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932节

  江西的穷,是江西衙门穷,不是江西缺少缙绅。

  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九子十知州;十里九布政,百步两尚书;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

  这不是夸张,而是事实。

  很多朝官都不愿去江西履任,因为江西的势要豪右实在是太多了,谁都得罪不起,不如不去。

  退休的阁老、大臣,门生遍天下,推行政令,很容易就会活儿没干完,还要被连章攻讦。

  这也造成了一个比较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是江西本地的穷民苦力逃跑,另一方面是外乡人逃难到江西做佃户。

  “去北镇抚司,朕见见他们。”朱翊钧看了看奏疏,选择了前往北镇抚司衙门。

  见田兵头领,是朱翊钧早就做好的打算,说是兵,不过是揭竿而起的百姓。

  朱翊钧见到了三个田兵的头领,虽然沐浴更衣后,收拾的很干净,但仍然非常瘦弱。

  “草民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万乾倡、连远候、郑三万磕头见礼,礼仪并不标准,礼部很努力教了。

  “免礼免礼。”朱翊钧满脸笑意的说道:“坐下说话,坐下说。”

  草民见天子,那不紧张是不可能的,这三位朴素的汉子,连说话都抖。

  三人非常瘦弱,而且有点黝黑,手掌掌纹很深,都是沟壑,掌纹、指甲里都是洗不净的泥。

  朱翊钧没有直接询问田兵之乱的事儿,而是唠起了家常,家里几口人、有几个小孩、孩子多大、家里多少田、都是种什么等等。

  这话匣子打开后,三位才终于不紧张了。

  “这营庄之法,三位以为如何?”朱翊钧终于问出了见三位民魁的目的,问策。

  涉及到了百姓的政策,还是问问百姓。

  “不如还田。”万乾倡胆子最大,他听完了陛下说营庄制度,试探性的回答了陛下的问题。

  “朕知道不如还田,这是折中的法子,现在江西,还田真的很难。”朱翊钧又详细解释了下还田的难处。

  不是不想,而是当地还不具备条件,一道圣旨就能把问题解决,那就不是人主,而是天神下凡了。

  最迫切的就是减租,减少土地收益,让这些个乡贤缙绅把目光从土地上离开。

  “那还是不如还田。”郑三万有些执拗的说道。

  朱翊钧非常严肃的说道:“过于剧烈的政治活动,受伤最深的还是百姓,还田,是一定要做的。”

  为了让百姓喘口气,让百姓横死,朱翊钧做不出这等事儿来,这不是胡闹吗?

  浙江能还田,是浙江手工作坊已经高度发展,在地方占据了统治地位的乡贤缙绅,多少也看不上那点土地产出了,事多还不怎么赚钱。

  江西再发展一段,才具备还田的基础。

  连远候低声说道:“那不能还田,这营庄法还是极好的,就是草民担心,这村里的懒汉成了团练,懒汉地痞,得了权,更是欺压百姓了。”

  朱翊钧眉头一皱,立刻说道:“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好,朕会下章户部,对这懒汉地痞,严防死守。”

  庙堂之高有自己的局限性,思考问题从上而下,而不是从下而上,这些懒汉地痞做了团练,这营庄立刻就乌烟瘴气了起来,百姓更受欺负。

  朱翊钧让冯保拿出了三枚腰牌,才开口说道:“这样,这个腰牌你们拿着,营庄法推行有什么问题,你们就找宁都、瑞金、宁化三县的稽税房缇骑,让他们奏闻朕。”

  腰牌是早就准备好的,是全铜腰牌,正面写着民魁,背面写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专门发给他们的护身符。

  唯一的作用就是可以到稽税房找稽税缇骑反应情况。

  万乾倡、连远候、郑三万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聚啸佃户,是真正的为民请命,毕竟谁都不知道朝廷会如何反应,江西地方官员会不会残忍镇压。

  朱翊钧离开北镇抚司后,立刻下章户部,询问户部意见。

  户部营庄法和刑部废除乡贤缙绅司法特权税赋优待的奏疏,在第二天清晨送入了通和宫。

第788章 雷霆雨露皆为君恩

  户部尚书王国光、张学颜的奏疏,详细的论述了营庄法这类集体农庄为何会失败的原因。

  历史上类似的集体农庄有很多,比如汉朝时候的屯田制。

  屯田,就是利用军兵和征召无地流民进行集体生产,最早是汉武帝在西域屯田,后来曹操在许昌屯田,强兵足食,设立屯田官。

  一直到曹魏末年,三马同槽司马炎宣布废除屯田,罢免了所有屯田官。

  汉屯田、唐折冲府、大明军屯卫所,都是类似征召无地农户进行集体生产,但最终的结果,都无法稳定下来。

  户部对历代对农业集体化的尝试做了总结,最后得到的答案是,农业集体化生产是一种必然,农业集体化生产解体,也是一种必然。

  家庭式农业经营,无法承担垦荒、库坝营造、灌溉水利、道路桥梁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巨大劳动力投资,所以农业集体生产,就变成了一种必然。

  这是抱团取暖,只有紧密的团结在一起,才能把这些活儿干完。

  比如现在的绥远、辽东,都有不同程度的农业集体化生产的特征。

  等大规模的基础建设不断完成时,集体生产就陷入了五间大瓦房的窘境,五间大瓦房已经盖好了,就到了分配利益的时候,你想住上房,我也不想住偏房。

  这个时候,围绕着分配的矛盾就不断的出现。

  一如三位民魁担心的那样,一些不事生产整日里游手好闲,最喜欢拉帮结派的懒汉地痞,就会纠集在一起,侵吞公共利益,不干活还要吃饭,不仅要吃,还要仗着小团伙的无法无天和凶狠,多吃多拿多占。

  分配不公的问题会随着时间越来越严重,最终农业集中生产,不可避免会变成屯田官、折冲府府兵、军屯卫所校尉的自留地。

  从洪武年间起,除了边方之外,大明军屯卫所制度,就已经开始崩坏了,只有在边方,仍然有极强的军事威胁和军事任务,这种农业集体生产制度才会稳定运行。

  小农这个群体,本身不支持集体生产,因为大多数的小农最大的心愿是耕者有其田,而集体生产,可能会损害他们的利益。

  毕竟这些公共基础设施修建需要一大笔钱粮,日常维护也要一大笔钱粮,而这些支出,需要从营庄的收入中去支出。

  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有着自己天然的局限性,产出有限、增长有限而且非常缓慢,没有足够的增量拿去分配,终究是螺狮壳里做道场,万般辛苦一场空。

  户部认为,营庄法和过去探索、尝试的农业集中生产一样,解体是一种必然。

  大明在海外的种植园不一样,这些种植园,也是一种农业集中生产,但奴隶制为主的种植园,根本不需要过多考虑向下分配,没有围绕着分配出现的各种矛盾,自然可以兴旺。

  对于百姓密切关心的懒汉地痞的问题,户部给出的意见是送到元绪群岛去垦荒。

  懒汉地痞之所以能懒、能游手好闲,是他们有懒的环境,可以靠着拉帮结伙欺压良善之辈。

  到了元绪群岛这种开拓之地,想懒也懒不下去,在开拓之地,拉帮结伙有利于开拓之地的稳定。

  诚然,无法根治问题,但是可以缓解矛盾,只需要下手整治一部分,杀鸡儆猴,剩下的就会安稳下来。

  就从宁都、瑞金、宁化三县开始,既然闹起来了,这些地方就是朝廷最容易把手伸进去的地方,也是伸手的最佳时机。

  王国光提醒陛下,即便是折中过的营庄法,在推行之中依旧会遇到阻力,江西遍地都是书院,这些门生故吏们,会闹出什么动静来,可想而知。

  必要的时候,朝廷应该动用一些非常规的手段,来保证政令的推行。

  而刑部削减乡绅司法特权的手段则酷烈的多。

  刑部直接一体削减了所有秀才、举人的司法、税赋特权,甚至还给出了更加严格的约束,要求乡贤缙绅遵守大明律,违背大明律的乡贤缙绅,则罪加三等。

  加重处罚的目的,就是有针对性的消灭乡绅阶级。

  刑部这么做的理由有两个,一个是矫枉必过正,如果不过正,则无法矫枉;

  另外一个理由是,要用工匠阶级部分代替乡绅阶级,成为地方的统治阶级。

  王崇古本身就是工党,他意识到工匠这个阶级从方方面面都可以取代旧乡贤缙绅阶级,尤其是工匠三级学堂的出现。

  三月份,官厂放归依亲了一批匠人,这些匠人回乡之后,在乡村修了造纸、砖窑、煤窑、铁匠铺、缫丝坊、麻坊、养鸡场、圈舍等等。

  而且十里八乡的匠人还会定期赶大集,互相见见面,聊聊情况,你那有砖,我这有瓦,就可以互相补强。

  新的乡村经济正在稳步形成。

  匠人们可以带着乡民们一起营造乡村工坊。

  延庆州清水河畔的柳沟营,甚至出现了一个铸铁厂,有匠人二十余名,专门为官厂生产各种铸铁件,算是带着柳沟营有了营生。

  而这个铸铁厂为了运送这些配件,选择了修路,本身柳沟营离驰道就很近。

  以驰道为主动脉,官道驿路为分动脉,乡村道路为毛细血管的新型大明经济,正在有驰道的地方形成。

  王崇古为了工党的利益,下手是真的狠。

  “下章内阁详细议论,先生未曾贴浮票。”朱翊钧看着面前王崇古的奏疏,选择了发内阁再议。

  王崇古这本奏疏没有内阁浮票,也就是说王崇古是违背了奏疏呈送的流程,自己上奏的。

  显然,王崇古没有获得内阁的赞成。

  “朕的渡渡鸟养的如何了?”朱翊钧询问起了海外入侵物种,渡渡鸟。

  冯保无奈的说道:“渡渡鸟有点蠢,有点像辽东的傻狍子,对什么事儿都好奇,有几只死了,已经移送到了解刳院解剖。”

  “它一次就只下一颗蛋,这孵化起来有点慢,想要成规模的养殖,还需要时间。”

  “但是渡渡鸟的鸟绒一年能产一斤多,是大鹅的两倍左右。”

  体型更大的渡渡鸟有绒毛量的优势,而且这东西不挑食,什么都吃,绒毛量优势,就是商品优势,就有规模养殖的价值。

  和大鹅、鸭子一样,渡渡鸟一次生一个蛋,冯保的意思是现在渡渡鸟太少了,种族扩充有些缓慢,至少要几年时间,才能大规模繁育,形成产业。

  “陛下这是用渡渡鸟的绒毛做的夹袄,保温能力和鹅绒不相上下。”冯保让小黄门拿来了一个夹袄,呈送了御前。

  绒的保温能力最强,也就是说,沸水在渡渡鸟绒的保温下,在半小时内,只降低3度,通过了保温实验。

  大明正在开发以绒为主的高端面料、填充物的保温被服,增加农牧产业的利润。

  这个过程非常的艰难,但只要做成了,就是不弱于丝绸的顶级奢侈品,也会拥有顶级奢侈品该有的利润。

  三娘子这次来京师送羊毛,还专门给皇帝送了件山羊绒毛衫,手感极为细腻,乃是百分百白山羊绒。

  山羊是河套山羊,这种山羊绒放眼全球也是顶级羊绒。

  取绒用的是梳齿极密的篦子,将羊绒一层一层的收集起来,一只成年的山羊,一年也就产山羊绒一斤到半斤。

  这个过程最困难的就是把绒和毛分离,增加绒的纯度和含量,绒的含量越高,保温效果越好,手感越细腻。

  三娘子给皇帝送礼,是希望陛下能夸一句,这样一来,皇帝用过都说好,就可以打开销路了,而且还能促进工艺发展。

  草原在王化的过程中受益良多,在过去,羊毛没有经过精加工的话,毛毡的膻味儿太重,没有价值。

  而现在,因为毛呢产业的快速发展,草原养一只羊的经济价值,等于过去的两只。

  草原人欠着陛下恩情,生下来活下去的恩情。

  朱翊钧看着面前制作极为精美的夹袄,笑着说道:“此物甚好,让徐爵去全楚会馆的时候,给先生带去。”

  “臣遵旨。”冯保俯首领命。

  冯保派遣了徐爵前往全楚会馆,将渡渡鸟绒夹袄交给了张居正,但徐爵并没有离开,因为徐爵来的目的,是文昌阁议事。

  全楚会馆的文昌阁是张居正的书房,有些大事需要开小会的时候,这里就变成议事堂。

  等大臣们私底下吵出基本共识来,才会到文华殿,当着皇帝的面彻底吵出个结果来。

  过去这种小会,都是万士和代表皇帝来参加这个小会,现在沈鲤可以承担这个职责,但这次沈鲤也要吵架,所以徐爵只好过来做个见证了。

  徐爵到的时候,来‘踢馆’王崇古还没到,但沈鲤和王国光已经到了。

  很快,王崇古带着工部尚书汪道昆、兵部尚书曾省吾来到了全楚会馆,显然三人已经达成了共识。

  吏部、礼部、户部反对王崇古彻底取消缙绅优待;

  刑部、兵部和工部则认同王崇古的矫枉过正,王崇古一到,气氛立刻就变得剑拔弩张了起来。

首节 上一节 932/10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