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刘辩,三兴汉室 第114节

  进村之后,关羽发现氐人的耕种水平要比羌人强多了,只是农具还是普遍用的石头和木头。

  没过多久,氐王杨阿贵就来了,他是杨阿珍的兄长。

  杨阿贵拜见完关羽后,马上就迫不及待地问道:“将军是要将我等迁到别处吗?”

  关羽好奇地问道:“我看此地颇为偏僻,你们竟也知道屯田之事?”

  杨阿贵和杨阿珍一脑门子问号,什么屯田?他们不知呀!

第199章 这泼天的富贵

  随后关羽就向他们讲述了屯田的政策。

  不仅能种得良田,还能做汉家官吏?

  杨阿贵和杨阿珍张大了嘴。

  世间竟有如此好事?

  这泼天的富贵终于落到他们身上了吗?

  关羽见他们在发呆,皱了皱眉头,说道:“我就与你等直说吧,本将奉皇命扫灭叛贼。过去几年向你们收粮的,就是叛贼。原本不知者不罪,但现在你们知晓了,便该分清对错了。”

  杨阿贵和杨阿珍对视一眼,感觉到了关羽言语中的善意,猛然醒悟,杨阿贵拜道:“过去我等被贼人蒙骗,做下错事。今将军但有所命,我部无有不从!”

  杨阿珍更是夸张,当即就求道:“将军,现在就带我走吧!阿珍愿追随将军。”

  紧接着关羽就听两人向他诉起苦来。

  杨阿贵哭诉道:“将军不知啊,周边那些羌人天天欺辱我等,我等实在是无奈啊!”

  随着聊得越多,关羽对这些氐人的了解也越多。

  所谓氐王,是氐人一直以来的传统称呼,其实就是首领的意思,多的能领超过万户氐人。

  氐人同汉人一样擅长耕种。关羽也了解到了他们的田亩和收成,此地有雪山流水形成的小河,耕地的产出勉强可以养活部众。

  杨阿贵他们之所以希望关羽将他们带走,实在是他们在这个地方备受欺辱。

  其实关羽早就看出来了,这些人根本不善战,这也是他敢应邀进村落的原因之一。

  此处本来就已经接近边塞了,塞外羌人时常会来袭扰,而塞内的羌人也不安分。

  收粮食的官吏除了收粮外别的啥也不管。

  杨阿贵此部人少一些,但也有二千余户,人口过一万。

  但他们战力不足,若非借助于靠近羌中的边塞地区优秀的匹配机制,势力大的看不上他们这三瓜俩枣,势力小的他们自己能勉强抵抗。

  外加杨阿贵他们拥有灵活的道德底线,很会蹭热度。

  比如杨阿贵本名就叫阿贵,之所以加了个杨姓,就是为了蹭一蹭在陇右颇有实力的氐人大姓,白马河杨氏。

  从而让那些大势力给杨氏一个面子。

  后面这点乃是阿贵他们发现关羽看起来勇武非凡,但相处起来却性格和善,这才坦诚相告的。

  关羽听完后人都惊了,对这帮氐人的作风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关羽带来的向导解释道:“氐人以武都郡最多,武都氐人又以白马杨氏最众,氐王杨腾向来亲近傅使君。”

  武都郡从属凉州,在汉阳郡的南边,陇西郡的东边,紧邻益州。

  历史上,杨腾之孙,氐王杨千万曾与氐王阿贵率众跟随马超反曹,后被夏侯渊所破。阿贵被灭,杨千万随马超入蜀。

  氐人在之后的两晋南北朝逐渐活跃,建立了成汉、前秦等。淝水之战的主角苻坚便是前秦的第三位君主。

  这边阿贵与阿珍听到向导介绍杨腾,脸上登时露出一副自得的样子。

  好似他们真的姓杨了。

  关羽见状,温和地劝说道:“我看你们的习俗与汉人不乏相似之处,汉人重姓氏传承,你们既然心怀汉室,又遇到了我,以后便可以安心恢复本名了。”

  阿贵与阿珍登时十分感动,立马应允。

  关羽又道:“不过而今正逢战事,你们且先做好准备,待平叛之后,我会派人来找你们的!”

  他受了皇甫嵩的军令,不得在外久留,而今他是时候回去了。

  阿贵见关羽要走了,立马主动说道:“部族中还有些勇士,愿意追随将军,平定叛乱。”

  阿珍则自荐道:“小人愿为将军牵马扛枪!”

  关羽听到此话后,则瞬间想到了进村前所见到的“勇士”,连连拒绝。

  这伙人说是乌合之众都有些抬举了,保卫家园还能有些血气,真要带去平叛……

  到时候可别寸功未立,光给叛军送人头了。

  阿贵见关羽拒绝地干脆,只能在心中感慨,自己遇见这位汉人将军,真是好人啊!

  不知自己被发了好人卡的关羽离开了氐人村落。

  关羽只带走了阿珍。

  倒不是为了让阿珍替他牵马扛枪,而是带他去见皇甫嵩和傅燮。

  在皇甫嵩这一路上的言传身教之下,关羽已经更倾向于先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他所遇见的这群氐人。

  

  放到以前,他会毫不犹豫地将这些人迁去屯田,但现在,他会更多考虑到以此地为据点,应对将来必然会面对的塞外羌人的问题。

  于是乎阿珍骑上他的瘦马,带着部族中最珍贵的一把铁刀,穿着缝缝补补好多遍的旧皮甲,身侧挂着自制的猎弓,身后还背着一壶带着弧度的箭羽……哦,只有箭,没有羽。

  不过也算是全副武装,威风凛凛了。

  虽然装备连关羽带来的职位最低的骑卒都比不上。

  临走时,阿贵带着村中的氐人们相送,还有人抹起了眼泪,目送着他们的勇士离开。

  ……

  在回程的路上关羽一路思考着,阿珍不敢打扰他,与向导聊了一路,嘴几乎没停过,言语中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军中向导若非看在关羽看重阿珍的份上,听的他直想把阿珍的嘴给堵上。

  忽有斥候来报,说是遇见了军司马赵云,同在返程路上。

  而且赵云所部还押着一帮羌人俘虏。

  闻此消息,关羽立刻率兵与赵云会合。

  皇甫嵩和孙坚终究没有选择将从贼的羌人部落全部赶尽杀绝,而是将降者迁至后方交给傅燮。

  毕竟凉州地广人稀,在汉人数量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必须要保证更多的羌人心向汉室。

  两人合兵一处,此前赵云驻守威兴门时关羽就担任羽林中郎将了,两人都很得皇帝的看重,互相还算熟悉。

  在余下的路途中,两人分享了分别的这两天的经历。

  与关羽意外遇到氐人不同,赵云遇到了从贼的羌屯,他确认之后便率兵攻打。

  还特意留出缺口放任羌屯中的羌人去金城报信。

  战斗很顺利,于是乎便有了眼下这群老幼居多的俘虏。

第200章 不讲武德

  赵云知道皇甫嵩的命令是对的,他的行动也是在坚决执行军令。

  进攻时的他毫不犹豫,因为主将的心慈手软会葬送士卒的生命,他不会这么做。

  可攻击之后的现状……面对绝望的老弱妇人、哭泣的孩童,赵云心中不免踟蹰。

  赵云数次向俘虏们宣扬朝廷的新政策,描绘美好的前景。

  但大约是过去汉室派来的长吏们在这些羌人的心目中留下的反复无常的印象过于深刻,攻击过他们的赵云单靠唇舌无法说服他们。

  起码赵云自己是这么以为的。

  等到行军途中休憩时,他将自己的烦恼说与关羽,然而二人难兄难弟,关羽也有同样的烦恼。

  他们都是不愿向手无寸铁者妄动刀兵之人。

  “两位将军是在担忧那些羌人吗?我看他们走路慢腾腾的,是不愿意追随将军吗?”阿珍忽然冒了出来,问出这么一番话。

  赵云之前就从关羽口中知道了阿珍的身份,对他没啥偏见,点了点头说道:“他们已降,是以我不愿以死惧之。但要是继续拖延下去,大概要误了归期了。”

  军令如山,那时他就别无选择,只能用刀兵代替唇舌了。

  过去,赵云在幽州时,但凡对那些降人稍稍好点,便会得到降人们的感恩戴德。可在凉州,他的经验竟然失效了。

  阿珍请求道:“将军要是信得过小人,小人能让那些羌人加快行程。”

  赵云看向了关羽,后者点了点头。

  赵云于是叫来一个曲候,配合阿珍。

  阿珍很快骑着他的瘦马奔向羌人俘虏。

  稍后,赵云与关羽便见到,阿珍每到一处,没过一会儿便能引来那处附近的羌人俘虏剧烈的反应,如此数次,所有羌人都经历了一遍。

  而军候派人来报:“他说的是羌人的话,属下没有听懂。”

  阿珍则一直游离在羌人的附近。

  待再度启程,赵云和关羽发现羌人的行动竟加快了许多。

  两人好奇地叫来阿珍,询问缘由。

  阿珍一脸憨厚地伸出一只手挠头,回答道:“我只是告诉他们,他们拖累了我,如果他们不恭敬些,还继续拖延,我会向将军进谗言,将他们全都杀掉。”

  “将军太过心善,之前对他们太好了。所以他们得了好处就想要更多的好处,我常常与羌人接触,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

  “由我去吓唬他们,他们只会恨我,而不会恨将军。”

  “要是没其他事,小人就再去看着他们了。”

  “……”

  阿珍离开后,赵云看向一脸无辜的关羽,好一会儿才开口:“云长,我们这算是以夷制夷吗?”

  “达者为师?”

  关羽忽然明白了,他们对于凉州的残酷还是缺少些了解。

  二人在归期之内回到大营之中,皇甫嵩果然对氐人部族很感兴趣,也肯定了关羽的远虑。

  汉军这边,随着于夫罗带来的三千南匈奴骑兵顺利抵达,加上与南匈奴早无联系的北地匈奴与安定羌派来的步骑,汉军的人数进一步增加,超过了两万人。

  兵贵精不贵多,这两万多人中包含了一万汉军精锐,在这个时代,没有任何人敢小觑。

  各处来的义从,尤其是南匈奴骑兵,由于常年应对鲜卑,有时还要面对汉室的征调,最是精锐。

  有了这些骑兵的加入,皇甫嵩与孙坚对从贼羌屯的攻击更加频繁,而汉军总会留下人去金城报信。

  金城郡。

  韩遂已经劈断了两张桌案。

首节 上一节 114/3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