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走访之间,林辅成看到了宗教对人的异化,同样看到了百姓们的颠沛流离。
在林辅成看来,大明失去的灵魂,叫以民为本。
在国初的时候,大明从胡元手中夺取了天下正朔,对下分配,是以军屯卫所实现的,随着军屯卫所的败坏,大明朝失去了对下分配的能力,而且自正统年间以来,朝堂上下,根本没有任何想要恢复向下分配的打算。
林辅成认为,这就是大明现在一切问题的根源。
海瑞当应天巡抚的时候,给事中戴凤翔,上奏弹劾海瑞的罪名是:庇护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
鱼肉缙绅,可谓是天大的笑话,但朝廷还是给海瑞升官,逼他赋闲,也就是逼他致仕。
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这是胡元灭亡的原因,是占据了多数的穷民苦力的选择。
而大明是不是有一天会走到这种结局呢?
李贽在林辅成写完后疯狂的找补,什么大明失去的灵魂,正在被极圣人慢慢的找回,君者,天下臣民万物之主也,陛下天资英断,睿识绝人,可为尧、舜,可为禹、汤、文、武。
李贽是知道黄公子身份的,林辅成大胆到几近于犯上作乱的发言,实在是让李贽害怕到了极点,李贽的马屁天花乱坠,就差说一句陛下就是万古一帝王了。
但李贽还是赞同林辅成的发言,并且在文章上署名。
“陛下,这两个狂夫,是杀还是不杀?”赵梦祐还在等皇帝的决断。
“算了,让他们继续游学吧,至于这文章,交给万太宰润色一番,再登刊发文吧。”朱翊钧做出了决定,留这两个狂夫一命。
让万士和润色,是李贽的马屁过于生硬,也是为了让文章不那么难看,但主要内容、中心思想不会变。
林辅成写这么一篇文章,也是希望大明能找回失去的灵魂。
第601章 摸着侯于赵过河,循迹而行
林辅成又在写游记,他在讨论大明之外,也讨论着胡人,对于胡人,林辅成用了一个词去形容,那就是索虏,这个词是蔑称,带有贬义,并非林辅成首创。
索,绳索的意思,本意指的是北方胡人为了游牧方便,将头发绑成发辫,西晋两帝被匈奴人俘虏之后,晋室南迁,开启了南北朝时代,在南北朝时,南朝嘲讽北朝时候,缺少礼仪,就喜欢用索虏这个词汇。
但林辅成这里引用,却是表示胡人瘦小,如同一根绳索,骨瘦如柴、皮附骨身无肉,如鼠如虫如貉,上山则虚,下山则溺,其势羸弱。
同样,林辅成注意到开平卫的北虏,大多数的骨架很大,但就是这么瘦弱,这是生产力低下,导致物质极其不丰富造成的结果,并非天生如此矮小。
很多北虏的贵族,都长得膀大腰圆,膘肥体壮,其中的好手,脖子上带着一个铁环,铁环上绑着彩带,这些彩带是单对单的角力中,获胜后从对方身上摘下来的。
彩带最多的就是巴图鲁,就是勇士的意思。
巴图鲁個个都符合大明对北虏人的印象,高大、魁梧、能征善战,但绝大多数的草原人,都是瘦弱不堪。
越是瘦弱不堪,就越容易诉诸于神佛,希望神秘力量能够改变这些苦难,最终完成自我欺骗。
宗教对人的异化,这种案例,在草原遍地都是。
铁锅、盐巴、食物,在草原短缺的程度,远超内地人的想象,尤其是彼此之间的攻伐,导致了各个部族都要养马,而马匹它只吃草是不能驼人的,因为驼人的马匹,必须要喂食豆粕和盐巴,这进一步加剧了草原食物的短缺,进而造成了普遍的矮小和瘦弱。
林辅成更加悲哀的表示,万能的生产力解法,并不能解决宗教对人的异化。
大明现在有一种唯生产力的论调,就是一切都是因为生产力不足导致社会矛盾。
在生产力,也就是人改变自然的能力不断的提高之下,一切矛盾都会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消散,当物质丰富到了一种完全饱和的地步,人对人的朘剥就没有意义,那么阶级就会消亡,就会实现自由。
但这种论调,遇到了阻力,那就是宗教。
生产力的进步,无法根治宗教的顽疾。
林辅成在草原不光是看到了穷民苦力,就以他那个刨根问底的性格,绝不会片面的观察穷民苦力,对于草原的贵族们,林辅成也深入观察,他发现贵族普遍比穷民苦力还要虔诚。
这完全不符合李贽的宗教说,李贽认为宗教是对现实苦难的逃避,是对彼岸的追求。
而这些贵族们完全没有现实的苦难,也没有对彼岸的追求,因为他们从出生开始,就在彼岸,但他们对佛的信仰之坚定,让林辅成叹为观止。
究其原因,宗教是对下朘剥、建立人身依附关系的重要工具之一,而且非常好用!
有限自由论和其主张的理想国,受到了巨大的挑战,物质大丰富之后,朘剥的确失去了意义,可是人对奴役他人精神的非物质需求,即宗教,仍会存在,并且进一步增强。
这是林辅成的思考,他还在草原上寻求着答案,林辅成这些游学团还在寻找,就像是迷失在了大海上的船只一样,不知何时才能找到答案。
万士和拿到了下章礼部的草稿,林辅成有些话说的过分直白,需要进行一下修饰,不让文章看起来过分的挑衅皇权的威严,而万士和只用了半个时辰,就把稿件完全润色好了。
润色的办法很简单,调整了一下结构,李贽那些拍马屁的话放在了前面,并且进行了一部分的扩写,而后林辅成的内容并没有删减,不过在最后的部分,万士和又对大明的未来进行了展望,大体就是未来可期。
万士和还把题目修改了,从《大明一个失去了灵魂的躯壳》改为了《大明远迈汉唐又类两宋》,这样一来,这篇文章的冲击力就变小了很多。
真的按林辅成的初稿直接发文,林辅成立刻就会被打成反贼,最后失去了现在文坛魁首地位。
远迈汉唐和又类两宋这话,看起来非常的矛盾,因为汉唐和两宋完全不同,这是能放在一起相提并论之事?
大明和汉唐一样,都有向下分配和再分配的能力,大明也迁徙富户充实京畿,而且洪武永乐年间一直在做,这是再分配;大明也设有田制,田制是向下分配的重要手段,大明站在汉唐的基础上,制定的田制和基层建设,这就是远迈汉唐。
但是时光荏苒,大明逐渐忘记了这些,反而和两宋一样,和士大夫共治天下了,田制形同虚设,天下困于兼并,有志之士一腔抱负无法展布,贱儒盈朝。
万阁老将修改好的文章,送入了通和宫,林辅成反贼言论,经过了润色之后,以一种较为温和的模样刊登在了逍遥逸闻上,王谦觉得会卖的非常火爆,印了整整五千份,结果当天上午售卖一空,王谦只好又加印了五千份,才算是勉强供应。
逍遥逸闻因为笔正们跑去游学采风,停刊了很久,很多人都以为林辅成、李贽已经被捂嘴了,结果新的一篇发文之后,攻击力一如既往的强横,这还是经过万士和弱化过的版本,但依旧冲击着京堂的士林,围绕着林辅成提出的灵魂说,展开了铺天盖地的讨论。
这正是万士和想要的结果,他偷偷又招揽了一批读书人,继续编纂《诸子汇编》,夸赞、批评、谩骂这些都集中在了林辅成这个人身上的时候,《诸子汇编》的编纂,反而不再引起人们的注意。
万士和给皇帝编写了一本书,讨论的就是舆论,深陷舆论中的人们,是盲从的,是人云亦云的,而且很容易被新的舆情所吸引,而忘记了现在这件事的后续,也很少有人会关心这些后续,人们似乎更在乎表达自己的情绪输出,而不在乎影响。
舆论场,新的热点总是覆盖旧的热点,人们总是在忘记,只有发生在眼前的,才是最重要的。
万士和在操控舆论,执行皇帝的政令。
京堂热闹无比,朱翊钧则上衣下裤,向着北土城而去,他今天要带着一群儒生耕地,这批儒生有五百五十人。
“当初不是只有四百人吗?”朱翊钧有些奇怪,相比较当初报名,又多了一百五十人。
“臣也没办法,有些离的比较远的儒生,赶到京堂的时候,报名已经结束了,居京师大不易,而且长途跋涉,身无余财,臣只能又在年后,再增补了一次,加上之前清汰的一部分,多了这一百五十人。”冯保说明了其中的缘由。
读了一辈子书,身上的长衫已经脱不下了,而且除了读书,似乎什么都不会做的他们,科举就是他们唯一的希望,所以希望再渺茫也愿意来试一试。
而且年龄上进行了限制,三十五岁以下才能报名,这还是筛选过了,人数仍然很多。
大明的读书人真的很多。
“那就五百五十人吧,天子特赐恩科,三年才一期,其实不多。”朱翊钧还是认可了这个数字。
朱翊钧的穿着可谓是吓了所有儒生们一大跳,在他们心里,这个从没见过的皇帝,应该是绫罗绸缎,十分威严,这次面圣,也就是皇帝讲两句勉励的话。
但是陛下上衣下裤,短褐的打扮,让所有儒生由衷的产生了一个疑惑,难不成陛下真的会种地?而不是基于政治需要打造的人设?难不成陛下真的要带着他们这些儒生,一起种地?
朱翊钧看了一圈宝岐殿上的儒生,颇为满意的点了点头,这些儒生和他一个打扮,上衣下裤的短褐。
“学生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儒生们在震惊之后,赶忙行大礼面圣。
朱翊钧看着所有人手虚伸了出去说道:“免礼。”
“你们考了三次没考中进士,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朕要告诉你们的是,你们面前有五万亩田,在下一次恩科之前,这五万亩田,一年能打七万石的粮食,就会获得再考一次的机会。”
五万亩田,七万石粮食,其实不算多,一亩地1.4石粮食,北衙一年两熟,而且还有水肥不用养地、牲畜和机械,每一百一十个人都有两头牛、五头骡子农具若干,这条件,已经极好极好了。
看起来很好完成,但五百五十人耕种五万亩地,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超过五十人的行动,都要有一个组织,大明行军,超过五十人安营扎寨都要修厕所,因为已经无法随地解决了。
“朕提醒你们,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朕考察的只有你们这个集体,宝岐司的农官们,只教你们如何种地,不负责断案刑名。”朱翊钧讲清楚了规则,这和礼部当初的设计完全不同。
礼部本来打算每一百一十人分为一里,以里之间展开竞争,最后以收获粮食数为准,只有收获粮食最多的里,才有再次参加会试的资格。
朱翊钧否决了礼部的设计,而是换成了另外一种设计,整体考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办法,培养的是团结、合作、组织度、互相帮扶。
皇家格物院来了两个五经博士,这是一个很好的社会实践,五经博士不光是研究科学,还有社科,这是一个很好的观察案例,关于生产。
朱翊钧的讲话,极为精炼和简短,他开始了今年的亲事农桑,潞王朱翊镠、带着皇长子朱常治也跟着皇帝的身后,他们主要是玩耍,种地也是不好好种,朱常治终于不再撒尿和泥,长了一岁的朱常治,现在开始四处抓蛐蛐了。
“百无一用是书生啊。”朱翊钧擦了擦额头的汗,看着远处春耕的景象,由衷的说道。
根据缇骑和宝岐司农官的奏闻,这帮读书人,眼高手低,意见一大堆,一个比一个主意大,农官们教的内容,那是一点都不往心里记,若非农书是皇帝亲自编纂的,恐怕看都懒得看一眼,总觉得读书这么难的事儿都能考中举人,种地那还不是简简单单?
“缺少敬畏,总觉得天老大,地老二,他老三,陛下,土地会教他们如何保持谦逊,摔的跟头多了,自然而然就懂了,就跟训狗一样。”冯保在一旁进谗言,又是说了一堆读书人的坏话。
不听农官的话,就会摔跟头,摔得跟头多了,自然而然就听话了。
冯保的话虽然难听,但是道理的确是这个道理,很快就有人操作农具不当受伤、因为姿势不对没干一会儿就累得干不动、因为偷懒没有深耕干了半天全白干等等各种幺蛾子事儿发生。
撑犁也是个技术活儿,种地也有它自己的道理,不是想当然。
朱翊钧干完了自己的活儿,看了大半天读书人的笑话后,心满意足的离开了,这些读书人白天耕种,晚上还要温习功课,其实很辛苦,但还有一次鱼跃龙门的机会,无论受了多大的委屈,都会坚持下去。
回到了通和宫后,朱翊钧询问了下周良寅的表现。
周良寅,在朱翊钧的印象里,还是贱儒一个,三次回京述职,都没有得到皇帝的召见,冯保简单的汇报了下周良寅的表现。
周良寅跟在侯于赵的身后,偷偷学会了垦田,在大宁卫扎下了根儿,带着北平行都司的汉民,开始了垦荒。
这些年,在周良寅的带领下,一共开辟了一万三千顷常田,就是一百三十万亩,开辟了三万七千顷的草场、建营堡七百五十四处、修大宁卫、会宁卫、热河卫三城,修军马围场两座,属于百万军马场的一部分,而今年,这两个围场,马匹规模达到了三十万匹,这十年,安置汉民超过了二十一万人。
“他就是装的,朕也给他一个机会。”朱翊钧手里有厚重的账簿,垦田五事,是当初侯于赵奏请朝廷执行的垦荒条例,而周良寅没有违背这些条例,执行的很好。
在大宁卫过往奏疏里,甚至有了奇闻,大宁卫甚至出现了兼并的现象。
在边方出现了兼并,可以说,这片土地的王化,已经完成了一半,剩下的都是文教的事儿了。
“他投靠了谁的门下?”朱翊钧好奇的问道。周良寅会选择投在谁的门下?
晋党、楚党,还是张党?
冯保低声说道:“他现在万阁老家中,因为上一次侯于赵入京的时候,也是投在了万阁老门下,周良寅这些年,就一直跟在侯于赵的身后,侯于赵做什么,他就做什么,那是一点自己的主见都没有。”
周良寅摸着侯于赵过河,摸上瘾了,连投靠之人,都和侯于赵一样,主打一个,侯于赵先倒霉,他才会倒霉…
“挺好。”朱翊钧笑了笑,周良寅也算是炙手可热的人物了,也是三党都想要的人物,结果周良寅看来看去,步了侯于赵的后尘。
周良寅此时在万士和的府上,和全晋会馆八十亩地、全楚会馆七十亩地、全浙会馆二十亩地不同,帝党党魁万士和的府邸,就只有一个三进出官舍。
这还是皇帝赏赐的,置办京师宅院,以万士和的俸禄,也要攒五六年的钱。
苏轼的弟弟苏辙,攒了半辈子的钱,就想在开封府买宅院,结果苏轼出事了,苏辙只能把这些钱拿出来平事。
“这晋党现在名存实亡,王次辅是工党党魁,投效他的门下,旁的不敢说,巡抚地方的时候,官厂团造法,还是能得到倾囊相授和人脉。”万士和介绍着京城的变化。
投靠王崇古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官厂团造的资源会很多,比如经验丰富的熟练工匠、比如官厂实践中的组织建设、安全生产等等,都是拜在王次辅门下的好处。
周良寅摇头说道:“王次辅,反贼也,有点危险。”
“可不能胡说,陛下已经宽宥了!”万士和一听就是眼前一黑,赶忙说道。
周良寅面色严肃的说道:“学生久在边方做事,边方就是,敌我分明,没有什么使过不使功的说法,在边方,任何叛逆行径,都只有一个下场,被乡民吊死在村头。”
在现在的周良寅看来,朝廷居然能允许王崇古继续在朝中做事,简直是不可理喻,一个反贼,没杀全家,那是圣眷酬功,也该让他滚蛋回家,没有中间地带可言。
非黑即白,这是长期处于战区必然会养成的思路。
边方的私刑现象非常严重,你把营寨里的消息出卖给马匪或者虏人,只要发现,就会被吊死,根本不会告诉卫所衙门,这也是未能完全王化的典型。
“江陵公兼掌吏部事儿,是你的功劳就是伱的功劳,谁都抢不走,当然了,江陵公做事,也是很公正的,不是你的功劳,你也揽不到自己的手里,主要就是信赏罚。”万士和介绍了张居正楚党的优势,公平。
周良寅摇头说道:“江陵公不收贱儒,我本犯错,无论如何,江陵公都不会收学生到门下的。”
“你已经改悔了。”万士和摇头说道。
“高启愚也改悔了,江陵公甚至连见都不见。”周良寅在边方,但对京师事也是知道的,高启愚立再多的功,都是无用功。
万士和笑着说道:“你之前又不是江陵公的学生。”
周良寅略显尴尬的说道:“那就更不敢拜江陵公了,学生愚钝,读了那么多年的书,却糊里糊涂,居然指斥戚帅和宁远侯。”
周良寅在塞外吃了十年的沙子,清楚了一件事,就是自己并不聪明,不聪明就没必要跑去张居正的门下,张居正对内清党手段也是异常的狠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