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935节

  朱翊钧恩准的是人造风实验,这是独立于滑翔机之外的基础科研项目,蒸汽机为动力,人为制造狂风,主要用于舰船设计、船帆优化、螺旋桨研发,滑翔机优化只是其中的一种。

  海事学堂的毕业学子大部分都去了舰船设计院,对五大造船厂船只设计进行支持。

  皇家格物院要建的是一个原始风力只有飓风等级,也就风速65里每刻的吹风机,经过喇叭状收缩段收缩后,风速可以达到120里每刻。

  皇家理工学院请求一百二十万银,是为了研发风动建设,造这个东西,纯粹是为了模型吹风,优化快速帆船设计。

  朱翊钧笑着说道:“建吧,银子没有花掉,只是以另外一种形式陪在了朕的身边。”

  对于大型人造风实验装置是否要建造的问题,其实格物博士们之间有着极大的分歧。

  一部分格物博士认为过于浪费,一百二十万银,太过于昂贵,大明现在主要精力可以用于蒸汽机的研发;另一部分的格物博士则是坚定的支持,舰船设计应该更加专业,至少做到度数旁通,而不是根据过去的经验去造船。

  部分的格物博士,认为德王朱载堉是为了蒸汽轮机的研发,才申请这么一笔巨款。

  格物博士们吵来吵去,没吵出结果,也懒得吵了,直接交给陛下圣裁,陛下觉得有必要就建,陛下觉得没必要浪费钱,就不建。

  大部分格物博士反对,主要是怕浪费钱。

  朱翊钧别的没有,钱还是有很多的。

  “长崎总督府徐渭的奏疏。”朱翊钧眉头紧蹙的说道:“倭国的丁口,居然还在降低,今年年底估计只有七百五十万了。”

  从900万人降到850万用了三年,从850万降到800万,用了一年半的时间,而现在一年就可以消耗掉50万丁口。

  按理说朝廷的减丁政策是存在边际效应的,减丁一年不如一年才对,但长崎总督府给出的估计是极为乐观的,减丁效果一年比一年好。

  长崎总督府判断依据不是朝鲜战争、也不是倭奴买卖,而是因为倭国本土因为大明宝钞涌入,制造出的虚假繁荣,造成的人口高度集中,最终导致人口快速减少。

  简而言之,倭国人不生了。

  城镇人口过度集中,带来的非常严重的生育暴跌,就大明商人搜集到的种种情报显示,沿海港口城池增多,虹吸了大量女子入城。

  这些女子离开了乡野,乡野之间缺少女人,乡野生育自然暴跌。

  这些乡野之间的倭国男子,并不会过分激烈的反抗,而是选择了种地,直到死去。

  在大明开海之后,倭国大阪湾出现了大量大大小小的港口城池,如广岛、神户、岩屋城、堺市、和歌山城、竹原、三原、福山等等,这些城镇没有远洋航海的能力,但即便是只能到长崎也足够了。

  而这些倭女进入城镇后,因为城镇竞争过于激烈,主动选择做游女,也就是以卖身为生,而这个做的人太多了,就会漂洋过海的做南洋姐。

  长远来看,所有的繁荣,都是以人口和白银矿产为代价;

  等到银矿枯竭的时候,虚假繁荣消失,倭国会陷入一种长期的死寂之中,人口会进一步降低。

  “果然,光靠军兵,很难灭倭,还是得靠他们自己灭自己。”朱翊钧朱批了徐渭、孙克毅的奏疏,提醒他们注意安全,尤其是防止被倭寇刺杀,倭人有着非常浓郁的下克上文化。

  主要是皇帝不舍得京营道德滑落,但倭国选择了自己走向死亡。

第790章 人不婚宦,情欲失,人不衣食,君臣息

  徐渭上奏,详细的论述了他在倭国看到的现象,倭国的城镇和乡野之间的发展已经彻底失衡,不是不均衡,而是彻底失衡。

  丁口的过分集中,让倭国失去了乡野这个蓄水池,乡野再也无法提供足够的人口了。

  之所以是虚假的繁荣,因为没有足够的劳动力,补充进城镇了。

  涌入大阪湾海港城镇的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因为老人和孩子不具备迁徙能力,而倭国是一个狭长国家,不具备任何的纵深,这大大的降低了人口迁徙的难度。

  人口聚集速度很快,超过三百万丁口散落在大阪湾沿海的港口里,而乡野之间只有五百余万人。

  而这些年轻人在进入沿海繁华城镇之后,见证了这些繁华后,立刻开始追求财富,通过辛勤劳动或者投机取巧,去追逐财富。

  即便是得到了财富,也不会满足,而是开始追求名声,继而追求尊贵的身份,最后还要追求死后的荣耀。

  但成功的毕竟是少数,事实上,这些为了发财来到城里的绝大多数的年轻人,都直接倒在了第一步,求财而不得。

  无论多么的雄心壮志,仍然处于贫困之中。

  世界就是如此的残忍,站在舞台中央的时代弄潮儿,终究是少数中的少数,大部分人,用尽了一切办法,好的坏的,对的错的,所有办法,全都用过了,但始终无法翻身,始终是穷民苦力,终日生活在焦虑之中。

  眼下大阪湾沿海港口城镇是不缺少女性的,因为人口虹吸,将大量的年轻人聚集到了这里。

  本来这些城镇里的倭女,其一生的轨迹,大约就是找个穷民苦力嫁了,搭伙过日子,再生几个孩子,糊里糊涂的过完这一生,那些纸醉金迷的繁华世界,终究是不属于自己。

  但因为虚假繁荣,这些倭女有了新的选择,比如成为游女,伺候富有的人群,比如出海去做南洋姐,博取更好的生活。

  而城镇里的男人,也很快接受了这一事实,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因为他们很快就发现,成婚不必要,生子也不必要,只需要一两天的劳动报酬,就可以到游廓,也就是游女聚集的地方,享乐一番,为何还要成婚生子呢?

  之所以会发生这些,徐渭在奏疏里将其概括为:异生同死,抵死求欢。

  人生下来有贫富、有贵贱、有天资聪颖、有天弃愚笨、有天生丽质、有泯然众人,人生下来都不一样,但大家都要死去。

  人生下来是要死的,十年是死,百年也是死,成仁成圣要死,成凶成庸也要死,一切功名利禄,在死后,都会做了土。

  既然都要死去,这些生活本就贫贱、愚笨、丑陋的穷民苦力们,看多了繁华之后,就会情不自禁的想:为何还要再生下孩子,让自己的孩子继续贫贱、愚笨、丑陋呢?

  当人们发现,只需要抛掉那些教化赋予的责任,就会变得快乐,因为赚的银子都可以供自己花销,及时行乐,拼死也要行乐,就成了这些城镇里主要思潮。

  基于价值对比的生存享乐至上的思潮在蔓延,去责任化的社会正在普遍形成。

  织田信长努力了,他下令禁止游女和游廊,希望通过这种手段,让穷民苦力更加努力的工作,换取更多的劳动报酬,组建家庭,生儿育女,来阻止倭国的整体崩溃。

  但织田信长失败了,游廊的确关闭,但很快街头巷尾就有了私窑,只要门前挂一盏红灯笼,所有人立刻了解这里是做什么的。

  织田信长只能默许这些城镇,有游廊的存在。

  倭国的城镇里,就发生了一件三代之上曾经发生过的事儿,那就是:[人不婚宦,情欲失半;人不衣食,君臣道息。]

  这句话是先秦杨朱说的,流传于三代之上的俗语,意思是:

  人们的欲望在消失,不肯婚丧嫁娶,甚至不追求名利地位,所有的欲望都在减少;对华美的服饰、高大的房屋、美味而丰富的食物都不再追求,君臣之道就开始消失。

  不是不想追求,而是求而不得。

  “万物齐生齐死,异生同死;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凶愚亦死;虚名荣利定非真,望美扬名似幻尘;圣愚皆腐骨,荣华三更梦;”

  “重己贵己,重生贵生,人不婚宦情欲失,人不衣食君臣息。”朱翊钧念完了徐渭的奏疏。

  这是徐渭对倭国的总结,徐渭把这些事儿串联在一起,去观察去思考,最终得出的结论。

  最有意思的就是,徐渭给倭国开出了良方,其实解决问题的办法非常简单,闭关锁国,极度排外。

  只要闭关锁国极度排外,这些问题就会慢慢消失,回退到之前的乱战版本。

  奈何倭国离大明真的太近了,大明不允许倭国闭关锁国,还要将大量的货物倾销到倭国来,换取白银的同时,摧毁薄弱的手工作坊,不允许倭国回退版本。

  “徐渭这本奏疏好,很好。”朱翊钧拿着奏疏说道:“城乡发展绝对不能失衡,不能因噎废食,城镇要发展,乡村也要发展,只有如此,才有足够的人口。”

  冯保眉头紧蹙的说道:“陛下,大明又不是倭国,倭国狭长,所以人们迁徙到沿海,根本不费多少腿脚。”

  大明有纵深,这就是冯保认为的大明优势,大明真的太大了,乡野也真的太大了,人们迁徙的成本实在是太高,倭国发生的事儿,没有必要担忧。

  “大明在修驰道。”朱翊钧摇头说道:“冯大伴,你看这些驰道经行的大城,像不像有无数条触角的抽水机,在不停的从乡野抽取丁口和财富入城。”

  “是的,大明足够的大,丁口足够的多,可任由大城从乡野抽血,不用三五十年,大明也会陷入倭国的窘境之中。”

  徐渭的奏疏反复提醒,倭国的问题是乡野失衡,即便是乡野存在五百万丁口,但这五百万丁口,是老人,是孩子,是光棍。

  这个年代,男子是劳动力,五六岁就开始创造劳动价值,所以倭国的溺女婴的现象,也是非常普遍,在加上战乱,生活不安定,倭国女子本身就少于男子,城镇抽取了女子入城,乡野之间遍地都是光棍了。

  战乱最大受害者不是男性,也不是女性,而是平民,穷民苦力的抗风险能力微乎其微。

  “还记得朕在广寒殿弄的老鼠天堂吗?”朱翊钧看着冯保问道:“你觉得真的不会在大明发生吗?”

  “陛下圣明。”冯保稍微思索了一下,打了个哆嗦。

  倭国发生的一切,和广寒殿老鼠天堂发生的一切,完美应验。

  乡野之间那些个光棍们,就是老鼠天堂里最底层,它们没有任何的繁育欲望。

  城里的大名、富商们,就是强壮的老鼠,它们攻击其他的老鼠,根本没有任何的动机。

  而繁育是从顶层散溢,在朝鲜得到了应验,在倭国也得到了应验,那在朝鲜和倭国发生的一切,在大明也会发生。

  徐渭还在奏疏里提到,这些沿海的城镇,正在形成一批食利者,就是依托于大明开海政策之下,各种货物到港的买办。

  最开始这些买办,只是大明雇佣的跑腿,他们通常会和到长崎总督府的大明商人保持极其良好的关系,并且懂汉话,充当中倭贸易的桥梁,并且积极展开贸易活动。

  但时光荏苒,买办群体逐渐壮大了起来,并且开始和大明合伙做起了生意。

  比如倭国秋田铜矿,就是倭人在做,大明主要负责管理和外销。

  徐渭在奏疏里也是感慨,这些买办,花费了巨额白银购买大明的各种货物,将最多的利润转移出倭国,疯狂压榨本地市场和穷民苦力。

  这些买办走狗,甚至和大明军配合紧密,对于想要打破他们垄断地位的倭国本土大名,重拳出击,出卖各种情报、提供水文地理堪舆图纸、鼓噪风力舆论等等手段,坚决配合大明军的行动,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这些买办走狗依靠自己的经济地位,不断地获得更高的政治站位,甚至还学大明京堂,搞起了杂报,来笼络倭国士人。

  最终建立了‘对抗大明就是对抗王化、拒绝先进、拒绝文明’的基本政治正确,塑造各种不适合倭国本土的风力舆论。

  这是徐渭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情景,徐渭、孙克毅等人,自问自己对倭国有恨,恨到到长崎对倭国给予重拳,但这些倭国买办的表现,比徐渭他们表现的还要恨倭国!

  除了军事侵入外,经济、文化、政治都在全面侵入倭国,而后三者完全由倭国倭人去主动完成的。

  “倭国正在杀死倭国。”朱翊钧颇为感慨的说道。

  大明反对大明,描述的是大明因为各种阶级站位不同,产生的撕裂,但这种撕裂仅仅只是反对的程度,调和各阶级之间的矛盾,就是弥合矛盾。

  借乡贤缙绅人头一用,能够很好的纾解万民心中的怨气。

  但倭国倭人更进一步,倭国正在杀死倭国,倭国正在走向自我灭亡,而且没有任何停止的迹象。

  “把徐渭的这篇奏疏,下章内阁,让阁臣们都仔细看看吧。”朱翊钧将奏疏递给了冯保。

  “织田信长的妹妹织田市,代呈送倭国国书,说倭国制定了一些错误的国策,希望重新调整和大明之间的关系,共同结束在朝鲜发生的战争。”冯保呈送了一本奏疏。

  倭国因为内部矛盾激化,不得不将矛盾转移到外部,悍然发动了侵朝战争,并且取得了巨大优势,差一点鲸吞整个朝鲜。

  大明出兵干涉后,倭国相继在平壤、开城、汉城大败亏输,在胜利的天平完全倾斜向大明,战场对倭国完全不利的局面下,倭国提出了议和。

  倭国承认了中国是文明的源头,倭人从中国学到了文字、行政和宗教,所以倭国就诞生了。

  国策是错误的,织田信长承认战败,并且愿意退出朝鲜战场来换取和平,同时,织田信长的国书中,强调了大明和倭国关系源远流长,并且保证了不会重复过去错误决策。

  朱翊钧拿起了奏疏说道:“织田信长在国书中,说起了倭国人起源于秦朝方士携童男童女,东海寻访仙山的故事。”

  “朕非常反感这种说法,同样对于倭人而言,倭人也会觉得这是一件非常荒谬的事情。”

  “当然,朕对这件事无法认同,因为朕无法接受所谓的汉人后裔数典忘祖。”

  “他的所有请求,朕无法答应。”

  朱翊钧做了批复,织田信长确实挺不要脸的,直接把倭国起源定性为了徐福东渡,讲起了一衣带水睦邻友好的叙事。

  朱翊钧直接否定了这种渊源,虽然没说脏话,但意思非常明确,别来蹭关系!恶心!

  “有意思,织田信长收到的战报,恐怕不是真的战报。”朱翊钧做完了批注,笑着说道:“前线隐瞒了许多事实,让织田信长以为朝鲜战场仍然是相持阶段,以为还是一个筹码,来换取一些东西。”

  “但朝鲜战场不是筹码,是朝廷故意留下来训练新式战法,并且持续对倭寇放血的伤口。”

  “而且,他怎么可以干涉自由贸易!”

  织田信长眼里的朝鲜战场,应该是僵持,所以他才觉得是筹码,这是前线给他战报塑造出来的。

  而前线也多少有点拎不清,以为这种拉锯和反复,是大明军对倭式城堡毫无办法;

  但羽柴秀吉从一开始就非常清楚,大明军在用倭寇磨刀,根本就没有用全力;

  站的角度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就会完全不同。

首节 上一节 935/10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