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焦竑领着徐光启在研究地球为什么围着太阳转,人为什么会站在地上这种问题。
比如焦竑就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人扔出去的石头、标枪会落地,火炮发射的铅弹会沿着抛物线降落,但会飞出更远,可是这炮弹的速度足够快的时候,是不是就不会落到地上?
这是一个理想实验的问题,格物博士们正在展开极其激烈的讨论。
李贽笑着说道:“确实,天地维新万象更,皇图肇启万邦清,可就是有人揪着那么一点维新历程中的过错不放,为何要反对万历维新呢?”
“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地位罢了。”
“海运滔滔,湮其垄断之利;机枢轧轧,破其阡陌之基。因世禄承荫者,智不及中人,才难胜童蒙。处恒世尚忧陨坠,逢剧变岂免惶惊?”
“恐禄位之将坠,惧簪缨之难继,故挟祖制为盾,执旧章为兵。”
万历维新引发了社会的剧烈变革,社会有了新的增长方向,尤其是开海和生产力提高,一些个靠着祖宗遗泽的人,并不聪明甚至十分愚蠢,在一个不变的世界里,依旧无法保证自己身份地位的稳定,甚至会向下滑落,社会有了巨大增量后,更加难以保证自己的社会地位了。
这就是反对万历维新的根本理由。
李贽这段话又是戳着儒生们的肺管子骂了起来,说他们的智慧达不到中人水平,才能不及读完了蒙学的童子,才会如此惶恐。
起点比别人高许多许多,却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非但没有保住自己的地位,反而失去了一切。
“说到底,就是无能罢了。”焦竑笑着说道:“大江东去,岂腐儒可阻;洪炉熔金,非朽木能挡。”
“卓吾先生,最近京师多有议论,这利润的权柄与威能,着实是让人有些惊恐,不知卓吾先生可曾听闻?”
李贽摇头说道:“利润看起来无所不能,驱赶着所有人走向有利可图的地方,这自古就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儿。”
“天下士绅,为何兼并?就是为了利润,然而,兼并土地一年利得不过百值增五,而这开海厚利,一年利得,少说也有两成,这人自然一窝蜂的扎进了海贸之中。”
“因势利导,不足为惧,当然朝中大员执掌国柄,事关社稷安危,无论多么审慎,都不为过,毕竟不像我这等狂夫,张张嘴就行了。”
“我今天要说的是,这利润为何如此无所不能,因为利润拥有可怕威能的根本,是朘剥。”
“朘剥他人的劳动、朘剥他人的时间、朘剥他人的人生而获利,我认为,这才是利润最可怕的地方。”
李贽此言一出,聚谈的所有人,都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了起来,因为前些日子,刚刚发生,钱庄的东家们,甚至不在乎放出的钱,能不能收回,因为这些钱庄,本质上是靠抄家获利,这件事,恰好应验了李贽今日的说法。
利润就是朘剥,朘剥就是利润。
“我看到了更加恶毒的东西。”李贽叹了口气说道。
“哦?卓吾先生看到了什么?”焦竑面色凝重的问道,李贽的聚谈,根本不按台本来,连焦竑都不知道李贽要说什么。
还有比利润就是朘剥,朘剥就是利润,更加恶毒的东西吗?
焦竑深眉头紧蹙的说道:“过去,兼并田亩的速度,其实是非常缓慢的,自洪武朝到弘治年间,才算初步完成了兼并,百余年,大明仍然不乏自耕之民。”
“到了嘉靖年间,开始清丈还田,从勋贵起,万历维新,再次开始清丈还田。”
张居正搞的清丈还田,其实嘉靖初年,张璁也搞过,而且搞得声势规模极大,效果也不差,张璁没了,陆炳没了,嘉靖皇帝困守西苑之中,动弹不得。
李贽说道:“过去兼并田亩缓慢,但现在,朘剥式积累,远超当初兼并田亩的速度,只需要不断的聚敛白银就足够了,甚至连兼并田亩都不必了。”
田亩兼并缓慢,资本朘剥式积累效率远超当初,这样一来,一切都开始加速了起来,对朝廷的要求只会更高,一旦无法有效约束这些日益庞大的利益集体,就会被这些利益集体所吞噬。
这是大明步入商品经济必然面对的根本矛盾之一:价值与价格的差异。
一方面社会劳动与生产;一方面是不公平的标价;价值和价格上的分歧,不但体现在数量上,还体现在性质上,连非物质的道德,如荣誉、忠贞和忠诚,都可以标价,甚至一文不值。
价值和价格上的巨大分歧,造成了资本朘剥快速积累,而且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快,最终形成一个巨大的鸿沟。
“那该如何是好呢?”焦竑有些焦急的问道。
李贽摇头说道:“我不知道,我要是知道,我早去文华殿做明公了!”
刘吉听完了这段聚谈,看着王谦,低声问道:“王御史,这李贽聚谈,向来如此大胆吗?”
王谦摇头说道:“这已经收敛了许多,以前更加大胆,现在《逍遥逸闻》就他一个主笔,他怕被捂了嘴,已经尽量谨慎了。”
第834章 大明要战胜的从来都只有自己
李贽是一个狂夫,作为一个儒生,他居然敢质疑孔夫子,这简直是大逆不道,但李贽非常清楚的知道,要让儒学不再成为革故鼎新的桎梏,就必须先从儒学的至圣先师,孔子开始。
因为孔夫子是旧儒学的经典和偶像,即便是夫子生前,一再反对自己成为经典和偶像,但最终他还是成了至圣先师。
矫枉必过正,他对孔子的尖锐批评,必然会让他饱受争议,但那又如何呢?
只要人们开始思考,孔子的话是否还适应当下的时代,这就足够了。
一个文明的圣人,在他适用的时代结束后,给文明留下的必然是桎梏与枷锁,就算孔夫子真的是圣人,他能后知五百年,他的理论、他的思潮在第五百零一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落后。
孔子本人清楚的看到了这一天,他反复对学生们强调:‘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能够把道发扬光大,而不是道能来弘扬人。
在人和道的关系中,人是活的,道才是活的,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实践、思考,不断的传播、弘扬、发展道,道不会自发的变得伟大或者高尚;
人若是死的,道就是死的,当儒学士开始述而不作的时候,人就死了,道也就死了。
孔子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我真的什么都知道吗?如果这样想,才是无知,没有人可以无所不知,那是虚妄的。有一个粗鄙的人来问我,我对他所问的问题,本来一无所知,我也要从问题的正反两个方面去探求,直到把问题解决清楚为止。
觉得自己什么都懂,其实什么都不懂;不是自己擅长的地方,要虚心求教。
连事鬼神的商王,都觉得祖宗也不是无所不能的,要自行修改占卜的结果。
孔子从来没想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全知全能的圣人,因为他知道不存在这样的人,他反对一切都懂,反对将一个人神圣化,他知道人不是圣,他的思潮、理论都有他自己的时代局限性。
所以孔子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当弟子称孔夫子为圣者时,孔子明确否认了这种说辞,因为孔子并不想成为文明前进的桎梏和枷锁,但不幸的是,现在孔夫子确实成为桎梏和枷锁。
数千年前的理论,被因循守旧者奉若圭臬;他的正确性不可以被质疑,甚至解读他的话都视为对圣人的不敬;他被捧上了神坛,成为他最不想成为的那个偶像。
这何尝不是儒生对夫子的背叛。
李贽所求者,乃一个可拥戴亦可质疑,能钻研亦容戏谑儒学夫子之世道,不过是想令夫子自神坛而下,复归先师本相,故奔走讲学,但得一人心契,便不负经年苦功。
这可能是思想发展历史上的永恒困境,当一种思潮,被制度性的收编为权威,其原初的批判性,便再也无法保持,这或许正是矫枉必过正这句话的历史现实。
思想史的发展史,总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翻烧饼,完全否定反对过去,在时光的长河中,再去认识过去,最终达到另外一种共识,这种否定之否定规律被称之为翻烧饼。
同样,李贽的讲学聚谈,也充斥着对今日世界的思考。
刘吉面色复杂地说道:“价值和价格之间的分歧,会慢慢形成一个鸿沟,这种分歧,就是朘剥的过程,朘剥他人的劳动、朘剥他人的时间、朘剥他人的人生。”
“以前王司徒说,白银都是百姓的血汗钱,诚如是也。人一生的劳动、实践、人生的意义,都浓缩在了一枚枚的银币之中,谁占有了它,谁就获得了这一切。”
“这就是利润可怕威能的根本,商品经济的发展,加速推动着这一切。”
刘吉对李贽的看法非常的认可,因为他看到过血淋淋的例子。
西非黄金海岸的带血黄金、尸山血海中托举而出的白银、秘鲁种植园里尸骨累累中孕育的可可,都是李贽‘利润就是朘剥,朘剥就是利润’的真实注脚。
“价值和价格的分歧,也是一个永恒的矛盾。”王谦对李贽的这番言谈,也是非常的赞同,他掌管燕兴楼,燕兴楼里,价值和价格的分歧,更加扭曲。
一些烂票,比如船龄已经到时限的三桅夹板船,也有人在里面做局设套,就是有人相信,大明工匠们可以巧夺天工或者用铜包木,可以延长船龄,冲进去追涨,后被彻底套在了山巅之上。
傻子太多了,骗子根本不够用,就是燕兴楼交易行的基本情况。
李贽有自己的局限性,就像他用孔子反对孔子一样,他猛烈抨击异化后的儒学,但未提出系统性的替代方案,‘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世俗化主张,并不足以搭建新的理论框架。
李贽做的事儿,一直以来就很明确,他是个批评家,他更多是在破坏性启蒙,而非建设性改革。
刘吉、王谦、叶向高、熊廷弼、姚光铭等人,对这个分歧,似乎也是束手无策,没有太好的办法,王谦思前想后,发现这个分歧,好像,只能维持足够的增量,才能弥补,一旦增量无法维持,立刻天崩地裂。
“所以丁亥学制才重要。”叶向高忽然对着在场的所有人说道:“教育,培养更多的人才,这是唯一的解法。”
“咦?对啊。”王谦眉头一挑,他发现叶向高是有点东西的,他比王谦看的还要清楚几分。
王谦知道老爹提出的落日计划新日运河,王崇古认为新日运河的修建,才代表着大明成为了新的日不落帝国。
但叶向高这么一说,王谦倒是认为,丁亥学制如果能够实现,才是真正的新日。
丁亥学制,是一整套以普及教育为目的的学制,整个设计十分复杂,投入以百年去衡量,最终的目的是让每个人都有学上,这是一个巨大的投入,也是张居正皇权圣恩叙事的核心。
而叶向高恍然发现,价值与价格之间的分歧会随着时间扩大,如何将这种分歧收窄,唯一的办法就是拥有足够多的增量,这是显而易见的,只有维持足够多的增量,价值和价格的分歧,才不会把整个大明给拆了。
而维持增量的办法,一个是海外开拓,一个则是提升生产力,海外开拓如火如荼,那么提升生产力,最终还是要落到理工科的人才之上。
皇家格物院、理工学堂、九龙大学堂、工匠实业学堂、译学馆、海事学院,这些都是高等教育,各省首府师范学院、各级师范学院、蒙学堂、小学堂、普通中学堂、高等中学堂是基础教育。
丁亥学制一旦能够成功,哪怕是海外开拓能力不足,但依旧可以提供另外一种解决办法,生产力提高。
李贽就是一个批评家,他就只负责破坏式的启蒙,但以陛下为首的大明朝廷,在进行系统性的建设,来解决问题。
丁亥学制,可以培养新式官僚、维护大明朝廷的威权、支撑工业化的需要、为长期规划储备人才、维护大明的文化主权、兼容百家之长等等意义,王谦恍然觉得,对丁亥学制的重视,要超过新日运河,这才真正的新日。
刘吉回到了会同馆驿,今天在太白楼的应酬,纠正了他一个看法,他之前觉得,大明不如泰西有活力,这是一种错谬,事实上,大明正在浴火重生,涅槃之后,活力要远超泰西。
只要大明坚持走在培养理工人才的路上,大明就一直可以维持这种恐怖的活力。
次日的清晨,刘吉等在了左顺门,等待面圣,在一对对的小黄门传下了陛下的天语纶音后,刘吉一步步的踏上了月台,走进了文华殿内。
刘吉五拜三叩首,俯首帖耳的说道:“臣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臣奉君命远渡重洋,今岁,臣带回白银632万两、黄金11万两,硝石一百四十万斤,可可三百万斤、两万桶棕榈油、一千二百万斤的方糖、一百三十万斤鱼油、一千八百瓶金鸡纳霜,还有一些鸡。”
此言一出,文华殿里的廷臣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主要是议论刘吉提到的那些鸡。
黎牙实的说辞是成立的,大明如此发展五十年,怕是全世界都只能种地、放牧、挖矿养着大明人了,而这一切的代价,是大明生产出来的世界性商品与世界处于悲惨世界,关键是,连种地都种不过大明人!
苦一苦方外夷人,骂名陛下来担,正在变成现实。
“免礼。”朱翊钧惊讶的说道:“这只鸡,是怎么回事儿?”
刘吉俯首说道:“这是英格兰王室用的一种斗鸡,臣买了几十只,在船上养着玩,发现它吃得少长得快,还特别能下蛋,就拿回来,献给陛下了。”
刘吉也不知道有没有用,但陛下对渡渡鸟很上心,所以他就开始注意把一些家禽带回来,送进农学院进行育种。
“不错,下次见到就抓回来一些,有用没用,先养养看,大司农自会找到它们的用途。”朱翊钧十分确信的点头说道。
有没有用再说,先拿回来,这个思路是十分正确的。
英格兰王室喜欢斗鸡这件事,朱翊钧也是第一次知道,
朱翊钧对如何培育肉种鸡和蛋种鸡,并不是特别了解,但是没关系,农学院的农学博士对育种这方面,还是非常熟悉的,每多一种鸡,就多一份多样性。
比如之前,安东尼奥就带了一种意大利的白色鸡名叫里窝那鸡,这种鸡来自于意大利托斯卡纳大区的里窝那市。
这种白色的蛋种鸡,一年可以产蛋八十多个,农学院培育的最优秀的品种,在营养充足的时候,最多能达到112个,一家如果养四到五只这样的白色蛋种鸡,一家用的鸡蛋,基本就可以保证了。
这还不是这种里窝那鸡的极限,不断的选育优秀的里窝那鸡,产蛋量会进一步的提高,而且大明也培育了自己一系列的蛋种鸡,比如京红鸡、江西鸡等等。
刘吉讲了一堆的海外的故事,廷臣们颇为惊讶,大明皇帝反而情绪非常的稳定,这实在是太正常了,相比较之下,大明的种植园经济就显得极其温和了。
“陛下臣舟四方履大洋贸易往来,发现了一件事,那就是被折断的脊梁,难以接续,从吕宋到墨西哥、印加古国、西非黄金海外,都是如此。”刘吉面色沉痛的说道:“这些被征服的地方,国民甚至主动为殖民者的罪行分辨。”
“臣无法理解,但臣以为,被打倒了,就再也站不起来了。”
刘吉这番话让文华殿里非常的安静,其实这番话有点大逆不道,南宋把天下亡在胡虏手中,朱元璋从一个破碗开始,再造中华,的确再次站了起来。
但这种天命所归,再次站起来的神话,真的可以再来一遍吗?被打断的脊梁,真的能再次挺起来吗?
朱元璋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还是一种幸运的偶然,显然刘吉甚至认为,这是一种幸运的偶然。
毕竟泰西的罗马,真的没有闪电般归来。
“胜利者一定不会被审判,甚至不会被道德谴责。”朱翊钧沉默了片刻,总结性的说道。
“陛下,臣以为,应当严格限制采煤、焦炭、钢铁、造船、蒸汽机、种鸡、菌种等生产技术的外流。”张居正听了半天,出班俯首说道:“如果可以的话,永乐大典简要本三十二卷,也不许译文海外刊行。”
张居正早就是极端保守派的头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