因为井下突水要求停罢,但产业匠人丰富,不是空口白牙,大明西山煤局倒了,围绕着西山煤局建立的这三千四百家铁匠铺,如何维持生计?

  张嘴就来,丝毫不顾及百姓小民的生计,这就是工部一直不回应的直接原因,是真的匠人丰富,顶多弄点吸收塔,将煤烟吸收一下,停产是不可能停产的,停产了这些个失业的百姓成为流民,谁来安置?

  不说围绕着西山煤局的产业链,就是西山煤局这两万一千住坐工匠,他们有力气,有纪律,还听命安排,是最好的军兵人选,失业后的住坐工匠,只需要有人出来煽动,这就是两万一千人的精锐,造反的核心。

  王崇古极为激动的说道:“这九年时间取得了许多的成就,也涌现了一大批能工巧匠,而今天,魏有山水肥法,就是官厂有序的结果,我们郑重有请魏有山。”

  魏有山走上了礼台,他好好梳洗了一番,就是普通中年汉子,朴实里带着一些憨厚,他走到了王崇古面前。

  “讲两句。”王崇古笑着说道。

  魏有山看向了所有人,他有点晕乎乎的,之前厂里文书给他写的那一套套的词,什么治世天下无遗贤,不闻天下无遗利,且利不在官在万民这类的话,魏有山发誓,他真的背的滚瓜烂熟,倒背如流,但一上台,脑子嗡的一下,全都忘了。

  还不如问问他水肥法什么时候拉车,什么时候添煤,怎么看风孔火孔,这个他熟,跟本能一样,每次开炉,大工匠们都要盯着,防止炸炉。

  魏有山憋了半天,憋得脸都红了,才大声的说道:“大家吃好喝好。”

  礼堂之内哄堂大笑了起来,魏有山这话说的,弄的所有人一头雾水,其实是仪礼结束就中午了,所以在颁奖之后,有大宴赐席,就是工场大食堂加餐,下午不上工,所以皇帝特赐了一万两千瓶的国窖供应。

  所以魏有山才说,吃好喝好。

  朱翊钧坐在二楼的观礼台,也是笑了起来,王夭灼连连摇头,其实大明的工匠们大抵都是这样,不太会说,面对这样的场合有些手足无措,她的夫君对穷民苦力走卒贩夫非常和善,慈眉善目,可从没有什么坏脸色,但工匠每次觐见,都是大气都不敢喘。

  王崇古在台上就笑了,他开口说道:“行吧,吃好喝好也行,那就有请元辅为你颁奖吧。”

  张居正从二楼的观礼台站了起来,来到了皇帝面前,请到了技术进步奖一等功赏牌,而后才缓步下楼,将功赏牌递给了魏有山说道:“今天,明天,荣耀都属于大明工匠!”

  张居正也有一套一套的词,也是早就找人写好的,但魏有山是今天的主角,他没有感谢这个感谢那个,只有一句吃好喝好,张居正也没有把他的套词拿出来,而是简明扼要的重复了王崇古的话,荣耀属于大明工匠。

  水肥,纳斯民于寿康,召和气于穹壤,四海八方,际天极地,共沐圣恩德眷。

  这场典礼看起来有些虎头蛇尾,但没有怪罪魏有山忘词,人家有大功德在身,站在台上只要不痛骂皇帝,就不会被怪罪。

  朱翊钧一直认为,暴力是火药、钢铁、银币、理论和人心。

  “先生,看王次辅如此风光,是什么感触?”朱翊钧看着回到了观礼台的张居正问道。

  张居正思索了下摇头说道:“这是他应得的。”

  “但这一切都是因为先生啊,若非当初先生执意富国强兵,今天也不会有这些了。”朱翊钧却仍然肯定张居正的功劳,没有行政力量的恢复,王崇古还在宣大当土皇帝呢,工兵团营、官厂团造,他一个都做不了。

  官僚是一把没有握柄、极其锋利的双刃剑,用得好,就无往不利,用不好,就是伤人伤己。

  “臣也是做了点该做的事儿罢了,总得有人做不是?”张居正也不倨功,万历初年的时候,真的很难很难,现在一切都变得轻松了起来。

  朱翊钧好奇的问道:“先生,阶级论的第三卷还没写出来吗?”

  “陛下,没有第三卷。”张居正十分确信的说道:“就两卷,没有更多的了。”

  “哦,好吧。”朱翊钧点头,也没跟张居正辩经,他也不急,第二卷现在完全足够用了,反而说起了儒学生们,儒学生没有捣乱,而且极为兴奋,为水肥的出现而庆幸。

  张居正也是颇有感触的说道:“陛下,其实天下疲惫的时候,贪官也贪不到几个钱,都穷的叮当响,哪来的银子可以贪?严嵩严世藩父子,世人皆说他们严家富可敌国,但其实也没多少,一头要拒虏入寇,一头要平倭,这都是花钱如流水的地方。”

  “势要豪右也是一样的,他们贪婪成性,也是希望安定祥和。”

  朱翊钧看着人群攒动,开口问道:“十王城修建完成了,朕会在明天,下诏迁河南地面藩王入京来,先生以为会不会闹出藩王作乱的大祸来?”

  “闹起来平定就是。”张居正颇为平静的说道。

第531章 大明真的存在吗?

  朱翊钧是有些意外的,意外于大明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

  咆哮的蒸汽机并没有被视为冒着黑烟的怪物、水肥也没有被看作是怪力乱神、大范围的开矿也没有被视为破坏龙脉、蒸汽机从皇陵附近呼啸而过,也没有惊扰列祖列宗,快速帆船没有被视为大一统的离心力反而被看作是海贸利器、圈养式的畜牧也没有被视为倒反天罡,很快被边民所接受,地里不种粮食却种草,这是一种很古怪的生产,但很快被人接受了。

  说起来也是好玩,大明士大夫们确定水肥是肥料的办法,是它和堆肥一样的臭,确切的说,是比堆肥还要臭,所以,水肥是肥这件事,并没有引起士大夫们的疑惑。

  朱翊钧来到大明就是当头棒喝的王大龙刺王杀驾,很快因为不满足晋党利益,张四维大火焚宫,合一众胆大包天,西山宜城伯府的刺杀,朱翊钧亲自带兵冲杀,这些都让朱翊钧养成了料敌从宽的习惯,在这些新事物不断出现的当下,朱翊钧一直心怀警惕。

  但大明对新事物接受的速度很快,即便是贱儒们,也没有大喊大叫着龙脉、怪物、惊扰皇陵,而是叫着煤烟。

  煤烟问题又不是贱儒们编出来的话术,谈论这个问题也是基于践履之实,毕竟西山洗煤烧焦炼钢产生的煤烟是切实存在的,让大明的霾灾成为了常态,每到秋冬季节,家家户户都要紧闭门窗,否则就是一层黑灰,出门必然要带着口罩。

  朱翊钧将其归因为大明普遍存在的朴素实用主义,李成梁炮轰龙王庙就是这种实用主义的写照。

  而大明的藩王也呈现了这种实用主义,朱翊钧去信给大明各大王府,征询迁藩令的意见,藩王们热情似火,拥簇决定的同时,最关注的就是何时能够迁徙入京。

  朱翊钧非常坦诚,告诉了诸多王府,说是迁藩就是灭藩,日后不再在大明腹地封藩,来到京师之后,仍要遵守藩禁,并且不能再姑息包庇奸猾,不能再以诡寄田亩于王府门下,也会对宗室进行严格的约束,日后会进一步进行降袭的方式,控制宗藩的数量。

  降袭制度就是除亲王以外,累代降袭,五代之后不再录宗牒,不再享受宗室特权,虽然朝廷没有明确这么规定,但其实早就在执行了,领俸宗藩21796人,在册宗藩62732人,隆庆年间在册宗藩还有十万余人。

  但朱翊钧同样承诺,会进行海外封藩,大明新开辟的海外殖民地,都会在安全稳定后进行封藩;皇帝会给足俸,郑王的宗俸岁禄为四百石,大明的亲王、郡王以郑王府为例,进行足俸,每年也会进行一次定俸;十王府会有学堂,不在宗册学业有成可自谋生路,准科举考取功名;

  有限制也有待遇,朱翊钧非常坦诚的讲明白了这么做的原因,地方诡寄田亩。

  朱翊钧坦诚的告诉了各地亲王,各地亲王的回信都表示了拥戴,快快建好十王城,王府而已,他们一天都不想呆了,张居正的考成法不对发放宗俸进行考成,很多亲王府都无力维持了。

  说的都很好听,拥戴皇帝决议,但朱翊钧仍然会有些担心,即便是已经有无数人告诉朱翊钧,现在宗藩不具备造反能力,但燕王造反的时候,也不具备造反能力,手里满打满算八百兵,就这么反了,最后还赢了,入京做了皇帝。

  “但愿吧,但愿宗室们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朱翊钧颇为感慨的说道。

  张居正十分确信的说道:“郑王府,在过年前由德王府乔迁到了十王城,郑王府上下对十王城格外满意,消息一出,各地藩王会做出正确的选择的,又不是苛责,而是荣养。”

  “陛下宫里是不是有一本《御制纪非录》?”

  张居正问起了一本旧书,这本书是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年写的一本批评集,批评的内容是,大明太祖高皇帝怒斥藩王不法。

  里面全都是大明藩王在外的禽兽行径,家丑不可外扬,但这本《御制纪非录》却广为流传,在永乐年间就有抄本。

  《御制纪非录》记录了大明各大藩王的恶性,杀人如麻,比如齐王朱博无故杀害指挥千户校尉并家人四百八十二名,老八潭王朱梓,逼迫军士搏杀猛虎等野兽,不带武器的斗兽,潭王朱梓后来因为过于荒唐、牵连到胡惟庸案中,被朱元璋诏入京师,潭王朱梓惊惧难安,把王府付诸一炬,自己也烧死在了宫里。

  《御制纪非录》记载的藩王作恶大部分都能和明实录等其他史料对得上,基本可以确信为朱元璋本人写的。

  永乐年间开始执行藩禁,也和洪武年间的藩王过于胡作非为有关。

  “确实有,朕看过。”朱翊钧笑着说道:“连成祖文皇帝和宁王,也都在其中。”

  通行本的纪非录里,是没有燕王和大宁卫宁王的黑料的,因为永乐年间删减掉了,朱棣是皇帝,宁王有从龙之功,自然要维护一二,一并删减了,但是皇宫里的原本,可是记录的非常明确,燕王和宁王最大的黑料是,他们在招兵买马。

  宁王招兵,就是对塞外胡人招抚,并且任命胡官组建骑兵。

  朱棣问朝鲜要马,结果被朝鲜使者告了,朱元璋知道后极为生气,责问燕镇十七万马还不够你用,你还问朝鲜要马,意欲何为?

  “但凡是太子府当初削藩的时候,能照着纪非录来,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事端了,无端苛责湘王,实属不智。”张居正提醒陛下,建文君当初削藩是没有道理的。

  张居正这些话已经很客气了,说建文君没有政治智慧是客气的,其实张居正想说的是,建文君是真的又蠢又坏。

  建文年间,死的藩王是湘王朱柏。

  朱柏不作恶,生平最大的乐趣就是修道,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把朱柏叫到了京师,把朱柏好好的骂了一顿,因为朱柏修道不生孩子。

  朱柏第二大爱好就是剿匪,和楚王把湖广地面的匪患好好的耕犁了一遍,这就是他的两大爱好。

  朱柏无后,按照大明继承法,朱柏没有孩子死后会除国,所以朱柏在建文年间削藩大潮中,属于那种最无害的,因为他一死,湘王府自然而然就灭了,哪里还需要削?

  但建文元年,建文君朱允炆还是派兵派往了荆州,甚至还伪装成木材商队,出其不意的包围了湘王府。

  朱柏愤然将王宫点燃,骑白马跃入火中,阖宫皆从,无一生还。

  朱允炆宣布湘王谋反,就等同于严嵩、徐阶宣布:大明第一贪官就是海瑞!

  但凡是湘王作恶多端,但凡是死的是真的是个作恶多端的皇叔、但凡是朱允炆照着《御制纪非录》挨个点名,是在减少藩王对地方的祸害,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事儿了。

  那么多畜生朱允炆不去处置,非要逼死一个无害的湘王,各大王府在湘王自杀身亡后,立刻就懂了,建文君是打算无差别弄所有的叔叔。

首节 上一节 628/10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