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借就得找钱庄,一般都是找最大的钱庄,最大的钱庄是没办法拒绝的,就只好拆借,即便是县衙,也有地方乡贤缙绅可以拆借,本来,一个只需要五万银就能做成之事,这个时候,因为层层扑买的缘故,可能就需要二十万银也打不住了。”
“那朝廷给了五万两银子,这个时候,就需要拆解十五万银。”
朱翊钧眉头紧锁的说道:“不对啊,此项只需五万银,朝廷给了五万就可以做了,还要去拆借?!”
王崇古叹了口气说道:“所以要杜绝层层扑买,这就是亏空的最大根源,卡吃拿要反倒是一点点,但凡是反贪抓贪,抓着小事不放,而不抓大事,那就是避重就轻,借着反复抓贪,谋取私利罢了。”
“你好像在说高拱。”朱翊钧立刻听出了王崇古这话音里的意思,张居正是不反复抓贪的,大明反复抓贪的就两个,一个是高拱,一个就是海瑞了,海瑞当然是想要天朗气清,干干净净,那就只有高拱了。
隆庆年间最大的贪官就在眼前,但王崇古的地位坚如磐石,根本没有被抓到。
王崇古连连摆手说道:“臣没这么说,陛下说的,新郑公为人清廉,可不贪。”
“你继续说。”朱翊钧清楚,其实王崇古承认了,他就是在说高拱,但高拱自己持正守节,从不贪腐,所以也没有什么值得指责的,隆庆年间,天下之主的大明皇帝都在神隐,高拱也算是尽力了。
“这个时候,就有了十五万两的借条,钱庄借钱也是有条件的,你不能说白白借钱,就是朝廷借钱也得有利钱吧,但是这个利钱,又不好做账。”王崇古低声说道:“拿不到利钱,总能拿点别的什么吧,这个时候,钱庄就说了,比如城门的那块地,是不是可以勾记一下?”
“这是勾地。”
“利钱有的时候有,有的时候没有,有利钱的拆借还好点,没有利钱的拆借,鬼知道拿什么换的!”
王崇古的语气里有一些怨言,显然是勾起了他当奸臣佞臣时候的痛苦的回忆。
现在的王崇古其实不愿意面对过去的自己,那时候的他是他,现在的他也是他,两种矛盾且又都是他的统一状态,让他如鲠在喉,只能用繁忙的工作,来抵消那种割裂感。
王崇古也曾经宽慰自己,那时候都贪,你不贪你就是异类,你什么都做不了!但这个理由却无法说服他自己,因为朝里有个海瑞,海瑞真的不贪不腐,所以这个理由是不成立的,奸臣就是奸臣,如论如何掩饰,都解决不了奸臣的底色。
遮羞布终究是遮羞布。
王崇古最终慢慢说服自己接受了这个现状。
王崇古继续说道:“这个钱庄拿着这个有没有利钱都一样的欠条,开始兜售,降点价格卖掉,变现离场,反正已经勾地,地已经拿到了,而且还维护了和地方官的关系,足够了。”
“第二家钱庄动更低的成本拿到了这个欠条,这个时候,他就去寻衙门,这钱还不还?这个时候债主换了,衙门有可能不认,但第一家钱庄的东家,会出面做东,坐到一起,吃吃喝喝,这衙门就认了这个债主。”
“第二家钱庄如期拿到了一点点银子,再次把这个债务兜售出去套现离场,第三个债主出现了,打这里开始,衙门就不会还钱了。”
朱翊钧捉摸了一下说道:“诶,有趣啊,这不就等同于地方衙门在卖地吗?后面不还钱了,这谁接手这个欠条,谁就亏死了。”
“陛下,若是事情到这里,那就等同于卖了地,第三家钱庄遭了殃。”王崇古重重的叹了口气说道:“接手的第三家钱庄有些着急,他以为自己以八万两银子买到了十五万的债务赚了钱,但衙门不认这么债务了,这就要赔大了。”
“这个时候,第三家就要着急出售,亏是肯定不会亏的,但赚是想都不要想了,如此连续倒腾几次之后,这债务,衙门就更不认可了。”
“这个时候,关键的人来了,有人能让这笔债务兑现。”
“谁?这种说不定连地方官都换了的无头烂账,找谁?”朱翊钧眉头紧锁的说道。
“经纪买办出现了,把这个债务接手了,他之所以要接手,是因为他背后的人能让衙门借这笔债务,到底是谁,这里面说法就很大了,有很多种可能,让衙门认这笔债,大同府的府库,当初就是被这么一次次彻底掏空,甚至是负债累累。”王崇古终于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完了。
朱翊钧终于听明白了,王崇古讲的始终是,如何掏空大同府府库,一笔本来不用出现的债务,经过层层转卖后,最后落到了私人的口袋里。
“而且还找不到人。”朱翊钧听完了王崇古所说的内容,最终确定了一件事,那就是多次转手的无头烂账,就是个天坑,一层又一层的债主,扑朔迷离,而最后接手的那个人,就在重重迷雾之后,府库被掏空,还无法追查案犯。
王崇古摇头说道:“对啊,贪腐在发生,就是找不到人,海总宪的办法面面俱到,唯一缺漏的就是这个地方了,借着债务贪腐,这种事,防不胜防,但其实要治,也很简单。”
“简单?”朱翊钧看着王崇古惊讶的问道,这种复杂性系统性的问题,王次辅居然说简单?!
“债权不得转让就是了。”王崇古平静的说道。
朱翊钧摇头说道:“但是实际债权人可以变啊。”
王崇古笑着说道:“陛下,这是银子,过一遍手都足以胆战心惊了,债权不得转让,目的是为了找到那个人,看看银子到底到了谁的手里。”
第544章 大明神剑的磨刀石
“这么复杂的事情,真的就这么简单就可以解决吗?”朱翊钧有些不太确信的说道。这可是导致国朝地方府库普遍亏空的大事,是系统性败坏的大问题。
怎么可能如此简简单单就解决呢?
王崇古笑着说道:“陛下这一点都不简单,府库被掏空的复杂,其实一切都建立在欲盖弥彰之上,最关键的就是找到那个最终受益人,也就是白银到底流到了谁的手里。”
如果只需要简单的手段,就可以找到最终受益人,那府库被掏空就意味着是亦可以被追责的,谁受益谁担责,最终缓解这一乱象。
用鼎建大工制造本不应该存在的债务,用债务转移不断的迷惑视线,制造迷雾来欲盖弥彰,一个藏在水下的最终受益人,可以施压让地方承认这些债务的存在,最终完成一鱼两吃。
不应该存在的债务,是层层扑买和转包造成的,这个时候已经吃了一次。
债务最终转移到某个受益人手里,这個时候是吃第二次,而一鱼两吃的食客,往往是同一批人,甚至非常明确的讲,大部分的时候都是同一个人。
王崇古其实没有把话讲明白讲透彻,其实这是座师制下的必然结果,一如当初的保定府七十万亩官田被侵占的案子,吃了大头的是范应期,大明晋党寄予厚望的晋人。
只需要简单的债权不得转移,那最终受益人就没办法再藏在水下,意味着必须要冒着暴露的风险,去吃这一口,一旦事发,就会被朝廷所注意到,而后大明神剑必至。
“陛下,这看起来很简单,但其实真的很难,因为在此之前,根本没有做这些的可能。”王崇古两次纠正了陛下的简单,放在万历十一年的大环境下,这件事简单,但是放在嘉靖隆庆年间,这件事根本不会有开始。
因为负责决策的就是一鱼两吃的食客,这么做去反贪?
你让他自己反自己吗?就连高拱也只能保证自己干净,他连晋党的贪腐都反不了,海瑞有的情况下是无敌的,有的情况下是无用的,他是一把无往不利的神剑,尤其是在反腐抓贪这件事里,但之前的大环境就注定了海瑞这把神剑无法出鞘。
能让海瑞出鞘的时局绝对是极为清朗的,至少反腐是一个可以提及并且执行的话题。
很多现在看来天塌地陷的大问题,放在十多年前,根本就不紧要,不急切,因为有更重要的问题,亟待解决。
“那就是在海总宪的这本奏疏里,再加一个关于债务转移的限制吧,衙门的债务不得买卖。”朱翊钧思索了片刻,还是认可了王崇古的说法,这可是白银,每过一次手,都会产生合理的损耗,记名的债务,如果转移的话,就会承担被骗的风险。
前段时间,京师科举考试的时候,大明京堂抓捕了一大堆的掮客,这些个掮客九成九都是大骗子,当记名的债务不能买卖转移的那一刻,骗子们似乎找到了新的业务增长路径,那就是担保。
骗子行骗,主打的就是一个敢说一个敢信,属实双向奔赴了。
这样一来前端通过禁止层层扑买,减少地方制造不该存在的债务,后端通过债务禁止买卖,制止债务的变现,两个方面施加力气,让地方的府库远离牛鬼蛇神的侵占。
以前朱翊钧觉得,府库被掏空主要是卡吃拿要导致,比如胥吏们中饱私囊,偷偷搬运府库里的东西,上级盘查的时候,一次火龙清仓烧干净旧账,但朱翊钧从王崇古这里知道,原来大明府库是这样被掏空的。
“其实最关键的还是工兵团营,朝廷没有鼎建大工的队伍,就会出现这种事儿,明明朝廷扑买的是乙来负责此案,结果兜兜转转最后是癸来负责,一个两百万的鼎建大工,可能这个癸只用了二十万扑买来了营造,这不出事才怪。”王崇古还是极力推崇和兜售他的工兵团营制度。
王崇古看来,维护鼎建大工的工程质量和下发穷民苦力的劳动报酬,是最急切的两件事。
王崇古进一步解释道:“没有开始,自然不必过分担忧了,诚然工兵团营绝不是什么百试百灵的灵丹妙药,也不存在那种东西,但有比没有强。”
不是百试百灵的灵丹妙药,但可以当做缓解矛盾工具箱里极为重要的一个工具。
“善。”朱翊钧当然清楚这一点。
结束了和王崇古的奏对后,朱翊钧仔细想了想,又将都察院许多贪腐的卷宗拿来过来,认真查阅之后,朱翊钧还真的发现了猫腻,王崇古说的现象是真实存在的,一些个鼎建大工,比如三边修城的费用,显然不正常,朝廷给了一万两银子,但一座营堡居然要十万两银子去修,然后地方就开始亏空了。
到底是亏空到了谁的手里,无从查起,不是缇骑们不给力,实在是稽查量太大了,而且在地方办案,阻力更大,大明的官吏也算是好好的给大明皇帝上了一课,什么叫中饱私囊,什么叫损公肥私。
朱翊钧开始了自己上磨的一天,打开了奏疏开始批阅。
一个科道言官上奏,询问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大明现在政令整体方向,让他看不懂,大明整体的大方向,还是以安顿穷民苦力苛责乡贤缙绅势要豪右为主,说得更难听点就是杀富济贫,诚然肉食者的确存在很多的问题,但这个选择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这和杀鸡取卵有什么区别的?没有乡贤缙绅和势要豪右带领,穷民苦力们,有没有足够的财富去投资各种各样的项目,让大明完成革故鼎新和新政的推行。
朱翊钧想了想在奏疏上批复:[火烧水得从底层开始烧,从顶层开始烧水,一定不会沸腾,热量会以水蒸气的形式散逸,没事多读读格物报,了解下万物无穷之理。]
张居正那套一元专制是行不通的,因为朱翊钧真的已经很忙了,太祖高皇帝那套,朱翊钧真的不行,那玩意儿要命。
朝臣们的奏疏五花八门,但整体上还是以说事为主,闲的没事干问安的奏疏,被朱翊钧狠狠的申饬后逐渐减少,从最开始无句读的奏疏,变成了都是标点符号的奏疏,而且俗文俗字的奏疏越来越多,这都是皇帝的要求。
句读是为了防止歧义,俗文俗字是为了让皇帝阅读轻松简单,一切都是为了行政更加高效。
户部收到了徐渭的奏疏,对海外通行宝钞对倭国的影响,真的是大开眼界,有限制的宝钞,居然可以在海外顺利推行,而且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实在是让户部出乎意料之外,而另一方面,又佐证了一个观点,那就是,大明实在是太自由了。
大明宝钞的泛滥,除了朝廷滥发超发之外,最大的隐患就是皇亲国戚、武勋大臣们的私印,洪武年间,私发宝钞的案子,往往查着查着就查不动了,因为涉及到了皇帝不想怪罪的人物,完全听命于皇帝的缇骑,就得收手。
所以,国初私印钞法或者私铸通宝的肉食者们,常常托庇于皇亲国戚和武勋大臣。
民间广泛存在私铸铜钱的事儿,大明实在是太自由了,连私铸铜钱和私印宝钞,都不会被砍头,这不是自由是什么?
“大司徒!”张学颜带着兴奋的走了进来,急匆匆的走到了王国光面前,将一把麻丝放在了王国光面前,极其兴奋的说道:“我找了一个好东西!”
“淡定点,你是少司徒,户部的堂上官,这么冒冒失失的成何体统?我大明的堂堂正二品大员,如此喜形于色,不合礼数。”王国光教训了一下,拿起了手中的麻丝询问道:“这是什么?”
“蕉麻。”张学颜笑着说道:“常常用来织布,最多用来制作船舶的缆绳、锚绳,当然,对于户部而言,它最重要的作用是用来造纸,纸张十分耐磨,更加不易折损的同时,还能起到防伪作用。”
“防伪作用?”王国光眉头紧皱的问道。
张学颜极其兴奋的说道:“因为蕉麻造纸,现在只有朝廷能做,而且大批量的蕉麻,也只有朝廷能够得到!蕉麻纸,就是最好的防伪。”
蕉麻被称之为马尼拉麻,这种植物在马尼拉也不是遍地就是,生存的条件不算苛刻,但目前只有吕宋部分地区有种植,主要用于船舶生产,而蕉麻用于造纸,是户部对钞法探索的结果。
户部一直在寻找一种不易得到、强度高、耐腐蚀、抗霉菌、抗褶皱的麻料,来制纸印钞,而现在被户部给找到了,蕉麻做纸,就是私印宝钞的最大门槛。
首先就是原料难得。
蕉麻分为绿茎和红茎两种,而其中绿茎的产量最高,质量最好,但很难引种,在万历二年,吕宋总督府设立之初,就注意到了这种原料的特殊,因为缆绳需要使用这种麻料,殷正茂开始向广州和海南琼州引种。
万历三年为两百亩田,红茎蕉麻引进成功,绿茎失败,绿茎蕉麻主要是不耐虫害,而且对当地有些水土不服,总是多病害,动不动就大面积的枯死。
所以蕉麻只能依赖于从吕宋进口到腹地,这就是第一个困难,想要获得蕉麻,就必须要打通从吕宋到大明的所有关节,才能买到蕉麻,这就是增加私印的门槛,而且绿茎蕉麻的种植,主要集中在马尼拉附近,所有的蕉麻园都在总督府的手中。
其次就是配方,蕉麻造纸想要造的光洁白皙,那是需要下苦功夫的,麻纸上通常都会有纤维暴露,大明户部对技艺进行了改良,比如用纯碱代替草木灰,用白土代替日光漂白,石灰石增加油墨的吸附性,用飞底刀打浆机,代替传统的碓打舂碾,这些技艺的改良,每一步都是极为机密的配方。
我来搞定麻纸,技术上就极为困难,再加上防伪油墨等等,搞不好研发后生产的成本会比造出来的纸钞还要昂贵,得不偿失,最重要的是还会担上杀头的风险。
“好东西啊!好东西!”王国光看着手中这一团蕉麻线,再看看已经做好的蕉麻纸,有些微微发黄、发绿的纸张,十分的光洁,并没有传统麻纸那种粗糙感,还有试制的大明宝钞,让王国光连连感慨喜形于色,刚刚还在让张学颜淡定的王国光,反而不淡定了起来。
张学颜左右看了看,低声说道:“这是蕉麻一成的蕉麻纸,这是蕉麻三成的蕉麻纸,大司徒,你甩一下。”
一成的蕉麻纸,更加清脆,但甩动几下,就有了明显的折痕,而三成的蕉麻纸,甩起来声音声音就不那么明显了,但没有折痕。
“通行宝钞的纸张里有两成的蕉麻。”张学颜拿起了手中试制的纸钞低声说道:“声音清脆,而且抗折。”
防伪也会变得简单,一甩就听出来了,声音清脆而且耐折,两成蕉麻就是不断试验的结果。
“走去找陛下!”王国光抄起桌上的宝钞盒,急不可耐的前往了通和宫,他比张学颜还急,涵养?那是什么?有那么重要吗?
朱翊钧被王国光找上门来的时候,也是十分惊讶的,对于纸钞从棉纸升级到蕉麻纸,朱翊钧本人是肯定户部的努力的。
“大明不适合推行宝钞,准备金不足。”朱翊钧开口说道:“户部上的《钞法锚定疏》里锚定物不够充足。”
“就是海外推行。”王国光十分确信的说道:“把规模先做上来,技艺会愈发的成熟,产业链就会变得丰富起来。”
“倭国它也配用蕉麻纸钞?给它点擦屁股纸就不错了。”朱翊钧十分不乐意的说道,倭国它不配,要它白银是给它面子,让它尽孝!给它个尽孝的机会它要学会感恩!
“不是给倭国用,给吕宋用,仍然是海外通行宝钞。”王国光赶忙说道,给倭国的纸钞足足有一万万贯能用很久很久了。
“哦,这还差不多。”朱翊钧听闻户部是抱着扩大宝钞试点的打算,这才认真考虑起来,良币给倭国用,实在是太浪费了,但给吕宋用正正好。
吕宋也钱荒。
吕宋有铜,而且有11座之多的大铜山,但吕宋仍然缺铜,因为吕宋的铜,都给了大明,大明对金银铜的虹吸效应实在是太强了,强到远在泰西的两牙都被大明吸收白银。
大明钱荒,在商品优势下,吕宋的贵金属都会流入大明,即便是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大英,和鞑清贸易,都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的状态,白银向鞑清流入。
“大票害民,面值不宜大约100文。”朱翊钧对吕宋钞法做出了具体的指示,面值不宜过大,面值大意味着铸币税收的多,吕宋正在向郡县化方向发展,过高的铸币税,就是朘剥,是敲骨吸髓。
朱翊钧给定了100文的面值,而不是一贯,少量的不易仿制的良币纸钞有利于经济发展,这是在倭国已经实践过的道理,但大量的、无序的、粗制滥造的劣币,对经济的破坏是致命的。
“要有准备金,吕宋的钞法必须是可兑现货币,最好是白银和赤铜。”朱翊钧进一步做出了限制,不能弄成大明宝钞那种糜烂的样子,否则大明想要推行腹地通行宝钞就会千难万难。
吕宋和倭国在大明朝廷,政治地位和待遇完全不同,甚至是天差地别的。大明可以用不可兑现货币对倭国进行残忍朘剥,但对吕宋如此,就是把吕宋越推越远。
至于锚定物,吕宋不缺,广州市舶司和月港市舶司每年都有大量的商舶前往,货物极为充足。
之前是吕宋的铜料入明,折为通宝和御制银币,吕宋不带走这些货币而是在市舶司换成货物返回吕宋。
现在多了一个选择,就是也可以换成大明海外通行宝钞返回吕宋。
和倭国的劣币不同,朝廷给长崎总督府的宝钞,都是以万万为单位,对倭国是否能够接受这么多的宝钞根本不在意,对倭人的死活不管不顾。
但吕宋换钞是有准备金的,还要锚定物,朝廷绝不能说宝钞不是货币,否则吕宋必然离心离德,同样限制吕宋流通宝钞的流通数量,从源头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